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百病主治藥方

脾胃

【勞倦】

藥方一:甘草水煎服。

藥方二:人參煎成膏與姜、蜂蜜同服。

藥方三:食用有壯氣益肌作用的茼蒿、薺菜、苜蓿、胡蘿卜、大麥、小麥、糯米、粳米、各種豆類(lèi)等。

藥方四:食用有益補(bǔ)脾胃作用的大棗、橘皮、橄欖、蓮實(shí)、藕、甘蔗等。

藥方五:食用有補(bǔ)脾胃功能的蜂蜜、鱒魚(yú)、鯽魚(yú)、鯉魚(yú)、蝦、鱉、雞肉、雀肉、狗肉、羊肉、牛肉等。

【虛寒】

藥方一:水煎服附子、山姜。

形態(tài)特征

葉互生,革質(zhì),有柄;葉片卵圓形??偁顖A錐花序,藍(lán)紫色,外被微柔毛。果長(zhǎng)圓形,具橫脈。塊根通常兩個(gè)連生,紡錘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的側(cè)根(子根)甚肥大。莖直立或稍?xún)A斜,下部光滑無(wú)毛,上部散生貼伏柔毛。

藥方二:食用姜、蒜、韭菜、薤、糯米和飲用燒酒。

藥方三:食用椒類(lèi)物質(zhì)。

【酒毒】

藥方一:飲用葛根汁、白茅根汁。

藥方二:菊花制成末,用酒服用。

藥方三:煮食綠豆、黑豆或紅小豆。

藥方四:水芹、白灰用泥煅烤,再加醋糊成丸服用。

藥方五:雞內(nèi)金與豆粉制成丸服用。

藥方六:豬腎加入葛粉燒烤食用。

反胃

【溫中開(kāi)結(jié)】

藥方一:附子以石灰泡熱,姜汁淬2次,再同丁香、粟米煎服。

藥方二:韭菜炸熟后,加鹽、醋服用10次。

藥方三:生姜汁煮粥食用。

藥方四:栗子殼用水煎服。

藥方五:鯉魚(yú)用童子尿浸泡后煨爛,研成末入粥食用。

藥方六:孵出小雞的殼燒成末,用酒調(diào)服。

【和胃潤(rùn)燥】

藥方一:人參用水煎服或煮粥食用。

藥方二:馬齒莧搗汁飲服。

藥方三:甘蔗汁與姜汁一起飲服。

藥方四:干柿子連蒂一起搗爛,用酒調(diào)服。

藥方五:用蠶繭煎出的汁煮雞蛋食用。

藥方六:羊肉與蒜、薤一同生食。

藥方七:烏雄雞加胡荽子煮食,兩只即愈。

嘔吐

【痰熱】

藥方一:葛根搗成粉食用。

藥方二:赤小豆、豌豆煎湯服用。

形態(tài)特征

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粗壯藤本,長(zhǎng)可達(dá)8米;莖可編籃做繩,纖維可織葛布。塊狀根,可提制淀粉食用。托葉背著,卵狀長(zhǎng)圓形。花紫紅色。莢果長(zhǎng)橢圓形,被褐色長(zhǎng)硬毛。

