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實用護理管理手冊
  • 黃正新 劉春華 白姣
  • 10767字
  • 2019-11-22 09:49:20

第三節 護理安全管理

一、護理安全管理制度

為了加強護士的安全意識,保障病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證病區醫療秩序的正常運行,切實做到以病人為中心,提高醫療護理質量,特制訂以下制度。

1.護理部和各科室應對新職工進行相關法律知識的培訓,以提高護理人員的依法護理的意識。

2.護理人員應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嚴格執行護理操作規程,消除隱患,預防和減少護理糾紛。

3.定期檢查急救藥品和急救器械,保證急救藥品的數量和有效期,急救器械隨時處于備用功能狀態。

4.保證病區的輸液軌道及輸液架的安全性。

5.加強護理文件書寫,規范各種文書記錄,認真、及時、真實、完整地做好各種護理文件記錄。

6.根據本科室的具體情況合理安排休假、合理排班,確保醫療護理安全。

7.正確使用病區內的消防器材,掌握火災的呼救措施和急救方法。

8.各種電源插座規范無誤,不得在病區內使用電爐等電器,人離開時關空調、關燈。

9.發現可疑人員應仔細查問,必要時通知保衛處。

10.保證各病區安全通道暢通無阻,其他設施均處于完好狀態。

11.病室、廁所及盥洗間的地面應保持干燥,如需要時,應設防滑標志。

12.每月召開工休會1次,宣傳病區安全制度,加強病人和家屬的安全防護意識。

13.按照護理部制訂的安全管理檢查評分標準,病區護士長每周進行一次全方位的安全檢查,做到有記錄,對疑有不安全之處要及時處理,提出改進措施。

14.護理部每季度對全院病區進行一次安全檢查,對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

二、護理搶救及特殊事件報告處理制度

1.對于各科室進行的重大搶救活動及特殊病例的搶救治療應及時向醫院有關部門及院領導報告,以便使醫院能掌握情況,協調各方面的工作,更好地組織力量進行及時有效的搶救和治療。

2.需報告的重大搶救及特殊病例包括如下。

(1)涉及災害事故、突發事件所致死亡3人及以上或同時傷亡6人及以上的搶救。

(2)知名人士、保健對象、外籍及境外人士的搶救。

(3)本院職工的住院及搶救。

(4)涉及有醫療糾紛或嚴重并發癥患者的醫療及搶救。

(5)特殊及危重病例的醫療及搶救。

(6)大型活動和其他特殊情況中出現的患者。

3.應報告的內容。

(1)災害事故、突發事件的發生時間、地點、傷亡人數及分類,傷病亡人員的姓名、年齡、性別、致傷、病亡的原因、傷病員的病情、預后、采取的搶救措施等。

(2)大型活動和特殊情況中出現的患者姓名、年齡、性別、診斷、病情、預后及采取的醫療措施等。

(3)特殊病例患者姓名、性別、年齡、診斷、治療搶救措施、目前情況、預后等。

4.報告程序及時限。

(1)參加搶救的醫務人員應立即向科室領導及院有關部門報告;參加院前、急診及住院患者搶救的醫務人員向醫務處、護理部報告;參加門診搶救的醫務人員向門診部報告;節假日、夜間向院總值班報告。在口頭或電話報告的同時,科室、病房應填報書面報告單在24小時內報護理部。

(2)醫務處、護理部、門診部、院前總值班接到報告后應在10分鐘內向院領導報告。

三、危重搶救護理工作管理制度

危重病人是指病情嚴重,隨時可能發生生命危險的病人,如呼吸困難、突發昏迷、心跳驟停、大出血者等。危重病人搶救護理工作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病人的生命安危,是醫療、護理工作的重點。

