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護理常規作者名: 雷翠云 辛玲芳本章字數: 3327字更新時間: 2019-11-26 18:30:28
第二章 住院與出院護理常規
第一節 入院護理常規
(1)一般皮膚病患者入院,除按內科入院常規護理外,需嚴格執行各種皮膚病的護理常規。
(2)熱情接待患者,詳細介紹病區環境、管床醫生、管床護士、病區主任及護士長,介紹《住院須知》、《探視陪護制度》及相關告知事項,使患者盡快熟悉環境,了解有關注意事項,消除陌生感。
(3)重癥患者、性病和傳染性皮膚病患者應收住于單間病房或隔離病房。
(4)做好入院評估,及時了解患者病情,根據不同疾病,有針對性地進行衛生宣教和疾病相關知識介紹,使患者對所患疾病有初步的了解,從而更好地配合醫師、護士的各項診療、護理工作。
(5)根據患者病情給予飲食調護,一般患者普食,過敏性皮膚病患者禁食魚、蝦、海鮮和辛辣食物及所致敏食物等。
(6)患者入院后4小時內,護士需完成患者資料的收集與入院評估,填寫好住院患者首次評估單。及時、準確、安全地落實治療與護理措施。
第二節 轉科護理常規
(1)遵醫囑需轉入其他科室治療的患者,應先電話通知轉入科室護士作好迎接新患者準備。
(2)在護理記錄單中寫上病情小結,攜帶病歷和護理記錄單護送患者至轉入科室,將患者安置于病床上。
(3)與轉入科室護士進行護理交班,其主要內容包括:姓名、年齡、診斷、病情及陽性體征、主要治療、飲食、情志、護理措施等。
(4)按入院護理常規。
第三節 出院護理常規
(1)患者出院由主管醫師決定,提前一日告知患者,管床護士介紹辦理出院手續的方法。
(2)為患者做出院宣教,包括病情觀察、飲食、休息、睡眠、運動的正確方法、復查時間等。
(3)將出院帶藥進行核對,向患者或家屬講明用法及注意事項,妥善保管。
(4)向患者征求意見或建議,不斷改進護理工作。
(5)整理病歷,書寫出院護理小結,撤床頭卡及各種治療卡等。
(6)管床護士幫助整理攜帶物品,并送至病區大門口;必要時協助聯系車輛。
(7)床單元按終末要求處理后,鋪備用床準備接待新患者。
第四節 健康教育常規
一、門診健康教育
(1)使患者了解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識、康復保健知識,從而增強患者預防保健意識,改變患者的不健康行為,減少醫療糾紛,提高護理質量。
(2)根據門診健康教育的特點,采用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語言形式。健康教育的內容中少用或盡量不用醫學術語,遇到必須使用醫學術語時,則深入淺出,并輔以相應解釋,使健康教育達到最佳的效果。
(3)做健康教育時注意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根據患者的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及所患疾病病種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教育內容視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
(4)門診患者的觀察期較短,根據短暫性特點,護士須視病情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既不影響患者治療,又不延誤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
(5)在健康教育過程中,應表現出對患者充分尊重和友好,真誠禮貌相待,耐心負責的態度,切忌語氣生硬或用說教的語言。
二、住院期間健康教育
(1)入院健康教育:介紹病房環境及設施;介紹管床醫生、管床護士、病區主任及護士長;介紹住院須知及各項制度(如探視、留陪、安全管理等);訂餐方法;告知住院費用清單查詢的時間及方法;病房的衛生保潔宣教等。
(2)疾病知識健康教育:告知疾病名稱、主要臨床表現及相關知識;告知疾病的治療方法及時間安排;告知疾病基本的檢查項目的注意事項;疾病日常飲食要求及起居護理常識;治療后并發癥的自我觀察及防護等。
(3)用藥指導:口服藥的作用、服藥方法及時間;外用藥的作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中藥的作用、服藥方法及時間;特殊藥物的儲存與保管;易過敏藥物用藥前詢問過敏史;靜脈輸液的藥物及作用,輸液時的注意事項;特殊藥物的作用及相關注意事項等。
(4)特殊治療健康教育:專科治療的操作方法、作用及注意事項;治療后并發癥的自我觀察及防護。
(5)飲食指導:根據患者病情給予飲食調護。一般患者普食;皰疹樣皮炎禁止食用谷膠類食物;濕疹、皮炎等過敏性皮膚病患者禁食魚、蝦、海鮮、濃茶、酒等辛辣刺激食物及所致敏食物等。
三、出院前健康教育
(1)出院結賬的時間、方法。
(2)出院帶藥的作用、用藥方法及注意事項。
