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國銀杏的分布和發展
冰川時期過后,我國僅有少數地方殘存一些銀杏,經過千百萬年的天然傳播和人工引種,現在全國各地形成了眾多的天然、半天然和人工的銀杏群落。由于人類長期的活動和自然災害等原因,天然銀杏林不斷遭到破壞,所剩無幾。經專家考證,我國除浙江西天目山有天然銀杏群落外,湖北神農架和大洪山及其余脈,貴州、河南和湖南等地也發現天然或半天然的銀杏群落,成片的天然銀杏群落、半天然銀杏群落和人工群落,對考查古生物、古地質和古氣候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對我國銀杏的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浙江的銀杏群
浙江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東臨東海,北與江蘇和上海相連,西部緊靠天目山、白際山、仙霞嶺,與江西、安徽接壤;南部以仙霞嶺、洞宮山與福建交界。
浙江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5.3~18.5℃;無霜期225~280天,年降水量1000~2100毫米,全年日照時數1800~2300小時。據不完全統計全省有結果銀杏樹2.8萬株,千年以上的銀杏屢見不鮮,主要分布在長興、臨安、淳安、富陽、諸暨、安吉、臨海等縣市。
天目山在浙江臨安市境內,是長江與錢塘江的分水嶺,由東天目山和西天目山組成,東天目山原生植被已破壞,西天目山山高谷深,峰巒起伏,原生植被保存完好,現已列為國家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有300年以上的銀杏184株,千年以上的10余株,還有許多萌生樹,除青龍山東麓和仰止橋附近有若干片人工栽培的銀杏樹外,很少發現實生小銀杏樹,天目山銀杏主要分布在海拔300~1020米之間,呈零星或小片分布,大多生長在山麓、山腰和山谷兩側,海拔1200米的地藏殿也有少數銀杏分布。西天目山屬北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隨海拔高低而異,在14.8~8.8℃之間,年降水量1390~1870毫米,無霜期209~235天。
天目山植物群落的林相表現為天然狀態,上層林冠由銀杏、金錢松、柳杉、青錢柳、楓香、榧樹、響葉楊、糙葉楊和香果樹等組成,中層由青岡櫟、紫楠、豹皮樟、茶樹、綿柯、交讓木等樹種組成,底層植被由拔葜、常春藤、狗脊、翠云草、朱砂根、絡石等組成。
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認為天目山存在第四紀冰川遺跡,近年也發現不同海拔高度有垅崗形的松散混雜堆積體、冰川槽谷、冰斗等冰川作用的痕跡。即便如此,專家們仍認定第四紀發生的冰川規模和強度不足以造成天目山的銀杏類滅絕,因此天目山銀杏得以避過浩劫而遺留下來,繁衍至今。
2.湖北的銀杏群
湖北地處我國腹地,長江中游,據地史考證,湖北地區從古生代到新生代經歷了華力西、印支、燕山和喜馬拉雅運動四個時期,前兩個時期是垂直運動為主,漫長而頻繁的上下振蕩,湖北大地是時海時陸交替出現;后兩個時期是以水平擠壓的造山運動為主。到新生代第四紀(250萬年前)湖北才形成現今的地貌輪廓。
晚古生代至中生代“三疊紀”(2.3億年前),湖北地區屬熱帶至亞熱帶海洋性潮濕氣候,中生代侏羅紀時期(1.95億年前),湖北大地仍炎熱潮濕,雨量充沛,銀杏類和蘇鐵類遍布現今的湖北大地。到了新生代第三紀末期至第四紀(250萬~6700萬年前),巨大的冰川沖擊北半球,也沖擊了現今的中國大地,湖北大地也不能幸免,只有大洪山地區、神農架地區等局部受山嶺屏障的阻隔,冰川的威力減弱,所以新生代第三紀和第四紀的動植物在這里才得以保存。
湖北西部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荊山、武當山,東北有桐柏山、大別山,東南有幕阜山。西、北、東三面環山,中部低下向南敞開,形成馬蹄形地形。全省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熱量充足,降水豐沛,溫暖濕潤。
湖北的銀杏主要分布在大洪山地區、大神農架地區和鄂西南山地。
