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立形:樹立良好的溝通形象

  • 善說
  • 廖晨
  • 11589字
  • 2018-11-05 15:37:18

——成為溝通達人的必備要素

《鬼谷子》說:“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大意是說,自己先要塑造良好的形象,再去說服別人,策略就會巧妙而不見痕跡。雖說鬼谷先生講得神乎其神,但是不可否認(rèn),在人際交往中,形象確實影響著溝通的進行。形象不好,說得再好也沒用。因此,在當(dāng)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為促進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發(fā)展,塑造良好的溝通形象,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

關(guān)系融洽,一句頂一萬句

《鬼谷子》說:“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意思是說,君臣之間、上級與下級之間的關(guān)系,有的距離很遠卻很親密;有的距離很近卻很疏遠;有的在身邊卻不受重用;有的離去以后還受聘請。如果將其套用在現(xiàn)代職場,同樣也是適用的。

戰(zhàn)國時期,趙襄王聽信了奸臣郭開的讒言,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廉頗。廉頗因受排擠而大發(fā)雷霆,帶兵攻打樂乘,樂乘逃走。迫于叛軍身份,廉頗只能投奔魏國。然而,魏王只是收留了他,卻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而趙國因為多次被秦軍打敗,趙王想再任用廉頗,廉頗也想再被趙國任用。于是,趙王派遣使者唐玖(jiǔ)帶著一副名貴的盔甲和四匹快馬到魏國去慰問廉頗,看廉頗還是否可用(廉頗當(dāng)時年事已高)。廉頗的仇人郭開卻擔(dān)心廉頗再次得勢,打擊報復(fù)自己,于是暗中給了唐玖很多金錢,讓他說廉頗的壞話。廉頗見到唐玖以后,為了表示自己老當(dāng)益壯,在唐玖面前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身體健朗,還可用。但唐玖回來卻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很好,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吃完沒過一會,就跑了三趟廁所。”趙王以為廉頗老了,就沒任用他,廉頗也就沒再得到為國報效的機會。

這個例子一方面體現(xiàn)出鬼谷子所言的“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人際關(guān)系的重要性。正是因為廉頗與郭開結(jié)仇,最終葬送了廉頗的前程。由此看來,使者的一句話,頂廉頗的一萬句。

那么,怎樣才能塑造良好形象,促進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發(fā)展呢?鬼谷子開出了良方:“或結(jié)以道德,或結(jié)以黨友,或結(jié)以財貨,或結(jié)以采色。”意思是說,憑借道德、黨友、財物、采色這四種方式均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良好形象,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需要注意的是,“道德”不僅僅指德行高尚,也可引申為能力出眾,社會地位高,名氣大等等。比如對方是極具權(quán)威的老教授,還沒見面,我們就已經(jīng)開始尊敬他了。“黨友”其實就是人脈。“財貨”則不用多說,指錢財和貨物。至于“采色”,則可引申為娛樂方式,比如打高爾夫、聚餐、品茗等等。

當(dāng)然,使用這四種途徑是有一定要求的。使用“道德”途徑就需要我們要么有一定的名聲,要么能力出眾,比如劉備就算再落魄,到哪兒都備受尊敬,原因在于他有仁德之名、又是皇叔,名聲在外,不尊敬不行。而使用“黨友”途徑,則必須有一定的人脈資源,比如需要認(rèn)識A的時候,即便不認(rèn)識他,可以通過我們認(rèn)識的B、C、D來認(rèn)識A,以此極大程度減少社交成本,畢竟引薦和毛遂自薦,還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使用“財貨”、“采色”途徑,則需要具備一定的資金作為支撐,比如說宋江,平時就仗義疏財,扶危濟困,后來落魄的時候,到哪兒都有人幫,就算被山賊抓了,一聽他是宋江,立刻好生伺候。

需要注意的是,這四種方法并不一定都要使用,使用其中一種往往就能達到我們的目的。運用這四種方法最大的特點就是簡單暴力,可以迅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建立良好的形象,進而促進溝通和交流。至于具體如何應(yīng)用,大家都懂,這里就不再贅述。

然而,僅僅用這四種方法,就足夠了嗎?

