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飲食寶典
- 陸恒等
- 8557字
- 2019-11-28 12:33:06
(四)肉蛋魚蝦烹制法
①肉魚解凍
從冰箱冷凍室取出的肉和魚,應該如何解凍才科學呢?從物理學的解凍過程來看,從固態的-18℃冷凍的冰再融化為室溫的液水,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8℃上升到0℃左右,吸熱,但沒有相變;第二階段,從0℃的冰變成0℃的水,吸熱并發生相變;第三階段,從0℃的水上升到室溫,吸熱,沒有相變。這三個過程能否快速順利地進行,要看肉塊的里外是否解凍均勻,外界向凍肉的傳熱效率是否好。在冰凍狀態,傳熱效率較高,凍肉、凍魚升溫到0℃的過程比較順利。由于空氣比水傳熱慢,因此,泡在室溫水中解凍要比肉直接放在室溫空氣中快些。凍肉的表面積大,傳熱效率高,則一塊扁平的凍肉比一塊正方形的凍肉解凍快。在解凍過程還要防止蛋白質變性,口感、味道不能變差,肉不能有較多的微生物繁殖。所以,要求解凍均勻、味道和口感要保持不變、微生物繁殖少、安全性高。那么,那種解凍方式好呢?熱水解凍最差,當升到20℃以上,肉就有點變色,肉中間還是一塊大冰核,微生物增殖快、鮮味改變、B族維生素丟失等;冷水解凍最理想,在前一天晚上把肉從冷凍室中取出,放于一個塑料保鮮盒中或放在保鮮袋中,再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下層,最好是-1~1℃的保鮮盒中;臨時解凍可用微波爐,只要選擇微波爐“解凍”功能,就可以在幾分鐘之內讓肉解凍。先設定一個比較短的時間,然后停幾分鐘,并給要解凍的食物換個方向,讓食物的受熱溫度均勻一些,再按一兩分鐘的進度增加時間。將冷凍的肉類、魚類及海味河鮮加熱前先用姜汁浸漬,可起“返鮮”的作用,從而恢復肉類等固有的新鮮滋味。
②豬肉做法
豬肉是“紅肉”中一種美味而常吃的肉,其烹制方法有多種。如炒肉片、熘肉片、紅燒肉、回鍋肉、扣肉、鹵肉、東坡肉、汽水肉、肉丸子、粉蒸肉等等。
(1)溫油炒肉:熱油炒肉易粘鍋,而用溫油炒則不易粘鍋。只要把油倒進鍋里就可以下肉,這種方法炒肉,不是在翻炒,而是滑炒,就是用鏟子或筷子插到鍋中畫圓,還時不時拿起鍋晃晃。這樣能把肉和菜輕輕地拌撒,而不會粘在一起,當然就不容易粘鍋了。
(2)蘋果燉肉:將蘋果與豬肉一起燉,既可以降血脂,又可以使胃不好的人放心食用。蘋果的果香可消除肉的異味,蘋果中富含的蘋果酸、膳食纖維、果膠等,可在腸中與膽酸結合,阻礙腸內膽酸重新被吸收,促使血中膽固醇向膽酸轉化。而蘋果皮又較果肉具有更強的抗氧化性,因此,就能更好地起到輔助降血脂作用。蘋果還富含鉀鹽,進入血液后,能將鈉鹽置換出,而排出體外,從而可降低高血壓,對動脈硬化、冠心病、腦血管病有保護作用。
(3)煮肉訣竅:做家常菜煮豬肉,主要有以下訣竅。
