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岳家槍技藝源流與發展
第一節 岳家拳起源與發展
岳家拳為我國南宋民族英雄岳飛所創,岳家槍是岳家拳器械中最重要的一項長兵套路。幾百年來,岳家拳在鄂東一帶代代相傳,延續至今。目前,流傳于我國湖北省內的岳家拳,相傳是岳飛四子岳震和五子岳霆避難于鄂(湖北省)時,將此拳術授予民間而得以傳承下來的。岳家拳在鄂東一帶民間秘密代代相傳,延續至今,已有八百年歷史。
一、南宋時期,岳家拳初具雛形
據史料記載,岳飛多次在鄂一帶征戰,在此期間必然駐軍,留下軍馬,以及操練軍中將士。據《宋史》記載,紹興元年(1131年),因李成“疆據江淮、湖湘十余州,練兵數萬,有席卷東南意”引起朝廷高度不安。宋高宗遂命為江淮路招討使,“張俊請岳飛同討李成”《宋史·岳飛傳》,“岳飛請自為先鋒”(《續資治通鑒·高宗紹興元年》)。在收復筠州、江州(江西高安、九江)后,“成勢迫,絕江而遁,后引兵渡江至黃梅縣,親與成戰”(《宋史·張俊傳》)。李成與部將馬進由于在樓子莊被岳飛打敗,跑到黃梅、廣濟、蘄春三縣交界的“石幢坡”依山設防,與張、岳決戰。“俊親冒矢石,率眾攻險,賊眾數萬俱潰,馬進為追兵所殺,成北走降劉豫”。又據《宋史·岳飛傳》關于岳飛:“大破成軍,追斬馬進”和《續資治通鑒·高宗紹興元年》載:“俊引兵渡江,至黃梅縣,親與成戰。率眾攻險,賊徒奔潰,進為追兵所殺。”這應該是岳飛第一次帶軍在鄂一帶作戰。而后岳飛揮師北伐,屢立戰功。
岳飛最后一次在鄂一帶征戰,大約是在紹興十一年(1141年)。據《宋史·岳飛傳》記載,岳飛被十二道金牌班師南下后,金兀術乘機渡過淮河,攻占合肥、含山、歷陽,在前鋒臨近長江的危急情況下,宋高宗要他馳援淮西,岳飛在向宋高宗的奏請中寫道:“欲乞親至蘄、黃、廣以議攻卻。”次年岳飛遇害,由此可見,在這十余年間,岳家拳都得以在軍中操練。從岳家拳現在的動作特點“簡單古樸,實用易練”,即可以看出當年岳飛及其部將操練軍馬的原型。
二、岳飛遇難后,岳家拳在鄂東一帶得以保留和發展
岳飛在鄂征戰時,曾將四子岳震留守在此地。據《岳氏宗譜》中的《忠武王五侯行略》記載:“四震侯先年隨父王征討李成、張用等,婁師駐兵黃梅縣,詔進屯洪州后,人心懼,留震彈壓黃梅。聞家難,遁跡考田之楊梅(今黃梅大河區聶家灣,蘄春、黃梅、廣濟三縣交界處)。秦檜恨未釋,改岳州為純州,故諱岳從封姓鄂,聚大河民間。弟霆往依焉。”岳震和岳霆隱居黃梅縣楊梅嶺有21年(1141—1163年)。宋孝宗給岳飛平反昭雪后,封岳震為朝散大夫,提舉江南車路茶鹽公事,復贈緝忠侯,岳震死,“諭葬黃梅縣西山楊梅嶺”。岳霆受封修五郎,復贈續忠侯,死后葬楊梅嶺,與震合墓(見《岳氏宗譜》,實錄)。由此可見,岳飛平反后,四子岳震、五子岳霆依舊居住此地,朝廷雖封官職,只不過是撫慰而已,二人矢志為父報仇,因而不問寒暑,與遺留在此的將士一起研習岳家拳術,岳家拳至此保留下來,岳飛后裔也牢記先祖精忠報國的遺訓,歷代練武,岳家拳得以繼續發展。
三、岳家拳在鄂東一帶代代傳承至今
據《廣濟縣志》記載:“明代萬歷李甘來等武進士,均在岳家村學藝而成名。清朝中期,岳飛第二十代孫岳立三也考中武舉,后因官場失意,入庵為道,號稱無尚道人。”據岳家拳傳承譜系傳載:“廣濟縣四望鎮田應組村田德和因報家仇,師從無尚道人學習拳藝,苦練十年,盡得岳家拳精髓,藝成后四處仗義行俠,鋤奸除惡,成為鄂東一帶武術宗師。”新中國成立以來,蘄、黃、廣三地習武之風更為濃烈,廣濟縣(現武穴市)被評為“全國武術之鄉”,更被譽為“岳家拳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