1.病情危重和搶救者須安置在搶救病房。

2.遇有大批病人和嚴重多發傷等情況時,應立即報告護理部、醫務科,由醫院組織專科醫師和護士共同搶救。

3.搶救工作要及時、準確、有效。搶救人員要求有較強的搶救意識,技術熟練、動作敏捷、思想集中、嚴肅認真、積極主動、聽從指揮。

4.搶救程序要嚴謹,明確分工,緊密配合。急救室或監護室內有常見急、危、重癥的搶救預案。一切搶救工作均要做好記錄,要求及時、準確、清楚、扼要、完整,并要注明執行時間。

5.搶救藥物、器材應做到“五定”即定位、定數量品種、定專人管理、定期消毒滅菌、定期檢查維修,用后及時補充,有記錄并保持備用狀態。

6.嚴格執行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和各項操作規程,遇特殊搶救情況執行口頭醫囑時,護士要復述2遍,口頭醫囑要準確、清楚,尤其是藥名、劑量、給藥途徑與時間等,避免有誤,及時記錄于病歷上并補開醫囑和處方。

7.保留急救藥物的安瓿、輸液空瓶、輸血空袋等至搶救結束,以便查對和補開醫囑以便統計與查對,避免醫療差錯。

8.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詳細、客觀書寫搶救護理記錄,補記搶救記錄應在6小時內完成,并注明補記時間。

9.搶救和有特殊處置的病人進行輸助檢查或轉運過程中,必須有醫護人員陪同,確保病人安全。

10.定期對疑難、危重、搶救病人的工作進行討論、分析和總結。

11.做好搶救后物品的清理、消毒、補充、檢查的急救設備還原成備用狀態。

12.做好病人及家屬的安撫工作。

四、危重病人安全管理措施

1.危重病人入院、轉科由所在科室的護士,先電話通知接收科室,并護送病人至病房;接收科室護士接到電話后立即通知醫生、準備好病床及搶救用物,并與護送護士做好病人病情及財產交接,記錄在《病人轉科交接班記錄本》上。

2.落實分級護理制度。

3.危重病人出科做任何檢查應由醫護陪同前往。

4.遇急、危重病人病情發生異常,醫生如果不在場,護士除立即通知醫生外,應迅速根據患者的情況采取一些搶救措施,如吸氧、吸痰、建立靜脈通道等。

5.配合醫生搶救時,護士應做到沉著、冷靜、敏捷,并注意語言嚴謹,避免引起醫療糾紛。

6.對譫妄、躁動和意識障礙的病人,合理使用防護用具,防止意外發生;牙關緊閉、抽搐的病人,可用牙墊、開口器,防止舌咬傷,同時暗化病室,避免因外界刺激引起抽搐。

7.搶救藥物、器材應做到“五定”即定位、定數量品種、定專人管理、定期消毒滅菌、定期檢查維修,用后及時補充,有記錄并保持備用狀態。

8.危重病人搶救時,盡量避免病人家屬在場,以免影響搶救工作的進行,必要時通知家屬,聽取家屬意見。

9.做好基礎護理,嚴防護理不當而出現的并發癥。

10.護士在工作中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準確執行醫囑,確保病人的醫療安全,并保持工作的連續性,嚴格交接班,同時做到誰執行,誰簽字,誰負責。

11.加強巡視病房,嚴密監測病人生命體征,及時準確地記錄病情,嚴禁對病歷進行涂改、隱匿、偽造、銷毀等。

五、危重病人護理常規

危重病人病情重而復雜、變化快,隨時可能發生生命危險,護士應全面、仔細、縝密地觀察病情,判斷疾病轉歸。危重病人身體極度衰弱,抵抗力低,治療措施多,易引起合并癥,護士應加強各方面的護理,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減輕病人的痛苦,促進早日康復。必要時設專人護理,并于護理記錄單上詳細記錄觀察結果、治療經過、護理措施,以供醫護人員進一步診療、護理時作參考。

