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館服務均等化與資源共享(下冊)
- 萬群華 胡銀仿
- 4017字
- 2019-11-28 12:29:35
鄉鎮圖書館發展困境中“人和”的問題
(浙江嵊州市圖書館,312400)
隨著農民生活日益富裕,他們享受公共文化服務權益的要求明顯增強,文化需求層出不窮,參與文化活動和文化創新的積極性明顯提高,農村文化事業因此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我們欣喜感受到我市整體文化氛圍濃厚的同時,也發現大文化中最為傳統的文化——圖書文化——不但沒有強化,反而在被弱化。
一、鄉鎮文化員不重視圖書館建設的原因分析
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村的發展。自2004年起,連續五年中央的一號文件都是圍繞三農問題的。新農村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第二批新農村文化信息服務三級網絡建設也在穩步推進。當前,農村圖書館建設正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可謂天時、地利,此時不發展,更待何時?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自然是指人的觀念問題了,約束農村圖書館發展的決定因素,恰恰是觀念的陳舊,是由鄉鎮領導和文化員片面的政績觀造成的,其突出表現是在多數文化員“專職不專干”。
其實,我市文化員整體素質是相當好的,都能獨當一面。不能很好履行職責,主要不是因為工作能力不強,也不是因為年齡結構老化。主要是因為:
1.認識不到位,圖書館意識淡薄
部分文化員對文化建設簡單理解為一般群眾娛樂活動,對圖書功能認識不足,對辦館理念的認識不到位,對圖書館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程度自然可想而知。一些鄉鎮領導認為辦不辦圖書館無所謂,有的則以應付的態度,個別人甚至認為是負擔。上邊“要我辦”,我只能辦一個,將圖書館的建設作為一項突擊性工作來做,這樣辦起來的圖書館當然談不上鞏固。由于指導思想不明確,他們往往熱衷于作表面文章,追求形式,忽視質量,甚至移東補西,做假賬,水分重。有些地方由于缺乏實績考核標準,干好干壞對文化站整體工作影響不大,也造成文化員對圖書文化建設動力不足。圖書館不是新生事物,文化員沒有熱情去搞,當然阻礙了其發展。紹興市總共27個東海明珠鄉鎮中,已有5顆“明珠”的圖書館已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了。
圖書館缺失主要職能,服務功能較單一,服務形式不新,服務手段落后,服務成果不夠顯著,與老百姓的多元信息需求不適應,是圖書館本身的問題,也就是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問題。隸屬于綜合文化站的圖書館功能是具體而多樣的,但我們常常停留在圖書的借借還還上。讀者反映不愛進圖書館最大的理由表面上是圖書館藏書太少,新書更新太慢;而實質上是對圖書館提供的服務內容、服務方式等內部管理的不滿。一些圖書館如今變成了“報刊亭”,甚至連“報刊亭”也不如。圖書館缺失了主要職能,造成有限的讀者進一步流失。
2.精力不濟,成就感難有
“十一五”全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規劃明確指出:每個綜合性文化站至少應有1~2個編制,比較大的鄉鎮可適當增加編制。嚴格來講,一個綜合性文化站要保質保量地運轉起來,一二個人是遠遠不夠的,負責圖書館日常開放的專職管理員就要一個。人員不夠,也是造成文化站的設施建設往往似搞運動一般,投入了,建起來了,但沒有正常的運轉起來的原因之一。文化員一般比較重視文藝活動的開展,樂于搞節日活動而忽視圖書館陣地活動開展。因為我市相當比例的文化員原本是演職員,本身就熱衷并長于搞演出之類的活動。每次成功的活動都給他們帶來莫大的成就感和活力。圖書的作用是隱性的,在短期內難以顯現其功用;而其他文化活動帶來的政績是顯性的,而且是即時的,能給文化員和鄉鎮領導帶來榮耀和成就。并且,圖書館是一項日常性的工作,需要一位專職的管理員。為了節省開支,有的站文化員自己兼任,所以每周只能開放一兩天,農民借書很不方便,久而久之,讀者就越來越少。借閱量的減少和讀者的忽視更容易使文化員對圖書館今后的前途產生茫然的感覺,因為這對圖書館而言意味著功能的弱化,對文化員而言則意味著他們工作價值的缺失;于是惡性循環,書添得越來越少,到最后,有的圖書館干脆關門大吉,評估驗收時再臨時裝裝門面。既然這樣,作為管轄者的鄉鎮政府就更不重視了,常年購書經費也就慢慢得不到保證。
還有,文化員的成績并非只來自于文化站崗位。由于文化站設置雙重領導的特殊性,導致文化員的編制和隸屬關系不統一。受客觀因素的制約,眾多的文化員長期被混崗使用,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開展工作的無序性。有些文化員被派出包村、包隊或長時間抽調從事其他工作,形成文化員一年四季看領導眼色行事。但文化員并非等閑之輩,他們能說會道,筆桿子又好,在領導里眼里是文化人,還是很吃香的。所以,文化員自家地里荒了——終日鐵將軍把門,灰塵厚積,圖書館“空殼化”——無關緊要。部分文化員和鄉鎮領導片面的政績觀及其追求政績的急功近利的行為,導致對圖書館建設虛多實少。
3.相比鄉鎮其他崗位,文化員福利待遇偏低
