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鴨標準化養殖技術
- 杜金平 丁山河
- 7897字
- 2019-01-10 18:53:43
二 肉鴨品種的選擇
(一)鴨的生物學特性和生理特點
長期以來,養鴨業一直是我國養禽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鴨飼養量占世界養鴨量的64.7%,有“水禽王國”之稱。養鴨業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占有重要的位置,特別是近幾年來,養鴨業已由傳統的分散養殖向集約化、密集型養殖轉變。肉鴨養殖業已成為具有“三高”(產品率高、飼料報酬高、勞動生產率高)、“兩快”(生產周期快、投資見效快)、“一低”(成本低)特點的畜牧業大產業。
1.鴨的生物學特性
(1)喜水性、合群性
鴨屬水禽,喜歡在水中覓食、嬉戲和求偶交配,只有在休息或產蛋時才回到陸地上。因此,寬闊的水域和良好的水源是鴨飼養的主要環境條件之一。對于舍飼的種鴨或蛋鴨可設置一些小型人工水浴池供其交配,而現代化大規模肉鴨生產不必設置水池,可全部旱養。此外,鴨喜水不等于鴨喜歡潮濕的環境,因為潮濕的棲息環境不利于鴨冬季保溫和夏季散熱,并且容易使鴨子腹部的羽毛受潮。加上糞尿污染,導致鴨的羽毛腐爛、脫落,對鴨生產性能的發揮和健康不利。
鴨天性喜群居生活,很少單獨行動,且性情溫馴,因而經過訓練的鴨在放牧條件下可以成群行數里而不亂。如在放牧過程中有個別鴨遠離群體獨處時,則會高聲鳴叫,一旦得到同伴的應合,則會尋聲而歸群。鴨具有良好的反應能力,但對應激反應敏感,常常因受驚而相互擠壓,導致不必要的傷亡。在雛鴨階段,對突然出現的人或事,甚至強光、艷色等都會表現出驚恐不安,迅速站立,擁擠于墻角,因此在育雛階段應盡可能保持鴨舍環境安靜,以免因驚嚇而相互踐踏造成損失。產蛋階段更要特別注意防止一些動物如狗、貓、鼠的侵入,否則影響產蛋。
(2)耐寒怕熱,抗病力強
成鴨的大部分體表覆蓋著正羽,非常致密且多絨毛,保溫性能很好,對寒冷有較強的抵抗力,所以即使在冬季,鴨仍能下水游泳。鴨的皮下脂肪比雞厚,尾脂腺發達,當鴨在梳理羽毛時,經常用喙壓迫尾脂腺,擠出分泌物,再用喙擦全身羽毛,來潤澤羽毛,使羽毛不被水浸濕,從而起到防水御寒作用。在我國絕大多數地區,冬季只要水不結冰,鴨都有下水游泳、采食的習慣。根據研究表明,鴨腳骨的凝固點很低,北風呼嘯、寒氣逼人的嚴冬,鴨還常在水中嬉戲、覓食;只要飼料好,有充足的飲水,仍然能維持正常體重和產蛋。相反,鴨對炎熱環境的適應性差,羽毛對保溫有利,但對散熱不利,加之鴨無汗腺排汗散熱,在氣溫超過25℃時散熱較困難。但鴨像雞一樣有許多氣囊,可用來加強和改善呼吸過程進行散熱,還可進入水中,通過傳導散熱,因而鴨的抗暑能力稍強于雞。所以,在炎熱的夏季,鴨只有經常泡在水中活動才感到舒適,或在樹陰下休息,覓食時間減少,采食量下降,產蛋量也有所下降。因此,在集約化養鴨場,多采用搭涼棚或懸掛遮光布網等方法來防暑降溫。