1.危重病人常見的護理診斷。

(1)有誤吸的危險:與意識障礙、咳嗽及吞咽反射減弱或消失等有關。

(2)有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與長期臥床、營養不良、意識障礙等有關。

(3)營養失調:與機體分解代謝增強、攝入量減少有關。

(4)自理缺陷:與病人體力及耐力下降、意識障礙等有關。

(5)有受傷的危險:與意識障礙有關。

(6)尿潴留:與膀胱逼尿肌無力、缺乏隱蔽環境有關。

(7)完全性尿失禁:與意識障礙有關。

(8)便秘:與攝入量減少、不活動等有關。

(9)大便失禁:與意識障礙、直腸括約肌失控、認知受損有關。

(10)焦慮:與面臨疾病威脅有關。

2.護理措施。

(1)根據病人病情執行分級護理制度,安置病人適宜臥位。

(2)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做好搶救準備:護士須密切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意識、瞳孔及其他情況,隨時了解心、肺、腦、肝、腎等重要臟器的功能及治療反應與效果,及時、正確地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

(3)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醒病人應鼓勵定時做深呼吸或輕拍背部,以助分泌物咳出;昏迷病人應使病人頭偏向一側,及時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并通過咳嗽訓練、肺部物理治療、吸痰等,預防分泌物淤積、墜積性肺炎及肺不張等。

(4)加強臨床護理,落實生活護理,做到“三短九潔”。

眼睛護理:對眼瞼不能自行閉合者應注意眼睛護理,可涂眼藥膏或覆蓋油性紗布,以防角膜干燥而致潰瘍、結膜炎。

口腔護理:保持口腔衛生,增進食欲。對不能經口腔進食者,應做好口腔護理,防止發生口腔炎癥、口腔潰瘍、腮腺炎、中耳炎、口臭等。

皮膚護理:做到“六勤一注意”,即勤觀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更換、勤整理,注意交接班。

(5)肢體被動鍛練:病情平穩時,應盡早協助病人進行被動肢體運動,每天2~3次,輪流將病人的肢體進行伸屈、內收、外展、內旋、外旋等活動,并同時作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肌肉張力,幫助恢復功能,預防肌腱、韌帶退化、肌肉萎縮、關節僵直、靜脈血栓形成和足下垂的發生。

(6)補充營養和水分:協助自理缺陷的病人進食,對不能進食者,可采用鼻飼或完全胃腸外營養。對大量引流或額外體液喪失等水分丟失較多的病人,應注意補充足夠的水分。

(7)維持排泄功能:協助病人大小便,必要時給予人工通便及在無菌操作下進行導尿術。留置尿管者執行尿管護理常規。

(8)保持各類導管通暢:應注意妥善固定、安全放置各種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壓、堵塞、脫落,保持其通暢。同時應注意嚴格無菌技術,防止逆行感染。

(9)確保病人安全:對譫妄、躁動和意識障礙的病人,要注意安全,合理使用防護用具,防止意外發生。牙關緊閉、抽搐的病人,可用牙墊、開口器,防止舌咬傷,同時暗化病室,避免因外界刺激引起抽搐。準確執行醫囑,確保病人的醫療安全。

(10)心理護理:危重病人常常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如突發的意外事件或急性起病的病人常常表現為恐懼、焦慮、悲傷、過分敏感等;慢性病加重的病人,常常表現為消極、多疑、絕望等。因此,在搶救病人生命的同時,護理人員還須做好心理護理。

六、病房安全管理制度

1.急救物品齊全,器械配套,保持良好的應急狀態。病區各類物品固定放置,便于清點,保證患者行動安全。

2.密切觀察病情和心理變化。對老、幼、昏迷病人根據需要在床上加防護欄;狂躁病人應使用安全約束帶等措施;精神異常病人,密切觀察動態,防止因護理不當發生意外。

3.病房內一律不準吸煙,禁止使用電爐、酒精燈及點燃明火,以防失火。氧氣、電源定期檢查,有標志,防止事故發生。

4.貴重物品不要放在病房,空病房要及時上鎖。加強巡視,如發現可疑分子,及時通知保衛處。

5.加強對陪住和探視人員的管理,晚上9:30應及時清理病房內探視人員,勸導其按時離開病區。

6.按要求暢通防火通道,不堆、堵雜物;消防設施完好、齊全,周圍無雜物。

7.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保證護理質量。

8.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定期作細菌檢查,預防院內感染。

七、節假日安全措施

由于節假日護士輪流休假,值班人員相對不足,為了避免給患者造成不安全影響或隱患,特制訂以下安全措施:

