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漆及其產業化開發研究
- 周光龍 彭經壽 鄭小江
- 786字
- 2019-06-21 13:24:56
第五節 古代的生漆檢驗技術
古代對生漆質量的評價或品質優劣的鑒別,最早見于文獻《周禮》。書中談到天子、諸侯制弓,須用上等漆,并提出了“漆欲測”的質量要求。由于古代漆化學的研究和發展,對生漆的物理化學性質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生漆質量的檢測技術水平也隨之不斷提高。但古時對生漆品質的檢驗主要依靠感官和經驗。這種方法在我們今天的生漆經營工作中仍然沿用。
《本草綱目》較系統地記述了古人的驗漆經驗:“今粱州漆最甚,益州亦有。廣州漆性急易燥。其桶中諸處自然干者,狀如蜂房,孔孔相隔者為佳。……上等清漆,色黑如瑿,堅若鐵石者好。黃嫩若蜂巢者,不佳。”這里不僅指明了漆樹的分布,兩廣一帶生漆的干燥性能好,而且還著重指出從漆桶中漆膜的結構特征可以判別生漆品質的優劣。質量好的生漆,漆膜的皺紋細致、排列規則、分布整齊、均勻,形狀像蜂房;顏色深黑鮮麗如黑玉石的生漆為上等;若為黃色蜂窩狀的生漆則屬次等。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古人積累了豐富的生漆加工應用和檢驗技術經驗。五代時的朱遵度為了總結歷代漆工的經驗,寫出了《漆經》一書,是最早的漆工專著。可惜,這樣一本著作竟沒有流傳下來。但是,古代漆工總結的驗漆口訣還流傳至今:“微扇光如鏡,懸絲急似鉤,撼成琥珀色,打著有浮漚。”它語言形象中精煉,其中蘊含著深刻的科學道理,與現在的驗漆口訣:“好漆清如油,寶光照人頭,搖動虎色斑,提起釣魚鉤”對照相比,僅系文詞上的變化。全面評價生漆質量,《本草綱目》也有很好的總結:“……凡驗漆,惟稀者,以物蘸起,細而不斷,斷而急收。更又涂于竹桿上,陰之,速干者并佳。”這種方法在現今仍還使用。
上述生漆品質的檢驗技術發展到近代,雖在尋找科學準確、簡便易行的先進檢測方法,如折光系數法、袖珍式生漆檢測儀等,但這些古老的方法已為人們所接受,不只在我國,甚至在日本、印度、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生漆經營貿易工作中至今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