鴨的祖先生活在水中,由于水源受到污染機會較多,鴨受疾病威脅較大。為了獲得較好的抗病能力,鴨在漫長進化過程中,免疫器官如胸腺等退化較晚,這樣就大大地增強了機體的抗病能力。所以鴨的抗病力較強,并且感染發病的疾病種類相對較少,注射疫苗后免疫效果較好。在正常飼養管理、嚴格執行獸醫衛生防疫制度條件下,發病率比雞低1/3。但常由于環境不良、飼料營養不全或發霉變質等原因而出現應激反應、生產能力下降等。因此,在鴨的飼養過程中要保證飼料全價,減少各種應激因素的影響。
(3)雜食性
鴨是雜食性動物,食譜比較廣,很少有擇食現象,再加之頸長靈活,又有良好的潛水能力,除了能采食各種精飼料、粗飼料與青綠多汁飼料外,還經常采食一些昆蟲、蚯蚓、小魚、小蝦、螺螄等帶腥味的動物性飼料,鴨對螺螄等貝殼類食物具有特殊的消化力,采食后能提高產蛋量與生長速度。鴨的味覺不發達(味蕾數少),對飼料的適口性要求不高,凡無酸敗和異味的飼料都會無選擇地大口吞咽,對異物和食物無辨別能力,常把異物當成飼料吞食,因此雛鴨階段的墊料如碎稻草不能切得太短,通常切成長5~6厘米,以防雛鴨誤食而影響其生長發育。鴨的口叉深,食道寬大,能吞食較大的食團。鴨舌邊緣分布有許多細小乳頭,這些乳頭與嘴板交錯,具有過濾作用,使鴨能在水中捕捉到小魚蝦,并且有助于鴨對采食的飼料進行適當磨碎。鴨的肌胃發達,消化力也強,肌胃內經常儲存有沙礫幫助消化。
(4)夜間產蛋,無就巢性
鴨在夜間產蛋。時間多集中在晚12時至清晨3時,產蛋后稍歇即離開,無就巢性(番鴨就巢性仍較強),因而在產蛋階段對鴨可進行白天放牧,夜間圈養,從而增加產蛋時間,以便收集鴨蛋。鴨產蛋時如多數產蛋窩被占用,有些鴨會把蛋產到舍內地面或運動場上,因而鴨舍產蛋窩(箱)要備足。
(5)生長發育快,飼料轉化率高
鴨與其他家禽一樣,新陳代謝十分旺盛,在眾多家禽中肉鴨的早期生長速度最快。在飼料充足、飲水正常、良好飼養管理條件下,大型肉用鴨櫻桃谷鴨40~45日齡時體重可達2.75~3.5千克,相當于初生重的60~70倍,其生長速度明顯高于肉用仔雞。鴨的食性廣,飼料報酬高,例如櫻桃谷鴨5周齡時料重比為(2.29~2.30)∶1, 7周齡時達(2.88~3.0)∶1。如采用舍飼與放牧相結合方式進行飼養,鴨能采食到大量的天然飼料,因而飼養成本更低。
(6)性成熟早,繁殖力強
鴨性成熟早,蛋用型鴨如金定鴨、紹鴨100~110天達性成熟,而肉用鴨要晚些,如北京鴨需150~180天達到成熟,番鴨則需要更長時間。鴨是家禽中繁殖力很強的水禽。通常蛋用型鴨每年平均產蛋量可達280~300枚,一只蛋用種母鴨一年所產的種蛋可孵出雛鴨200只左右;肉用型鴨每年產蛋200~220枚,一只肉用種母鴨一年所產的種蛋可孵出雛鴨120~130只。公鴨的配種能力也是雞所不能比擬的,一只蛋用型公鴨可配母鴨20~30只,在良好飼養管理條件下也可保證種蛋受精率達90%以上。
(7)敏感
鴨膽小怕驚,一遇到響聲即刻相互擁擠在一角,因而養鴨及育雛環境宜安靜穩定。
2.鴨的解剖生理特點
(1)體型外貌
鴨體型外貌是其生理結構的反映,是識別鴨品種的主要依據。鴨的身體與鳥類一樣,呈流線型外形,全身覆蓋羽毛。
1)頭部:鴨頭部較大,呈圓形,除喙之外,其余部分覆蓋短羽。耳孔外被耳羽覆蓋,防止在潛水時水浸入耳中。喙扁大而長,角質,可以啄開泥而夾住食物,是采食與防衛的器官,分上下兩片,上大下小,合攏時相鄰的邊緣有鋸齒的空隙,可以借助舌的運動啜呷或潛水覓食時排水過濾食物。上喙尖端有一堅硬喙豆,色略暗,以幫助采食。喙的顏色因品種而異,有黑色、灰色、橙黃色等。喙基部兩側為鼻孔。眼圓而大,反應敏捷。鴨舌發達,邊緣長滿尖刺,有利于捕食。
