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糖尿病藥,助你一臂之力
- 曾繁典
- 3606字
- 2019-01-10 18:52:30
小常識
食物怎樣變成糖
我們每天吃進各種食物,糖類(又稱碳水化合物)是其中一類重要的營養素。碳水化合物是化學上的一個概念,它是由多糖如淀粉、低聚糖如糊精、麥芽糖、蔗糖和單糖如葡萄糖、果糖等組成的。一提到糖,我們首先聯想到的是甘甜的糖,實際上,那甘甜的糖只是雙糖或單糖,而雙糖以上的低聚糖或多糖是沒有甜味的,但是當我們泛指糖類的時候,是包括這些沒有甜味的糖在內的,因為這些糖是可以通過化學或生物的手段降解成有甜味的糖的,因此我們不能以為所有的糖類都是甜的,不甜的就不是糖。單糖是組成碳水化合物的基本單位,一個單糖就好比一個環,兩個環連在一起就成了雙糖,兩個以上的環連起來就成了低聚糖,許許多多單糖連在一起就構成了多糖,就像一條鎖鏈。單糖是甜的,有的雙糖或低聚糖是甜的,有的就不甜了,而多糖都不甜,可以理解為“環”越多就越不甜。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成分主要為淀粉,進入人體后,淀粉被體內的淀粉酶分解成低聚糖,低聚糖又進一步分解為雙糖(例如蔗糖、乳糖、半乳糖)和單糖(果糖、葡萄糖)。
血糖來自何方
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簡稱為血糖,它是糖在體內的運輸形式。血糖是從哪來的呢?正常情況下,來源主要有3條途徑。第一條,食物中含有多糖、雙糖和單糖,這些糖最終在體內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吸收進入血循環,這是血糖的主要來源,因此我們吃了食物后血糖會升高,當然,如果注射葡萄糖,血糖也會升高。那么,不吃食物的時候呢?第二條途徑,空腹時血糖來自肝臟,肝臟就像一個糖的倉庫,吃了食物血糖高時把糖變成肝糖原存放在肝臟(果糖和半乳糖也很容易在肝臟中轉變為葡萄糖),饑餓時肝糖又變成葡萄糖進入血液,以補充持續降低的血糖。除了這兩條途徑,還有一條途徑,叫做糖異生,由非糖物質轉變成葡萄糖的過程稱為糖異生,這些非糖物質主要是成糖氨基酸、乳酸、甘油和丙酮酸,它是糖的“小道來源”。無論是糖、蛋白質還是脂肪,在體內最終都將轉換成葡萄糖,當肝糖原不足時,從肌肉組織釋放出來的乳酸、丙酮酸、丙氨酸、甘油和游離脂肪酸等進入到肝臟,再次轉化成葡萄糖,也匯聚到血中。
血糖的來路我們已經清楚了,那么,血糖的去路呢?正常人血糖最主要去路是在全身各組織細胞中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供人體生存活動所利用和消耗,這是血糖最重要的貢獻。我們常常贊揚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其實血糖更值得贊揚,因為它不僅“燃燒了自己,驅動了全身”,甚至不像蠟燭燃燒那樣還能被人看到,血糖的燃燒是默默無聞的。然而我們一刻也離不了它,當血糖不足時,人就會渾身無力,什么也干不了了。其他的去路主要是把多余的血糖以糖原或脂肪的形式暫時貯藏起來,以備血糖低的時候使用。
發生高血糖的機制有二:一是葡萄糖利用減少;二是肝糖輸出增多。機體降低血糖也是針對這兩條途徑進行的,一是興奮肌肉和脂肪組織,使其攝取葡萄糖(這兩種組織可以受胰島素抵抗的影響);二是抑制肝糖的產生。
人體有著驚人的平衡能力,為了人體正常的生存、生活和活動,必須保持血糖永遠處于不高不低的適宜水平(正常人空腹血糖濃度為3.9~5.5毫摩爾/升),胰島素為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藥物有通用名和商品名
每個藥都有幾個不同的名字。有化學名,這是根據藥品的化學結構統一命名的,生僻難懂,糖尿病患者不需要看懂。有通用名,如二甲雙胍、甲磺丁脲等。通用名,顧名思義,就是通用,而且數量較少,通用名常常兼顧了藥物的結構特征和藥理特性。只要說出某藥的通用名,就不容易發生錯誤,因而是最常用、最重要的藥名,糖尿病患者應該了解并記住。還有一種名是商品名,如優降糖、糖適平等。商品名是最亂的一類藥名,同樣一個藥,每個藥廠都給自己生產的這個藥起一個中意的商品名,就可能有數十甚至數百個商品名,不要說患者,就是醫生或藥師也常常是一頭霧水。但是商品名也并非一無是處,它往往好聽好記。建議糖尿病患者在記住商品名的同時,至少也要知道它的通用名。因為通用名既不像化學名那樣難懂,又不像商品名那樣混亂,它的命名是取這兩類名之長,避這兩類名之短。在比較規范的藥品說明書的開頭,這三類名稱應該都能找到,建議糖尿病患者不妨仔細看一看。有些藥店的從業人員并不是執業藥師,甚至連文化水平都不夠高,您去藥店購藥時,要特別留意這一點,否則,就可能發生吃了“兩種”藥,其實是一種藥的錯誤。為了不至于造成混亂,本書采用通用名,不熟悉通用名的患者可以查看表2,尋找抗糖尿病藥品的商品名和通用名。