藥方三:蟬蛻加滑石粉末,用水煎服。

藥方四:小兒吐出的乳,加蔥、姜煎服。

【虛寒】

藥方一:糯米煎粥食用。

藥方二:燒酒、豇豆、干姜加醋煎后飲用。

藥方三:蜀椒、胡椒用水煎服。

泄瀉

【濕熱】

藥方一:白術(shù)或車(chē)前子研成末沖服。

形態(tài)特征

根狀莖肥厚,略呈拳狀。莖直立,上部分枝。葉互生,葉片通常有3~5片呈羽狀全裂,邊緣有刺。頭狀花序頂生,總苞鐘狀;花冠紫紅色。瘦果橢圓形,稍扁。

藥方二:粟米、青粱米、薏苡仁煮食。

藥方三:梔子用水煎服。

藥方四:豬膽入白通湯內(nèi)煎服。

【虛寒】

藥方一:甘草、白術(shù)、人參制成丸服用。

藥方二:糯米粉、山藥、砂糖一起食用。

藥方三:燒酒飲服。

藥方四:白扁豆、薏苡仁、干姜炙燒后研成末沖服。

藥方五:栗子煨食。

藥方六:橡子、大棗煨后研成末加入粥中食用。

藥方七:烏雞骨、肉豆蔻、草果一起煮食。

藥方八:豬腎、豬肝煨食,或豬腸與吳茱萸蒸熟后制成丸服用。

【積滯】

藥方一:蕎麥粉加砂糖用水煎服。

【外治】

藥方一:田螺敷臍上。

藥方二:椒紅炒酥后貼于小兒囟門(mén)。

藥方三:蒜搗爛后,貼于兩足心,或赤小豆搗爛后,用酒調(diào)貼于兩足心。

【積滯】

藥方一:萊菔搗汁與蜂蜜一起服用。

藥方二:山楂煮服。

藥方三:蕎麥粉加雞蛋清制成丸服用。

藥方四:雞內(nèi)金焙烤后食用。

【濕熱】

藥方一:黃連用水煎后露置一夜,再熱用。小兒服用,應(yīng)加點(diǎn)蜂蜜;或?qū)ⅫS連炒焦,與當(dāng)歸末、麝香一起用米湯送服。

藥方二:綠豆同火麻煮汁服,或綠豆皮蒸食。

藥方三:豆豉炒焦后,用酒調(diào)服。

藥方四:蔥白煮粥食用,或食鯽魚(yú)。

藥方五:黃瓜、蜂蜜一起食用。

藥方六:柏葉同芍藥炒后,用水煎服。

藥方七:童子尿煮杏仁、豬肝食用。

童子尿(人部),也稱(chēng)童便、人尿、輪回酒、還元湯等,通常指滿(mǎn)月前的男孩在清晨的第一次尿。在古代,有許多醫(yī)生采用童子尿作為藥引或直接作為藥給人治病。但實(shí)際上,尿液有毒已經(jīng)被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證實(shí),其治病作用也并未顯見(jiàn),所以童子尿在現(xiàn)在已不作藥用。

【虛寒】

藥方一:甘草水煎服。

藥方二:人參加生姜水煎服,或同蓮肉煎服。

藥方三:草烏頭半生半燒,用醋糊成丸服用。

藥方四:薤白煮粥,或做成餅,或炒黃食用。

藥方五:韭白用醋炒食。

藥方六:砂糖與烏梅煎汁飲服。

藥方七:蜂蜜調(diào)姜汁飲服。

藥方八:鯉魚(yú)燒成灰用水沖服,或鯽魚(yú)釀五倍子燒成灰末沖服。

藥方九:烏骨雞煮汁服用,或雞蛋與醋煮食。

藥方十:牛肝與醋一起煮食,或豬肝與杏仁、童子尿一起煮食。

【止?jié)?/p>

藥方一:苦茶末食服,或同醋、姜煎服。

藥方二:烏梅用水煎服。

藥方三:大棗與米粉一起燒食。

藥方四:豬蹄加水煎服。

【外治】

藥方一:田螺或螞蟥加點(diǎn)麝香搗爛后,貼于臍部。

藥方二:蓖麻與硫黃搗爛后,敷貼于臍部。

【暑熱】

藥方一:柴胡用水煎服。

藥方二:麥苗搗汁飲服。

藥方三:蜀椒、甘蔗、竹葉用水煎服。

藥方四:蚯蚓研成末加薄荷、姜和蜂蜜食用。

形態(tài)特征

身體呈長(zhǎng)圓筒形,褐色稍淡,前段稍尖,后端稍圓,在前端有一個(gè)分節(jié)不明顯的環(huán)帶。腹面顏色較淺,大多數(shù)體節(jié)中間有剛毛,在蚯蚓爬行時(shí)起固定支撐作用和輔助運(yùn)動(dòng)作用。在11節(jié)體節(jié)后,各節(jié)背部背線(xiàn)處有背孔,這有利于蚯蚓呼吸,保持身體濕潤(rùn)。

藥方五:烏賊骨或龜殼燒成末用酒調(diào)服。

藥方六:鱉甲用醋燒烤后研成末服用。

【寒濕】

藥方一:附子、紅棗、蔥、姜一起用水煎服。

藥方二:生姜汁露置一夜后飲服。

藥方三:獨(dú)蒜燒研成末用酒調(diào)服。

藥方四:橘皮用姜汁浸煮后,焙燒研成末,再加入大棗用水煎服。

藥方五:牛肝用醋煮食,或羊肉、黃狗肉搗成肉羹食用。

【痰食】

藥方一:白僵蠶制成丸服。

藥方二:密陀僧同酒蒸當(dāng)歸、柴胡、知母,蒸后制成丸服。

【吐痰】

藥方一:取石胡荽汁飲服。

藥方二:瓜蒂搗出水飲服。

【外治】

藥方一:馬齒莧、小蒜同胡椒、百草加露水杵汁飲服。

藥方二:用魚(yú)腥草擦身,直到出汗為止。

脹滿(mǎn)