2)頸部:鴨頸部細長,被有細羽,活動自如,能伸長,利于在水中采食。鴨頸的粗細、長短與性別、品種有關,一般公鴨、肉鴨的頸較粗短,且頸羽色彩鮮艷;母鴨、蛋鴨的頸較細長。
3)體軀:鴨體軀分為胸、背、肋、腰、肩、腹等部分,隨著品種、性別、年齡及生產類型不同,體軀各部分的結構大小也不同。通常公鴨體型較大,肌肉發達,肩寬,胸深,背闊,體軀呈長方形,前軀稍向前上提起;母鴨體型稍小,體軀較細長,羽毛緊密,胸挺突,前軀提起,后軀發達,臀部近似方形,尤其是產蛋階段,其后軀加厚加寬,致使全身上下左右呈楔形。肉鴨體軀深寬而下垂,背長而直,前軀稍稍提起,肌肉發達;蛋鴨體型較小,體軀細長,后軀發達。
4)四肢部:鴨前肢退化為翼,外覆羽毛,稱為翼羽。鴨翼比雞翅短小,緊貼于體軀,故鴨的飛翔能力通常沒有雞強,只能做一些低飛、短程的直線飛行。鴨翼羽包括10根主翼羽,14根副翼羽。主翼羽尖窄而堅硬,副翼羽大,主翼羽與副翼羽之間有一根最短的羽毛,稱為軸羽。鴨翼又稱鴨翅,比雞翅短小,緊貼于體軀,故鴨的飛翔能力通常沒有雞強,只能做一些低短的直線飛行。鴨的后肢由腿、脛、趾和蹼構成。鴨腿與脛較短,并偏向軀體后端,以便保持在陸地上的平衡以及在水中倒立時撥水采食。鴨的蹼部、趾部裸露,具有四趾,三前一后,前三趾間有蹼,有利于劃水、采食與行走。
5)尾部:鴨的尾短小,為一小的肉質突起,位于泄殖腔的后上方,被尾羽覆蓋。尾羽又稱舵羽,較雞的短小,共18根。公鴨的尾羽中央有2~4根向上卷曲的羽毛,稱為雄性羽,又稱為卷羽,常作為白羽肉鴨公母鑒別的重要標志。在尾的背面有發達的尾脂腺,能經常分泌油脂,鴨常用喙將油脂涂抹在羽毛上,以保持潤滑、柔軟而不沾水。
(2)消化生理特點
鴨的消化器官包括喙、口腔、舌、咽、食管、腺胃、肌胃、小腸、大腸、泄殖腔及肝臟、膽囊、胰臟等消化腺,缺少唇、齒、軟腭和結腸,主要用于采食、消化食物、吸收營養以及排泄廢物等。
1)口腔:鴨的口腔前端為角質的扁平的喙,其背側隆凸而腹側面深深凹入,末端為圓形(有的還有下鉤的喙豆如番鴨),便于啄食飼料。上下喙邊的角質板形成鋸齒狀的許多橫褶,在舌的參與下形成口腔的過濾結構,便于鴨在水中采食飼料后將泥水從喙的兩側濾出,而將飼料留在口腔中。口腔的頂壁為硬腭,向后與咽的頂壁直接相連為咽腔。口腔底有舌,占據口腔底大部分,鴨舌比雞舌長而軟,內有發達的舌內骨,采食時參與吞咽作用,將食物向后推移,依靠食物的重力進入食管。在吞咽時,喉頭的肌肉迅速將喉口閉合,這樣食物不會誤入氣管。鴨對水溫極為敏感,不喜飲高于氣溫的水,但不拒絕飲冰冷的水。鴨口腔內無齒且唾液腺不發達,因而鴨在采食時常常要飲水,以濕潤飼料,便于吞咽。
2)咽:鴨咽腔由背側壁、腹側壁和外側壁共同圍成,位于舌根后界與食管之間,下頜間隙后部。鴨咽部有很多小的唾液腺,可分泌少量含淀粉酶的唾液,飼料在唾液與水的濕潤下進入食管。因鴨舌上沒有味覺乳頭,所以鴨的味覺不發達,基本不能辨別飼料是否發霉變質或是否有毒,而大口吞食,而且其口腔內無唇、無軟腭、無齒,食物不經過咀嚼而整個吞入,同時口腔內不能形成負壓,飲水與采食時只能抬起頭讓其自行流入食管。