(3)出院后復診的時間及注意事項。
(4)出院后的飲食調護及生活起居指導。
(5)疾病的自我護理及注意事項等。
第五節 皮膚病一般護理常規
(1)根據病情及生活自理能力執行分級護理。
(2)做好入院介紹:病區環境及設施,設施的使用方法,作息時間,探視及相關制度;介紹管床醫生、管床護士、病區主任及護士長。
(3)新入院患者測體溫、脈搏、呼吸,每日4次,連續3天,體溫正常者改為每日1次。測體溫時注意腋下、唇或口腔粘膜有損害者,不宜在該處測溫。每日記錄二便1次;體重、血壓每周測量1次。重、危患者生命體征監測遵醫囑執行。
(4)督促患者經常修剪指甲,避免抓破皮膚引起感染。禁用熱水燙洗,禁用堿性強的肥皂沐浴。
(5)根據病證性質調節室內溫、濕度。病室按時通風,保持空氣新鮮,室內光線良好。定期打掃、消毒,室內不宜放置花草,亦不應噴灑香水等物質。
(6)根據病種、病情安排病室,危重患者應分住病室或以屏風隔斷。注意臥位舒適,必要時用支被架。衣被宜柔軟,著寬松棉織內衣,保持床鋪清潔、平整、干燥。
(7)根據病情指導或協助患者進行藥浴、擦藥、濕敷等治療時,注意保暖、避風寒。嚴重皮損、繼發感染者,應按燒傷患者進行護理,床上用品每日更換并消毒滅菌。
(8)光敏性皮膚病患者避免日光照射,外出時應采取避光措施。
(9)根據醫囑、病情,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如服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者給予低鹽飲食;大面積糜爛滲出或表皮剝脫者則應給予高蛋白和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忌食興奮性、辛辣刺激及可能致敏的食物。
(10)皮膚性病的多數患者,在生活上雖能自理,但精神負擔較重,護士應關心體貼患者,及時了解患者在情志、飲食、睡眠、生活起居、二便等方面的護理問題,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并做好健康指導。
(11)24小時內留取三大常規(血、尿、糞)及肝功能、腎功能等標本送檢。
(12)正確執行醫囑,根據證型不同,指導患者適宜的服藥時間、溫度與方法;指導患者正確使用外用藥并觀察用藥后的反應:有無過敏、疼痛或吸收中毒等現象,如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
(13)注意患者的神志、面色、生命體征、舌、脈象等變化。觀察皮疹形態、分布、瘙癢部位、性質、程度及進展情況;了解疾病發生的誘因、發病時間及全身的變化,并及時與醫師聯系,做好相應護理。
(14)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預防交叉感染,對傳染性皮膚病按傳染性疾病護理常規執行。做好床單位的終末消毒處理。
(15)做好出院指導和衛生宣教工作,征求患者及家屬意見,改進工作。
第六節 消毒隔離護理常規
(1)醫務人員進入診療室,應衣帽整潔。診療室內須備有流動水洗手設備,配備洗手消毒液,擦手用消毒毛巾或一次性紙巾。操作前后應洗手并進行手消毒。
(2)治療室布局合理,有清潔區、污染區的劃分,拖把、抹布分區使用,定期消毒。
(3)不同皮膚病患者應分開診治,皮膚性病患者及傳染性皮膚病患者在就診過程中,在診斷室、病檢室、治療室等區域留觀時各區域應隨時消毒,離開后做好終末處理。清潔與污染物品分開放置,有消毒設備,并定時對設施、設備、醫用物品及環境進行消毒。
(4)室內每日紫外線照射2次。空氣、物表、手、常規器械、消毒液等每月監測1次,并做好記錄。堅持每日常規清潔、消毒、地面濕式清掃2次。
(5)使用合格的消毒劑、消毒器械、衛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用后應當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
(6)進入人體組織或無菌器官的醫療用品必須達到滅菌要求。凡接觸皮膚、黏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須達到消毒要求。各種注射、穿刺、采血器具應當一人一用一更換。
(7)無菌器械容器、敷料缸、持物鉗等,要定期消毒、滅菌,消毒液定期更換。用過的物品與未用過的物品嚴格分開,并有明顯標志。
(8)皮膚性病及皮膚傳染病患者應按病種分區隔離就診及治療。工作人員接觸不同病種時應更換隔離衣、洗手,離開污染區時脫去隔離衣、手部清洗消毒。各種外敷藥及物品應根據用途,分別進行消毒或滅菌處理。換藥操作應按清潔傷口、感染傷口、隔離傷口依次進行,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
(9)醫療廢物按消毒隔離原則進行分類處理。
(10)發生針刺傷等職業暴露后,立即對傷口進行處理,并上報相關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