東漢末年,坊間傳言: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臥龍”指諸葛亮,“鳳雛”則是龐統(tǒng)。龐統(tǒng)之才,可謂名聲在外。然而,龐統(tǒng)在一開始找工作的時候,卻碰壁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當(dāng)時是孫權(quán)親自面試龐統(tǒng),乍一見,驚呆了!此人朝天鼻,臉太黑,顏值太低了,身為外貌協(xié)會的會長,孫權(quán)當(dāng)然很不高興了。不過,龐統(tǒng)有大才,孫權(quán)是知道的,姑且看看再說。

孫權(quán)問龐統(tǒng):“請問先生平時學(xué)的是什么?”在當(dāng)時,無非是儒學(xué)、法學(xué)、兵學(xué)等等。可是龐統(tǒng)卻說:“何必一定要拘泥是什么派別的學(xué)說呢?我龐統(tǒng)是無門無派,隨意應(yīng)變而已。”龐統(tǒng)的這句話,很明顯有輕視孫權(quán)的意思。孫權(quán)聽后就更加不開心了,繼續(xù)問龐統(tǒng):“你的學(xué)問跟周瑜比呢?”龐統(tǒng)聽了,笑著說:“我所學(xué)的,與周瑜大不相同。”在一向崇敬周瑜的孫權(quán)看來,龐統(tǒng)的笑就無異于嘲諷,相當(dāng)于說周瑜算什么呢,怎么能和我相比?孫權(quán)告訴龐統(tǒng):“你先下去吧,等以后再說吧。”于是,龐統(tǒng)知道自己沒戲了,長嘆一聲出門了。

魯肅知道孫權(quán)不準(zhǔn)備錄用龐統(tǒng),就進去詢問原因,孫權(quán)告訴他:“此人太張狂,用他有什么好處呢?”

如此大才,為何用人單位不要呢?其實,龐統(tǒng)真正得罪孫權(quán)的原因,在于龐統(tǒng)否定了周瑜。孫權(quán)的哥哥孫策在臨終時,就交代給孫權(quán):“內(nèi)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然后才將大位傳給孫權(quán)。周瑜對于孫權(quán)來說,相當(dāng)于輔政大臣,龐統(tǒng)如此一說,不僅是蔑視周瑜,也是否定孫策,更是笑江東無人,孫權(quán)又豈能留他?

雖然我們可以通過道德、黨友、財物、采色這四種方式,獲得對方的好印象,但是龐統(tǒng)的例子告誡我們,這些外在的好印象,并非一成不變,隨時都會因為我們不合時宜的談吐、舉止,而往壞的方向發(fā)展。

因此,想要別人聽我們的,除了熟悉掌握上述的四種方式,還要時刻注意我們的言行。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在言談舉止方面,怎樣才能樹立良好的溝通形象。

充滿自信,告別“氣短”

《鬼谷子》言:“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講的是,志向堅定,充滿自信,自身的威勢就不會消散。

我們先從現(xiàn)象說起,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平時我們和同事之間聊天都很正常,但是在與上司交流的時候,卻不敢正視對方,唯唯諾諾,呼吸急促,甚至有些“氣短”,嚴(yán)重影響上司對我們的印象。那么,我們?yōu)槭裁磿皯Z”(sǒng)呢?

有人說是因為對方是上司,身份在那放著,我們都指望著他發(fā)工資呢,因此說話要格外小心。

可是,設(shè)想一下,若是我們?yōu)榱诉f交辭職申請而去見上司,我們還會這樣低聲下氣嗎?顯然不是,與之前相比,上司的身份并沒有變,真正起變化的是我們的自信心。沒辭職之前,你是老大,我在你手下干事,自信心自然不如你;現(xiàn)在找到了好工作,你也沒資格管我,咱倆誰怕誰!自信心爆棚!試想一下,一個自卑的人,說話“輕聲細(xì)語”,又怎么可能有威勢呢?對方又憑什么會去聽呢?

所以自信很重要,有了自信,威勢油然而生。即使扮演一個沒有臺詞的路人甲,只要足夠自信,威勢也會顯現(xiàn)出來,別人自然會對你另眼相看。

三國時期,曹操要去接見來自匈奴的使者,但是,曹操知道自己身材矮小,相貌丑陋,認(rèn)為這樣的顏值不足以懾服遠方的國度,于是命令大帥哥崔琰(yǎn)代替自己,自己則扮作帶刀侍衛(wèi),站立于崔琰旁邊……一切進行得都很順利,等到接見完畢,這戲拍得到底好不好?曹操心里沒底,就派密探去問那個使者:“你覺得魏王怎么樣?”匈奴使者答道:“魏王儒雅的風(fēng)采不同尋常,然而站在魏王旁邊持刀的那個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曹操聽后,意識到了自己“搶戲”,為防止秘密泄露,派人在途中殺了匈奴使者。

