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農村環境保護對策與技術
- 李兆華 趙麗婭
- 3321字
- 2019-11-28 12:28:34
四、治理生活污染,改善農村居住環境
為解決農村生活垃圾隨意堆放、填埋、焚燒的現狀,通過實施規劃,旨在建立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清運體系和集中處置機制,同時建立管理、考核等相關配套制度。農村生活垃圾實現定點存放、統一收集、定時清理、集中處置,在交通便利的村莊逐步推廣“組保潔、村收集、鎮運輸、縣處理”的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模式;在交通不便、偏遠農村根據垃圾成分采取堆肥或簡易衛生填埋,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把農村污染治理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同發展清潔能源組合起來,大力發展農村戶用沼氣,推廣作物秸稈綜合利用。
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和洪湖、梁子湖、清江、四湖流域等重點區域優先建設一批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示范工程;將城區周邊村莊生活污水納入城市污水處理系統;對居住分散、偏遠村莊采取低成本的土地或生物處理方式就地處理。此外,結合農村沼氣建設與改水、改廁、改廚、改圈,逐步提高生活污水處理率。
規劃項目主要工程包括垃圾收集轉運設施、垃圾中轉站、簡易衛生填埋場、生活污水處理廠工程、化糞池、污水凈化場、簡易污水處理設施、農村戶用清潔能源建設工程(新型沼氣、秸稈氣化)、秸稈青貯化養畜及食用菌生產綜合利用工程、生活環境改造工程等。
(一)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統籌規劃
按照城鄉一體化要求,統籌規劃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將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布局作為縣域總體規劃、城鎮總體規劃的重要內容,優化布局城鄉(或區域)生活垃圾收集和無害化處置設施,統籌考慮城鎮(或工業區)及其鄰近村莊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強農村醫療垃圾集中收集點的規劃建設,逐步提高農村生活污染的治理水平。
村莊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應堅持規劃先行、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對村莊情況進行充分調查摸底的基礎上,結合新農村建設,科學編制村莊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或方案,并納入“舊村改造、新村建設”村莊布局和建設規劃中。新建和改造的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規劃建設污水收集系統,實現雨污分流,并配套相應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在村莊道路改造規劃中,考慮污水收集管網的鋪設。按照人口規模,村莊布局,合理配置垃圾收集箱、轉運站和運輸工具。
重點村莊環境綜合整治:
規劃近期內每年推出一批環境問題突出的村莊(農村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農村生活垃圾未進行集中收集、無害化處理等)進行環境綜合整治,開展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建設、化糞池改造、設置生活垃圾收集設施、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等各項整治工程,并使各項設施盡可能地工藝可靠、操作簡易、投資及運行費用合理。以重點村的環境綜合整治示范作用,帶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在全縣更大范圍地鋪開。
(二)加快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1.積極推進村莊生活污水治理
因地制宜地探索符合各地農村實際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處理方式,完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對于具備截污納管條件的村莊,要加快截污管網的建設,納入鄰近的城鎮或工業集中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如宜昌五峰縣將城郊結合部的村如漁洋關鎮的4個村通過建設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將生活污水納入城鎮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新建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必須結合實際配套建設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或納入鎮(街道)建設的污水處理廠;較分散的農村可采用人工濕地、生物浮島、地埋式生活污水凈化池、六格式處理系統等適宜處理技術,對于以生活污水為主的小集鎮,可建設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站;因地制宜,積極鼓勵采用(微)動力的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積極推進農房改造集聚,通過建設“1+X”的新市鎮、新社區建設,改善農村住房條件的同時,實現農村生活污水的集中處理。新社區必須配套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同時逐步開展生活污水的脫氮除磷工作,新社區及新建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均應配套脫氮除磷工藝;逐步對的舊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進行改造,使達到脫氮除磷的效果。到2015年建立起相對完善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
