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生態低碳城市規劃的理論基礎

2.1 基本理論支撐

2.1.1 可持續發展理論

20世紀50年代,在經濟增長、城市化、人口、資源等所形成的環境壓力下,人們開始對增長產生疑問。20世紀60年代,美國女生物學家萊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發表了著作《寂靜的春天》,它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公眾對環境問題的注意。70年代羅馬俱樂部、丹尼斯·L·米都斯博士研究小組發表了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報告指出了全球面臨的問題,如人口問題、糧食問題、資源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由此明確提出了“持續增長”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發展”的概念。20世紀80年代在這樣一些討論及反思中逐漸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并得到全世界的共識。1983年11月,聯合國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ECD)。1987年,受聯合國委托,以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為首的WECD的成員們,向聯合國大會提交了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在報告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和模式,意即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人,并可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這次大會上通過了《21世紀議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一系列文件,明確把發展與環境密切聯系在一起,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使可持續發展從概念走向了行動。可持續發展不是簡單的原則,而是一個觀念、政策和措施。

瑞典經濟學家Gunnar Myrdal在1974年指出,發展在整個系統中如同一個向社會系統高端運行的運動,在這個運動中人們可以觀察到環境條件與變化的因果循環累積效應關系。這就提出了一個關于發展的評價標準的問題。一個國家量的增長的標準過去只是被認為是一種經濟增長,其中衡量的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由于不考慮質量及財富的分配,這個指標作為發展目標而受到了批評。國家發展質量的進步成為目前大多數研究的目標,作為發展的衡量標準不再是國內生產總值,而是傾向于在傳統的經濟標準中增加了人、社會及環境的標準。發展經常是一種復雜的想象,同時是數量、質量多維度的,尊重人類和自然界調節機制,以此作為發展的依據,就是可持續的發展。Charlot-Valdieu C, Outrequin P.L'urbanisme Durable Concevoir Un écoquartier[J].2009,0(284):65.

概括起來,可持續發展是由三個可持續發展共同作為支柱,社會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環境可持續發展。城市可持續發展同樣也是由這三個方面共同構成。在確定這個發展觀念之后,將它作為發展的措施那就是在尊重未來及經濟限制中追求社會進步和生活質量。從發展到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發展觀念的一大進步,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宏觀的目標,它建立在從數量到質量轉變的進步觀念基礎上。

2.1.2 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理論

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高消耗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問題,人們已經開始充分體會到全球氣候變化以及能源安全的威脅,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識。

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的重要戰略選擇。

2007年9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鄭重提出了四項建議,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

2007年12月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印尼巴厘島舉行,15日正式通過一項決議,決定在2009年前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新的安排舉行談判,制訂了世人關注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巴厘島路線圖”。該“路線圖”為2009年前應對氣候變化談判的關鍵議題確立了明確議程,要求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排25%至40%。“巴厘島路線圖”為全球進一步邁向低碳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2008年7月,日本北海道G8峰會上八國表示將尋求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其他簽約方一道共同達成到2050年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少50%的長期目標。

英國2008年年底將低碳規章法律化,此法案要求國內排碳量2050年前減少80%(以1990年為準),中程目標為2020年前減少26%到32%。英國也是第一個定出實質減碳目標法律化的國家。

低碳經濟(Low-Carbon Economy; LCE)是指一個經濟系統只有很少或沒有溫室氣體排出到大氣層,或指一個經濟系統的碳足印接近于或等于零。由此可讓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避免劇烈的氣候改變,減少惡劣氣候令人類造成傷害的機會。

低碳經濟實現的途徑是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低碳的目標。城市是經濟的載體,因此低碳城市是低碳經濟的必然選擇,低碳城市也是實現低碳經濟的最直接的表現。

低碳生態城市是在低碳發展模式的基礎上提出的,指運用生態學原理,以社會—經濟—自然組成復合生態系統來認識城市,并在城市發展中落實低碳發展模式,以實現復合生態系統平衡制約下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人類居住區。其主要特征體現在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經濟增長模式;自然、人與社會有機融合、整體協調共同發展的共生結構;以自然系統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為基礎的自然生態良性循環、經濟高效、社會和諧的人類居住區。

2.1.3 城市生態學理論

城市生態學是由美國芝加哥學派創始人帕克1925年提出的。城市生態學是使用生態學的概念研究城市的學科。將城市視為外部環境和聚集在城市中人口的生活支持系統。研究城市或城市化環境下人類活動與其物理和生命環境關系的學科。其研究層次可以包括從分子、細胞、個體、社區到城市、城市群乃至城市化區域不同尺度內部和之間的生態關系。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原稱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具體地說城市生態學是對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生態系統、社會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

將城市作為以人為主體的生態系統來加以觀察。當代城市生態學的研究途徑之一是從生態系統的理論出發,研究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結構、功能的平衡,以及它們在空間形態上的分布模式和相互關系。總體上看,城市生態學的研究就是探討和發現城市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規律和機制,重建城市與生態系統平衡關系則是生態城市的目標和任務。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是由生態環境惡化引起,環境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柱之一,城市生態學的研究也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樣生態城市的研究及建設則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途徑。