曹操用實踐向我們證明:靠臉吃飯是沒用的。在別人眼中,崔琰充其量就是一個帥哥,算不上英雄!真正的英雄,外在容貌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內(nèi)在精神,也正是因為曹操志向遠大,精力充沛,才能使威勢流露于外,即使扮演帶刀侍衛(wèi),沒有臺詞,也能靠氣場震懾匈奴使者。

一天夜里,上陽宮內(nèi)一片燭光搖曳,武則天側(cè)臥在龍榻上,體態(tài)安詳舒展,目光靜謐而空洞地平視著面前溫暖柔和的點點燭光。張易之坐在其身后機械地為她搖著羽扇。他緊緊盯著武則天的背影,目光炯炯,像此時燃燒得最明亮的一對焰火……

武則天意識到了張易之的目光,她并沒有轉(zhuǎn)頭,說道:“你總盯著我看什么?”武則天的問話令張易之不禁打了一個寒戰(zhàn)。張易之答道:“我,我在看您新生的黑發(fā)……您,怎么知道?我在看您。”武則天笑了,說:“我能有今天,靠的就是這點兒本事。人要是能順暢地往前走,最關(guān)鍵的是要看到你身后的情況。我就有這本事,所以我現(xiàn)在是我。”說完,武則天轉(zhuǎn)過身來,張易之目光如炬地盯著武則天的眼睛,毫不退縮。武則天說:“你有一點,是我身邊所有的男人都不具備的。那就是,當(dāng)別人洞察你心跡的時候,你依然能堅持直視對方的眼睛,這很不簡單!我小時候,父親總愛和我們玩一種游戲。他要我們幾個孩子,和他面對面地坐著,凝視他的眼睛,誰先撐不住,誰就算輸,每次我總能贏,因為,我從不逃避,即使是在犯錯誤的時候。”

武則天的自信,是建立在永不逃避的基礎(chǔ)之上。無論做出正確還是錯誤的決斷,她都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面對,去解決,也正如她所說的:“每次我總能贏。”而在《亮劍》中,獨立團團長李云龍也表現(xiàn)出了這種自信,他說:“古代劍客們在與對手狹路相逢時,無論對手有多么的強大,就算對手是天下第一的劍客,明知不敵,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即使是倒在對手的劍下,也雖敗猶榮,這就是亮劍精神。”

總之,在說話過程中,如果想讓對方接受我們的看法,那么氣勢上絕對不能輸給對方,我們要的就是這份自信!要有“亮劍精神”。

最后,我們來總結(jié)一下建立自信的方法:

1.志向遠大,并為之奮斗!

2.無論發(fā)生了什么事,勇敢面對,絕不逃避!

3.對方與我們說話的時候,時刻注視著對方。

4.永遠不要把自己想得一無是處,都是兩個肩膀扛一個腦袋,誰怕誰?

5.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點,曹操那么丑,都勇敢地活著,何況我們?

言行一致,咱有一說一

《鬼谷子》說:“智者達于數(shù),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誠。”指智者明于事理,不能欺騙他們。

雖說我們不是智者,但是基本的事理還是知道的。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下次請你吃飯;改天我請你;我馬上就到……類似的話很多,結(jié)果我們都能猜得到:“下次”就是永遠也等不到下次,“馬上”就是要讓我們等很久……在對方看來,不過就是隨口這么一說。然而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時間長了,往往就會讓我們對他產(chǎn)生了言而無信的印象。像“改天我請你”這樣的假話,用郭德綱的話來說,就是:“大家都是成年人,你蒙誰呀?”

戰(zhàn)國時期,秦國派商鞅攻打魏國,魏國派公子昂領(lǐng)兵迎擊。兩軍相拒對峙,商鞅一看來將是公子昂,開心得不得了!原來商鞅曾在魏國求學(xué),認(rèn)識了不少人,公子昂便是其中之一。于是商鞅派人給公子昂送來一封信,寫道:“我當(dāng)初與公子相處很快樂,如今你我成了敵對兩國的將領(lǐng),怎能忍心相互攻擊?我想約公子相見,訂立盟約,咱哥們痛痛快快地喝幾杯,敘敘舊,然后各自撤兵,讓秦魏兩國永無戰(zhàn)事。”公子昂一想,確實好些年沒見了,就去見見吧。于是前去赴約,等到會盟結(jié)束,正在喝酒的時候,商鞅突然摔杯為號,四下埋伏的士兵從天而降,噼里啪啦,公子昂毫無防備,被商鞅俘虜。隨后商鞅趁機攻打魏國軍隊,魏軍大敗。商鞅押著公子昂班師回國。