①肉塊切大些。豬肉中含有可溶于水的呈鮮味的含氮物質,煮肉時釋出越多,則肉湯的味道越濃,而肉塊的香味會變淡,所以煮豬肉的肉塊要切得適當大些,以減少肉內呈鮮味物質的外逸,這樣肉味就比小塊的鮮美。
②不用大火猛煮。因為肉塊遇到急劇的高熱,肌纖維變硬,使肉不易煮爛;肉中的芳香物質也會隨猛煮時的水汽蒸發掉,香味減少。
③燉煮時少加水。少加水可使湯汁滋味醇厚。
(4)烤肉放孜然:美國堪薩斯州大學研究顯示,肉類在烤、煎、炸等高溫烹飪時,會產生雜環胺類物質,在體內蓄積,有誘發胃癌、腸癌等多種癌癥的危險。經過多種測試發現用孜然、咖喱、迷迭香腌過的肉,高溫烹調后產生的致癌物最少。因此,建議在燒烤、煎炸肉類前,放些孜然腌半小時,不僅味道好,還可減少致癌物的產生。
(5)炸肉裹粉:在炸肉前裹上一層粉,既可以突出外脆的口感,又能保留肉的營養,使肉汁不流失。應該用濕粉給肉裹一層粉,這樣做能使肉炸后更香脆。其方法是:將黏米粉與脆炸粉按照1∶1的比例放入盆缽中,再打一個雞蛋,用筷子攪拌均勻后,再加入2匙花生油,繼續攪拌,這樣炸出的咕嚕肉會更爽脆,且不容易黏在一起。
(6)做肉丸子:在做肉丸子的肉餡中打入一個雞蛋,沿一個方向攪動,再分兩次加鹽和水,直到肉餡變成均勻柔軟的黏稠糊狀。這樣做出的肉丸子容易成形,而且細膩嫩滑,營養均衡。或將一個饅頭切碎,再用刀來回磨著,將發好的香菇切成末以及250克肉餡、蔥花、姜蒜末等一起倒入容器中,打入一個雞蛋,滴幾滴料酒,加少許鹽、雞精和發香菇的水,充分拌勻,最后再倒入少許香油。將攪拌好的餡捏成丸子,可以搭配綠葉蔬菜做肉丸子湯,也可以入油鍋炸成肉丸子。這樣做出的肉丸子吃起來更香、更爽口。
(7)做蒸肉餅:將肥肉和瘦肉分開處理。把瘦肉剁成肉糜,肥肉則不剁,而是切成肉粒,將小粒的肥肉,稍拌上生粉和香油,與瘦肉糜拌勻,再加上配料共蒸即可。這樣蒸出來的肉餅,肥瘦相向,香膩可口。
(8)如何切肉:為使切肉,尤其是切五花肉不粘案板、刀口不打滑,可將肥肉蘸點涼水,再放到案板上。有了少量的水,肥肉就不會和案板黏在一起。同時,邊切邊灑點涼水,增加刀口與肥肉間的摩擦力,切起來也不會打滑。
(9)肘子燉法:豬肘子營養豐富,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和大量的膠原蛋白等。做法是:先把豬肘子用開水泡一下撈出洗凈,雪梨剝皮、挖核,切塊后泡入涼水中備用。油燒熱,放點白糖、鹽、料酒,然后把豬肘子也放入,加些水,煮沸后用勺把浮沫撇去,然后用小火燉煮2小時左右,豬肘子煮爛時放入梨塊再燉3分鐘,將豬肘子和梨一起撈出放到盤里。最后用旺火將鍋內的湯汁收濃,澆到豬肘子梨塊上即可。這樣做出來的豬肘子味道鮮美,甜感適中,沒有油膩感。
③牛羊肉做法
(1)白糖腌肉:炒牛肉片前,將牛肉切好,放入1勺白糖,腌20分鐘之后,讓糖分子充分滲入到牛肉里去。腌過糖后,在牛肉中加一些水慢慢攪拌,使肉片稍微漲發,減輕牛肉的韌性和硬度。最后往牛肉中加少量的淀粉,攪拌均勻。將鍋燒熱,倒入油,燒至五六成熱時,放進牛肉炒到變色即可。這樣炒的牛肉味道鮮美,吃起來就嫩。