【濕熱】

藥方一:桔梗同半夏、橘皮煎服。

藥方二:豬血曬干研成末,早晨用酒調(diào)服,忌晚上食用。

【寒濕】

藥方一:附子與人參、生姜末用水煎服。

【氣虛】

藥方一:山藥炒至半熟時(shí)研成末,放入米湯中飲服。

藥方二:甘草或人參用水煎服。

藥方三:生檳榔搗成粉末沖服。

【積滯】

藥方一:神曲同萊菔子用水煎服。

藥方二:小蒜、橘皮或山楂用水煎服。

心下痞滿(mǎn)

【濕熱氣郁】

藥方一:桔梗與枳殼一起用水煎服。

藥方二:茯苓同人參用水煎服。

【痰食】

藥方一:生姜同半夏用水煮服。

藥方二:橘皮水煎服,或青橘皮與茴香、甘草、白鹽制成末服用。

【脾虛】

藥方一:人參加橘紅制成丸服。

藥方二:羊肉同橘皮、姜、面做成肉羹食用。

咳嗽

【風(fēng)寒】

藥方一:百部浸酒飲服或煎成膏食用。

藥方二:蜂房燒研成末沖服。

藥方三:鯽魚(yú)燒研成末飲服。

藥方四:雞蛋白加麻黃研成末調(diào)服。

【痰濕】

藥方一:萊菔子煎湯服用或煮食萊菔。

藥方二:白果、榧子煎服。

藥方三:橘皮加甘草制成丸服用,或加神曲、生姜蒸餅、丸食用。

形態(tài)特征

方形或長(zhǎng)方形塊。外表粗糙,土黃色。斷面類(lèi)白色,有被粉碎的褐色殘?jiān)翱斩?。質(zhì)硬脆易斷。有陳腐氣。

【痰火】

藥方一:沙參用水煎服。

藥方二:食梨果,或做成汁加蜂蜜、地黃汁熬稠后口含。

藥方三:甘蔗汁加青粱米煮粥食用。

藥方四:大棗、桑葉、石蜜煎湯服。

【虛勞】

藥方一:人參加鹿角膠末煎服,或加雞蛋清在五更(凌晨3點(diǎn)至5點(diǎn))時(shí)調(diào)服。

藥方二:鱉同柴胡等藥煮汁飲食。

藥方三:豬肺用麻油炒食。

藥方四:羊胰加大棗浸酒飲服,或食羊肉。

咳逆

【風(fēng)寒】

藥方一:蘇葉同橘皮用水煎服。

藥方二:桂同干姜、皂莢制成丸服用。

藥方三:鯉魚(yú)燒研成末后,加入粥中食用。

【痰氣】

藥方一:半夏加皂莢用水煎服。

藥方二:橘皮、杏仁炒熟研成末,然后用蜂蜜調(diào)和口含。

藥方三:豬蹄甲加半夏、白礬煅燒后研成末,再加點(diǎn)麝香口服。

藥方四:阿膠同紫蘇、烏梅用水煎服。

【虛促】

藥方一:人參研成末用湯送服。

藥方二:韭汁飲服1升。

藥方三:蛤蚧與人參制成丸后,加入糯米粥中呷。

諸汗

【氣虛】

藥方一:人參與當(dāng)歸、豬腎一起煮食。

藥方二:艾葉同茯神、烏梅用水煎服。

藥方三:黃雌雞同麻黃根煮汁后,加肉蓯蓉、牡蠣粉煎服。

藥方四:豬肝制成丸服,以食后汗出為度。

藥方五:牛胃制成肉羹食用。

【血虛】

藥方一:當(dāng)歸、地黃加姜汁、蜂蜜、酒煎服。

藥方二:豬心加人參、當(dāng)歸煮食。

【風(fēng)熱】

藥方一:荊芥煮湯服。

形態(tài)特征

葉黃綠色。莖高40~150厘米,方形微帶紫色,橫切面黃白色。穗子稍黑紫黃綠色。

藥方二:小麥、浮麥、麥面制成丸后煮食。

藥方三:經(jīng)霜的桑葉研成末服。

藥方四:熱飲服竹瀝汁。

諸風(fēng)