(1)神農架的銀杏群。神農架主峰大神農架高3653米,素稱“華中第一峰”。神農架境內群峰競拔,溝壑縱橫,林海茫茫,被專家稱之為“中國冰川時代的‘諾亞方舟’”。距今250萬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紀,我國中部正處在冰川活躍期,而神農架卻未受波及,成了當時動植物的避難所,有些植物躲過多次劫難,生存繁衍至今。我國著名植物學家鄭重教授斷言,神農架是舉世罕見的植物“活化石”寶庫,擁有包括銀杏、珙桐、光葉珙桐、水杉、水青樹、香果樹等幾種距今600萬~7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就存在的植物。動物學專家楊其仁認為,神農架素有“天然動物園”的美稱,包括有金絲猴等8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和49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奇異珍稀的白熊、白蛇、白喜鵲和白鹿等多種白化動物,更令人稱奇的是神農架現今還棲息有海鳥金絲燕。據考證,遠古時期,神農架是汪洋大海,經地球史上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逐漸抬升形成今日的多級臺地,并留下海鳥金絲燕的蹤跡。神農架不僅保存著比較完整的新生代第三紀活化石植物區系,而且還保存了華南古老動物區系的大部分,神農架是國際公認的中緯度地區植被保存最完整的地方,保存了整個活化石的生態系統和世界上最完整的上前寒武紀古地層(5.7億年前)。
神農架地區,山嶺連綿,地勢險峻,在人類史上,極少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其天然的生態系統直到20世紀70年代仍處于封閉狀態。因此,這個地區的銀杏群無疑應屬于野生狀態。
(2)恩施州銀杏群。恩施地區地處湖北西南部,北靠巫山和長江三峽,南臨武陵山,西臨方斗山與四川為界,境內山巒起伏,屬中亞熱帶山地季風濕潤區,冬少嚴寒,夏無酷暑,海拔高度在66.8~3005米之間,各地氣溫懸殊,海拔500米以下的河谷15.8~18℃;500~800米的低山區14~15.8℃;800~1200米的二高山地區為12~14℃;1200~1500米的高山地區只有10~12℃。無霜期200~300天,年降水量1125~1934毫米,全年總日照時數1100~1600小時。
恩施州現有100年以上銀杏樹6578株,千年以上的銀杏樹345株,大多分布在海拔200~1800米的山區,巴東縣清太坪鎮和野三關鎮分布比較集中,近年全州銀杏發展很快,現已栽植銀杏690余萬株,其中掛果樹5.65萬株。
(3)大洪山的銀杏群。大洪山在湖北中部,綿亙于隨州、安陸、京山境內。銀杏分布在大洪山及其余脈的低山和中高丘地帶,以及大洪山與涢水之間的中低丘。據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專家考證確認,以安陸和隨州為核心區的大洪山地區的銀杏,既有人工種植的,也有通過動物傳播而成的野生狀態,其數量之多,年代之古老,在湖北和華中地區實為少見,現已列為“大洪山銀杏自然保護區”。該區包括安陸市王義貞鎮的三沖、仁和、錢沖三個村和隨州市洛陽鎮的胡家河、建國和張畈三個村,面積約40平方千米,區內有百年以上銀杏樹7359株,千年古銀杏103株,白果總產占全省的80%左右,主要分布在海拔100~500米之間,在1055米高程的大洪山主峰定珠峰上也有少數銀杏生長。
大洪山銀杏自然保護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5~16℃,年降水量1000~1100毫米,無霜期240~250天,全年日照總時數2000~2100小時。大洪山植物群落表現為天然、半天然和人工群落,交互分布,上層林冠由銀杏、楓楊、馬尾松等組成;中層由楠木、青岡櫟、女貞、烏桕、油桐等樹種組成;底層多為黃荊、油茶、野花椒等植物。該保護區有數量較多的單一古銀杏林(群落),還有野生狀態的銀杏,主要生長在人煙稀少的荒山野嶺、懸崖峭壁和部分混交林中,傳播者是一種叫做“白眉子”(即白果貍)的動物。白果貍是一種雜食性的動物,晝伏夜動,在銀杏林中采食銀杏,消化外種皮,骨質中種皮不能消化,因而種核得以保存,隨糞便排出,每堆糞便少則數粒,多則十多粒,隨雨水沖刷,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發芽,長成新株,這是野生銀杏自然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