(2)牛肉浸泡:用檸檬汁、奶酪、酒、醋或新鮮木瓜、姜、菠蘿及無花果等做成調味鹵汁。將較嫩牛肉切塊用調味鹵汁浸泡只需15分鐘至2小時就能入味,比較硬的牛肉最少須浸泡6小時。但浸泡超過24小時,牛肉表面就會變松軟,影響肉質。用調味鹵汁浸泡牛肉時,一定要放在冰箱內浸泡。經過調味鹵汁浸泡的牛肉,味道鮮美,肉質變嫩。
(3)果醬燉肉:燉牛肉加兩三個山楂,不但肉爛得快,味道還更加鮮美。如果沒有山楂,可用果醬代替,燉出的牛肉湯汁黏稠,口感柔軟,鮮美可口。將牛腩切成杏大的塊,用油炒變色,然后連油一起放入高壓鍋里,加入月桂葉、丁香、姜塊、水,燉煮25分鐘。然后把牛肉連湯取出,移入沙鍋,加黃醬、果醬、八角、桂皮繼續用小火燉半小時,直至牛肉軟爛、肉汁濃稠。如果加了果醬,黏度增加,更不宜長時間燉煮。牛肉經高壓鍋煮至半軟后,再用普通鍋加黃醬和果醬燉,效果就會好得多。果醬中的糖可以調和味感,還能使肉的色澤更加紅艷。
(4)做牛肉干:將牛肉切成小方肉丁,洗凈瀝干,放入高壓鍋中,再加入少許酒、大料、生姜、白糖和醬油,加水沒過肉表面,扣上鍋蓋和限壓閥,燒至限壓閥噓氣后改為中小火繼續燒40分鐘左右,放氣開蓋,再加大火力。此時,根據口味需要加入咖喱攪勻,待肉湯濃縮后,取出牛肉烤干即可。
(5)炒肉注意:炒牛肉要注意如下三點,一是切牛肉要頂著肌肉的紋路切(即橫切),才能把筋切斷。這樣切出的牛肉炒出來味道好。否則,炒出來的牛肉就會發硬,嚼不爛,塞牙;二是用小蘇打腌可減少營養,或用白糖和啤酒腌效果不錯。或是250克牛肉用1匙淀粉加1匙醬油加1匙食用油腌制;三是鍋里放上油燒至稍稍有熱度,將牛肉快速滑炒,炒至變色即可,不要炒的時間過長,使肉變老影響口感。
(6)烹調牛羊肉:根據菜肴需要將牛羊肉切成薄片、丁、條等,再用一小碗,兌成濃度為5%~10%的小蘇打水,將肉片放入碗內浸泡約10分鐘,撈出瀝干水分,再加適量蛋清淀粉糊掛漿,入溫油鍋內劃熟,即可再行烹制。經這樣處理的牛羊肉,無論爆、炒、熘,成菜后均嫩滑光亮,鮮美無渣。
羊肉的做法有蒸、煮、煎、炒、熏、燉、煨、涮、拌、炸等十余種。燉羊肉是最常見,也是最好的吃法。燉羊肉最大的優點是既能吃肉又能喝湯。羊肉經過燉制,就更加熟爛、鮮嫩,易于消化。煮過羊肉的湯,營養豐富,是滋補身體的佳品。如果在燉羊肉時再加上合適的中藥或營養上能起到互補作用的食品,則滋補作用會更大。如當歸羊肉湯、枸杞羊肉湯、黃芪羊肉湯、羊肉蘿卜湯、羊肉豆腐湯、豬蹄羊肉湯等等。
④臘肉做法
臘肉在烹調之前,一定要用溫水洗凈,洗去表面的浮塵、霉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由于臘肉油、鹽含量高,因此,要選用低脂、低鹽的烹調方法。在烹調前先蒸一下,以去掉多余的油脂,讓肉質變得稍軟、易咀嚼。對于臘腸來說,蒸是最佳方法,炒易攝入過多脂肪。
臘肉臘腸在炒前用水煮一遍。一定要用冷水下鍋煮使水分緩慢地滲入肉的組織內,讓干癟的臘肉臘腸變得滋潤。如果用沸水下鍋煮,肉的表面蛋白質會受熱急劇收縮,影響水分的滲入,而亞硝酸鹽也難以充分滲出。