俗話說得好,出來混遲早要還的。等到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的手下告發(fā)商鞅要造反,太子于是派人前去逮捕商鞅。商鞅逃跑到邊境關(guān)口,想住旅店。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鞅,說:“商鞅有令,住店的人沒有身份證,店主要連帶判罪的,你沒有身份證,不能讓你住!”商鞅萬萬沒想到,自己設(shè)定的法律竟然作用到了自己身上,嘆息不已。如此一來,秦國是待不住了,無奈之下,只能離開秦國,逃往魏國。可是商鞅萬萬沒想到,就是因為當(dāng)初自己背信棄義,魏國人對他恨之入骨,并把商鞅遣送回秦國。最終,商鞅被施以車裂之刑(五馬分尸)。

孔子曾經(jīng)講:“言而無信,不知其可。”意思是說,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他怎樣在社會上立足。要想給對方留下好印象,平時的時候就要言行一致。教育子女也是如此,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子女今后的生活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有些父母常常會抱怨在教育子女的時候,孩子不愿意聽。古人說,有因必有果。也許我們該考慮一下是不是教育方式上出了問題。

春秋時期,曾子[1]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趕集,她的孩子哭著也要跟著去。曾子的夫人對孩子說:“你先回家待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來,就看見曾子要捉豬去殺。

她就勸阻曾子說:“我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

曾子說:“玩笑能隨便開?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開玩笑。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xué)習(xí),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dǎo)。現(xiàn)在你在欺騙他,這就是教育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孩子,孩子就不會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啊!”

于是曾子買了一頭豬回家,把豬給殺了,做了紅燒肉給孩子吃。

要給對方一個好印象,就要言而有信,否則會跌入“塔西佗陷阱”。所謂“塔西佗陷阱”,是由古羅馬時代的歷史學(xué)家塔西佗提出,指當(dāng)政府部門或某一組織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rèn)為是說假話、做壞事。這個卓越的見解后來成為西方政治學(xué)里的定律之一。說話也一樣,一旦給對方造成了滿嘴跑火車的印象,再想挽回就很難了。

讓我們再次回到教育問題上,我曾見過這樣的父母,答應(yīng)孩子:如果你這次期末考試考入年級前50名,那么就會帶你去美國旅游。孩子一聽很高興,奮發(fā)圖強,可謂是頭懸梁錐刺股,終于考入年級前50名,就等著去美國旅游了……然而父母卻以工作忙,沒時間為理由,不予兌現(xiàn)。當(dāng)然,孩子很聰明,在意識到自己的努力“付諸東流”以后,為了防止以后不再受到傷害,無論他父母再說什么,對他而言,已是微風(fēng)拂面,過眼云煙。

在職場中,類似的情況也很多,我一哥們就遭遇到這樣的事情:上司答應(yīng)他們,若是拿下這一單,每人獎勵兩萬元!我哥們一聽可高興了,拼命加班……最終,單是拿到了,可上司說,這錢他沒權(quán)利支配。沒權(quán)利你不早說!這不瞎耽誤工夫嗎?當(dāng)然,以后不管上司說什么,全當(dāng)他在……

總之,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想要給對方一個好印象,想要說話有分量,就必須言行一致,言出必踐,咱要么不說,說了就一定做到。對于那些做不到的事情,干脆就別說。千萬別一時逞強,圖口舌之快,胡亂去答應(yīng)別人,日子久了,又沒兌現(xiàn),一旦跌入“塔西佗陷阱”,想再爬出來,就比登天還難了。

告別啰唆,我們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鬼谷子》言:“損之說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為之辭。”意思是說,行動了,解說了,外界還是不贊同,即使是圣人也不強加言辭進行解釋。而在生活中,我們常見的啰唆,往往源于過度解釋。

辦公室主任讓部下去辦事,部下匆忙走了,一會兒打來電話,說遇到麻煩。主任就給部下說該如何如何,說完掛斷電話。一會兒,部下又來電話說還是有麻煩。主任就說:“我不是給你說了該怎么辦嗎,按我說的去做。”說完,沒等部下開口就掛斷電話。幾分鐘后,電話又響了,主任估計還是部下打來的,拿起聽筒,一聽還是他,心想怎么沒完沒了!說道:“不是叫你按我說的去做嗎?”說完放下話筒。接著電話又響了,主任真的生氣了,后果很嚴(yán)重,抓起話筒就咆哮:“你到底有完沒完!”吼完正要掛電話,只聽電話里說:“主任脾氣不小嘛!”