【吐痰】

藥方一:食鹽煎湯服用。

藥方二:瓜蒂、赤小豆搗碎取汁調(diào)服。

藥方三:萊菔子研磨取汁服。

藥方四:醋、蜂蜜調(diào)和服。

藥方五:大蝦煮熟,食蝦飲汁,再用鵝毛等物刺激咽部引起嘔吐,以吐出毒物。

藥方六:苦茗茶喝后刺激咽部引起嘔吐。

藥方七:橘紅500克,用水熬至一碗湯劑服用。

【風(fēng)寒風(fēng)濕】

藥方一:石菖蒲浸酒服用。

藥方二:大豆炒焦后投入酒中飲用。

藥方三:豆豉浸酒后飲用。

藥方四:食用秦椒或蜀椒。

藥方五:五加皮釀酒服用。

藥方六:烏蛇或白花蛇浸酒服用。

藥方七:鱔魚(yú)和成肉羹取汁食用。

藥方八:水龜釀酒服用或煮食。

藥方九:雞屎白炒后研成末,用豆淋酒服用。

【風(fēng)虛】

藥方一:天麻或人參煎湯服用。

藥方二:每日食用栗子或松子數(shù)枚。

藥方三:枸杞子或冬青子浸酒服用。

藥方四:烏骨雞和酒煮食。

痙風(fēng)

【風(fēng)寒風(fēng)濕】

藥方一:炒黑大豆至半熟,研末,蒸一下,再以酒淋飲服。

藥方二:白花蛇同烏蛇或蜈蚣研末食用。

藥方三:雞屎白與黑豆一起炒黃,加酒溫服或加竹瀝食服。

形態(tài)特征

透明的青黃色或黃棕色汁液,有焦香氣。

藥方四:雀屎研末,加酒服五分。

藥方五:鴨涎滴入口中。

【風(fēng)熱濕熱】

藥方一:杏仁杵爛,蒸熟,再絞汁飲服。

藥方二:蟬蛻炒干后研成末,用酒服用3克。

藥方三:發(fā)或須燒成灰飲服。

【外敷】

藥方一:煨蔥敷在金瘡流水處,或同干姜、黃柏一起煎水洗患處。

藥方二:薤白或韭葉搗爛,烘后敷于患處,涼后換之。

藥方三:鯉魚(yú)目或鲇魚(yú)目燒成灰敷于患處,直至汗出。

【洗浸】

藥方一:蜀椒和面煨熨患處。

藥方二:桑枝烤熱后烙在局部,冷后再換,重復(fù)多次。

癲癇

【吐痰】

藥方一:芭蕉油飲服后再催吐。

藥方二:瓜蒂煎湯服后再催吐。

【風(fēng)熱驚痰】

藥方一:鴨跖草或細(xì)辛、防風(fēng)煎湯服用。

藥方二:雄黃與丹砂同研成末,制成丸服用。

藥方三:蚯蚓、蜈蚣、白僵蠶浸酒飲服用。

藥方四:人胞煮熟后食用,或做成丸服用。

【風(fēng)虛】

藥方一:人參與辰砂、蛤蚧粉研成末,加豬心血制成丸服用。

藥方二:天麻或當(dāng)歸煎湯服用。

藥方三:酸石榴加釀蝎5枚,用泥包裹煅熟后研成末,每次服用1.5克。

藥方四:蜂蜜和雞蛋一同食用。

傷寒熱病

【發(fā)表】

藥方一:豆豉同蔥白一起食用。

藥方二:食用生姜、小蒜或蔥白。

藥方二:飲用茗茶。

藥方四:杏仁與醋一起煎汁飲服。

【和解】

藥方一:防風(fēng)、黃連、五味子煎湯服用。

藥方二:食用赤小豆、薏苡仁、粳米。

形態(tài)特征

莖長(zhǎng),密被倒毛。托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小葉3枚,披針形、矩圓狀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闊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有3淺裂,兩面均無(wú)毛,僅葉脈上有疏毛??偁罨ㄐ蛞干?,小花多枚,銀褐色。莢果線(xiàn)狀扁圓柱形。種子6~10枚,暗紫色,長(zhǎng)圓形,兩端圓,有直而凹陷的種臍。