用清水漂洗咸肉不能達到退咸的目的,應該用鹽水來浸泡。只是所用鹽水的濃度要低于咸肉中所含鹽分的濃度。漂洗幾次,咸肉中所含的鹽分就會逐漸溶解到鹽水中,最后再以淡淡的鹽水清洗一下就可烹制了。
⑤雞鴨做法
燉雞時,將雞塊倒入熱油鍋內翻炒,待水分炒干時,倒入適量香醋。再迅速翻炒,直至雞塊發出噼噼啪啪的爆響聲時,立即加入熱水沒過雞塊,用旺火燒10分鐘,即可放調料,改用小火再燉20分鐘,淋上香油即可出鍋。也有人認為,做雞肉放醋會“奪味”,甚至還使雞肉“返腥”。在湯燉好后,溫度降至80~90℃時或食用前加鹽。因為雞肉中含水較多,燉雞先加鹽,雞肉在鹽水中浸泡,組織細胞內水分向外滲透,蛋白質產生凝固作用,會使雞肉收縮變緊,影響營養素向湯內溶解,而且煮熟后的雞肉硬、老,口感粗糙。
做雞肉放大蒜也可能會“奪味”。另外,大蒜可削弱雞肉溫補的功效。兩者功用相左。所以《金匱要略》中就有“雞不可合葫蒜食之,滯氣”的記載。做雞肉時,通常不放醋,因為醋能去腥減滋,與雞肉同時烹調也會“奪味”,甚至會使雞肉“返腥”。
在烹飪雞胸肉或雞腿肉時,先把雞肉用鹽水泡半小時,就是把雞肉放在一碗鹽水中(冰凍雞肉要先解凍)。放在冰箱里,至少要放20~30分鐘,但不要超過1小時。烹調前把雞肉完全晾干,或用紙吸干水分即可烹飪。由于雞肉用鹽浸泡,所以,做菜時要少放鹽。這樣烹飪的雞肉就不會干、柴,也不會粘鍋。
鴨肉燉菜的具體方法是:選用新鮮剛宰殺的鴨肉,剁成2~3指見方塊,在開水中焯一下,再用清水沖洗一下,可用豬油熱鍋將鴨塊煸一煸,一次性加足湯水,一般蓋過鴨肉面,就可燉。上火燉時往鍋里加入幾滴米醋、少許料酒以及料包(生姜拍碎、洋蔥切片、香蔥扎結用紗布包扎)。用大火燒開后改用小火慢慢燉,始終保持湯水微滾,當鴨肉用筷子能插進后,取出料包,再加入其他食材一同燉熟即可。最后加鹽、白胡椒粉、鮮生姜片、蔥花等調味,用量根據自己的口感而定。
⑥肉餡做法
將五花肉剁成泥,放入少許的醬油、料酒、鹽、香油、切得很細的蔥末、姜泥。如果肉餡比較瘦,可加些植物油,攪拌均勻,然后往肉餡里加少許水,繼續攪,攪至肉餡有彈性,再加水,再攪。如此約加水3~4次,使肉餡黏稠又有彈性為好。每次加水都要少,要分幾次加,以使做出的肉餡或肉丸子很嫩、好吃。
制作餡料時,專家建議,一份肉搭配3份未擠汁的蔬菜原料,這樣的營養組合比較合理。在拌餃子餡時,可先將一個小土豆,蒸熟,略微晾涼后,將其切成米粒大小的碎末。最后將土豆末連同調味料一起放入盛有肉餡的容器中,順同一個方向攪拌,就會使餡變得黏稠上勁,不易出湯,煮出的餃子也不易破皮。
⑦內臟做法
畜禽的內臟主要指肝、心、胃、腸、腎和血等。如果不注意做法,則食后可能對健康不利。例如,豬肝含有大量的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鈣、磷、鐵等。但是,豬肝中會積累代謝產生的毒素,如果不徹底清洗,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剛買回的新鮮豬肝不要急于烹調,應放在自來水龍頭下沖洗10分鐘,然后切成片放在水中浸泡30分鐘,反復換水至水清為止,以徹底清除滯留的肝血和膽汁中的毒物。