主任一聽,聲音很熟,壞事了,是上級領(lǐng)導(dǎo)打來的。于是忙道歉說多有得罪,我不是罵您。領(lǐng)導(dǎo)也沒有繼續(xù)扯下去,只說半個月后要進行新一輪領(lǐng)導(dǎo)班子競聘上崗,讓他做好準(zhǔn)備,說完就掛斷了電話。

主任越想越不對勁,罵領(lǐng)導(dǎo)可不是一件小事,自己有必要解釋一下。于是他拿起了話筒,撥通了領(lǐng)導(dǎo)的電話說:“王局長嗎?我是老李,李主任,剛才在電話里我實在不是罵您,是罵一部下,請您不要見怪。”對方說:“我知道,你怎么可能罵我呢?”說完放下了電話。

主任心情舒暢了,但這種舒暢沒有持續(xù)幾分鐘,就又覺得不對勁了,他忽又想到領(lǐng)導(dǎo)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罵部下,會不會對自己罵部下有什么看法?果真這樣的話,對半個月后的競聘就可能有影響,自己有必要告訴領(lǐng)導(dǎo)罵部下的原因。于是就撥通了領(lǐng)導(dǎo)的電話,說:“局長,剛才忘了向您解釋一下,我剛才罵那部下是因為太氣憤了,我讓他辦一件小事,他居然不停地來電話,很煩人,我一氣,就罵了起來。”

對方說:“李主任,不必解釋了,我知道。”說完就掛了電話。

主任放下電話長舒一口氣,顯出一副輕松的樣子。幾分鐘后又覺得不對勁了,他又想到不管怎么說罵人是不對的,這樣會給領(lǐng)導(dǎo)留下自己粗魯?shù)挠∠螅绻@樣的話,后果有些嚴(yán)重,自己還有必要解釋一下。想到這里,他又撥通了領(lǐng)導(dǎo)的電話說:“王局長嗎?我還要解釋一下,我剛才罵的那個人是我的一個表弟,我們平時很隨便,才這樣罵他,對別的部下,我從來沒有這樣罵過。”

局長說:“還是這事,還有別的嗎?”

主任忙說:“沒有,沒有。”領(lǐng)導(dǎo)立即放下了電話。

主任放下話筒,覺得這回徹底輕松了,真的沒什么可顧慮的了。但一會兒又覺得不對勁,剛才的解釋固然不錯,可會不會給領(lǐng)導(dǎo)留下一個任人唯親的印象呢?他又坐立不安了,覺得還有必要解釋一下。于是又撥通了領(lǐng)導(dǎo)的電話,說:“局長嗎?我還要解釋一句,剛才我罵的那個表弟,是我妻子的表叔的堂兄的兒子,是一位遠房親戚。”

這回那頭的領(lǐng)導(dǎo)生氣了:“你有完沒完!”哐的一聲就掛斷了電話。

主任傻眼了,拿著話筒的手停留在空中,半天沒有放下來。

我們可以看到,啰唆的套路在于為了解釋A,需要用到B,但是怕對方不明白B是什么,則要再去解釋B,然而解釋B的時候又用到了C,于是又去解釋C……沒完沒了,最終讓對方抓狂。

其實,在很多時候,是沒必要做解釋的。正所謂“清者自清,濁者自濁。”過度解釋在讓對方認(rèn)為我們啰唆的同時,造成誤解,如此一來,不但誤會沒解開,誤解反而更深了。

而在某些場合中,所謂的解釋,無非是在給自己找一個借口而已。我們都知道,“沒有任何借口”是美國西點軍校200年奉行的最重要的行為準(zhǔn)則。它告訴我們找借口其實是推卸責(zé)任的表現(xiàn)。比如遲到,無論如何解釋,遲到就是遲到,過度解釋,只會讓對方認(rèn)為你是一個逃避責(zé)任的人。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為減少啰唆,我們可以在開口前,先思考這兩個問題:

1.哪些要說,哪些不要說。

2.哪些先說,哪些后說。

思考完之后,要明確重點要點,說話順序建議先說重點或結(jié)論,至于細(xì)節(jié),對方問了再說,不問就不說了。這樣做,可以有效地避免東拉西扯,也可以使我們的表達更加簡練,讓對方在一開始就明確我們的主題思想,避免了言不及義的現(xiàn)象。

