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用菌病蟲害防治手冊
- 邵明 曾憲順 王明祖編著
- 8109字
- 2019-06-21 13:19:02
二、蘑菇病害
(一)非傳染性病害
1.蘑菇畸形病
常見的畸形菇有以下幾種類型(圖8):

圖8 蘑菇畸形病部分癥狀(仿鄭其春)
1.正常蘑菇 2.菌蓋不規則 3.菌蓋歪斜 4.蓋小柄粗 5.蓋小柄長
(1)菌蓋生長不規則。菌蓋向一邊歪斜伸出;菌蓋表面凹凸不平;菌蓋不圓;菌蓋表面有水銹斑。
(2)菌蓋小或薄或菌柄異常。菌蓋小而柄長;蓋小而柄粗;蓋薄而柄長。
(3)菌柄髓部形成白色空心。
(4)子實體在覆土底層或培養料內形成,遲遲不出菇,出的菇根很長,形似地雷,故稱“地雷菇”,地雷菇外觀很臟。
(5)柄細蓋薄,提早開傘。
發生原因:
(1)覆土的土粒粗大,土質硬,常造成菌蓋生長不規則。
(2)培養料內混有泥土而且過濕,導致在覆土下層和料中形成菇蕾,而成為地雷菇。
(3)在蘑菇旺產期,房內濕度低,土層干燥,迅速生長的子實體得不到充足的水分,則菌柄髓部變白甚至中空。
(4)噴水后通氣不及時,房內濕度大,水珠凝在菇蓋表面,形成水銹斑。
(5)菇房溫度高于23~25℃,且不通風,二氧化碳濃度超過0.3%,形成蓋小柄長的畸形菇;當溫度低于12℃時,或受藥物影響,則又產生蓋小柄粗的畸形菇。
(6)氣溫變化大,晝夜溫差達10~15℃,或冷空氣襲擊使菌蓋與菌生長不平衡,造成幼菇早開傘。
防治方法:
(1)選用優質覆土,粗粒大如蠶豆,適時通氣噴水,可防治菌蓋不規則和地雷菇產生。
(2)出菇期控制房內溫度12~16℃,濕度為85%~90%,經常通風換氣。
(3)在黃豆大的菇蕾期,100千克水中加5毫升“噴施寶”,每周噴1次,有防病增產作用。
2.菌絲徒長
癥狀:菇床覆土以后,蘑菇絨毛狀菌絲持續不斷往細土表面生長,嚴重時密集地塊狀不透水的菌被或稱菌皮,推遲出菇或始終不產生蘑菇子實體。嚴重影響蘑菇產量。
發生原因:
(1)菌種原因。制種時,如果母種菌絲為氣生型菌絲;轉管時又將生長旺盛的氣生菌絲移到腐熟過度、含水量達60%以上的培養料中制備生產種;菌絲在瓶口上部生長過濃,甚至密集成塊;這樣的菌種到菇床后,容易徒長。
(2)菇房不通風,溫度22℃以上,相對濕度達90%以上,菌絲會徒長。
防治方法:
(1)制原種時就挑選半基內半氣生菌接種。
(2)出菇期菇房溫度控制在13~16℃,噴水適當,并加大通風,降低菇房相對濕度。
(3)如果菌絲已出現徒長,較輕的,重新覆一層土,早晚噴水;如菌被已成片發生,用刀或齒耙劃破菌被,同時加大通風,降低空氣濕度;如果菌被中有生長不良的菇蕾,用竹簽在菌被處插小孔洞若干,以加強通氣,促使菇蕾健壯生長。
3.死菇
癥狀:菇床上菇蕾變黃、萎縮而死亡,嚴重時成批成片死亡。
發生原因:
(1)秋菇出菇前期房內溫度連續數天高于23℃,或春菇出菇后期溫度超過21℃數天,加上房內不通風,缺氧。
(2)出菇前菌絲生長過快,出菇部位過高,土表面形成的子實體過多,會有部分小菇死亡。
(3)采菇時操作不慎,損傷了周圍小菇,導致死亡。
另外,農藥過量也會造成幼菇死亡。
防治方法:
(1)出菇期將房內溫度控制在16℃左右。
(2)春菇后期加強菇房溫度監測,防治高溫襲擊。
(3)防止菌絲長出土面,壓低出菇部位,以避免出菇過密。
(4)防治病蟲害時,避免農藥造成死菇。
(二)傳染性病害
1.濕泡病
別名疣孢霉病、濕腐病、水泡病、白腐病,是世界性普遍發生的病害。
癥狀(圖9):病菌侵染蘑菇后,發病癥狀可分為四大類:

圖9 蘑菇濕泡病