1.合理排班,高年資護士與低年資護士在排班上要兼顧。

2.節假日排班表須在節前三天經科護士長審核后交護理部。

3.各臨床科室應安排二線、三線班,病房須留護士長及二線、三線班人員聯系方式,并保持聯絡暢通,以便隨時進行調遣。

4.節前檢查急救藥品是否齊全及器械是否處于功能狀態,并做好記錄。

5.節前檢查各類需用醫療物資是否齊備。

6.節假日期間,護士長應對本科護理質量進行督導檢查,并參與值班;護理部主任和科護士長輪流檢查各臨床科室護理安全情況。

7.如遇各類緊急情況,可按應急預案處理。

八、患者告知制度

1.護理人員應充分尊重并維護患者的自主權,履行告知義務。

2.患者入院時,由負責接待的護士向患者和或其家屬介紹病房管理制度及安全制度,在保證病人和或家屬清楚告知內容的基礎上,護士和患方簽名。

3.護理人員在實施護理操作前,需口頭告知操作的目的、配合要求等,及時解答患者和家屬的有關問題;實施有創性操作時,需書面告知操作的目的、需配合的事項、可能發生的并發癥等,并由病人和或家屬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名。

4.特殊檢查前、治療前、手術前護士應向患者告知護理相關的準備內容及注意事項,并確保病人理解告知內容。

5.對于患者提出的關于護理方面的疑問,護理人員應及時、如實解答。

6.護理人員不得向患者告知自己職責范圍以外的事情,實習護生對患者的告知需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不得單獨告知。

九、住院患者身份識別制度

1.入院時告知患者佩戴腕帶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理解。

2.患者入院時由一名護士填寫患者腕帶信息,由另一名護士核對無誤后方可給患者佩戴。

3.患者住院期間必須佩戴腕帶,各班每天床邊交接班時逐一檢查患者腕帶佩戴情況。

4.避免使用床號或僅呼喊病人名字核對病人,操作前需通過核對腕帶識別患者身份。

5.患者腕帶信息如有模糊不清應隨時更換,并在轉抄腕帶信息后請另一名護士核對無誤后方可給患者佩戴。

十、腕帶標識制度

1.腕帶使用范圍:所有住院病人均應使用腕帶標識。

2.腕帶使用要求:男性病人使用藍色腕帶,女性病人使用粉紅色腕帶。

3.護士評估病人,按腕帶使用要求配置腕帶。

4.認真填寫腕帶內容,要求字跡清晰無空項,其內容包括科室、床號、住院號、姓名、性別、年齡、診斷。

5.由兩名護士核對填寫的腕帶無誤,方可將腕帶松緊適宜地戴于病人腕部,注意保持佩戴部位皮膚完整,無擦傷,手部血運良好,并向病人及家屬說明其用途及注意事項,以便主動識別病患。

6.在進行治療操作時操作人員必須認真核對腕帶信息。

十一、腕帶操作程序

十二、緊急情況下口頭醫囑查對制度

1.非搶救情況下,護士不得執行口頭醫囑。

2.執行口頭醫囑時護士應復述一遍,經醫師核對后方可執行。

3.執行口頭醫囑的藥瓶不能丟棄,需等搶救完畢后由另一護士核對無誤后方可丟棄。

4.護士在搶救時執行的口頭醫囑必需隨時登記在《搶救用藥登記本》上,事后督促醫生及時補開醫囑。

5.護士在搶救6小時內必須在醫囑單上完成簽名。

十三、緊急情況口頭醫囑執行流程

十四、PICC護理管理制度

1.PICC置管操作嚴格執行資格認證制度,未經過專業培訓者不得為病人行PICC置管操作;PICC定期維護,并規范記錄維護時間及責任人。

2.評估住院病人,凡需要PICC置管患者均應填寫《PICC置管申請單》,護理部審批后方可進行PICC置管。

3.執行PICC置管前必須履行告知義務,病人(或)家屬同意后簽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書》。