態(tài)度平靜,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

《鬼谷子》說:“己欲平靜以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意為,我們應(yīng)該以平靜的心態(tài)去聽對方說話,觀察事情,評論萬物。更進一步說,若是想把對方的說話內(nèi)容完全掌握,談?wù)撊f事萬物更加深入而具體,保持心態(tài)平靜是必需的。

然而在很多時候,我們會誤以為加大音量、態(tài)度強硬,就可以讓說話更有分量。然而這么做的結(jié)果,往往是分量沒有增加,對方的怒氣值倒是增加了,對我們的印象反而變差了。就拿男人和女人吵架來說,只要男人聲音一抬高,這個時候吵架的原因已經(jīng)不重要了,因為后面就變成了:“你居然敢吼我,你再吼我一句試試!”顯然,強硬的態(tài)度是不合適的。

有一個小朋友在搗亂,講道理也不聽。于是我(指此文作者)說:“你不能無緣無故打別人,要罰站三分鐘。”

他根本不理我,完全無視。這時候,很多家長老師就該生氣了。或者開始焦慮了、無奈了。于是,我最后通知:“現(xiàn)在,我將開始執(zhí)行對你的懲罰。”于是,我抓住他,用適度的力氣把他抱到墻邊上。我知道這是一場非常漫長的戰(zhàn)爭。

他開始大叫:“放——開——我——”

大多數(shù)家長聽到這個一定會發(fā)怒,事實上,大多數(shù)成年人都抑制不住情緒的激動。但是如果把這種情緒傳遞給孩子,對他是最有害的。我平靜地重復(fù)著:“你違反規(guī)則了,必須保持三分鐘不能動。”

他開始生氣,開始反抗,開始罵我“臭狗熊”、“臭老鼠”、“大壞蛋”、“臭屁蛋”。但無論他如何踢打、咆哮,我都任他踢打,任他辱罵,任他咬我,他打了我一百多下,咬了我七八個牙印,但我所做的只是兩件:一是保持平靜,決不情緒波動。二是牢牢地抓住他的手,不斷重復(fù):違反規(guī)則就要罰站3分鐘。這樣僵持了45分鐘,他終于累了,說:“我站完了3分鐘以后呢?”

我說:“站完了就可以去玩呀。”

他真的站起來,走到墻角去站好。很快,3分鐘過去了。于是,他獲得了自由,高興地出去玩了。

這個故事,源于葉修的《我們應(yīng)該嚴(yán)厲教育孩子嗎》,葉修通過這個例子,是想告訴我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注意這兩點:一是在教育過程中,時刻保持心態(tài)平和,這樣就不會將負(fù)面情緒傳遞給孩子,激發(fā)孩子的逆反心理;二是讓孩子樹立起規(guī)則意識,并不是因為父母想懲罰孩子就能懲罰孩子,而是因為孩子犯了規(guī)則。

當(dāng)然,就說話的規(guī)則而言,要求我們在平時說話的時候,應(yīng)當(dāng)時刻保持平和的態(tài)度,這樣不會讓對方受到我方情緒干擾。此外,那些負(fù)面情緒,如憤怒、悲傷等等,往往會影響我們的判斷,相較而言,平和的心態(tài),更會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那么,我們該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呢?

為保持心態(tài)平和,首先我們不要對自己考慮太多,我們的大多數(shù)時間都會用于考慮自己的需要和問題。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很少會給心靈帶來平靜。相反,它會帶給我們更多壓力和困惑。因此,不要考慮太多自我的事情,有些時候,甚至可以暫時忘記自己。

其次,暗示自己,不強求。不必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對方。比如好說歹說,對方就是不聽,這個時候往往會覺得很憤怒,可是細(xì)想一下,你不聽是你的損失,于我又有什么損失呢?

最后總結(jié),借用金庸先生描述的《九陽神功》口訣:他強由他強,清風(fēng)拂山岡。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簡單來說,管他如何強橫,咱都心態(tài)平和。

尊重對方,做一個合格的聽眾

《鬼谷子》講:“人動我靜,人言我聽。”意思是對方采取行動,我就靜觀其變;對方若是說話,我就耐心聽。培根曾經(jīng)說過:“打斷別人,亂插話的人,甚至比發(fā)言冗長者更令人生厭。”若想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說話時不可隨便打斷對方,既體現(xiàn)出教養(yǎng),也是對對方的尊重。