1.單細胞分生孢子及其分生孢子梗 2.雙胞分生孢子 3.未分化的病菇
(1)蘑菇菌絲在土中形成菌索時被侵染,在菇床表面形成一堆堆白絨絲狀物,漸變黃褐色表面滲出褐色水珠,最后在細菌作用下腐爛,發出惡臭。
(2)在子實體原基分化時被侵染,則形成組織塊,初期白色,后變黃褐色,表面滲出褐色水珠、腐爛。
(3)在子實體分化結束后被侵染,表現為畸形,菇柄膨大,菇蓋變小,菇體表面附有白色絨毛狀菌絲,后變褐,產生液滴。
(4)在子實體生長中后期被侵染,僅子實體表面出現白色絨毛狀菌絲,后期變為褐色病斑。蘑菇一生中以幼菇蕾最易受侵害。
病原(圖9):蘑菇濕泡病由疣孢霉侵害所致,主要為菌蓋疣孢霉。菇床上菌絲灰白色,疏松,氣生菌絲發達。典型的分生孢子(亦稱厚垣孢子)卵形,雙孢,基部細胞較小,無色,光滑,半球形,壁薄;頂部細胞球形,褐色,壁較厚,表面具瘤狀突起。病菌生長初期,還可能形成單細胞、橢圓形、無色的分生孢子,著生于輪狀小梗頂端。病菌菌絲生長和孢子形成的最適溫度為25℃,最適酸堿度分別為6.2和6.0。病菌主要危害蘑菇,也能危害平菇、草菇、銀耳和靈芝等。
發病條件:病原菌平時生活在有機質豐富的土壤中,多半由覆土帶入菇床,培養料也可以帶菌,另外,分生孢子可以通過噴水,或隨氣流、昆蟲傳播引起再侵染。覆土中病菌孢子越多,發病率會越高;在菇蕾形成期,溫度達17~26℃,濕度大,極易發病。
防治方法:
(1)覆土消毒。覆土上床前,每立方米土用36%甲醛500毫升,加水10千克噴灑后,蓋塑料薄膜封閉1~2天,或噴灑5%甲醛后封閉1~2天。覆土上床后出菇前,在床面噴霧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多菌靈600~800倍液,每2周噴1次,連續噴2~3次。
(2)降濕降溫。發病初期立即停止噴水,加大房內通風,降低濕度,溫度控制在15℃以下,再噴1%~2%甲醛液,或50%多菌靈600~800倍液,會取得良好防治效果。
(3)及時清除病菇和病土。用過的工具用1.6%甲醛消毒。
2.干泡病
別名輪枝霉病、褐斑病、干腐病。
癥狀(圖10):菇蕾形成初期受害,不能形成蘑菇,而是形成一團灰白色菌絲組織塊。其直徑可達2厘米,質地緊密干燥,不腐爛,無臭味;蘑菇子實體形成后受害,造成畸形菇,菌柄基部加粗,形如蔥頭,有時脫皮,菌蓋歪斜,病菇上生一層細細灰白色菌絲。病菇變褐,干燥而不腐爛。已分化完全的子實體受害,通常在菌蓋頂部長出丘疹狀小凸或菌蓋表面出現1~2厘米直徑的褐色斑,中央凹陷,濕度大時,可見灰白色霉狀物。切開病菇,內部黃褐色,干燥,皮革質,具彈性。該病危害蘑菇后,沒有褐色汁液和無臭味能區別于濕泡病,褐色病斑的深色和無色光澤的特征又區別于細菌斑點病。

圖10 蘑菇干泡病
1.病菌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2.未分化的病菇 3.菌柄脫皮的病菇
病原(圖10):蘑菇干泡病由真菌中幾種輪枝菌引起,主要種是真菌輪枝霉和蘑菇輪枝霉,該菌主要危害蘑菇,同時也危害平菇、草菇、銀耳等。病菌的菌絲有隔,無色,分生孢子梗輪狀分枝,一般有2股輪層。頂部的小梗呈瓶狀,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近圓形、橢圓或卵形,無色或淡色,其表面具黏液可附在塵埃、螨類和廢料上傳播。病菌還以菌絲休眠態在無寄主條件下存活較長時間。22℃溫度和5.3~7.2酸堿度條件最適病菌生長。
