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緒論

工業革命之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愈演愈烈,從資源緊缺、生態環境惡化到氣候變化,人類已經認識到資源的有限性和正在面臨的嚴峻氣候形勢,可持續發展理念得到了普遍認同和廣泛應用。生態低碳作為現階段可持續發展的切入點,其倡導的生活方式、發展理念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到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

城市是人口、建筑、交通、工業物流的集中地,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人口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人口將會持續增加,由此引發的城市建設將導致城市用地的擴張,進而帶來城市建筑能耗、交通能耗和人口能源消耗總量的增長,加劇溫室氣體的排放。因此,面對氣候變化和不可逆轉的城鎮化趨勢,通過引導城市以一種節約資源、減少碳排放量、最大限度地維系生態環境格局的模式進行建設和發展,踐行低碳發展戰略,是緩解發展需求與可持續生存之間的矛盾、協調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關系的有效路徑。

在明確低碳發展的方向后,英國、日本等國家綜合考慮本國經濟狀況和碳排放源,先后制訂了國家層面、區域層面的低碳規劃或行動計劃。中國雖沒有出臺國家層面的低碳規劃,但是,在保障一定的經濟增長的前提下進行生態低碳規劃與建設的總指導思想已明確,部分城市開展了局部區域(多為新建設區域)的生態低碳規劃實踐。總體上看在世界范圍內還沒有建立完善的生態低碳城市規劃系統理論及規劃方法,因此我們展開對生態低碳城市規劃進一步深入的、系統的研究,以期能夠完善生態低碳城市規劃理論及方法,指導生態低碳城市規劃及建設。

武漢是一個擁有800萬人口的城市,城市規劃區范圍有8494平方公里,它也是國內首位度較高的省會城市,在城市化進程中對周邊地區人口集聚具有強吸引力。雖然在省域發展規劃中提出了重點培育周邊城市以降低武漢城市首位度的策略,但總人口數目的增加仍是不可避免。

2007年,武漢城市圈獲批為國家“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希望其能盡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武漢是城市圈的龍頭城市,在能源節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需起到示范、帶頭作用。

綜合考慮區位、現狀以及規劃狀況等因素,本研究以武漢新區四新生態新城作為研究區域進行低碳規劃研究,希望能通過武漢新區四新生態新城低碳研究在規劃內容、規劃指標體系、規劃落實以及實際應用等方面為武漢市乃至湖北省范圍內的生態低碳規劃提供參考和示范。基于此,本次研究具體范圍為武漢新區四新生態新城管轄區域,即西至龍陽大道,東至長江,南至三環線,北至墨水湖,用地面積為21.01平方公里。研究框架如下圖所示,通過對相關理論、案例的研究提出武漢新區四新生態新城低碳規劃的指標體系、規劃策略和建設指引,并針對現有規劃提出優化和深化內容;同時結合武漢市現有的規劃運作體制將低碳內容落實到規劃管理中;最后則通過實際案例示范對前期結果進行驗證。

圖1-1 研究框架示意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江县| 遂宁市| 兴国县| 衡阳市| 奉化市| 巴塘县| 依兰县| 连州市| 淳化县| 白沙| 册亨县| 曲水县| 礼泉县| 庆阳市| 沂源县| 伊宁市| 白河县| 平利县| 犍为县| 桃江县| 兴山县| 荥经县| 彭阳县| 河北区| 东乌| 沙田区| 隆德县| 峨边| 沂源县| 固阳县| 肥乡县| 孟津县| 德昌县| 游戏| 故城县| 宝山区| 泽普县| 辽源市| 介休市| 汪清县| 屏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