二戰(zhàn)時期,美軍遇到一個危險的任務(wù),司令官布萊德雷將手下召集起來,列隊站好,說:“有哪位愿意擔(dān)任這次任務(wù)的,請向前走兩步……”恰在此時,一位參謀請布萊德雷立馬處理一份戰(zhàn)報。等到他處理完,發(fā)現(xiàn)長長的隊伍仍是一條直線!布萊德雷憤怒了,他大聲說:“難道沒有人愿意嗎!”有個將士說:“報告司令……”布萊德雷當(dāng)即打斷他:“閉嘴,你這個懦夫!現(xiàn)在情況緊急,竟然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身為軍人,你們的勇氣呢?”布萊德雷生氣地把所有的將士都訓(xùn)斥了一頓,現(xiàn)場的氣氛十分緊張。這時,先前說話的那個將士再次發(fā)聲:“司令,請您聽我把話說完!其實,我們剛才每個人都向前跨了兩步,所以仍然是條直線!”布萊德雷聽完這話,羞愧難當(dāng)。

布萊德雷只憑主觀臆斷,輕易下結(jié)論,缺少聽他人解釋的耐心,從而造成了誤解,影響戰(zhàn)士團結(jié)。而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不等對方把話說完,就以為已經(jīng)理解了對方的意思。而不聽別人把話說完,很容造成誤解,說錯話、辦錯事,傷害別人,也影響對方對自己的印象。聽別人把話說完,不僅是對別人的尊敬,更是了解完整信息,避免產(chǎn)生誤解的不二法門。

《鬼谷子》說“出言欲聽”,指我們說話總是希望被對方聽從。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我們渴望說話被對方認(rèn)可的同時,對方肯定也希望我們認(rèn)可他所說的話。因此,雙方在行使說話的權(quán)利同時,也不要忽視了,履行傾聽的義務(wù)。世界著名記者麥開遜曾說:“不肯留意去聽別人的說話,這是不能受人歡迎的原因的一種。一般的人,他們只注意于自己應(yīng)該怎樣地說下去,絕不管對方要怎樣地說。須知,世界上多半是歡迎愛聽別人說話的人,很少歡迎愛專說自己的話的人。”因此,耐心傾聽對方說的每一句話,能夠幫助我們快速建立良好印象。

于是,有人就說,不就是聽別人說話嗎?多簡單的事啊!

在一次巡回表演的過程中,卓別林通過朋友的介紹,認(rèn)識了一個對他仰慕已久的觀眾。卓別林和對方很談得來,很快就成了關(guān)系不錯的朋友。

在表演結(jié)束之后,這個新朋友請卓別林到家里做客。在用餐前,這個身為棒球迷的朋友帶著卓別林觀看了自己收藏的各種各樣和棒球有關(guān)的收藏片,并且和卓別林興致勃勃地談起了心愛的棒球比賽。

朋友對棒球愛到了癡迷的境界,一旦打開話匣子之后就收不住了,滔滔不絕地和卓別林談起了棒球運動。從對方談起棒球開始,卓別林的話就少了很多,大多數(shù)的時候都是朋友在講,他則微笑注視著對方并認(rèn)真地聽著。

朋友說到高興的地方,兩只手興奮異常地比畫了起來,他說起自己親自體驗到的一場精彩比賽時,仿佛已經(jīng)置身于萬人矚目激動人心的棒球場上了,完全沉浸在了對那場比賽的回味之中。卓別林仍舊微笑著看著對方,偶爾插上幾句,讓朋友更詳細(xì)地介紹當(dāng)時的場景。朋友越說越興奮,只是對一直沒能得到那場比賽里明星人物的簽名有些沮喪。不過,這種沮喪的情緒很快就被他對那場比賽的興奮所沖淡了。

那天中午,沉浸在興奮之中的朋友說得興起,差點把午飯都忘記了,直到他夫人嗔怪著讓他快點帶客人來吃飯的時候,他才不好意思地笑著拉起卓別林來到了餐桌前。那天的午餐,大家的興致都非常高,尤其是卓別林和這位新認(rèn)識不久的朋友,彼此之間相談甚歡。

在當(dāng)?shù)氐难莩鼋Y(jié)束之后,這位新朋友非常舍不得卓別林,一直將他送出了很遠,才戀戀不舍地道別。

不久之后,這次巡回演出也告一段落。回到家里,卓別林通過各種關(guān)系費盡周折找到了朋友說起的那個棒球明星,請他在一個棒球帽上簽了名之后,卓別林親自把這個棒球帽寄給了遠方那個對棒球極度癡迷的朋友。