發病條件:病菌廣泛存在自然界多種有機體內,覆土、昆蟲、空氣等可以將病菌傳到菇床,引起發病。新形成的分生孢子隨濺水、床面流水傳播引起重復侵染。干泡病在菇栽培的各種條件下均可發生,其中溫度在20℃以上,濕度達到90%~95%時,發生最快而且容易流行。在上述適宜條件下,蘑菇從感病到畸形菇形成只需10天左右,菌蓋現病斑只要3~4天;菇床內害蟲和螨密度大,會增加傳病機會,加速病害嚴重發生。
防治方法:
(1)覆土消毒。參照蘑菇濕泡病中消毒方法。有條件的地方,覆土也可以用70~75℃蒸汽消毒30分鐘。
(2)培養料消毒。主要是實行二次發酵,即將培養料堆制2次,每次使料內部溫度達到60℃左右,維持6~12小時;另據報道,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研制出一種“增溫劑”。將增溫劑拌入經預濕過的稻草和輔料中,直接上床覆膜發酵,不加熱也不翻堆,7~8天不僅達到與2次發酵相同的優質料標準,還增產21.87%。
(3)化學防治。清除病菇后,用50%多菌靈600~800倍液向病區噴藥。當病菌對多菌靈、苯菌靈等產生抗性時,改用百菌清800倍液有很好的防效。
3.軟腐病
別名蛛網病、霜霉病、濕腐病。
癥狀(圖11):病菇上長出粗糙菌絲如蛛網,進而造成病菇軟腐。病菌能危害任何發育階段的蘑菇。發病時通常在覆土表面形成近圓形的白色菌絲斑,并由此向菇體蔓延。蘑菇受害,最先是柄基部發病,再向菇蓋發展。菌蓋病斑初呈水漬狀不規則形,后被菌絲覆蓋,逐步變褐發軟,稍一觸動便倒伏。有時病部出現粉紅色菌絲墊。

圖11 蘑菇軟腐病
1.病菌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2.軟腐狀的病菇
病原(圖11):病菌主要為樹枝狀葡枝霉,該菌也侵害平菇,屬真菌性病害。菌絲無色,絮狀。分生孢子梗頂端形成輪狀分枝的瓶狀小梗。分生孢子多數雙胞,少數3細胞,卵形或長橢圓形。無色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5℃。20℃以上的溫度,100%的空氣相對濕度最有利孢子發芽;適宜病菌生長的酸堿度為3.4;蘑菇菌絲體能刺激病菌孢子發芽。
發病條件:樹狀葡枝霉菌是一種土壤習居菌。通過覆土、蘑菇孢子和菌絲碎片、操作者傳入菇床,第一潮菇出現時,即引起子實體發病。病菌覆土和病菇上形成大量分生孢子,通過濺水、水流和采菇者傳播進行再侵染,同時覆土表面的菌絲不斷生長擴展,也導致更重的發病。用菜園土作覆土的,一般發病較重;在菇房內,相對濕度越高,或覆土含水量越大,發病會越嚴重。
防治方法:
(1)創造不利于病害發生的條件。管理中用2%石灰水噴灑床面,使酸堿度維持在6.5~7,適合蘑菇菌絲生長而不利病菌生長;在蘑菇發菌期,把房內的相對濕度控制在68%~70%,以促使菌絲生長;在子實體發育期,濕度則保持80%~90%,這樣也不利于病菌生長,因為病菌生長的最適濕度是100%。
(2)清除病菇。一旦發現病菇,立即摘除,并淋藥消毒病菇周圍的覆土,或撒食鹽覆蓋病區,以防病菌擴展。
(3)化學防治。菌蓋發病時用藥,一般用藥1次。可用藥劑:50%多菌靈8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
4.菌蓋斑點病
別名絲枝霉病、褐斑病、凹斑病。
癥狀(圖12):病菇菌蓋上生淺褐色至暗褐色近圓形稍凹陷的斑,直徑可達1厘米,菌肉發生潰爛。有時病斑上有裂紋。高濕條件下,病斑表面可見灰白色霉狀物。

圖12 蘑菇菌蓋斑點病(仿鄭其春)
1.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菌蓋上病斑