4.置管后護理。

(1)各班觀察穿刺部位情況,如有無滲血、漏液,有無紅腫、疼痛等,并注意觀察導管外露刻度。

(2)透明敷貼在導管置入后24小時更換,以后每周更換敷貼2次,肝素帽1次,如有污染或潮濕等及時更換,每周測量上臂周長(肘上4橫指)1次并記錄。

(3)每次注射前后必須用生理鹽水20ml脈沖式沖管,每天用稀釋肝素鹽水正壓封管2次(嚴禁使用小于10ml的注射器)。

(4)護士進行導管維護后及時填寫PICC維護記錄。

(5)如發生特殊情況,如導管脫落、斷裂等,第一時間報告護士長,予以及時處理。

十五、壓瘡管理制度

1.對住院病人應進行皮膚的評估,凡院外帶入壓瘡、院內發生壓瘡、難免壓瘡,應及時填寫《壓瘡發生高危人群評估表》,并上報科護士長、護理部。

2.科護士長、護理部在收到《壓瘡發生高危人群評估表》時,應及時下病房查看,指導病區護士采取治療或預防措施,在評估表上填寫指導意見簽全名。

3.積極采取措施密切觀察皮膚變化,并及時準確記錄。

4.當患者轉科時,應將觀察記錄交由所轉科室繼續填寫。

5.當患者出院或死亡后,將此表及時交回護理部。

6.如隱瞞不報,一經發現與科室責任人及護士長的質量考核掛鉤。

7.對可能發生皮膚壓力傷的高危患者實行評估,并給予預防措施。

十六、預防各類管道滑脫管理、報告制度

1.醫務人員應本著預防為主的原則,認真評估患者是否存在管路滑脫危險因素。按規定填寫《患者管道滑脫評估表》,護士長審核后上報護理部備案。

2.如存在危險因素,要及時采取防范措施,并做好交接班。

3.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宣教,使其充分了解預防管道滑脫的重要意義。

4.加強巡視,隨時了解患者情況并做好護理記錄,對存在管路滑脫危險因素的患者,根據情況安排家屬陪伴。

5.護士要熟練掌握導管脫落的緊急處理預案,當發生患者管路滑脫時:①要本著患者安全第一的原則,迅速采取補救措施,避免或減輕對患者身體健康的損害或將損害降至最低。②當事人要立即向護士長匯報,并將發生經過、患者狀況及后果及時報護理部;按規定填寫患者管路登記表,24~48小時內報護理部。③護士長要組織科室工作人員認真討論,提高認識,不斷改進工作。④發生管路滑脫的單位或個人,有意隱瞞不報,一經發現將嚴肅處理。⑤護理部定期組織有關人員進行分析,制訂防范措施,不斷完善護理管理制度。

十七、預防病人走失、跌倒/墜床的管理制度

1.護士在護理各類病人時,認真評估患者是否存在走失、跌倒/墜床危險因素,按規定填寫《患者走失、跌倒評估表》,護士長審核后上報護理部備案。

2.對有老年癡呆、智力障礙、有走失史的病人加強管理,嚴格交接班,防止病人走失。

3.對意識障礙、躁動不安、術后意識未恢復前的病人或有精神癥狀的病人應當采取保護措施,必要時使用保護性約束帶或藥物鎮靜,對年老、行走不穩的病人,行動時有人照顧或攙扶,地面保持清潔與干燥,防止跌倒。

4.對存在走失或跌倒/墜床危險因素的病人,要求必須24小時有家屬陪伴,同時對家屬加強健康宣教,防止病人走失或跌倒/墜床。

5.在床上活動的病人,指導正確的活動方法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有需要護士應給予協助。