藥方三:飲服甜菜汁、生瓜菜汁。

藥方四:大棗、杏仁、桃仁、烏梅、橘皮煎湯服。

藥方五:生吞1枚雞蛋,或?qū)㈦u蛋打破,煮成漿食用。

藥方六:飲服胞衣水。

【溫經(jīng)】

藥方一:附子或人參煎湯服用。

藥方二:黑大豆炒焦后用酒熱服。

藥方三:韭根、蔥白煎服。

藥方四:蜀椒、胡椒煎湯服用。

藥方五:鴿屎炒焦后用酒飲服。

【食復(fù)勞復(fù)】

藥方一:麥門(mén)冬同甘草、竹葉、粳米一同煎湯服用。

藥方二:飯燒成灰研末飲服。

藥方三:橘皮用水煎服。

藥方四:鱉甲燒存性后,研末,再用水沖服。

諸氣

【郁氣】

藥方一:香附解一切氣郁,水煎服。

藥方二:赤豆有縮氣、散氣作用,水煎服。

藥方三:萊菔子、蔥白、胡荽、萵苣有化積、開(kāi)胸、順氣的作用,可以食用。

藥方四:青皮同茴香、甘草末一起服用。

【冷氣】

藥方一:艾葉搗汁飲服。

藥方二:豆蔻或五味子煎水服用。

藥方三:食用胡蒜、芥、干姜、茴香、蜀椒、胡椒和旱菜。

藥方四:鱧魚(yú)與胡椒、大蒜、小豆、蔥同煮食用。

【痰氣】

藥方一:煎服半夏、桔梗或蘇子。

形態(tài)特征

地下塊莖球形。葉基生;葉片掌狀三出;在葉柄或小葉分枝處著生珠芽。由塊莖生出的植株可抽出花莖;肉穗花序,外具有佛焰苞。漿果,嫩時(shí)綠色,熟時(shí)紅色。

藥方二:蕎麥、生姜、山楂、橘皮、橙皮或柚皮煮食或煎湯服。

藥方三:枇杷葉、楊梅煎湯服用。

藥方四:龜甲加酒燒烤后,與柏葉、香附制成丸服。

【中暑(熱)】

藥方一:大蒜與道中熱土一同搗碎,用水灌服。

藥方二:灌服地漿。

【中暑(涼)】

藥方一:黃連用酒煮后,制成丸服用。

藥方二:車(chē)前草或半夏煎湯服。

藥方三:食服白扁豆、薏苡仁、稷米或大蒜。

藥方四:枇杷葉或赤茯苓煎湯服。

【瀉火益元】

藥方一:黃芪、人參或麥冬煎湯服。

藥方二:苦茗同姜或醋一起煎湯服。

藥方三:烏梅、西瓜、甜瓜和椰子汁飲服。

形態(tài)特征

莖、枝黃褐色或白色,被短剛毛。卷須,不分叉。葉互生;葉柄有短剛毛;葉片近圓形或腎形,兩面有柔毛,邊緣有鋸齒。雌雄同株;雄花常數(shù)朵簇生,雌花單生。果實(shí)的形狀、顏色因品種而異,一般為球形或長(zhǎng)橢圓形;有香味;果皮平滑,有縱紋或斑紋;果肉白色、黃色或綠色。種子污白色或黃褐色,卵形或長(zhǎng)圓形。

癰疽

【腫瘍】

藥方一:連翹用水煎服。

藥方二:綠豆粉加乳香、甘草沖服。

藥方三:赤小豆加雞蛋清涂擦。

【潰瘍】

藥方一:黃芪或人參熬膏服。

藥方二:柳枝熬膏服。

藥方三:豬蹄煮汁洗患處,或與通草煮羹食。

【乳癰】

藥方一:大黃加甘草熬膏貼,或研成末敷于患處。

藥方二:橘葉或赤小豆研成末用酒服。

【風(fēng)濕】

藥方一:羌活、防風(fēng)、浮萍、蔥白、薏苡仁、蜀椒紅、松葉、枸杞或五加皮等分別煎湯服用。

藥方二:蝎燒焦研末后加入麝香,再浸酒服用。

藥方三:鱔魚(yú)制成肉羹食用。

【寒濕】

藥方一:附子、烏頭或艾葉煎湯服用。

藥方二:飲服葡萄酒、燒酒。

藥方三:生姜、干姜、大蒜煎湯服。

藥方四:胡椒、蓮實(shí)煎湯服。

【濕熱】

藥方一:黃連、白術(shù)、半夏、夏枯草等分別煎湯服。

藥方二:赤小豆、薏苡仁或旱芹制成丸服。

形態(tài)特征

莖具匍匐性,走莖發(fā)達(dá),莖細(xì)長(zhǎng)。葉呈圓形或腎形,有V形缺口;葉的邊緣有5~7淺裂,裂片有鈍鋸齒;葉面有疏生短硬毛?;榭櫺位ㄐ颍稚⑸谧咔o的葉腋處,花序梗長(zhǎng)于葉柄;花瓣5枚,漸尖形,白色或乳白色。果為離果,扁圓形,基部心形,光滑,成熟后常呈黃褐色。

