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徑教學訓練與改革研究
- 劉剛 孫吉成
- 3058字
- 2019-01-03 12:10:49
第二章 田徑運動教學理論與方法
第一節 田徑運動教學理論與方法的發展和改革
田徑運動的教學理論與方法是田徑運動教學實踐的理論依據,它是以教育學、心理學和現代教學論思想為基礎,伴隨著田徑運動技術、田徑運動訓練理論以及學制、學時、教學手段等幾個方面的發展而發展的。
一、田徑運動教學理論與方法的發展概況
最早的體育教學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隨著體育分科教學的出現,有了體育教學法。在早期的體育教學中,田徑運動教學指體育教學中的一項內容,直至19世紀末期,隨著一些田徑項目有了競賽活動和運動訓練,田徑運動的教學才逐步分化出來。田徑運動教學理論與方法大約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經過了80余年發展,田徑運動教學理論與方法才逐漸走向成熟。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中國已出版少量的田徑運動教學經驗、方法的專著,盡管當時此類專著與研究較淺,但是我們一些田徑先輩對教學理論、教學方法最初的探索對后來的研究還是具有一定前導作用的。
我國田徑運動教學理論與方法的建立發展,主要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20世紀50年代初,在學習和引進蘇聯田徑教學理論的基礎上,我國的田徑運動教學理論與方法開始逐步建立和發展。這一時期,我國各體育學院和師范大學(學院)體育系的田徑運動教學在學習和吸收國外(主要是蘇聯、美國、英國等)的田徑運動教學理論與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田徑運動教學實際,對田徑運動教學理論和方法,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討和研究。1961年我國編寫的第一部田徑運動教材中的《田徑運動教學與訓練》,可以說是這一時期總結我國田徑運動教學理論研究成果和吸收國外成果的集中體現。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到中期,我國田徑運動教學研究曾有過一段熱潮。這一時期,圍繞著田徑運動技術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展開的教法改革及各體育學院之間進行的經驗交流為我國后來的田徑運動教學理論的確立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20世紀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中期,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田徑運動教學理論的研究受到了極大的阻撓,直至20世紀70年代后期,我國田徑運動教學理論研究才得以恢復。1978年出版的體育學院田徑運動教材中,《田徑運動教學與訓練》的理論內容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一些補充。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田徑運動教學理論與方法得到了全面充實的發展。1983年全國體育學院田徑運動教材中,將田徑運動的教學與訓練分為兩章,把教學理論專立一章,對教學與訓練理論作了科學的區分。這一變革不僅符合田徑運動教學和訓練理論各自的內在規律,而且也為田徑運動教學理論與方法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提供了可能。這一時期,以中老年教師和攻讀田徑運動教學理論與方法的碩士研究生為主體,對田徑教學理論與方法的引進和實驗研究、國內外田徑教學理論與方法的比較、學生個性學習特征的探索、教學效果的測量與評估等廣大領域,進行了大量的富有深度的研究。這些教學理論與方法的研究成果,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田徑運動理論的寶庫,而且也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田徑教學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
田徑運動教學理論的發展,自始至終都遵循著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的原理和原則。現代教學論思想對田徑運動教學理論與方法的發展一直產生著重要影響。回顧田徑運動教學理論的發展過程,各時期有影響的教學理論思想和觀點,都對田徑運動教學理論改革和發展起著積極的推進作用。
近代教學論的基礎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所著的《大教學論》,他的關于建立學年制和分班、分科授課教學制的主張,以及所提出的直觀教學、循序漸進等諸多教學原則,為后來體育分科教學奠定了基礎。隨著體育分科教學的出現,體育教學法應運而生。最早提出體育教學法的是瑞典體育教師斯卡斯特羅姆,他于1914年出版了《體育教學法》一書。從20世紀初至50年代,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實用主義教學思想和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說,對體育教學和田徑運動教學理論的形成、發展影響很大。20世紀50年代蘇聯凱洛夫的《教育學》和達尼洛夫的《教學論》,對我國田徑運動教學理論的建立和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我國當時的田徑運動教學理論、教學原則以及教學方法,都是在接受他們的教學思想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20世紀50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60年代和70年代以后,世界范圍內的教學理論研究與探索,進入空前活躍的時期,例如,蘇聯教育家贊可夫的“發展教學理論”、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美國教育和心理學家斯金納大力提倡的“程序教學”、布魯納倡導的“結構課程論”,德國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學”,保加利亞教育家洛扎諾夫創立的“暗示教學的理論”等,這些教學理論思想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普通教育學的寶庫,而且為田徑運動教學理論改革和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近些年來,以當代最新教學論思想為指導,進行了大量的田徑運動教學理論與方法的研究。這些研究不僅把當代教學論中的思想和觀點成功地運用于田徑運動教學實踐,而且為田徑運動教學理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把田徑運動教學理論的研究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和高度。
二、田徑運動教學理論與方法改革的基本依據
(一)遵照現代教育的觀念更新田徑運動教學觀念
傳統的田徑運動教學觀是灌輸型的教學觀。其核心是教師向學生傳輸和灌輸書本的知識與技術方法,這種教學思想已經不能適應培養現代創造型田徑運動人才的需要。
現代田徑運動教學觀應是發展型(開拓型)的教學觀,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把知識的傳授與學生的發展很好結合起來;不僅是智力的發展,而且包括情感、意志、個性等多方面的心理品質的發展。
當前世界上的教學理論都是順應歷史潮流的發展而產生的,其共同強調的一個核心觀念就是發展。這種理論認為,只有以智能為中心的個性全面發展,才是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的可靠基礎。這種教育觀念,就是以“學生為主體”“發展為中心”,變傳授型教學為開拓型教學。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當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許多嚴重弊端,如死記硬背、滿堂灌、呆板地模仿田徑運動技術動作、高分低能等。
(二)利用信息觀念擴展田徑運動教學內容
對任何一項田徑技術教學的有效控制,都必須首先考慮信息,消除對技術教法、理論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等認識和內容方法的不確定性。
1.把培養田徑運動專家和全民健身人才放在首位。在增加智力投資的同時,要特別注意開發智力內涵,即充分利用現有的田徑運動技術信息庫中的軟件,為擴展田徑運動教學內容服務。
2.廣泛搜集網上信息,掌握國內外最新田徑運動教學動態,盡力摸清國內外田徑運動技術教學新內容,并補充到教學中去。
3.經常開展專家函詢,廣泛征求國內外田徑運動專家的意見,為豐富教學內容提供參考。
4.及時更新田徑運動教學設施和方法,編寫出適合國情的田徑運動教學參考書。
(三)加強整體觀念,協調田徑運動教學與其他課程的關系
在田徑運動教學中考慮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時,必須同時考慮其他課程對田徑運動課程的有益影響。例如,每次田徑課要不要全面發展身體素質?從理論上看,必須全面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從具體實際來看,要從所有的技術課程的安排這個全局著眼,如體操課可以增強學生上肢與腰腹肌的力量,球類課可以發展學生彈跳力和靈敏性,舉重課可以提高學生的力量,武術課可以加強學生的柔韌性,田徑和游泳課可以發展學生的速度與耐久力。因此,從這個整體出發,把所有課程的功能“集合”起來,實際上已經達到全面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的目的。這樣一來就可以節省一些時間,把重點放在掌握基本技術和發展專項素質上。又如,在田徑運動理論教學中,像教學原則、科研方法等內容,均可省略,將其納入“學校體育學”“教育學”和“體育科研方法”課。這充分體現了田徑運動教學與其他課程的協調關系,也突出了田徑運動教學本身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