浸泡豬肝的水以淡鹽水為佳。烹飪時,一定要加熱至全熟變成褐色為止,不能為口感爽脆縮短加熱時間。為保持豬肝鮮嫩,可在烹制時,將豬肝除去筋后,先切成3厘米長的薄片,加黃酒、醬油、干淀粉拌至上漿,經熱油鍋嫩汆至肝片挺起飽滿時撈起,鍋內留油加少許蔥段煸炒,再將豬肝放入加調味、鮮湯略炒,即用水淀粉少許勾芡即好。如此炒豬肝,使色澤金黃,肝片光滑,口感鮮嫩甘香,豬肝內所含水分及營養均不受影響。吃火鍋時,要多吃些蔬菜、豆腐、蓮藕等,要少涮內臟。在吃豬肝時,要盡量不吃含飽和脂肪酸高的其他食物,可吃些大豆及豆制品。
新鮮的豬血在制作過程中要掌握火候,不要煮得過久,以免變老;火大了起氣泡。用來炒菜就炒不出嫩的效果。選擇豬血時要看是否有晃動的感覺,輕輕地碰一下能晃得跟果凍一樣就比較嫩,血塊上最好沒有洞,有洞的也不好。做菜時,要先燒后放豬血,燒菜時大火炒的時間不要長,燒湯時要等鍋中的水沸騰后再放豬血,然后大火把湯燒開即起鍋。
⑧蛋類做法
煮雞蛋前要先把蛋放入冷水中泡一會,以降低蛋內氣壓;然后用中火把冷水煮沸,可防止蛋殼破裂,避免營養素流失。雞蛋煮沸后,再煮5分鐘,停火后再泡5分鐘。煮雞蛋時,水必須沒過雞蛋,以防人體內維生素H缺乏,避免影響人體對蛋白質消化。如果雞蛋在沸水中煮的時間過長(超過10分鐘),就會降低雞蛋的營養價值,也較難于消化。煮熟的雞蛋也不可投入冷水,以免熟蛋被污染。最好的辦法是將煮熟的雞蛋取出后,用干凈的抹布揩凈蛋殼表面的水,讓其自然冷卻。雞蛋煮沸一般8分鐘后再吃。
蒸雞蛋應注意如下問題:一是將雞蛋打到碗中,用筷子輕打至蛋液上出現1厘米高的氣泡。如果猛攪,蛋液會產生大量氣泡,蒸熟后水和雞蛋羹容易分離;二是打蛋時,要一邊攪拌一邊緩慢地加入溫開水。涼水蒸出的蛋羹硬,而開水又會將蛋液燙熟,甚至出現蛋花,使營養損失;三是要等蒸鍋里水開后再放入蒸碗;四是蒸蛋羹時用中火或文火,一般開鍋后蒸8分鐘左右;五是蛋液和溫開水的比例為1∶2;六是在蒸蛋羹時給碗加個蓋,以避免蛋羹表面呈蜂窩狀,而底層還沒有熟;七是醬油、鹽、蔥花等調料應在蒸熟后再放;八是蒸雞蛋羹時,在雞蛋充分打散后,將混合牛奶的溫開水,倒入蛋液中再攪拌均勻(蛋液、牛奶和溫開水的比例是1∶1∶1)。然后放入水已經沸騰的蒸鍋中蒸。也可用雞湯替換溫開水,亦可把炒好的肉末、海米、香菇和蟹棒等作為配菜,加入蛋液中蒸。吃雞蛋羹最好搭配淀粉類食物,以有利于蛋白質的吸收。
炒雞蛋在打蛋時加入少許料酒,可使炒出的雞蛋容易成形,炒出的蛋也更嫩,并可除掉蛋腥味,但放入的料酒不能過多。雞蛋一次別炒太多,一個三口之家,一般一次炒2~3個雞蛋比較適宜,不要多,以免過量。
雞蛋從冰箱里拿出后,應放在常溫下5分鐘后再打,打前將雞蛋拿起來輕輕晃動4~5次,再打雞蛋,蛋清就容易倒出來。
松花蛋(皮蛋),做下酒菜,涼拌時加點醋,同時搭配著吃一些芹菜、雜糧等含纖維素比較豐富的食物,以改善口感,減少人體對鉛等有害物質的吸收。
雞蛋的做法、吃法多種多樣,就營養的吸收和消化率來講,煮蛋為100%,炒蛋為97%,嫩炸為98%,老炸為81.1%,開水、牛奶沖蛋為92.5%,生吃為30%~50%。