2.加快建制鎮生活污水治理
大力推進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收集管網的建設。在建制鎮污水設施建設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污水管網覆蓋面及入網率。在城鎮規劃區采用雨污分流制;新建鎮區、小區,優先選擇完全分流制;結合舊城改造,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統。力爭2015年全省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50%,建制鎮一級管網覆蓋率達到100%。鎮域二級管網覆蓋率達到70%。
加強城鎮污水處理廠脫磷、脫氮工程,新建或改建污水處理廠的除磷脫氮設施。到2015年,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應采用具有除磷脫氮效果的工藝。
3.強化農村服務業污水治理
開展農村服務業污水治理狀況檢查,大力推進第三產業排污單位污水治理設施的建設和完善,確保污水達標排放或經綜合利用達到零排放。加強對“農家樂”旅游點的環境監管,落實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到2015年,區域內連片開發的“農家樂”,要建成生活、餐飲污水集中治理設施,所有農村規模經營的農家樂旅游點、餐飲經營點、浴室、高速公路服務區、風景名勝區、旅游度假區、商住別墅區等都要按照接待規模,建成相應的污水處理設施。
(三)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
深入推進城鄉垃圾一體化收集處置體系建設,完善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系統。按照“戶集、村收、鎮運、縣(市)處理”的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運作機制的總體要求,在行政村全面推行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的基礎上,實現自然村全覆蓋。健全基礎設施,做到鎮(街道)有垃圾中轉站、村有垃圾收集房、戶用垃圾桶。積極開展現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無害化改造或封場,確保集中收集的農村生活垃圾得到及時無害化處置,禁止農村生活垃圾簡易填埋。加強對垃圾中轉站、填埋場的淋瀝液和滲濾液的處理。到2012年,鎮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農村生活垃圾收集全覆蓋,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5%以上,推進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基本建立各縣(市、區)域內生活垃圾統一調度機制和全市城鄉生活垃圾統一調度應急處理機制,市區及各縣(市)城鄉生活垃圾應急處理能力顯著提高。如鄂州市在長港沿線建設垃圾收集轉運系統:每個農戶各自負責室內及室外衛生,并將垃圾收集存放在自家的垃圾桶里;每個小組配備1名保潔員,負責轄區內公共場所的衛生保潔和垃圾清運,每天按時收集每個農戶的垃圾,由人力垃圾收集運輸車運至垃圾收集箱;鎮保潔公司定時為小組置換已清空的垃圾收集箱,并將已裝滿的垃圾收集箱由機動垃圾轉運車轉運至垃圾壓縮轉運站,清空垃圾收集箱;市環衛局定時將各垃圾壓縮轉運站里的垃圾轉運至市垃圾填埋場進行處理。
建立健全農村環境衛生長效管理制度,落實保潔責任,實施定時保潔,加快實現生活垃圾日產日清。積極探索和實踐城鄉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管理工作,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工作試點工作和生物性有機垃圾的回收利用工作,并逐步推廣,提高資源的回收利用率,進一步降低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成本。
(四)嚴格農村醫療廢物監管
按照醫療廢物收集處置管理的有關要求,大力推進農村醫療垃圾的集中收集和處置。以鄉鎮衛生院為依托建立農村醫療垃圾集中收集點,將鄉村診所等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產生的醫療垃圾納入城鎮醫療廢物處置系統,分類集中后移交有資質的處置單位進行集中無害化處置。重點加強農村醫療垃圾監管,嚴禁農村醫療機構和診所將醫療垃圾出售給廢物回收利用單位和個人,嚴禁將醫療垃圾混入生活垃圾,嚴禁棄置醫療垃圾。
(五)開展農村衛生改廁
采取以點帶面與重點突破相結合、教育引導與行政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統一標準,積極推進農村衛生改廁。充分考慮糞便污水、生活污水納入集中式污水處理收集系統的接口問題,并根據當地經濟條件和地形地貌,提倡農村改廁與庭院生活污水處理相結合的模式。
戶廁按照《農村戶廁衛生標準》(GB19379-2003)建設,一般戶廁主要采用三格式化糞池建設與改造,畜禽養殖戶、“農家樂”經營戶提倡“一池三改”。在家庭改廁時,相關部門和人員要深入農戶督促指導;要貫徹建房的有關規定,在審批建房的同時把建衛生戶廁作為審批建房的要求之一。衛生公廁按三類或三類以上公廁標準建造,規范設計、規范施工、統一驗收,保證質量。
到2015年,全省農村改廁普及率達到98%。同時,按農戶居住特別是無衛生廁所農戶和外來人口居住分布情況,每個村至少建1個衛生公廁。村莊內基本無露天糞坑和簡陋廁所,新建住宅衛生廁所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