病原(圖12):菌蓋斑點病由絲枝霉侵害所致,主要種為蛛網絲枝霉和白絲枝霉,屬真菌性病害。食用菌栽培中,蘑菇受害最重,平菇、香菇、猴頭菇的子實體也可以被害。病菌菌絲無色,有時形成菌絲束。分生孢子梗瓶形,單生、對生或輪生。分生孢子卵形或橢圓形,單胞,無色。
發病條件:病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主要隨覆土進入菇房。受害的病菇上產生分生孢子,隨濺水、氣流等傳播進行再侵染。菇房內相對濕度高會加劇病害發生。
防治方法:參照干泡病的防治方法。
5.枯萎病
別名猝倒病、萎縮病、鐮孢霉病。
癥狀(圖13):蘑菇子實體受害后,生長發育受阻,色澤淡黃,或停止生長而變成僵菇。菌柄從外向內變成褐色,剖視菌柄,可見髓部呈褐色萎縮;有的病菇菌柄干枯呈棕色,菌蓋小,菌柄也短。高溫條件下,病菇的菌柄基部可出現白色菌絲。有時床面上出現大范圍迅速生長的微白色絮狀菌絲體,并能維持微白色一段時間或變成粉色或黃色。

圖13 蘑菇枯萎病(仿劉克均)
1.病菇癥狀 2.病菌的2種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
病原(圖13):蘑菇枯萎病由真菌引起,主要是尖孢鐮刀菌和茄鐮刀菌。病菌寄主范圍很廣。在食用菌中,主要危害蘑菇、平菇和銀耳的子實體,同時也是食用菌制種中常見的競爭性病害。平菇幼菇患病后,生長停滯,變成黃褐色萎縮,最后枯萎死亡。在銀耳上以接種口發生較多,造成不出耳或出耳后不開片,致使子實體枯黃萎縮而死。病菌在馬鈴薯涼脂培養基上的初期菌落為白色,逐步演變成為黃色或淺褐色,常產生粉紅色、紫紅色或黃色色素。分生孢子梗單生或集生成分生孢子座。大型分生孢子鐮刀形,3~5個隔膜,無色。小型分生孢子1~2隔膜或單細胞,橢圓形或卵形,無色。另外該菌還形成厚垣孢子。
發病條件:鐮刀菌在自然界分布極廣,寄主也多,危害蘑菇的病原菌最初主要是培養料覆土帶進菇房,到床面后,條件適宜時,就侵染子實體引起發病。病菇上產生的分生孢子,由氣流和水滴傳播引起再次侵染。菇房內通風不良、覆土太厚時,遇高溫、高濕條件就容易發病。
防治方法:
(1)選用新鮮、干燥的培養料,并進行二次發酵處理,每次使料內溫度達70℃,并維持12小時。也可以用藥劑拌料,方法是:將長桿培養料截成0.4米長的小段,用2%氫氧化鈣泡36小時,撈起沖洗,使酸堿度變為6.5~7,含水量70%~75%,再在30~50℃下堆制48小時。培養前噴入1%氫氧化鈣水液或者4%次氯酸鈣水液。推制結束后,散溫至18~23℃上床播種。
(2)藥劑防治。發病初期清除病菇后,噴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8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
6.銹斑病
別名托拉斯假單孢桿菌病、細菌性褐斑病、斑點病。
癥狀(圖14):蘑菇受害后,菌蓋上形成黃褐色似鐵銹的病斑,其大小不一,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整齊,中央稍凹,一般不侵害菌褶,只限于菌蓋表皮。在濕菇上,病害發展迅速,病斑變成巧克力色且有黏液,并發出較強的臭味。濕度小時,病斑可能干枯而裂開,形成不對稱的菌蓋。菌柄也偶爾受害產生縱向凹斑。

圖14 蘑菇銹斑病(仿鄭其春等)
1.病原細菌 2.病菇菌蓋上病斑
病原(圖14):該病由托拉假單孢桿菌侵害所致。主要是蘑菇和平菇受害。細胞短桿狀,一端或兩端生1根或多根鞭毛,革蘭氏染色陰性反應。在蛋白胨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圓形,乳白色,稍隆起,表面光滑,邊緣整齊。