⑨魚蝦做法
清蒸魚若調理不當或火候掌握不好,則蒸出魚肉色發暗,吃起來肉質又粗又硬。清蒸活魚,必須先用刀身猛擊魚頭,使魚暈厥,并從魚鰓處放血,在剖殺、刮鱗、清洗、蒸制前,須用90℃熱水稍泡一下,以去腥,還可使蒸熟的魚胸腹處不破裂,保持形態完整。在上鍋蒸制前先用鹽腌制10分鐘,以入味;蒸魚時可先在盤內抹薄油,鋪姜片及蔥段,再擺上魚。清蒸魚,一般放豉油,但是,蒸魚汁和魚最好分開蒸,最后再澆上去。調好的蒸魚汁也可不蒸,只需過薄油,快火煮熱淋上魚身即可。用一薄片姜在鍋內壁涂抹一遍再加油;用油量至少沒過魚肉(魚大可切塊);順魚皮涂上面粉或雞蛋清,經過這樣處理,再炸魚就不會破魚皮。
清蒸大黃花魚,可將魚洗凈后,先在魚兩側分別劃三四刀。然后放半湯匙鹽,均勻地涂在魚身的兩側,最后把一湯匙白酒抹在魚身上。常溫下,將魚放在盤中腌制1.5小時,這樣可使蒸出的魚肉吃起來口感清爽滑嫩,不會綿軟。洗黃魚時,只要用兩根筷子從魚嘴插入魚腹,夾住腸子后攪數下,便可拉出腸肚,然后洗凈即可,不一定要剖腹。
水煮魚能大大刺激人的食欲,是人們喜歡的一道菜。但因含鹽量遠遠超出正常標準;用油量多;反復加熱破壞了魚中的營養成分;放入較多的辣椒,易使人燥熱、上火,誘發潰瘍、消化道出血、大便干燥;還會使人味覺疲勞,產生依賴感而上癮。所以,水煮魚會影響人體健康。
在宰魚時如果碰破了魚膽,會使魚肉有苦味、有毒。因此,應在沾了膽汁的魚肉上涂些酒、小蘇打或發酵粉,再用冷水沖洗,以消除苦味,減毒。
將魷魚放在水池中,一手抓住頭部一手抓住身體,稍用力在頭腹連接處將魷魚的頭足拉斷,再剪開魚的腹部,將墨囊小心取出,不要刺破它,沿魷魚眼球正下方切開觸角,要盡可能地接近眼球。接著把嘴取出(魷魚嘴也叫龍珠),再取出魷魚腹中的軟骨,用水清洗魷魚身體,即完成。為除去魷魚身上的薄膜,可把魷魚浸泡在清水中,沒過魷魚的身體,再在清水中加入100毫升的醋,白醋、米醋、陳醋均可,浸泡3~10分鐘后撈出,在魷魚身上切一個十字口,不要太深,劃破即可。抓住魷魚皮的切口的一角,輕輕一拉,魷魚皮就被剝下來了。新鮮度不高的魷魚表皮特別腥,在下鍋前可用鹽揉搓抓洗,能有效去除異味。也可炒前焯燙一下魷魚,并在水中加入少許鹽、蔥、姜、料酒以去除腥味。亦可根據自己的喜好,添加大蒜、洋蔥、生姜、檸檬、芥末油等調味料以除腥味。還可使用辣椒、花椒和各種口味的醬料調味來烹制魷魚,可使其更加美味。新鮮的魷魚絲很柔軟,有點微濕、發硬的魷魚絲不新鮮,越硬越不新鮮。魷魚肉是淡褐色的,那種純白色是用漂白劑漂過的不要買,發硬的魷魚絲也不買。煎魚時,先將生姜絲和蒜片下鍋,魚置其上,既防止魚粘鍋又可去除魚腥味。
將冰凍的帶魚灑些米酒,放到冰箱冷藏室,就能很快解凍,而且不會出水,又無冷凍的腥臭味。解凍后,將帶魚放到用沸水煮制晾溫的姜汁水中浸泡30分鐘,再用鋼絲球擦洗,就很容易洗凈魚鱗和內臟,并能除腥增鮮。燒帶魚時放些二鍋頭之類的高度白酒,去腥效果會比料酒更好,因為酒精溶解胺類物質的本領更強,去腥的作用更大。