藥方三:干姜、生姜、酸棗或柳葉煎湯服。

瘰疬

【內(nèi)治】

藥方一:夏枯草用水煎汁或熬膏服用。

藥方二:連翹加瞿麥、大黃、甘草用水煎服。

【外治】

藥方一:半夏加南星、雞蛋清外涂。

藥方二:大蒜和吳茱萸搗爛,外涂。

癭瘤疣痣

【內(nèi)治】

藥方一:貝母加連翹煎服。

藥方二:小麥用醋浸后,加海藻末,用酒調(diào)服。

藥方三:食用牡蠣、淡菜、蛤蜊等海產(chǎn)品。

【疣痣】

藥方一:杏仁、李仁加雞蛋清研汁,外涂。

諸瘡

【疔瘡】

藥方一:絲瓜葉加蔥白、韭菜搗汁,然后和酒服用,渣敷患處。

【惡瘡】

藥方一:牛膝搗爛涂患處。

藥方二:蒲公英、冬瓜葉搗爛敷患處。

【頭瘡】

藥方一:生菖蒲研爛涂患處。

藥方二:蜜蜂研爛涂患處。

藥方三:桃花研成末涂患處。

【疥癬】

藥方一:苦參、菖蒲、剪草、百部浸酒服。

藥方二:海蝦、鱔魚(yú)、鰻鱺搗爛涂患處。

形態(tài)特征

無(wú)鱗或有小鱗片。身體像蛇,細(xì)長(zhǎng);體長(zhǎng)一般為20厘米左右,有的長(zhǎng)達(dá)1米。有青、黃兩種膚色。

【陰瘡】

藥方一:甘草煎蜜涂患處。

藥方二:海螵蛸、鯉魚(yú)膽、鯽魚(yú)膽混勻涂患處。

赤白濁

【濕熱】

藥方一:稻草煎濃汁,露置一夜飲服。

藥方二:神曲、蘿卜釀吳茱萸,再熏蒸后,制成丸服用。

藥方三:冬瓜仁研成末,用米湯飲服。

藥方四:清明日采摘的柳葉代茶飲服。

【虛損】

藥方一:黃芪用鹽炒后,加茯苓研成丸服用。

藥方二:五味子研成末,用醋糊成丸服用。

藥方三:羊骨研成末,用酒調(diào)服。

婦女經(jīng)水

【活血疏氣】

藥方一:香附炒黑后研成末服用。

藥方二:當(dāng)歸加紅花用水煎服。

形態(tài)特征

莖直立,光滑,無(wú)毛。葉為披針形或長(zhǎng)橢圓形,邊緣有鋸齒。花下結(jié)球猬,多刺。果實(shí)白色,小豆大的顆粒。

藥方三:丹參研成末,用溫酒調(diào)服。

藥方四:大棗加小麥、甘草用水煎服。

【益氣養(yǎng)血】

藥方一:人參加熟地研成末,制成丸服用。

藥方二:阿膠炒研成末,用酒調(diào)服。

【帶下】

藥方一:食用艾葉煮雞蛋。

藥方二:槐花加牡蠣粉,用酒調(diào)服,或冬瓜仁炒研成末,湯送服。

藥方三:食用烏骨雞、雞內(nèi)金、鯉魚(yú)鱗、鱉肉、牡蠣、豬腎等食品。

陰痿

【濕熱】

藥方一:天冬、麥門(mén)冬、知母煎湯服用。

藥方二:絲瓜汁調(diào)五倍子末敷于陰部,加柴胡、黃連水煎服。

【虛弱】

藥方一:人參煎熬成膏食服。

藥方二:鯉魚(yú)膽加雄雞肝制成丸服。

藥方三:蝦米加蛤蚧、茴香及鹽煮食。

藥方四:雀卵加菟絲子或雄雞肝制成丸服。

遺精夢(mèng)泄

【心虛】

藥方一:人參加茯苓、石蓮制成丸服用。

藥方二:蓮須水煎服,或蓮子心加辰砂制成末服用。

形態(tài)特征

屬三方晶系。粒狀或塊狀集合體。大紅色,有光澤。

【腎虛】

藥方一:山藥研成末用酒調(diào)服。

藥方二:五味子煎熬成膏后,每日服1次。

藥方三:黃雌雞或?yàn)豕请u加白果、蓮肉、胡椒煮食。

藥方四:豬腎加附子末煨爛食用。

【濕熱】

藥方一:車(chē)前草搗汁飲服。

藥方二:鐵銹用冷水調(diào)服,每次3克。

藥方三:牡蠣粉用醋糊成丸服。

脫肛

【內(nèi)服】

藥方一:茜根加石榴皮用酒煎服。

藥方二:鱉頭燒研成末沖服,并涂于患處。

形態(tài)特征

頭像龜。外形呈橢圓形,比龜更扁平。背際和四肢一般呈暗綠色,有的背面呈淺褐色,腹面白里透紅。頭頸和四肢可以伸縮。