3.河南的銀杏群
河南從南到北屬北亞熱帶到暖溫帶過渡區。全省有千年以上的古銀杏數百株,百年以上的銀杏樹6000余株,近年栽植新樹近千萬株,結實樹12.5萬株,主要分布在豫南大別山區、桐柏山區、豫西伏牛山區。
豫南銀杏分布在新縣、信陽、光山、羅山和桐柏等地。以新縣為例,近年銀杏樹發展到400萬株以上,白果產量50萬千克。
豫西銀杏分布在嵩縣、魯山、南召和登封等縣市。嵩縣在熊耳山、伏牛山和外方山之間,東、西、南三面環山,是該區銀杏的主要產地,全縣有百年以上銀杏樹325株,500年以上的有百余株,千年的有67株,近年新植銀杏10萬多株。嵩縣年平均氣溫14℃,年降水量700~900毫米,年日照總時數2296小時,無霜期208天。嵩縣種植銀杏的年代可追溯到唐朝初期。據《伏牛山云巖寺記》記述:“唐自在禪師修道此處,迄今甫將千年,緇流托所漸繁,迫于衣食,荷镢操鋤,日益開墾,所以山皆有田可種,而僧皆有果(白果)可采?!痹撎幩ǖ拇蠓鸬钗菽炯胺鹣衲镜袢前坠?,所有木材樹齡都在500年上下?,F在上寺村還保存了41株千年以上古銀杏。
4.湖南的銀杏群
據古生物和地質學家考證,湖南中生代三疊紀地層發現的化石中,銀杏綱、蘇鐵綱和松杉綱占優勢。因此,湖南現代植物區系是在距今2.3億年前三疊紀華南地臺抬升復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銀杏在湖南能保存至今,證明植物地質地下分布的論點。在我國裸子植物的10個科中,湖南只缺麻黃科,而擁有銀杏、蘇鐵、松、杉、柏、紅豆杉、三尖杉、羅漢松和買麻藤等9科,調查發現有野生的古銀杏分布。因此,湖南林業部門的專家斷言:“與浙江天目山、湖北大洪山一樣,湖南九嶷山—雪峰山—武陵山區,皆為我國銀杏的原產地?!?/p>
湖南現有成林銀杏5萬株,成林母樹3083株,常年結實的1176株,百年以上的1413株,500年以上的42株,千年以上的19株。銀杏水平分布以雪峰山脈為中心,集中分布在五嶺山脈的祁陽、寧遠、雙牌、道縣、資興、東安;衡山山脈的衡山;雪峰山脈的洞口、新化、溆浦;武陵山脈的石門;幕阜山脈的臨湘等地。
5.貴州的銀杏群
貴州全省銀杏古樹較多,主要分布在烏蒙山脈南端的盤縣特區和大婁山東麓各縣。
貴州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4~17℃,無霜期250~300天,降水量1100毫米以上。
盤縣的樂民鄉和石橋鄉有成年銀杏樹2000多株,樹齡多在300~600年之間,也有千年以上的古樹。大婁山東麓的道真、正安、務川三縣有成年銀杏樹2162株。
貴州的專家認為,貴州有部分古銀杏是自然殘留下來的,理由有三:其一,從地史來看,貴州地區從中生代三疊紀起,就結束了海浸歷史,為侏羅紀銀杏類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新近貴州西部出土的侏羅紀化石中,發現有似銀杏屬的西伯利亞比較種;其二,貴州赤水發現起源于中生代的植物“桫羅”的自然群落,還發現銀杉、禿杉、珙桐的野生植物群落,我國裸子植物10個科在貴州均有分布,其屬數占全國總屬數的64.3%;其三,黔西南睛隆縣出土的新生代第四紀晚更新世的孢粉中也發現有銀杏科的花粉,這說明第四紀冰川運動過后,還有銀杏的花粉,無疑在貴州就有殘存的古銀杏。簡言之,貴州有天然生長的銀杏。
6.嶺南的銀杏群
銀杏的主要分布區域為廣東南雄,廣西靈川、全州、興安等縣市。
以南雄為例,全市原有古銀杏1.23萬株,1987年僅存2145株,新植銀杏已發展到420多萬株。南雄在大庾嶺南麓,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9.6℃,無霜期293天,年降雨量1550~1680毫米,全年日照總時數1825.7小時。
南雄境內多山,南北群山連綿,中部丘陵起伏。海拔100~1074米均有銀杏分布。距今2.25億年前的中生代燕山運動,南雄地區形成一個面積1800平方千米的內陸湖,到了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地殼上升,淡水湖干涸,形成四周群山連綿、中部低平的“紅層盆地”,為銀杏的生長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據當地反映,南雄銀杏有兩大特點:一是樹皮堅厚,像老松樹的樹皮,有不規則的縱向裂紋,深達4~6厘米;二是多代同堂的叢生型銀杏很普遍。