表2 抗糖尿病藥品的商品名和通用名

俗話說,“同病相憐”,糖尿病患者也一樣,不僅同病相憐,還同病“相聯”。不少患者會問醫生:他為什么用這個藥?我為什么不用?她的藥用那么少,我為什么用這么多呢?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飲食和運動量、年齡、性別、體形體重、血糖水平、臟器功能、并發癥、用藥依從性及經濟狀況都不盡一致,因而適合哪種藥物,需不需要合并用藥,都必須因人而異。究竟用多大劑量合適,也必須個體化,所以糖尿病治療藥物無“固定劑量”。
單味藥療效不佳或為了減少副作用時,可酌情選擇作用機制不同的藥物聯合使用,但應避免同一類藥物聯合使用,如優降糖和達美康。另外,口服降糖藥有長、中、短效之分,長效制劑(格列美脲、瑞易寧、格列苯脲等),每日1~2次即可,中短效制劑(格列齊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每日需服2~3次。控制血糖不要急于求成、矯枉過正,嚴重低血糖的危害甚至比高血糖更大。
當口服一種藥物療效不佳時,或為了減少某種藥物的副作用時,可選擇作用機制不同的藥物聯合使用,但原則上應避免同一類藥物聯合使用,因為同類藥物的降糖作用機理是相同的,聯合使用可能會引起彼此間競爭性抑制而“兩敗俱傷”,結果降糖作用并未增加,副作用反而增加了,如格列苯脲+格列齊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消渴丸+格列苯脲等,均是不恰當的聯合用藥。藥品研發人員在研究新藥時,追求的是療效更高、不良反應更少更輕或藥物動力學性質更好。我們說A藥比B藥的療效強100倍,實際上是指在取得相同療效時,A藥的劑量僅及B藥的百分之一。比如B藥的劑量是500毫克,而A藥的劑量是5毫克,那么,我們就說A藥比B藥的作用強100倍。

藥物進入體內,是怎樣找到作用部位的呢?藥物就像鑰匙,作用部位上有一些“鎖孔”,藥理學家稱之為“受體”,我們權且形象地理解為“接受藥物的物體”吧。藥物和受體是一一對應的,藥物只對有受體的部位或器官發揮作用,藥理學家將這些器官稱之為“靶部位”或“靶器官”。例如胰島β細胞表面的受體就是一些降糖藥的“靶部位”或“靶器官”。
口服降糖藥的體內“游”
藥物動力學,簡稱藥動學。通俗地說,就是藥物在人體內的旅程。例如一個口服藥物,從放進嘴里,就開始了其在體內的旅行,主要包括三個階段,即吸收、分布和消除。吸收是指胃腸道將藥物吸收入血的階段,目的是“進來”;分布是指藥物被吸收入血后再隨血流分布到“靶部位”或“靶器官”,或者貯存到某些組織的階段,目的是“對號入座”和“削峰為平”;消除有兩條途徑,在肝臟進行的消除叫做“代謝”,在腎臟進行的消除叫做“排泄”,目的是“出去”。對于靜脈給藥的藥物,因為藥物直接進入血管,所以不存在吸收過程,但是仍有分布和消除過程。大部分藥物都有一個消除常數,叫做“半衰期”,半衰期是指藥物在體內的水平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時間,半衰期越長的藥物作用持續時間也越長,而半衰期越長,服藥的次數就越少。主要靠肝臟代謝的藥物,不適用于肝功能不良的病人,主要靠腎臟排泄的藥物,不適用于腎功能不良的病人。代謝后的藥物可通過2條路排出體外:一路是旱路,代謝物隨膽汁到腸道,和糞便一起排出體外;另一路是水路,代謝物隨血液流經腎臟的時候,腎臟會允許它們溶解在尿中,最終隨小便排出體外。
口服降糖藥宜從小劑量開始服用,逐漸加量。磺脲類藥物在多數情況下,初始劑量宜為常規劑量的50%,以免發生低血糖反應;二甲雙胍劑量應逐漸遞增。初始劑量為每天500~800毫克,最大劑量為每天1500~2500毫克;阿卡波糖也應緩慢遞增,初始劑量為每天25~50毫克,根據胃腸道耐受情況慢慢加量,每周加量50毫克/,直至每天3次,每次50~100毫克。
食物對藥物的吸收是有影響的,一般來說,如果某一頓飯“油水”特別大,那么這頓飯前后所吃的藥物也就吸收的比較多,血濃度就會比平常的波峰更高,對糖尿病患者來說,降糖藥的血濃度水平過高,有可能發生低血糖,因此糖尿病患者應控制飲食中的油脂。
學會看藥品說明書
藥品說明書上一般說明藥品的名稱、規格、主要成分、適應證、禁忌證、用法、用量、不良反應、藥物動力學、藥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項、貯存條件、有效期、生產企業、批準文號、產品批號等,糖尿病患者不必都看懂,但對從未用過的藥物,使用前應該注意看看適應證、禁忌證,它是否適合自己?看看這藥主要有哪些不良反應,從而提高警惕;看看這藥和哪些藥物存在不良相互作用,不要糊里糊涂地用;最后還要看看用法、用量、貯存條件及有效期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