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銀杏名稱的演變
銀杏在我國的繁衍和發展,年代久遠,名稱也因年代的變遷而變更,從名稱的變更中可以看到我國銀杏栽培歷史的悠久。
我國銀杏的記載最早見之于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公元前179至公元前118年)的《上林賦》,書中有“沙棠櫟櫧,華楓枰櫨”,對“枰”還描述為“上千仞,大連抱,夸條直暢,實葉峻茂”。
西晉左思(公元205~305年)為江蘇蘇州而作的《吳都賦》中有“平仲桾梃,松梓古度”,在另一著作《蜀都賦》中也有“平仲果”的記載。東晉訓詁學家郭璞為“枰”注釋稱:“枰,平仲木也。”唐朝學者李善也引用郭璞的注釋肯定“枰”就是“平仲木”,并明確注解:“平仲之木,實白如銀。”
自晉朝到唐朝,稱銀杏為“平仲”,唐朝初年詩人沈佺詩中有“芳草平仲綠,清夜子規啼”之句,可見唐代還叫銀杏為平仲,唐朝以后也有稱銀杏為“鴨腳”的,概因銀杏的葉子似鴨掌,因名鴨腳。
又據《中國銀杏志》編委吳大應考證稱:“長興(浙江)銀杏,宋初始入貢,因形似杏,而核色白,皇帝賜名“銀杏”,而百姓仍稱“平仲”。宋朝《宣和畫譜》中有內臣樂士宣所作《銀杏白頭翁》一畫,稱“平仲”為銀杏,可見宮廷都稱銀杏,從宋朝以后,才改稱“平仲”為“銀杏”。
但據日本仁木繁作稱,日本所以叫“銀杏”是沿用唐朝的叫法,這就是說,從唐朝起,我國已有稱“平仲”為銀杏了。至于日本稱銀杏為“鴨腳”或“鴨掌”的叫法,仁木繁作認為是南宋時期日本學問僧從中國傳去的。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和圣俞李侯家鴨腳子》詩,就有“鴨腳生江南,名實本相浮,絳囊因入貢,銀杏貴中州”。詩中“鴨腳”與“銀杏”的稱謂同時出現。可見日本仁木繁作的說法不無根據。
元朝李杲(公元1180~1251)所著《食物本草》又稱銀杏為白果,但多見于事物的論述,而少見于詩詞。此后吳瑞(公元1328年前后)在其著作《日用本草》中也稱銀杏為“白果”。
明朝李時珍(公元1518~1593)在其著作《本草綱目》果部中寫道:“白果,鴨腳子,原生江南,葉似鴨掌,因名鴨腳,宋初入貢,改呼銀杏,因其形似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可見,明朝已有稱銀杏為“白果”的。
清朝順治年間山東莒守陳全國對莒縣浮來山定林寺古銀杏曾賦詩云:“驀看銀杏樹參天,閱盡滄桑不計年,漢柏秦槐皆后輩,根蟠古佛未生前。”這說明明、清時期也有“銀杏”的叫法,不過民間多稱“白果”,并沿用至今。
農村以白果命名的鄉村不在少數。以湖北為例,恩施市有白果區;麻城市和鶴峰縣有白果鎮;利川市、宣恩縣有白果鄉和白果樹村;咸豐縣有白果壩鄉;巴東縣有金果坪鄉;谷城縣、保康縣有白果樹村;十堰市有大白果樹溝村和白果樹村;興山縣有白果園村;竹溪縣有白果坪村和銀杏寺村;房縣有白果坪村等。湖北全省13個市(縣)中有7個區、鎮、鄉和8個村以“白果”命名,僅隨州市就有100多個自然村用“白果”命名。自然村、寨、場、坳、灣、沖、坪以“白果”為名的就更不勝枚舉了。
銀杏的名字不僅因時代變遷而變更,即使同時代各地方的叫法也不盡相同。除了稱之為“枰”、“平仲”、“鴨腳”、“鴨掌子”、“白果”之外,也有稱之為“公孫樹”、“靈眼”、“佛指甲”、“佛手柑”、“鳳果”、“飛蛾葉”。日本也有稱銀杏為“防火木”、“乳銀杏”、“白花梅”、“白杏”、“知雪樹”、“白果樹”、“鴨掌樹”等。
銀杏的學名是Ginkgo bilobaL.這是拉丁文,英語則念Ginkgo。據說1690年德國學者肯普伊魯(Kenpueru)來到日本,這個歐洲人第一次見到銀杏,于是就把銀杏譯為Ginkyo,爾后為什么變成Ginkgo,就不得而知。也有一種說法是按中國漢語“金果”的音譯而來。
在德國,銀杏樹沒有一個特定的名稱,有“扇葉樹”、“象耳樹”、“鴨掌樹”、“頭發樹”等幾種叫法,又因為德國的銀杏是從日本引進的,所以又叫“日本堅果樹”。其實銀杏的原產地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