南雄新近出土一批恐龍蛋化石和恐龍化石,從恐龍化石中化驗出微毒,這種微毒的性質與銀杏葉的微毒相同,驗證了南雄一帶也是古銀杏的原產地之一。銀杏與恐龍是中生代侏羅紀相伴而生的動植物,銀杏是當時恐龍的重要食物鏈。
這里要特別提及的是生長在我國最南的銀杏樹“順德銀杏”。廣東順德“清暉園”有一株雌性銀杏,該園原為明朝萬歷年間狀元、禮部尚書黃士俊的故居,清朝進士在園中種植一株雌性銀杏,現樹齡約120~150年,株高9米,可算是我國最南端的銀杏樹。
7.桂林的銀杏群
廣西桂林在五嶺之南,北枕越城嶺,東臨海洋山和都龐嶺,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4~19.9℃,年降雨量1400~2000毫米,垂直分布在海拔200~800米之間。全區有銀杏45萬畝,約1300萬株,其中結實樹70萬~80萬株,年產白果240萬~260萬千克,主要產地有靈川、興安和全州各地,全區萬畝以上銀杏園1處,千畝以上31處,500畝以上20多處。其中全州千畝以上銀杏園有16處,300畝以上有120處,興安萬畝以上銀杏園1處,500畝以上9處,200畝的有12處,靈川原有結實的成年銀杏2.1萬株,現已發展到300萬株,年產白果80.6萬千克。興安現有銀杏530萬株,其中結實成年銀杏4萬余株,年產白果160萬千克。
8.江蘇的銀杏群
江蘇的銀杏集中分布在蘇北的泰興和邳州,大多是人工栽培的人工林。
泰興緊靠長江,年平均氣溫15℃,降水量1013毫米,海拔4.5~5.5米,屬長江下游沖積平原地貎,距今約1000年的后唐時代,才形成當今的地貎,地質史上比較年青,銀杏栽培年代較晚,距今約600年。
泰興現有銀杏樹410.8萬株,栽培方式大多是庭院經濟,約占90%即380萬株,成年結果樹21萬株,白果年總產305萬千克,占全國產量的1/3,主要分布在泰興西北部各鄉鎮。
邳州在沂武河和邳蒼分洪道沿岸,地處江蘇北部與山東南部接壤,年平均溫度13.8℃,年降雨量900~1000毫米,海拔20米左右。
邳州銀杏栽培始于北魏,距今1400多年,大面積栽培在明代中葉。邳州現有銀杏樹450萬株。其中采葉園8萬畝,年產白果76萬千克,干葉9000噸,銀杏葉提取物80噸。
9.山東的銀杏群
山東各地的古銀杏數量多,樹齡長,舉世聞名的3000多年的商代古銀杏就在山東。北至東營,東至榮成、煙臺,西至臨清聊城,南至郯城都有銀杏的蹤跡。20世紀80年代以來,山東各地銀杏發展很快,出現了許多十萬株、百萬株,乃至千萬株銀杏縣。
山東省東部臨海,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2~14℃,年降水量500~900毫米。郯城是山東銀杏的主要產區,地處沂蒙山之南,年平均氣溫13.1~13.7℃,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降水量843毫米,年日照總時數2425小時。郯城是銀杏的老產區,現有百年以上的銀杏樹208萬株,千年以上古樹3株,20世紀80年代以來,郯城銀杏發展很快,現已有大小銀杏樹1000余萬株,年產白果220萬千克,干葉300萬千克。培育出各種規格的銀杏苗2.5億株,其規模之大,在全國罕見。
此外,各省市還有為數眾多的大大小小集中產區,如安徽的金寨、宣州、宿州;四川的都江堰、萬源、蒼溪;江西的廬山、婺源、宜泰、信豐等縣市。
臺灣20世紀從日本引入少量種子,種植于南投縣竹山臺灣大學實驗林管處溪頭營林區,現尚存110株。此后,臺北市、新竹縣、高雄縣也有零星種植。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百年以上的銀杏大樹約6萬株,500~1000年古樹約2000株,千年以上古樹在500株以上,2000~3000年古銀杏也有數十株。20世紀中葉以來,全國新植銀杏以數億計,僅山東一省新植銀杏就有1億株以上。
全國銀杏種實總產在1200萬千克以上。年產150萬~300萬千克的縣市有江蘇泰興、邳州、山東郯城;年產100萬千克以上的縣市有廣西靈川、廣東南雄;年產30萬~50萬千克的有湖北隨州、安陸、江蘇泰縣、浙江長興、河南新縣;年產5萬~10萬千克的有湖北南漳、京山、河南嵩縣、安徽金寨、浙江臨安、富陽、貴州盤縣、正安、道真等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