3)食管:鴨食管較長,平均為30厘米左右,約占體長的0.5倍,是一條長形管道,位于頸皮下偏頸部右側,從咽開始沿頸部進入胸腔,到達腹腔左側,與胃相連。食管下分布有食管腺,可分泌黏液,參與食物的軟化。鴨無嗉囊,其食管中部形成一紡錘形的膨大部,其主要功能是儲存食物同時使飼料在進入腺胃之前先進行濕潤軟化,食物在此停留3~4小時,然后有節律地被推送至胃中。膨大部下方有環行括約肌,通過其收縮與舒張來控制食物流入胃中的速度。
4)胃:鴨胃可分為腺胃與肌胃兩部分。腺胃,又稱前胃。體積較小,儲存食物有限,是一個前端偏細、后端逐漸膨大的袋狀器官,位于腹腔前腹部的左上部。腺胃壁較厚,由外向內依次可分為漿膜層、肌層與黏膜層。肌層的外縱肌薄,內環肌較厚,黏膜層內含有大量的胃腺,可分泌大量的胃液,參與食物的軟化與濕潤,然后與消化液混合經賁門進入肌胃。肌胃,又稱后胃或砂胃。位于腺胃后身,其兩面扁平,中央隆起,近似不正橢圓形的雙凸透鏡狀。肌胃周緣較鈍,形成環面,可明顯地區分為左前緣與后右緣。肌胃壁大多由平滑肌構成,因肌紅蛋白特別豐富而呈暗紅色。黏膜內有肌胃腺,其分泌物與脫落的上皮細胞在酸性環境下硬化,形成一層厚的類角質膜-胗皮(又稱鴨內金),主要功能是對食物進行機械性消化。肌胃收縮時,胃內食物在強大的壓力下,被粗糙角質膜在沙礫的配合下,搓揉磨碎與來自胃腺分泌的消化液更充分地混合消化。實踐證明,沙礫在肌胃中作用明顯,如將肌胃中的沙礫全部移去,則飼料在肌胃中的消化率將下降25%~30%,故在日常飼喂過程中要注意添加適量的沙礫,以幫助其消化。
5)腸:鴨的腸管較長,平均為250~270厘米,占體長度的90%左右。小腸第一段為十二指腸,其前端升部與肌胃的幽門相通,后端降部與空回腸相通,兩者之間以膽管與胰管的開口為界。空腸是腸管中最長的一段,長150~160厘米,懸吊于空腸系膜上,盤曲于十二指腸、盲腸、直腸、肝、肌胃、性腺和腹腔頂壁側面之間,一部分腸袢與右側膜壁相貼。空腸與回腸之間無明顯差異,一般以卵黃憩室為分界線,向上靠近十二指腸的為空腸,向下與大腸相通的為回腸。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的消化與吸收主要在小腸中進行,小腸壁內的腸腺能分泌含多種消化酶的消化液,如淀粉酶、腸蛋白酶、凝乳酶等,而且小腸黏膜形成無數的皺襞和絨毛突起,使得絨毛長度可達腸壁厚度的5倍,這種特殊的結構使得小腸內膜的面積大大增加,對消化液的分泌、食物的徹底分解與消化吸收具有重要意義。鴨大腸可分為盲腸和直腸。盲腸有左右各一條,與空腸腸袢相鄰接,左、右盲腸借助于兩條短的系膜——回盲韌帶與回腸相連,盲腸腸管外徑變化較大,起始都較細,近盲端較粗,內有發達的淋巴組織,形成所謂的盲腸扁桃體,能將小腸內未被消化酶分解的食物及纖維素進一步消化,并能吸收水和部分電解質。直腸位于脊柱的正下方,并轉向左側,左側腹壁的后部,其腹側與部分空腸相鄰;在右腎與左側輸卵管之間向后延伸,接近腹壁后部時,從右背側斜行伸延達體正中線左側,通入泄殖腔糞道。食物殘渣在直腸中被吸收水分并形成糞便后送入泄殖腔,排出體外。
6)泄殖腔:鴨泄殖腔是消化道末端膨大并特化而形成的球狀腔,前端連直腸,后端有泄殖孔與外界相通,輸尿管、輸精(卵)管、法氏囊均開口于此,公鴨的陰莖也隱藏于其中。因此,泄殖腔是消化、生殖、泌尿三個系統的共同通道。外口為肛門,其中含有較多的淋巴結。