6.臥床患者在下床活動或下蹲入廁時,應告之病人避免體位的突然變化,引起體位性低血壓而發生意外。

7.一旦病人發生走失或跌倒/墜床,立即啟動走失或跌倒/墜床應急預案措施,加強對病人的護理。

十八、約束器具使用制度

1.醫院要尊重患者自主選擇治療的權利(精神病患者應除外)。

2.對患者使用約束器具必須嚴格掌握指征,只有當患者的自主活動危及自身安全與診療操作安全時,或危及他人安全時,在幫助性措施無效的情況下,才能使用約束性措施。

3.使用前應由醫師或護士對病情進行評估,取得患者或家屬同意理解后,方可實施操作,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并做好記錄。

4.使用過程中要密切觀察預防并發癥及意外情況的發生,當使用約束器具指征消失后及時解除。

十九、“危急值”報告制度

1.危急值的定義:“危急值”通常指某種檢驗、檢查結果出現時,表明患者可能已處于危險邊緣。此時,如果臨床醫師能及時得到檢查信息,迅速給予有效的干預措施或治療,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則就有可能出現嚴重后果,危及患者安全甚至生命,這種有可能危及患者安全或生命的檢查結果數值稱為“危急值”。

2.“危急值”報告本登記要求:護士在接獲檢驗科、放射科、超聲科、心功能科等科室檢查出的結果為“危急值”電話時,應按要求復述一遍結果后,認真記錄報告時間、檢查結果、報告者。并立即將檢查結果報告主管醫師(或當班醫師),接收的醫師在“醫師收到報告”欄內簽字。

3.其他除“危急值”外的急查檢查結果也一并記錄在“危急值”報告本上。

二十、護理安全(不良)事件與隱患缺陷報告制度

為了增強護理人員的風險管理意識,減少護理缺陷的發生,持續改進護理質量,特制訂護理安全(不良)事件與隱患缺陷報告制度。

1.不良事件定義。

指在護理工作中,不在計劃中、未預計到或通常不希望發生的事件,常稱為護理差錯和護理事故。為準確體現《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內涵,減少差錯或事故這種命名給護理人員造成的心理負擔與壓力,科學合理對待護理缺陷,所以現以護理不良事件來進行表述。

2.上報范圍。

(1)上報內容:藥物錯誤、醫囑執行錯誤、跌倒、管道滑脫、標本問題、院內感染、物理傷害(壓瘡除外)、操作失誤、輸液腫脹外滲、儀器設施問題、其他可能會造成患者傷害的事件均要上報。

(2)瀕臨事件上報:有些事件雖然當時并未成傷害,但根據護理人員的經驗認為,再次發生同類事件的時候,可能會造成患者傷害的事件,也需要上報。

3.上報程序。

(1)一般不良事件:當事人應立即口頭報告上級分管護士或護士長,并及時采取措施,將損害減至最低。當事者及時填報《護理不良事件登記(報告)表》,簽字后每月底上報護理部。

(2)嚴重不良事件:當事人應立即報告護士長、科主任或總值班人員,及時采取措施,將損害降至最低,必要時組織進行全院多科室的搶救、會診等工作,同時匯報主管院領導、醫務處、護理部、質量管理科等部門,重大事件的報告時限不超過24小時。當事科室應在24小時內填報《護理不良事件登記(報告)表》。及時上報護理部。

4.結果分析。

不良事件上報后,由護理部組織護理不良事件評定委員會成員每月對上報的資料進行分析討論,通過討論,制訂整改措施,并在護士長例會及全院護理質量講評分析會上進行通報,使全院護理人員嚴格落實整改措施,消除護理隱患及缺陷。