我市鄉鎮文化站都列入財政編制,這是好的一面,但人員編制在縣(市、區)文廣局,文化站“財、物、事”三權在鄉鎮(街道),福利待遇也主要依托當地鄉鎮的管理體制,不利于文化站服務職能的發揮。同時,這種管理體制為鄉鎮領導認為文化工作附屬于鄉鎮中心工作提供了正當理由,文化員工作不能到位、精力不能集中這種全國性的普遍現象也就不可避免。一方面,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及業務部門對文化站出現的一些問題不便管,不好管,無法管;另一方面,鄉鎮對文化站工作不了解和不重視,使絕大多數文化員被挪作他用,無暇從事文化站工作,導致文化服務職能弱化,主體業務銳減。鄉鎮文化站處于“一方不愿管、一方管不著”的尷尬局面,呈現出管理體制上的不順。一些鄉鎮領導重經濟輕文化,除了對農村文化建設投入不足外,在待遇上也不平衡。鄉鎮在突擊搞中心工作時,往往給參加的人員發高額補貼,這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所以鄉鎮文化員唯恐漏了這些“肥差”,名利雙收的事何樂而不為呢。相反,即使一個文化員花費很多的心血很成功地搞了一次大型活動,往往只有文化主管部門的一紙榮譽證書,很少有獎金,即使有也微乎其微。至于圖書館建設,則更顯得吃力不討好,一些鄉鎮領導只知道圖書館要錢買書,認為是“賠本”的事。久而久之,導致一些文化員不愛崗、不敬業。
4.考核評估機制缺失,沒有“丟飯碗”的后顧之憂
目前,在管理考核中,對黨政組織和領導干部的考核指標體系中,缺少、有的甚至沒有文化工作的“硬指標”,或者是所占的比重太小,僅占百分比的1~2,甚至只是“精神文明”欄中的一小部分,而且也沒有相應的經濟獎勵措施,這樣的考核效果導致許多鄉鎮領導認為文化工作可有可無。文化行政部門對公共文化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績效,也沒有衡量指標和評估標準;即使有一些評估標準也是上一級文化領導機構直接抓驗收,當地政府很少或從不參與。有的鄉鎮圖書館雖然圖書冊數達標了,對于圖書館的重視程度卻遠未“過關”,而評估圖書館時,東挪西借地很容易打檢查組的“馬虎眼”?!梆^站”的等級評估也基本上是硬件設施及其規模的比較。嵊州市政府2005年發文開展基層文化建設考核,《嵊州市鄉鎮(街道)文化中心(站)建設考核細則》中的考核內容設計也是如此,并未將相關考核結果納入黨政領導和文化干部的考核指標體系中。
二、加強我市農村圖書館建設的對策
當前,抓住發展機遇,從現有薄弱環節入手,著力發展我市農村圖書館。
1.建設高素質的文化隊伍是根本
當務之急是提高基層文化隊伍中的文化員的自身素質和專業技能。因為文化員是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最重要的文化隊伍,起領頭羊的作用。農村文化建設方針、政策與措施,需要這支隊伍去落實;文化設施需要這支隊伍去管理;“種”文化和“送”文化,都需要這支隊伍去實施。要配齊專、兼職工作人員。文化員要樹立強烈的責任心、事業心和正確的政績觀,腳踏實地,哪里薄弱,哪里就多放點精力。圖書館應取消“租賃制”,實行“零門檻”免費借閱制,主動向農戶和學生發出邀請,把流失的讀者吸引回來。
2.加大財政投入是保證,實行分類補助,保證圖書館專項資金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資金問題是當前阻礙基層文化站發展的瓶頸。我市鄉鎮文化站人頭費雖有保障,但業務經費是根據活動內容、形式,由鄉鎮財政扶持的,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因而是沒有保障的。在各項創建活動中,所撥的有限經費往往用在了“刀刃”上,幾乎不可能用在圖書館設施設備的建設上。各級財政要統籌規劃,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不斷提高用于鄉鎮和村的比例,確保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綜合文化室的日常經費開支和圖書常年購書經費。同時,還應提供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文化研究、創作和培訓等相關經費。文化員要干出實績,摒棄等、靠、要的思想,主動爭取上級領導的重視。
3.建立健全考核體系是關鍵
改革、理順鄉鎮綜合文化站現有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一步強化鄉鎮政府對文化站設施、人員、經費的管理責任。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進一步完善責任制,提高文化服務質量,建立健全考核體系,尤其要加強對基層政府的剛性考核。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完善績效考核評估,切實調動基層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市、縣文化行政部門、圖書館和文化館要加強對鄉鎮綜合文化站的業務指導。
4.推行公共圖書館集中管理機制
縣鄉基層圖書館推行集中管理的好處是便于統籌財力,實現平衡發展,便于人才的集中培養,實現業務協作和資源共享,有效解決目前困擾圖書館的“經費”、“建設”、“人力”等瓶頸問題。在縣級區域內探索實行文化館、圖書館的“總、分館”管理體制,形成網狀運行機制。文化站圖書館的圖書經費、采編工作納入到縣圖書館來,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利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舉辦各類文化藝術培訓班、科普講座、農技知識講座等,輔導和培養文藝骨干。充分利用網絡、光盤、衛星傳輸、舉辦科技下鄉活動等先進科技手段來傳播先進文化,造就一批文化型、知識型農民。
參考文獻
[1]徐曉陽.關于鄉鎮文化站設施建設和管理的幾點思考.http://www.sxmj.org/qikan/200703/htm/new-page-902.htm.
[2]吳海民.紹興市農村文化建設調查報告[J].紹興學刊,2008(5)
[3]“十一五”全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規劃.http://www.whdpc.gov.cn/dispxxnr.asp?id=15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