發病條件:病菌廣泛存在于各類土壤和水中,一旦被帶到菇床,就會發病,栽培中人工噴水、床內的蠅、螨、線蟲等傳播病菌導致再侵染。早春栽培中,培養料和覆土的酸堿度達到5.5~6發病,溫度達20℃以上,濕度85%以上,酸堿度5.5時,發病嚴重,特別是菌蓋表面較長時間保持一層水膜的條件下,病害會暴發。
防治方法:
(1)凈化環境。菇房壁、地面、床架等均用漂白粉消毒:500克漂白粉加入75千克水中噴灑。
(2)控制料層和土屋酸堿度。培養料和覆土進房前把酸堿度調到7.5~8;用石灰把床面噴水的酸堿度調至7.0~7.5,從而使料層和土層的酸堿度長期保持在6.5~7.5;發病初期,用酸堿度為7.5~8的熟石灰水盡快地將土層的酸堿度調至6.5以上,并加強通風(根據蘇毓輸,1991)。
(3)藥劑防治。發現病菇時,立即摘出,加大通風,把濕度降到85%以下,再向病區噴藥。下列藥劑有效:漂白粉600倍液;0.1~0.2微克/毫升濃度的鏈霉素或四環素溶液;5%石灰水清液,或在病區撒一層石灰粉提高酸堿度,對控制病害發展很有好處。
另外,假單孢桿菌與蘑菇銹斑病菌相似,它主要有蘑菇假單孢桿菌和菊巨假單孢桿菌。它們侵害蘑菇的菌褶。病菇初期是菌褶退色,發育不良,進而出現腐爛的褐色小區,病區內有液滴(含有許多細菌),故稱為蘑菇菌褶滴水病。蘑菇滴水病的病菌形態、發病條件和防治方法與蘑菇銹斑病菌及所致病害相似。
7.病毒病
別名法國蘑菇病、頂枯病、菇腳滲水病、褐色蘑菇病。
癥狀(圖15):蘑菇菌絲受害,變成褐色,生長慢,菌絲量減少,發菌不均勻;菌絲進入覆土后,30~90厘米范圍內不形成菌落,有時菌絲可以露出土面,但很快就消失,不形成子實體,偶爾形成子實體,也是很小或長到蠶豆大小時就死亡。受害稍輕的可形成畸形子實體,如菌蓋很小而柄膨大如球;或有半圓形菌蓋,菌柄上粗下細;或菌很長并向一側彎曲;或提早開傘。病菇常呈褐色的水漬狀或裂柄,進而腐爛。

圖15 蘑菇病毒病
1.病毒顆粒 2.柄呈桶狀的病菇 3.蓋小柄長的病菇
病原(圖15):蘑菇病毒病由幾種病毒引起。電子顯微鏡下可見到多種形狀的病毒質粒,但以球形和短線形較多。病毒是活體營養生物,只能在蘑菇菌絲內和孢子上生活。
發病條件:病毒病以帶毒的蘑菇菌絲和孢子傳播和傳染。使用帶病毒的菌種或菇床上有帶病毒的菌絲或孢子是引起病害的主要原因。當健康菌種長出的菌絲和病蘑菇孢子長出的菌絲發生融合時,就染上病毒,新的子實體會發病。由菌種帶毒的,發病早,會嚴重損失產量甚至絕收。由孢子帶毒的,對第一潮菇產量影響不大,以后各潮菇隨病菇的增多而產量也漸漸下降。在蘑菇生長后期感染病毒的,對產量幾乎無影響。
防治方法:
(1)培育無病毒菌種。主要從無病毒感染的菇床上挑選種菇。
(2)預防帶毒的孢子感染菇床。接種后最好用地膜或舊報紙覆蓋床面,防止帶毒的孢子落入床面。
8.細菌斑點病
該病為陸榮延、孔祥君(1984)首次報道的一種病害,癥狀上也不同于其他細菌病。
癥狀(圖16):最初蘑菇菌蓋上產生褐色斑,隨著菇體生長,褐斑增大,并深入菌肉,逐步導致整個子實體全部變成褐色至黑褐色而萎縮死亡,在適宜發病的條件下只需3~5天。病菌不危害菌絲體。

圖16 蘑菇細菌性斑點病
1.病菇菌蓋上大塊褐色病斑 2.病原細菌
病原(圖16):病原菌為田野黃色單孢菌,菌體桿狀,1根端生鞭毛。革蘭氏染色為陰性。馬鈴薯瓊脂平板上菌落淡黃色,圓形、光滑,邊緣整齊。21~25℃為病菌生長適溫,但10℃下可引起子實體發病。
發病條件:病害一般發生在秋菇后期。病菌可隨采菇者的接觸和噴水傳播。帶菌的菇床越冬后,春菇不發病或發病很輕。溫度達10℃時秋菇開始發病。