【外治】

藥方一:曼陀羅子加橡斗、樸硝水煎汁洗患處。

藥方二:蜘蛛燒研成灰涂于患處。

藥方三:龜血、鱉血、鯽魚(yú)頭灰涂于患處。

產(chǎn)后

【補(bǔ)虛活血】

藥方一:人參加紫蘇、童子尿,煎酒服。

藥方二:羊肉加當(dāng)歸、甘草,水煎服。

藥方三:黃雌雞煮食,或加百合、粳米煮食。

藥方四:馬齒莧用水煎服。

【血?dú)馔础?/p>

藥方一:生姜或山楂水煎服。

【寒熱】

藥方一:豬腎、狗腎煮食。

【血渴】

藥方一:黃芩加麥門(mén)冬煎水服。

【下乳汁】

藥方一:母豬蹄與通草煮食,飲汁。

藥方二:牛鼻作羹食用。

藥方三:羊肉煮肉羹食。

藥方四:蝦汁作羹食用。

藥方五:赤小豆、豌豆煮汁飲用。

【回乳】

藥方一:神曲炒研成末,酒服6克。

消渴

【生津潤(rùn)燥】

藥方一:白芍藥加甘草煎湯服用,每日3次。

藥方二:青粱米、粟米、麻子仁煮汁飲服。

藥方三:蔓菁根、竹筍、生姜加鯽魚(yú)膽制成丸服。

藥方四:烏梅稍微烘烤后研成末,水煎服。

藥方五:煨雞湯澄清飲服,一般用3只,或煨豬肉湯至半熟,澄清服用。

【降火清金】

藥方一:麥門(mén)冬加黃連制成丸服。

藥方二:小麥作粥飲食。

藥方三:薏苡仁煮汁飲服,或赤小豆、綠豆煮汁飲服。

藥方四:冬瓜杵成汁飲服。

藥方五:梨或西瓜煎汁飲服。

藥方六:蠶繭煮汁服,或蠶蛹煎酒服。

藥方七:豬脬燒研成末,用酒調(diào)服。

【補(bǔ)虛滋陰】

藥方一:人參研成末后加雞蛋清調(diào)服。

藥方二:糯米粉加蜂蜜制成丸服用。

藥方三:藕汁、椰子漿加栗殼煮汁飲服。

形態(tài)特征

熱帶常綠喬木,高15~30米。樹(shù)干粗壯,直立不分枝。葉羽狀全裂,長(zhǎng)3~4米,長(zhǎng)在莖頂。花序腋生,多分枝;雄花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散生于下部。果實(shí)卵圓形,頂端略呈三棱狀;果皮光滑,多為黃色或褐色;果殼堅(jiān)硬,為厚纖維層;果肉白色;果汁為甘澈的液體。

藥方四:枸杞煮食或泡酒服。

藥方五:鯉魚(yú)或鯽魚(yú)釀茶,并煨服用。

藥方六:鵝、白雄雞或黃雌雞煮汁服用。

藥方七:雄豬肚煮汁飲服,或豬脊骨加甘草、木香、石蓮、大棗用水煎服。

藥方八:羊肉同瓠子、姜汁、白面煮食。

藥方九:水牛肉或牛腦煮食。

藥方十:兔頭骨煮汁飲服。

【殺蟲(chóng)】

藥方一:苦楝根皮加少許麝香用水煎服。

藥方二:鯽魚(yú)膽、雞腸、雞內(nèi)金加栝蔞根炒研成末,制成丸服。

藥方三:鱔魚(yú)頭加鰍魚(yú)燒研成末,再加薄荷葉,用新汲水送服,每次6克。

驚悸

【清鎮(zhèn)】

藥方一:人參、麥門(mén)冬、茯苓煮汁飲服。

藥方二:酸棗仁煮汁飲服。

藥方三:自然銅或鐵粉煮汁飲服。

藥方四:牛黃煮汁服。

藥方五:豬心煮食,或豬心血加青黛、朱砂制成丸服用。

多眠

【脾濕】

藥方一:木通用水煎服。

藥方二:花構(gòu)葉曬干研成末,用湯送服。

【風(fēng)熱】

藥方一:食用白苣、苦苣。

藥方二:生酸棗研成末煎湯服,或煎酸棗葉飲服。

失眠

【清熱】

藥方一:燈心草煎湯替代茶頻飲服。

藥方二:酸棗炒熟研成末,用竹葉煎湯送服。

形態(tài)特征

枝灰褐色,幼枝綠色。單葉互生;葉片長(zhǎng)圓狀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邊緣有細(xì)鋸齒。花小黃綠色。核果肉質(zhì);近球形;果皮薄;未成熟時(shí)為綠色,成熟時(shí)為暗紅褐色;多為酸味。

