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氣味陰陽

李杲曰:“夫藥有溫、涼、寒、熱之氣,辛、甘、淡、酸、苦、咸之味也。升、降、浮、沉之相互,濃、薄、陰、陽之不同。一物之內,氣味兼有;一藥之中,理性具焉。”氣味陰陽指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沉浮的陰陽屬性。

李杲(1180~1251),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人,金元四大家之一,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

中藥的四氣指藥物的四種性質,即寒性、熱性、溫性、涼性。除四氣之外,有些中藥的寒、熱之性不甚明顯,為平性,如冬蟲夏草、茯苓等。平性藥物使用范圍較廣,既可用于寒性疾病,又可用于熱性疾病。

中藥的四氣

中藥的五味,即辛味、酸味、甘味、苦味、咸味。最初,五味指的是藥物的真實滋味,現在則和藥物的性能功效有關,而不只是簡單的滋味了。在五味之中,味甘的藥物最多,味咸和味酸的藥物次之,再次是辛味的藥物,味苦的藥物最少。一般來講,辛味藥物發表行散,酸味藥物能夠斂肺澀腸,甘味藥物能夠補虛緩急,苦味藥物能夠降泄燥濕,咸味藥物能夠軟堅散結。

中藥的五味

中藥的升、降、浮、沉是藥物作用于人體的四種趨向性。人體的功能活動即氣的運動有升有降、有浮有沉,若運動失調,就會導致疾病。當治療這些疾病的時候,應選用與之升、降、浮、沉相反的藥。

中藥的升、降、浮、沉

另外,李杲說:“藥有升、降、浮、沉、化,生、長、收、藏、成,以配四時。春升,夏浮,秋收,冬藏,土居中化。”意思是指藥物的升、降、浮、沉、化可產生四季的生、長、收、藏、成的反應,所以用藥要與春、夏、秋、冬配合。《神農本草經》說:“春月宜加辛溫之藥,薄荷、荊芥之類,以順春升之氣;夏月宜加辛熱之藥,香薷、生姜之類,以順夏浮之氣;秋月宜加酸溫之藥,芍藥、烏梅之類,以順秋將之氣;冬月宜加苦寒之藥,黃芩、知母之類,以順冬沉之氣。”這就是所謂的“順時氣而養天和”。

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唯物辯證法的核心,中醫將其作為必須遵守的根本原則,看病、治病、用藥皆有陰陽之分。《陰陽應象論》曰:“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在四氣中,熱、溫屬陽,寒、涼屬陰;在五味中,辛、甘屬陽,酸、苦、咸屬陰;味薄者屬陽,味厚者屬陰,在升降沉浮中,升、浮屬陽,沉、降屬陰。此外,李杲又補充說,氣淡者屬陽,氣厚者屬陰。其中,氣薄者具有發泄宣散的作用,氣厚者具有助陽發熱的作用,味厚者能夠下瀉,味薄者能夠通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尔市| 石家庄市| 红安县| 天全县| 财经| 莱州市| 台江县| 河间市| 新民市| 涡阳县| 西吉县| 剑川县| 忻城县| 靖江市| 顺昌县| 梁山县| 岳阳市| 塘沽区| 万载县| 中牟县| 集安市| 牙克石市| 鸡西市| 商都县| 疏勒县| 华坪县| 红桥区| 沧源| 海晏县| 渑池县| 土默特左旗| 阿拉善左旗| 中阳县| 嘉荫县| 遂溪县| 光泽县| 防城港市| 常山县| 华宁县| 和硕县| 宜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