防治方法:
(1)及時清除病菇。
(2)噴霧0.1~0.2微克/毫升濃度的鏈霉素、氯霉素或四環素液,防治病害擴散蔓延。
9.線蟲病
癥狀(圖17):菇床局部菌絲初期變細,進而死亡,隨著病區擴大,培養料成片發黑和濕潤,面料下沉,并有刺鼻的腐敗味,菇蕾變成棕色而死亡。病區沒有蘑菇或只有零星的蘑菇,產量嚴重下降。

圖17 蘑菇床內線蟲
1.一種小桿線蟲 2.一種莖線蟲
病原(圖17):線蟲病的病原物是線蟲。常見的病原線蟲是嗜菌絲莖線蟲和堆肥滑刃線蟲。線蟲是小型的動物,為圓筒形蠕蟲,由于體小而且無色,一般肉眼難見。解剖鏡下能見到頭、軀干和尾3部分,以上2種病原線蟲以取食多種真菌的菌絲為生,取食方式是以口針刺入菌絲細胞內吸取營養,也可以吞食菌絲碎片。吸來的養料由口針進入食道,消化后殘渣由肛門排除體外。線蟲有雌雄蟲和各齡幼蟲。1條雌蟲可產卵幾十粒到一百多粒,18~28℃下,繁殖1代約2周時間。以上2種線蟲主要危害蘑菇、平菇、草菇、銀耳、黑木耳、毛木耳、鳳尾菇、金針菇等多種食用菌。
還有一類小桿目線蟲,以腐爛物為食,一般不視為病原線蟲,稱之為自由生活類群的線蟲,但當數量很大時,活躍的線蟲在蘑菇培養里造成蘑菇菌絲生長零亂,出菇不良,也直接引起減產,同時線蟲的代謝物又是一些細菌孳生和繁殖必需的養料,這樣促使了競爭性真菌病和細菌病的發生,造成惡性循環。這類線蟲也是不允許進入菇床的。近些年來,不少人已把小桿線蟲與蘑菇病害聯系到一起。
發病條件:牛糞、稻草、甘蔗渣、棉子殼中都可能有線蟲或者卵,這類物用作培養料,如果堆制發酵不好,線蟲就進菇床進行危害;未經消毒的覆土也會把線蟲帶到菇床,用山(塘)水噴霧、歸菇房、菇床都是線蟲侵染的來源。菇床上的線蟲因營養豐富得以迅速生長繁殖,含水偏高的培養料有水膜存在,極利線蟲的蠕動和造成嚴重危害,當環境不適宜時,線蟲在干燥條件下能存活較長時間,成為下期病害發生的初侵染源。
防治方法:
(1)高溫處理培養料。進行常規的堆制和二次發酵,能殺死料內的線蟲及其卵。
(2)科學用水。管理中控制培養料含水過高,一切用水最好用自來水,不用山水、塘水。
(3)作好衛生防治。一旦發現線蟲,立即清除病區及其邊緣看來是健康培養料;一季菇結束時,培養料、菇箱、菇床床板55~60℃下處理10分鐘,以殺死線蟲。
(三)蘑菇病害綜合防治技術
蘑菇從制種、栽種、直至收獲前夕都會受到有害生物的侵害、干擾及不良環境影響,患不同類型的病害,對病害的防治方針應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措施。
(1)參照平菇病害綜合防治技術。
(2)作好覆土消毒。從未用過蘑菇廢料的地里取土。選好的覆土堆放,用塑料薄膜封閉,通入蒸汽消毒,使溫度在60~65℃下3~4小時,或每立方米土用5%甲醛10千克液噴灑,封閉1~2天,再上床覆土。
(3)加強播種后的管理。接種后的菇床管理主要是:1控制溫度。接種后約2周時間為發菌期,適宜的料溫是24℃,到出菇期則要把料溫降到18℃左右;2科學用水。一切用水要保持清潔,噴水也要促控結合,覆土后前期輕噴和勤噴,保持相對濕度在60%左右,以抑制病菌發生。快到出菇期時,重噴出菇水,使房內相對濕度達到85%~90%。
(4)及時清除蘑菇殘體。在一季蘑菇結束時,應清除一切殘體。在生產季節中,一旦發現病害,立即清除病菇及病區培養料,集中燒毀,同時停止噴水,并對病區及周圍蘑菇噴灑化學藥劑作進一步防除。如果是真菌病,可用多菌靈或甲甚托布津,用鏈霉素、氯霉素等控制細菌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