7)胰臟、肝臟和膽囊:胰臟位于十二指腸系膜的側面,夾在十二指腸升、降袢之間,在十二指腸袢的右腹側。胰臟近似三棱聰外觀完整,質地柔軟,可分泌胰液,內含多種消化酶,胰液通過胰導管進入十二指腸的末端。肝臟是鴨體內最大的消化腺,位于腹腔前部、中部的腹側部,其背側與睪丸(公)、卵巢(母)、腺胃、肌胃、肺等器官相鄰,腹側緊貼胸骨和下腹壁。肝臟呈暗紅色,分左右兩葉,分別與膽管和十二指腸末端相通,右葉的膽管膨大形成膽囊。肝臟的功能之一是分泌膽汁,儲存于膽囊中,然后通過膽管排入小腸。膽汁是一種稍黏、味苦、黃綠色液體,其中不含有消化酶,但它能增強胰脂肪酶的活性,使脂肪乳化幫助消化脂肪,有利于鴨對脂肪及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另外,肝臟還參與蛋白質、糖原的合成與分解代謝,能儲存一部分糖、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少量鐵元素,并有一定的解毒功能。鴨肝臟可聚集大量脂肪,因而可以通過人工填肥方式使鴨肝增加到原來的5~6倍,生產出高質量的鴨脂肪肝。
(3)生殖生理特點
鴨進行體內受精,卵生,胚胎在體外發育。由于家鴨均已失去就巢性,因此,必須進行人工孵化。
1)公鴨的生殖器官:公鴨的生殖器官由睪丸、附睪、輸精管和交媾器組成,沒有副性腺和精索等結構。
睪丸:鴨的睪丸不發生睪丸下降現象,停留在發生原位,位于腹腔內,以短的睪丸系膜掛在同側腎臟前部和中部的腹側面,有時向后伸至腎后部頭側的腹面。睪丸左右成對,呈橢圓形或蠶豆狀,通常左側比右側略大,隨著鴨的年齡和性活動的不同有較大變化。幼鴨時只有米粒大小,淡黃色,到性成熟時大為增加,到繁殖季節時顯著增大,左側達5厘米×3厘米,右側4.5厘米×3厘米,重30~40克,因其中含大量精子,此時睪丸顏色也轉為淡黃白色,質地柔軟,在夏秋季節換羽時,睪丸萎縮,顏色稍深。睪丸由許多精細管和其間成群分布的間質細胞構成,沒有睪丸縱隔和睪丸小隔,不能形成睪丸小葉。在性成熟之前的睪丸中精細管的管徑較小,性成熟之后變粗。睪丸的血液供應來自睪丸動脈,由3~4條睪丸靜脈分別匯入背內側的髂總靜脈或后腔靜脈而連接于附睪。
附睪:鴨附睪不像哺乳動物那樣明顯,呈扁帶狀,緊貼在睪丸的背內側緣,被系膜遮蓋,左側比右側略太。在其內分布有許多短導管構成睪丸旁導系統,精細管末端略直,從幾處匯入睪丸網,并由睪丸網發出輸出小管,經附睪小管,最后與附睪管相連。
輸精管:鴨的輸精管是一對彎曲的細管,其彎曲度是前小后大,起至附睪,沿腎內側腹面向后伸延,至腎后部與同側輸尿管相伴而行,直至泄殖腔。其末端變直且膨大伸出,長度可達5.3~7.6厘米,此時海綿組織內充滿淋巴液。在陰莖表面由大小螺旋纖維淋巴體按順時針方向相向旋轉排列成一條螺旋狀的淺溝,即陰莖溝,溝底部光滑,深約2毫米,溝的末端一直延伸至陰莖的尖部,并與腺管末端的開口相通。輸精管乳頭是輸精管末端形成的一個尖端向后的圓錐形突起,該乳頭突出于泄殖腔腹外側壁,輸尿管泄殖腔口的后端外側。當射精時,由輸精管乳頭排出的精液進入泄殖道,并通過泄殖道內的裂隙狀開口進入勃起陰莖的左右基部纖維淋巴體之間的溝,繼而進入螺旋狀的陰莖溝內,排出體外。
2)母鴨的生殖器官:母鴨的生殖器官由卵巢、輸卵管、子宮與陰道構成。在胚胎早期,左右各有一個卵巢和一條輸卵管,在發育過程中,右側的逐漸退化。少數尚可看到部分退化痕跡,只有左側的卵巢與輸卵管發育成熟。