2.1.4 緊湊城市理論

針對西歐一些國家出現的土地資源緊缺、內城衰退與城市蔓延現象,1990年,歐共體委員會(CEC)發布的城市環境綠皮書,(Green PaPer on the Urban Environment)中提出“歐洲城市強調密度、多用途、社會和文化的多樣性組合”是“一種解決居住和環境問題的途徑”。由此,西方對緊湊城市理念展開了一場大討論。

緊湊城市理論涉及了下面幾個方面的內容:緊湊城市能夠避免城市向其周邊迅速擴展,有助于緩解城市開發對周邊土地的壓力,特別是原有農地的壓力,同時可以有效利用城區內部的荒地和閑置地。

緊湊城市的高密度和功能混合使用能夠減少人們的出行距離,鼓勵步行、騎自行車以及使用公共交通,減少對汽車交通的依賴,降低汽車尾氣對環境的危害,達到對城市環境的保護。提倡高密度居住區模式和住宅形式,這種形式將有效降低對能源和資源的消耗。[英]詹克斯等著,周玉鵬等譯.緊縮城市與可持續性[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緊湊城市是建立在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減少汽車交通的能源消耗的理念基礎上,同時它對推動市政設施和基礎設施供給的有效利用,城市中心的重生和復興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因此,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它被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有效途徑之一及具體方法加以研究及推廣。

也有學者對緊湊城市提出疑問,這些疑問主要在于高密度的城市形態對交通容量及流量、城市污染、歷史城市環境容量都有不良影響,高密度的城市形態必然會增加城市建設成本及能源消耗,對生活質量的不同理解也會對緊湊城市產生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這些問題是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相矛盾的。

總之,緊湊城市的緊湊程度也就是它的空間密度、人口密度、空間結構以及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是目前研究的關鍵,緊湊城市不是一個單純的概念及理論,它是一個面向以可持續城市為主題的復雜的綜合性問題的研究。

2.1.5 精明增長理論

美國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因城市郊區化帶來的問題,轉而借鑒歐洲經驗,提出了精明增長的概念。其核心內容是:充分使用城市存量空間,避免城市中心增長而引起城市蔓延;加強對現有社區的重建,重新開發廢棄、污染工業用地,利用已有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以降低成本;城市建設相對集中,密集組團,盡可能地減少生活和就業單元的距離,發展公共交通,減少對汽車交通的依賴。

“精明增長”的主要原則是:①土地的混合利用,在城市中,通過自行車或步行能夠便捷地到達任何商業、居住、娛樂、教育場所等;②建筑設計遵循緊湊原則;③建立住房的機會和選擇范圍;④建立適合步行的社區;⑤提供多樣化的交通選擇,保證步行、自行車和公共交通間的連通性;⑥保護公共空間、農業用地、自然景觀等;⑦創造個性鮮明,具有強烈吸引力的地方社區;⑧利用和發展建成區,提高已開發土地和基礎設施的利用率,降低城市邊緣地區的發展壓力;⑨做出公平、可預知和符合成本效益的發展決定;⑩鼓勵公眾參與。httP://en.wikiPedia.org/wiki/Smart_growth

精明增長理論與緊湊城市理論其根本理念是一致的。它們在城市發展及建設上的處理方法及手段上也沒有差別。

2.1.6 新城市主義理論

新城市主義是20世紀90年代初由美國學者彼得·卡爾索普等提出的城市規劃設計原則和設計的概念,并且把它們運用到實際的開發項目中。彼得·卡爾索普針對美國城市蔓延所帶來的問題,提出發展緊湊社區及城市,終結城市蔓延;減少對小汽車的依賴,實行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政策;提倡和發展可步行的社區,建立多樣化的社區模式,這其中包括社會階層的混合,同時在就業崗位、住宅、商店和社會活動方面具有多樣性。

新城市主義是將城市規劃一些老原則,如多樣性、街頭生活及人的尺度,應用到21世紀的郊區,從而建立起一個尊重人的尺度、尊重區域歷史和生態、尊重在一個有形社區內對適度和延續性的需要。[美]彼得·卡爾索普,威廉·富爾頓著,葉齊茂,倪曉暉譯.區域城市[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214-215.

由此以上可以認識到,新城市主義理論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的響應。它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延續深入及實踐總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河县| 昌宁县| 馆陶县| 长子县| 邯郸县| 伊春市| 广东省| 苗栗县| 绥中县| 花莲县| 唐山市| 广宗县| 囊谦县| 昆明市| 赤城县| 股票| 山阴县| 阿荣旗| 福安市| 望奎县| 灵寿县| 双桥区| 漳浦县| 宁城县| 静海县| 江津市| 四子王旗| 洮南市| 昭通市| 台安县| 加查县| 七台河市| 府谷县| 福鼎市| 松桃| 九寨沟县| 凌海市| 龙口市| 元氏县| 和林格尔县| 莱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