將冰鮮蝦化凍后,在沸騰的鹽水中用小火煮四五分鐘再吃,或者油燜、煎炸,可成為美味佳肴。如果做蒜茸或芝士蝦時,可從蝦背把殼剪開,使蝦更易出味,但不要剝殼,煮白水蝦時,可在開水中放入檸檬片,可使蝦肉更香,而無腥味;烹飪龍蝦,下鍋時要用大火,若用慢火,則蝦肉易糜;干蝦要經過浸發才可除去異味,因此,第一次浸的水異味很重,不能用來烹煮;第二次浸的水才可用來烹煮。要挑選鮮活的小龍蝦,不能食用死的和有濃烈腥味的熟龍蝦。而龍蝦的肝和頭都不能吃,也不能生食或食半生不熟的小龍蝦。
蝦皮、蝦米都含有二甲基亞硝胺等致癌物,因此,在吃前可在日光下直接暴曬3~6個小時,或者用水多泡幾次,隨后再焯一下。如果用涼水泡,要換3~5次水,若用溫水泡兩三遍就夠了,時間不要超過20分鐘。
家庭保存螃蟹,可把螃蟹輕輕倒入浴缸中,注水剛好埋住螃蟹,使螃蟹八足能立起來即可。還可以根據儲存時間和數量投入少量的小魚小蝦,這樣儲存活蟹一般可超過7天或更長,品質好的螃蟹存活率可達95%以上。另外,每天要檢查螃蟹,把活力不足的螃蟹及時吃掉。蒸蟹前,可用繩子把蟹腳綁住,或用一根長一點的金屬細針,在蟹吐泡沫的正中處(即蟹嘴)斜插進去1厘米左右,再放鍋中蒸,蟹腳就不會脫落。
新鮮海蟄含有四氨絡合物及多肽類物質等毒素,一般需經過食鹽腌漬兩次,才能使其毒素隨水排盡。這時,海蟄呈淺紅色或淡黃色,體態厚薄均勻又有韌性,用力擠也擠不出水,這時才能放心食用。食用時,最好在切絲之后,再用涼開水反復沖洗,以預防食物中毒。在洗海蟄絲之后,可先用滾開水把海蟄絲沖泡下,然后再把海蟄絲迅速放進涼開水里浸泡一些時間。經過這樣浸泡的海蟄絲不僅不會縮,而且味道鮮美爽口,沒有澀味。
牡蠣,俗稱“生蠔”。購買要選外殼完全封閉的,不買外殼已經張開的牡蠣。煮時要將牡蠣的外殼完全煮開,外殼張開后再煮3~5分鐘;如果蒸著吃,應等水完全沸騰后,再放入牡蠣,待外殼完全張開后,再蒸4~9分鐘;蒸煮牡蠣盡量用小鍋,以免一次煮得太多造成牡蠣受熱不均,使一部分牡蠣不能熟透;在蒸煮過程中無法張開的牡蠣,不要食用。
文蛤柔嫩味鮮,可用于各種菜肴的烹飪制作。生取文蛤肉可采用以下方法:①將新鮮的文蛤用保鮮袋裝好,封口,放入冰箱冷凍室,凍1個小時以上(隨吃隨取);②從冰箱中取出后,迅速沖涼水,則貝殼中間會出現一道小縫隙;③用兩手一掰就能掰開兩扇貝殼;④用勺子挖出兩扇貝殼里的肉和蛤湯。
黃蜆子,又名青柳蛤。適宜熗拌、白煮、清炒等各種烹制方式。有些人喜歡將黃蜆子燒烤著吃,專家認為,這種烹飪方式不安全,因為,活的黃蜆子中李斯特菌的檢出率高達30%以上,黃蜆子還有很多寄生蟲。如果加熱的溫度和時間不夠,或者未烤熟就會留下隱患。將黃蜆子水煮后吃,既能保證其鮮味,又能保證其安全性。冷水放入黃蜆子,大火煮開,只要有開口的就撈出來,直至將所有的都撈出來。
蛤蜊、田螺和蚌等貝類,應泡在水中,同時放入一把菜刀或其他鐵器或在水里加一點植物油,這時貝類動物就會把泥沙吐出來,一般2~3個小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