①卵巢:鴨卵巢的位置、大小與鴨生殖機能狀態有密切關系。幼鴨的卵巢較小,為扁平橢圓形,表面呈桑葚狀,卵泡較小,顏色較淡,呈灰白色。成年鴨左卵巢由卵巢系膜懸吊于腰椎腹側,其前端與胸腹膈和左肺緊接,腹側接腺胃與脾,背側與左腎前部、降主動脈和后腔靜脈相連。左側卵巢處形似串狀葡萄,由成千上萬個大小不等的各級黃色卵泡構成,每個卵泡內含有一個卵細胞,但通常只有少數能達到成熟而排出,接近成熟的卵泡突出于卵巢表面,并以卵巢柄與卵巢相連。隨著鴨年齡的增長,卵巢的體積增大明顯。當進入產蛋期間,卵巢直徑可達4~6厘米,重達40~70克,卵泡生長迅速成熟并完全突出于卵巢表面(與家畜不同),在卵泡游離端的表面有一條寬0.2~0.3厘米、呈弓狀的灰白色狹帶,稱為卵帶。當排卵時,卵帶裂開,卵母細胞由裂口處逸出,卵排出后的卵泡壁皺縮,卵泡膜很快萎縮,形成卵黃間隙。排卵結束時,卵巢回縮,又恢復到靜止期的形狀與大小,直到下個產蛋期到來又開始生長發育。
②輸卵管:左輸卵管是一條長而彎曲的管道,由背韌帶懸吊于腹腔頂壁,其形狀大小也因鴨生殖機能狀態而異。幼鴨輸卵管發育不充分,未性成熟母鴨輸卵管10~15厘米;產蛋階段的母鴨左側輸卵管發育完全,血管明顯,管道長達50~70厘米,重約52克,且平滑肌發達,有較大的伸展能力,占據著腹腔的大部分空間,背側與左腎腹面相鄰,左外側接左腹壁,右側接腸管,腹側與肌胃和脾相鄰。輸卵管壁由外到內依次為漿膜層、肌層和黏膜層,其中黏膜層是輸卵管最主要的部分。根據輸卵管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特點,由前向后可區分為漏斗部、膨大部、峽部、子宮部和陰道部等五部分。
漏斗部:又稱喇叭口。為輸卵管的起始部,前端大呈漏斗狀(或傘狀),由平滑肌構成,具有很大的活動性,可使脫離卵巢的卵子被接納入輸卵管內,向后逐步過渡成為狹窄的漏斗管,在產蛋階段,其總長度為7~8.5厘米。漏斗中央有裂隙狀的開口,稱為輸卵管腹腔口,當充分張開時直徑可達5~8厘米,緊貼在卵巢的后方。
膨大部:又稱蛋白分泌部。為輸卵管中最長最彎曲的一段,長25~35厘米,直徑2~2.3厘米,其典型特征是管徑比漏斗管部大得多,故稱膨大部。與漏斗部管狀區相接處有分支的管狀腺,能形成精子宮,精子在此處等待與卵子受精。膨大部管壁的黏膜層較厚,形成較多皺襞,且含許多腺體。卵子在通過這里時被包上卵白(蛋白),繼續向膨大部的末端行進。
峽部:又稱管腰部。位于膨大部與子宮部之間,為膨大部末端管腔變細的一段,平均長度為7.5~8.5厘米,直徑1~1.5厘米。管壁含有豐富腺體,能分泌角質蛋白,把已包上蛋白的卵黃包圍起來。
子宮部:又稱殼腺部或蛋殼分泌部。相當于家畜的子宮,未開產的母鴨子宮壁厚,產蛋母鴨子宮管壁大,呈膨大的囊狀,長為10.1~12.4厘米,直徑為4.8~5.4厘米,已包上蛋白、內外殼膜的卵黃在此處形成硬殼,子宮部的后端進入子宮陰部連接部,呈“S”狀彎曲,并以其尖端突向陰道。
陰道部:為輸卵管最末端狹窄的肌肉管道,開口于泄殖腔背壁的左側,是卵通向泄殖腔的通道。成年鴨陰道長為4.5~5.5厘米,直徑2.4~2.8厘米。當卵黃通過輸卵管到達此部時,已形成一個完整的蛋,只等待產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