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跑
- 劉楚雄
- 2103字
- 2019-01-10 18:55:41
動靜之爭
靜坐的人與常做運動的人死亡率相差6.5%。靜坐不動對健康的危害程度相當于每天吸一包煙。
跑到精疲力竭與跑至體力的三分之二時就休息,不論是經由脈搏或呼吸次數,顯示的訓練效果都是一樣的。
大禹走天下,勞其形而壽百年;顏子蕭然臣人于陋巷,不動于心,年不及三十。
——宋·歐陽修《黃庭經》
養生,求動還是求靜?
早在我國先秦時期,養生學就有求動、求靜兩派。前者以《內經》 、《呂氏春秋》等著作中的有關論述為代表,后者以老莊及其后學說思想為代表。這兩大流派對整個古代養生都有很大影響。
《呂氏春秋·盡數》篇中提出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思想,它從對自然現象的觀察中領悟到增進人體健康的根本途徑。主張因勢利導,趨利避害,通過積極的運動促使精氣流動暢通,達到增進身體健康,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美國著名的心臟病學家、運動醫學專家肯尼思·庫珀博士曾做過一項對6.5萬人5年的隨診研究表明,靜坐的人與常做運動的人死亡率相差6.5%。他還對2.7萬人進行10年隨訪得出結論,靜坐不動對健康的危害程度相當于每天吸一包煙。
為了研究參加運動的作用,有人曾做過這樣的實驗:把兔子和鴿子從小就關進籠子喂養。這些小動物長大后看起來好像發育正常。但是,把它們放出籠子后,兔子跑不多遠,就會倒地;鴿子在空中飛了幾圈便栽下來。解剖分析發現,兔子死于心臟破裂,鴿子則死于動脈撕裂。
在對待疾病方面與其毫無意義地保持身體安靜,反而不如進行適當的運動。由于現代運動醫學的發展,過去認為需要臥床靜養的疾病,現在看來,有的安靜反而有害,需要積極運動,身體才能得到康復。
但是,另一方面,有觀點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生存能”,其釋放速度快慢與壽命長短相關聯,釋放越慢則壽命越長,反之則越短。他們指出動物界中好動的動物壽命比好靜的動物壽命要短得多,如人們常說:“龜鶴延年”,龜是靜伏最不愛活動的動物;鶴愛獨處,飛行時動作輕柔。蝙蝠和老鼠盡管外形和體重相似,但就它們的平均壽命而言,差別卻很大。蝙蝠為十多年,老鼠一般只能活三年左右,差別竟達五倍。
為什么呢?經分析,老鼠的生活習性是不分晝夜都在活動,而蝙蝠一天中大部分時間躲在洞隙中,只在晚上出來飛翔幾小時,一到冬天則完全停止了活動。正由于蝙蝠一生有四分之三的時間處于休眠狀態,所以其代謝率很低,壽命顯著增長;老鼠的代謝率遠比蝙蝠要高,其壽命也就比蝙蝠短多了。
他們還舉例說明古代僧人、道士多健康長壽,而原因是得益于經常保持坐禪入靜。再比如印度的瑜珈術亦是靜養練功的,練得好者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可以耐受常人不能耐受的饑寒。
儒家以入靜為先,后而寫文章;道家以入靜為先,后而氣走周天;醫家以入靜為先,后而望、聞、問診;武家以入靜為先,后而發丹田之功;佛家以入靜為先,后而細細地觀心。

然而,事實上動靜兩者既不可偏廢,也不可走向極端。人們往往提出某些過于偏頗的說法,如“生命在于運動” 、“生命在于靜止”。這兩種觀點都貌似有理,但只說對問題的一個方面。這個問題其實不是一個單項選擇,而是一個多項選擇,即要運動也要靜養,動靜結合才是健康長壽的最佳選擇。

有一句話說: “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在人的身體內,本來就有兩股力量,動與靜的力量;如果你能擁有這一靜一動的力量,并且適當適時地使用它,你的行動將具有前進與沖動以及靜的反省與沉淀。這一靜一動就像人的呼吸一樣,在吸氣、吐氣中,使人的身體得到均衡調息。
元代李治《敬齋古今注》說:“大抵人不能常動,亦不能常靜。常動則膠于陽,而有以失于陰;常靜則膠于陰,而有以失于陽。陰陽偏勝,則傷之者至矣。”
過度運動時的呼吸新陳代謝是安靜時之40倍,會使人處于精神疲憊狀態,嚴重地影響著身心健康。而且,肌肉工作多會削弱機體免疫功能,使細胞產生大量超氧化物,使人體長期處于緊張狀態,過度的動造成大量流汗,運動消耗性大,流失大量體液等于流失大量體力,心情也易煩躁不安。
靜,固然能調整人的意識,使神經系統活動得到平衡,求得精神上的安寧舒暢,但若常靜卻會招致肌肉的廢用和萎縮,人體臟器功能的衰減。
中醫學也認為“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氣郁則病生。” 而且,一個人如果在一種靜止的無聲的環境中心中會產生一種恐怖感。
“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至于一般慢跑,多數專家的意見也是如此,跑步分單雙日,單日跑步,雙日散步,每次半小時,就可收到很好的效果。沒有必要天天跑。
如果要讓細微的水管入水,唯有把水龍頭擰小,一點一滴注入。選擇和緩運動,保持呼吸平緩從容不迫,身體內極細微的血管和經絡,才有機會得到足夠的養分。
拳不要出盡,力不要搏盡。實驗證明,跑到精疲力竭與跑至體力的三分之二時就休息,不論是經由脈搏或呼吸次數,顯示的訓練效果都是一樣的。
事實上,夜來要眠,日出而起;久動思靜,久靜欲動,這是客觀的規律,也是生命的辯證法。古代名醫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說過:“能動能靜,所以長生。” 縱觀古今長壽之名人,無一不是動靜結合的典范,如唐代歐陽詢、大詩人陸游,均享壽85歲;畫家齊白石壽登98歲。他們都是每天既有適當的運動,又掌握虛靜養生之道的能人。
清晨,在公園草地冥想。“靜以參天地之玄,靜以修身心之妙。” 晚間,在涼爽的江風吹拂下,跑進小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