5.免罰及獎勵。

(1)對于主動上報不良事件的科室或責任人,根據給病人造成的后果,經護理部討論減輕或免于處罰。

(2)對不良事件首先提出建設性意見的科室或個人給予獎勵。

(3)對主動上報不良事件的非責任護士給予獎勵。

6.護理不良事件登記(報告)表。

護理不良事件登記(報告)表

二十一、護理缺陷(差錯)報告和管理制度

1.各科室均應建立差錯事故登記本。對差錯事故發生的原因、經過、后果及當事人均須詳細登記。護士長及時組織討論、總結,提出改進措施并填寫《護理不良事件登記(報告)表》,上報科護士長,由科護士長上報護理部。

2.凡發生差錯、事故的當事人應立即報告科主任、護士長,并組織搶救,以減輕或消除由差錯事故造成的不良后果。同時,應妥善保管好原始資料,嚴禁隱匿事實、涂改病歷和銷毀證據。當事人應立即如實寫出書面檢查,待后處理。

3.一般差錯每月底由科護士長將差錯登記表上報護理部,重大差錯與事故24小時內及時上報護理部。

4.護理部每月組織護理差錯討論會,對發生的差錯提出處理意見,并在護士長會議上通報;每季度對所發生的差錯進行1次差錯統計分析,提出防范措施。

5.發生差錯事故的科室或個人,如不按規定報告,有意隱瞞,事后領導或他人發現,按情節輕重酌情處罰,并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1:護理事故處理標準

護理事故:參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令第32號文件《醫療事故分級標準(試行)》

2:護理差錯標準

1.臨床護理差錯標準。

【重差錯】

治療:①錯做或未做各種皮試而進行注射者。②錯注青霉素或抗癌藥物者。③輸液輸血外漏,造成組織壞死者。④搶救病人時,少用、多用、未用特殊藥物而影響搶救效果者。⑤注射部位發生感染或壞死者。

服藥:①外用藥物當內服藥誤服者。②全病房口服藥物漏發1次者。③錯發口服藥引起不良后果者。④漏服、錯服藥物超過三天者。⑤主要藥物超過一倍者。⑥主要藥物超過24小時未執行者。

其他:①對危重病人病情觀察不仔細或發現問題不向醫師匯報,耽誤治療者。②重危、昏迷病人及患兒由于護理不當,發生墜床、跌倒、損傷者。③使用熱水袋、冰袋造成燙傷或凍傷面積在3cm2以上者。④未執行預防壓瘡護理造成病人Ⅱ度壓瘡者。⑤危重病人血標本溶血、凝血影響診斷治療者。⑥術前需采血交叉配血而未執行,致術中不能及時輸血者。⑦違反護理操作規程,增加病人痛苦,造成不良后果者。⑧相當于上述情節者。

【中差錯】

治療:①一般注射藥物用錯病人、藥名、劑量、時間,未引起不良后果者。②輸液外漏面積超過10cm2以上者。③術前治療未執行者。④臨時醫囑超過24小時未執行者。⑤主要治療1次未執行者。

服藥:①一般藥物超過24小時未執行者。②一般藥物劑量超過一倍者。③漏服、錯服藥物超過一天者。

其他:①使用熱水袋、冰袋造成燙傷或凍傷面積在3cm2以下者。②未執行預防壓瘡護理造成病人Ⅰ度壓瘡者。③各種標本錯留、丟失,抽錯血、需重新留取或未及時送檢者。④備皮不凈或未備需重新處理;備皮損傷皮膚致手術時間被延長者。⑤術前禁食但未禁食,延誤手術及檢查時間者。⑥相當于上述情節者。

【輕差錯】

治療:①術前治療術后未停,或需停治療繼續使用1次者。②一般治療(如熱敷、蒸汽吸入、坐浴等)用錯病人、藥物濃度不對、藥品用錯未引起后果者。③輔助治療1次未執行者。④做皮試未看或忘看結果,致重復皮試者。