藥方三:大棗與蔥白用水煎服。

藥方四:蜂蜜、白鴨煮汁飲服。

腰痛

【虛損】

藥方一:補(bǔ)骨脂研成末,用酒調(diào)服。

藥方二:菊花水煎服。

藥方三:山楂加鹿茸制成丸服(用于老人腰痛)。

形態(tài)特征

由鹿茸根、分枝、主干等構(gòu)成。鹿茸外被覆皮膚及茸毛。均為實(shí)角。在角柄和茸之間有一環(huán)狀突起,即珍珠盤(pán)。

藥方四:鱉甲燒烤后研成末,用酒調(diào)服。

藥方五:豬腎包杜仲末煨食,或羊腎加杜仲末燒烤食用。

【濕熱】

藥方一:青木香加乳香泡酒服。

藥方二:甜瓜子制成末,用酒浸泡飲服。

【血滯】

藥方一:絲瓜根燒研成末,用酒調(diào)服。

藥方二:冬瓜皮燒研成末,用酒調(diào)服。

藥方三:西瓜皮干研成末,用酒調(diào)服。

藥方四:橙核炒研成末,用酒調(diào)服。

藥方五:青橘皮用水煎服。

藥方六:鱉肉煮食。

【外治】

藥方一:桂用醋調(diào)后,涂搽患處。

藥方二:大豆、糯米一起炒熱后熨患處。

藥方三:天麻、半夏、細(xì)辛一起煮汁,熨患處。

頭痛

【濕熱痰濕】

藥方一:楊梅研成末,用茶飲服。

藥方二:竹茹用水煎服。

【風(fēng)寒濕厥】

藥方一:杏仁研成汁煮粥食用。

藥方二:吳茱萸同姜、棗、人參用水煎服。

藥方三:蜂子、白僵蠶加蔥,酒熱服。

【外治】

藥方一:全蝎加地龍、土狗、五倍子末調(diào)勻,貼敷太陽(yáng)穴。

藥方二:桂木用酒調(diào)后,涂頭頂和額部。

咽喉

【降火】

藥方一:桔梗、知母用水煎服。

藥方二:石蟹磨汁并涂喉外。

【風(fēng)痰】

藥方一:粳谷奴研成末服用。

藥方二:生姜汁和蜂蜜一起服用。

藥方三:雞內(nèi)金燒研成末,吹入咽喉。

牙齒出血

【除熱】

藥方一:防風(fēng)、羌活、黃連,用水煎服。

【清補(bǔ)】

藥方一:人參加茯苓、麥門(mén)冬一起用水煎服。

形態(tài)特征

莖直立,上部疏生短毛?;~叢生,長(zhǎng)橢圓形,邊緣有鋸齒,葉柄長(zhǎng);莖生葉互生,卵形或長(zhǎng)橢圓形,漸上無(wú)柄。頭狀花序排成傘房狀,有長(zhǎng)梗,密被短毛。

【外治】

藥方一:香附加姜汁炒,研成末外涂。

藥方二:絲瓜藤燒成灰外敷。

藥方三:地龍加點(diǎn)石礬研成末外敷。

【風(fēng)熱】

藥方一:菟絲子浸酒服。

藥方二:牛蒡根研爛,用酒煎成膏后貼患處。

【皰】

藥方一:天門(mén)冬搗為末,用蜂蜜做成丸。日常洗面,可去黑色皮膚。

藥方二:馬齒莧汁洗面,可治面部瘢痕。

藥方三:李花、梨花、木瓜花、杏花、櫻桃花研成末并入面脂,可去黑皺皮。

藥方四:桃花同冬瓜仁研成末,用蜂蜜調(diào)后涂面,可去雀斑;同丹砂末服,可治粉刺。

藥方五:半夏焙研成末,用醋調(diào)涂面部,可去面上黑色。

藥方六:冬瓜仁制成丸服用,使人面白如玉。

【面瘡】

藥方一:沖服桃花末。

藥方二:何首烏水煎后以汁洗面。

藥方三:鯽魚(yú)頭燒研成末,加醬汁涂面上黃水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浦县| 和政县| 山阴县| 扎赉特旗| 鄯善县| 福州市| 临邑县| 荣昌县| 尼木县| 社旗县| 泉州市| 松溪县| 奉化市| 准格尔旗| 清流县| 伊宁县| 漾濞| 涞源县| 乌恰县| 区。| 吉首市| 广水市| 东丽区| 英德市| 成武县| 新民市| 特克斯县| 博白县| 上高县| 荃湾区| 阿巴嘎旗| 蓬溪县| 鄂尔多斯市| 邛崃市| 东丽区| 桐庐县| 四会市| 丰宁| 阜平县| 乐清市| 绥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