卓別林的舉動讓他身邊的人非常不解,因為大家都知道,喜歡安靜的卓別林對棒球從來就沒什么興趣,他們簡直就無法想象一個對棒球絲毫不感興趣的人只是為了朋友的一句話,就費了這么大的精力去要一個簽名。尤其是當(dāng)大家知道了對棒球一無所知的卓別林居然和朋友聊了大半天的棒球比賽,大家更加想不明白了——要知道,在那么長的時間里聽朋友講一個自己完全不感興趣的事情,那種滋味兒可是非常難受的。

卓別林倒是很灑脫,他告訴身邊的人:“我是對棒球不感興趣,可我的朋友對棒球感興趣,只有尊重他人所尊重的事物,別人才能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尊敬,這是一切友誼的基礎(chǔ)。”

后來,當(dāng)朋友聽到了卓別林這段話之后,拿著他送來的棒球帽,感慨良久。兩個人的友誼整整延續(xù)了一生。很多年之后,已經(jīng)白發(fā)蒼蒼的他說起這段往事仍舊慨嘆不已:“我今生能夠成為卓別林的朋友,是我最大的榮幸。是他讓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尊重和真正的友誼。他的人格光芒,照亮了我的一生。”

但凡談?wù)摰阶约核信d趣的事,難免都會多說幾句,這是人之常情。而作為傾聽者,若是表現(xiàn)出無聊、打哈欠,說話者又會是什么樣的感受呢?至少覺得對方不尊重我們,以后再也不跟他說話了。而在職場中,有些員工始終不明白為什么自己總是得不到上司的認(rèn)可,其原因很可能就在于,某天開會,上司講得正起勁,突然看見他在打哈欠……

因此,出于尊重,即便對方絮絮叨叨,沒完沒了,讓我們感到昏昏欲睡,我們也要強打精神,極力配合,讓對方盡興而歸。正所謂交友雖易,傾聽不易,且聽且珍惜。而當(dāng)我們做到了這一點時,就會發(fā)現(xiàn),在不知不覺中,有很多人愿意找我們聊天,樂意向我們傾訴。

當(dāng)然,在極個別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選擇做一個糟糕的傾聽者。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時我們也會遇到自己比較討厭的人,和他們說話,用戶體驗是很糟糕的,想必大家都深有體會。當(dāng)他打電話過來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喂?你說什么?老樹?不是,是老鼠?不對,老叔嗎?哎呀,我這邊信號不好,聽不清啊,一會我再打給你。

可是,有些時候,即便我們耐心聽對方講完,誤會也會產(chǎn)生。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有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說:“你長大后想要當(dāng)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當(dāng)飛機的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么辦?”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后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當(dāng)在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林克萊特問道:“為什么你要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這個孩子最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為什么你要這么做?”一句簡單的反問,讓孩子有機會道出了心中那份最真摯的感情。試想一下,若是林克萊特沒有追問下去,我們會認(rèn)為這個孩子非常自私,只顧自己,不管別人。

文學(xué)大師木心曾說過:“不知原諒什么,誠覺世事盡可原諒。”很多事情,我們都只是看到了表面現(xiàn)象,可是關(guān)于事實的原因,我們卻沒空理會,誤會也就慢慢產(chǎn)生了。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教導(dǎo)我們:“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事出皆有因,為了避免誤會,我們確實需要一些耐心,來把事情弄清楚,搞明白。

因此,做一名合格的傾聽者,我們就應(yīng)該做到以下三點:

1.不能隨意打斷對方。

2.即使對方再嘮叨,也要表現(xiàn)出足夠的耐心。

3.適當(dāng)?shù)臅r候,多問一個為什么,深入了解對方持有這種觀點的理由和動機。

當(dāng)我們做到這三點的時候,別人也會尊敬我們。正如孟子所說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注釋

[1]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參(shēn),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祖籍鄫國。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與其父曾點同師孔子,是儒家學(xu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雅安市| 丰城市| 同江市| 同德县| 安远县| 开鲁县| 庆元县| 崇阳县| 泸定县| 涡阳县| 西青区| 禹州市| 宁城县| 独山县| 铜陵市| 青河县| 三门峡市| 宁德市| 女性| 滨州市| 昌江| 潞城市| 永康市| 安宁市| 深水埗区| 民县| 綦江县| 宁河县| 屯留县| 南涧| 安新县| 额敏县| 大厂| 长宁县| 井冈山市| 新安县| 贵州省| 澄江县| 平南县| 永泰县| 抚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