服藥:①一般藥物用錯病人,藥品用錯、劑量不對1次者。②一般藥物漏服1次者。

其他:①錯、漏執行醫囑,核對醫囑時未發現,延誤4小時以上才執行醫囑者。②不符合無菌要求的器械、敷料、溶液已用于病人身上,未造成后果者。③相當于上列情節者。

2.產房差錯標準。

【重差錯】

(1)因交接班不清和產程觀察不嚴密致產婦將嬰兒出生在病房、走廊或廁所內未造成嬰兒損傷者。

(2)未執行操作規程,未認真觀察產程延誤治療,致產程延長,給產婦或嬰兒造成嚴重損傷者。

(3)陰道內遺留紗布超過48小時,造成產褥感染者。

(4)嬰兒因洗澡治療后抱錯床號者。

(5)觀察病情不及時,發生診療失誤致子宮破裂者。

(6)人工流產術導致子宮刮破者。

(7)會陰三度裂傷未影響其功能者。

(8)縫合會陰裂傷時,縫合穿過直腸,后果嚴重者。

(9)執行無菌制度不嚴,造成產婦及新生兒院內感染。

(10)產后胎盤殘留引起大出血,無其他并發癥者。

【中差錯】

(1)未遵守操作規程,未認真觀察產程延誤治療,致產程延長,給產婦或嬰兒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傷者。

(2)陰道內遺留紗塊,24小時后未取出者。

(3)嬰兒臍帶未扎緊,出血量達5ml者。

(4)新生兒登記,寫錯姓名、性別者。

【輕差錯】

(1)凡產包使用發現缺少重要醫療器械者。

(2)新生兒先天性缺陷漏記入記錄單者。

3.手術室護理差錯標準。

【重差錯】

(1)因責任心不強,錯接病人至手術室或送錯手術間者。

(2)手術前后因器械、敷料清點不嚴、數目不清,影響手術進行,延長手術時間達30分鐘者。

(3)造成電刀燒傷病人者。

(4)上止血帶時間超過規定,造成肢體損傷,但未造成肢體殘疾者。

(5)遺失病理標本或重要標本未及時送檢者。

(6)吸引器接反并已使用者。

(7)消毒或執行無菌操作不嚴造成病人傷口發生感染者。

【中差錯】

(1)安置手術體位或接送不慎誤傷病人者。

(2)不慎燙傷病人,面積在10cm2之內,深度不超過1°者。

(3)手術器械、物品準備不周全,在術中或麻醉下等待消毒時間超過20分鐘者。

(4)輸液外滲皮下,范圍超過10cm2者。

(5)輸血漏至血管外皮下,范圍超過5cm2者。

(6)用藥發生錯誤,對病人造成影響者。

【輕差錯】

同臨床護理差錯標準。

4.消毒供應中心差錯標準。

【重差錯】

(1)計劃不周、擅離職守,未能及時供應搶救物品,或在急診情況下,器械不能用,但未造成事故者。

(2)過期的消毒器械,未進行再消毒就發出供應室者。

(3)無菌器械包使用時發現有血跡、污垢者。

【中差錯】

(1)各種治療包錯裝、漏裝或將不能使用的主要器材裝進去;操作時發現治療盤內缺少主要器械、物品者。

(2)科室事先預約的器材,沒有按要求準備,影響診療者。

(3)已用于病人身上的敷料中發現有頭發、沙子或其他異物者。

(4)消毒器械、物品供應不上,影響診療工作者。

【輕差錯】

參照臨床護理差錯標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毕节市| 赤城县| 神农架林区| 清水河县| 平原县| 广水市| 合川市| 韶山市| 太仓市| 二连浩特市| 濮阳县| 高平市| 黔东| 牟定县| 九江县| 鄂温| 博罗县| 阿鲁科尔沁旗| 台湾省| 珠海市| 化隆| 新泰市| 新昌县| 平罗县| 屯留县| 昭平县| 长乐市| 赤水市| 陵水| 武夷山市| 夹江县| 华坪县| 察隅县| 莫力| 阜新| 特克斯县| 米泉市| 岳普湖县| 页游| 沐川县| 黑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