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漆及其產業化開發研究
- 周光龍 彭經壽 鄭小江
- 1729字
- 2019-06-21 13:24:55
第四節 古代的漆化學知識
人們對生漆的加工利用必須以漆化學知識為基礎,生漆經營的質量評價技術也是隨著漆化學知識的日益豐富而不斷提高的。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兼漢學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曾撰文說:“整個化學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即使不是唯一重要的根源),是地地道道從中國傳出去的。”這話說得不錯,我們中華民族在漆化學這個領域內,同在其他科學技術領域一樣,曾為人類科學的發展做出過偉大貢獻。
一、古人對生漆性質的認識
中國古代的煉丹術聞名于世。李約瑟1959年發表了一篇關于我國古代煉丹實踐的文章,文中談到我國古人所認識到的生漆漆液的奇異現象:“生漆穩定乳狀液與永在的青春,灰白色的乳汁狀生漆從漆樹上流出,收集在容器中,漸漸分成幾個性質不同的層次。如將它密閉放在完全黑暗低溫之處,幾乎可以毫無變化地保存多年。但一旦暴露在空氣中和日光下,就會逐漸變成巧克力糖狀的棕色體,最后成為一種黑色堅硬的東西,且具有極強的抵抗力?!边@對生漆的外觀特征的認識是比較準確的。
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也寫道:“生漆……在燥熱及霜冷時則難干;得蔭濕,雖寒臘月亦易干,亦物之性也。”這充分揭示了生漆的化學本質。
古代關于生漆污染于衣物上除去其痕跡的方法也是很高明且富有化學趣味的。如《游宦紀聞》記載:“凡衣帛為漆所污,則以麻油先漬洗透,令漆去盡,即以水膠溶開,少著水令洗,頃刻即盡。”又如《農政全書》中記述:“去漆于衣,用油洗。或以溫湯略擺過。細嚼杏仁,接洗,又擺之,無跡。或以麻油洗去,用皂角洗之,亦妙?!?/p>
上述史料說明,古人對生漆的物理化學性質已有了較深刻的認識。
二、古人對生漆干燥成膜條件的認識
秦、漢時期,我國油漆技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并且遍及全國各地,對生漆的成膜條件也有了較深入的認識,如《史記·滑稽列傳》中有關于“陰室”的記載:“二世立,又欲漆其城。優旃曰:‘善。主上雖無言,臣固將請之。漆城雖于百姓愁費,然佳哉!漆城蕩蕩,寇來不能上。即欲就之,易為漆耳,顧難為陰室?!谑嵌佬χ云涔手??!鄙衔拇笠馐牵呵囟谰臀缓螅瑸榉劳鈬致?,想用生漆將城墻外壁漆一遍,名叫漆城。當時有一名叫優旃的樂人對他說,這是一個好辦法,“漆城蕩蕩,寇來不能上”,但困難的是無法給城墻作“陰室”。于是二世笑了,以后再未提及此事?!瓣幨摇笔巧a漆器的專用房間。器物涂漆之后必須放在潮濕溫暖的條件下才容易干燥成膜,又切忌有灰塵,以免沾污漆膜表面而影響光潔度。所以,陰室即是符合以上條件的一種設施。可見關于“陰室”的設置是有化學依據的。
三、古代的生漆加工調色技術
漆器制造是我國古人在化學工藝方面的重要發明。遠在4000多年前的虞夏時代,我國就已把生漆制品用作食器、祭器的記載了?!墩f苑》中提及的“漆其外而朱畫其內”正是彩漆工藝的開端。在制造漆器的時候,常常在生漆中摻入熟桐油(干性植物油)。在制造彩色漆器的時候,也用桐油和各種顏料或染料配成油漆,加繪各種花紋圖案,而形成我國具有民族獨特風格的漆器工藝。生漆的產量比桐油低,生產成本比桐油高。把桐油作為稀釋劑混入漆之中精制,既可改善性能,又可降低成本。同時還可取長補短,物盡其用。這是我國生漆加工改性的初始時期。戰國時期漆器彩繪中包括紅、黃、藍、雄黃、雌黃、紅土、白土等礦物性顏料和藍靛等植物性染料。
盡管漆器制造所依據的化學原理只是在20世紀才最終弄清,然而,我國古人早就認識了生漆和桐油成膜的性質和條件,并把二者混合加入某些顏料使用。同時,我國古人還發現并使用蛋清和密佗僧粉(氧化鉛)或土子(含二氧化錳)分別作為生漆和桐油高聚物成膜的催干劑。這在化學技術史上是一個卓越的貢獻。
四、古人對漆膜性能的認識
關于生漆干燥成膜后的性質及漆膜性能,許多古籍中也有描述。如《酉陽雜俎》中記有:“萬物無不可化者,唯淤泥中朱漆筋及發,藥力不能化?!边@說明漆膜的耐久性是萬物所不能及的。又如清代張宗法在《三農紀》中寫道:“汁入土,千年不壞?!闭f明生漆干燥成膜后具有優良的物理化學性能,它的抗腐蝕性能很強,而且又耐水、耐熱、耐土壤腐蝕、耐磨,真不愧為“涂料之王”。這在植物性產品中是很特殊的。
近年來出土的大量漆器表明,漆器埋入土中兩三千年之久,出土后仍然光耀奪目,艷麗如新,這也是最有力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