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兒耳鼻咽喉“三炎一聾”
- 郭玉德等
- 7字
- 2019-11-22 10:04:09
第三篇 手術療法
第一章 鼓膜切開術和置管術
由于抗生素的不斷增新和廣泛應用,大部分急性中耳炎得已治愈。但亦有相當一部分病兒的鼓室積膿,臨床經過嚴重,如不及時引流,則病情惡化,倘能及時切開鼓膜,放出膿液,既可改善病情,又能預防嚴重后患。
及時切排鼓室積膿,傷口很快愈合,聽力迅速得到改善或恢復。
鼓膜切開術的適應證
(1)耳痛劇烈,鼓膜紅腫膨出且伴頭痛、高熱者,特別是在痙攣出現時。
(2)上述癥狀雖輕微,但有迷路或腦膜刺激癥狀者。
(3)鼓膜穿孔引流不暢,熱不退,頭痛等癥狀不見改善者。
(4)佝僂病或營養不良的小兒,伴有不明原因的發熱,可疑中耳炎并發現鼓膜光澤消失等改變者,也宜行切開鼓膜。
(5)經抗生素治療24~48小時后,局部和全身癥狀不見好轉者。
(6)分泌性或卡他性中耳炎時行鼓膜切排積液或置放引流管(圖1-1(1)(2))。

圖1-1 鼓膜切開術和置管術
手術方法
1.麻醉 通常用2%丁卡因腎上腺素液、加薄荷(結晶體)各0.5 g、石炭酸結晶體0.3 g,混合制成的麻醉液,進行鼓膜表面麻醉。先用乙醇清拭消毒外耳道,務使麻醉棉條接觸鼓膜,經5分鐘后取出。小兒吵鬧不安者可在無麻醉或全麻條件下切開。
2.操作方法 一般取臥位,由助手固定頭位,患耳朝上。也可在坐位條件下進行。輕輕放入大口耳鏡(可在手術放大鏡或顯微鏡耳內鏡配合下施術),右手持刀,要求動作迅速熟練。通常以切開鼓膜最膨出點為宜。一般選切鼓膜緊張部后下區,其優點有三:① 鼓室前部因與咽鼓管直接交通無需切開也有良好的引流道;② 此區無重要結構,不易損傷鼓室內壁,危險性很小;③ 按重心規律,炎性積液多聚該處。切時不宜過深,以免發生意外。
3.手術并發癥和手術效果 按正規操作不會發生任何并發癥。如切開位置不當或過深,有時可損傷位置異常的頸靜脈球,發生出血。可行填塞壓迫止血。偶或切斷鼓索神經。切破外耳道后上壁皮膚,未切穿鼓膜,切口不大,引流不暢,常見于初學人員。
切開后立見膿或血性液等流出,說明施術正確;如切開后數小時不見膿液等流出,或流的甚少,指出操作可能有問題。鼓室內壓不高,開始可見流出少量稠膿,繼之有大量黏液膿不斷排出。
4.術后局部護理 置放無菌干紗條一根,浸濕后要及時更換,每當換藥時均應清擦外耳道并涂油膏保護皮膚。
流膿數天或1周后,自行停止,穿孔閉合而痊愈。聽力恢復。待鼻部及鼓室炎癥消失后,可行咽鼓管吹張術。
切開鼓膜置放引流管者,待耳干后再取出引流管。
經切口或引流管可定期注入抗生素、激素、糜蛋白酶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