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諧心境康樂一生
- 夏綱 夏潔 夏龍
- 3011字
- 2019-11-27 11:30:57
名人們的豁達
豁達,是為人處世心胸坦蕩的心靈境界,面臨現實困難充滿信心的情感。他瀟灑、大度、坦蕩、熱情,不被生活中瑣碎的事所困擾。豁達也是條密切人際關系、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的紐帶。在豁達人面前,你不必為說錯一句話擔驚受怕,聽到逆耳忠言還說謝謝,聽到讒言誹謗只會一笑了之,他光明磊落,不會暗箭傷人。在不順心事實面前,想到第一件事是自己的過失與責任,不怨天尤人。豁達像炎天的涼風吹散心頭郁悶煩愁,勝似望梅止渴的虛幻。
這里略舉古今名人豁達事例,聊供欣賞與借鑒。
1.孔子的豁達精神。他一生堅持豁達余裕心態。在春秋亂世之際,一生研究的仁政無地使用。一邊帶領學生學習、周游列國,厄于陳、蔡兩國間,愴愴惶惶一輩子;一邊擠時間刪詩書,訂禮樂。在“甚矣吾衰也”的晚年,仍然不怨天、不尤人。《論語》全書沒說一個“苦”字,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還堅持告誡人們:“仁者不憂”、“樂而忘憂”、“君子坦蕩蕩”。他在齊國聽了一次韶樂,3個月不知肉味。孔子這種豁達心態使他在當時醫療條件落后情況下,享受73歲高壽,比同時代人壽命高出1倍左右。
2.東漢名士孟敏的豁達故事。一天,名士郭宗林在鬧街上散步,看見一個青年農民買的瓦罐系在扁擔一端橫在背上。鬧街上的人特多,有一個人不慎將瓦罐撞破,掉落地上。這個青年農民對瓦罐破聲在耳也不審視,繼續前行。郭宗林見狀提醒青年農民說:“你的瓦罐被人打破掉地上了,知道不知道?”青年農民回答說:“我已經曉得。”“為什么不找那個人賠償?”“瓦罐已破了,找他于事無補。兩個人如果大吵起來,無非是讓別人看場熱鬧。”這位青年農民又說:“瓦罐被人撞破,他也不是故意的。我自己要負一定責任,不該在人多的地方將瓦罐系在扁擔上。”郭宗林聽到青年農民如此豁達的話語,很是佩服。問他叫什么名字,住在什么地方。青年農民答說:“孟敏,巨鹿人。”兩人通過這一契機有了認識并保持了聯系,成為好朋友。后來,孟敏在郭宗林的幫助下成為著名的學問家。
3.唐代宰相狄仁杰的豁達情懷。狄仁杰為人豁達大度,活了93歲,前后輔佐了3個皇帝。他任豫州刺史時上書皇帝,使兩千多受冤枉的人免于死亡,獲得當時百姓普遍好評,同時遭到一些人的非議。事后,武則天與狄仁杰談及此事時便說:“你在河南汝南做了好事,有人在背后說你壞話。你想知道是誰說的嗎?”狄仁杰答說:“陛下認為我有錯,我會馬上改正過來。至于誰說我的壞話,我不想知道這些。”武則天聽了十分感動,認為狄仁杰具有“宰相肚里能撐船”豁達之德,有本事團結全國軍民,很快越級提升他為宰相。
4.宋代文豪蘇東坡的豁達品德。蘇東坡一生有30多年與貶謫為伴,缺乏心情良好的基礎。他因“烏臺詩案”貶到湖北黃州,開始心情不好,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心似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只因他生性豁達,淡然置之。生活貧困凄苦,把微薄月薪分成30份吊在梁上(因當時使用銅錢),每日取下一份使用。口嚼菜根,很少肉食,調侃地寫詩稱:“我與何曾(何曾是東晉時奢侈聞名的貴族)同一飽,不知何苦食雞豚。”他在黃州城東門外挑選一塊荒地親自耕種,自稱“東坡居士”。日耕夜讀,寫出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后兩篇《赤壁賦》,文氣雄偉,豁達有余。后來,蘇東坡又被貶到“蠻夷之地”的澹州(今海南島)。他開始曾“環視天水無際,凄然傷之”,“何時得出此島耶!”豁達成性的他很快適應了島上生活,思想舒暢起來。詩云:“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在遇赦北歸途中,仍然吟唱:“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居然把流放之地當作一生中最好旅游“奇絕”的經歷與機會。
5.近代著名愛國人士鄒韜奮的豁達。鄒韜奮是位大事不糊涂的人,生活瑣事向以豁達置之。當年他在上海辦雜志的時候,一次乘坐電車經過外灘時正在閱讀報刊,忽然一陣大風吹來,將他的呢帽刮飛吹飄到車窗外面了。韜奮似乎沒有知覺這件事,繼續安詳地閱讀,頭也不朝后面顧盼一下。旁邊的乘客感到驚奇、惋惜,招呼鄒說:“你的呢帽刮到車外了,知道不知道?”鄒韜奮這時不經意地才解釋說:“我的舊呢帽值錢不多,可以再買新的。再說外灘一帶小癟三多得很,帽子刮下去,就會被他們撿走使用。回頭不回頭都是一樣。”韜奮的話把大家逗笑了。
6.張學良將軍的豁達情懷。他以101歲高齡走完了人生之旅。這位中華“千古功臣”的長壽奧秘何在?從1936年12月12日發動西安事變后,張學良將軍從位高權重名分上僅次蔣介石的“少帥”,淪為身陷囹圄的階下囚,幽禁達半個世紀。他的豁達心靈使他達到高壽境界。張學良將軍生前接見新華社駐美國記者笑答長壽體會說:“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如果明天我被槍斃,今晚我會睡得又香又甜。”言簡意明,豁達情深,度量如海,語出驚人。
7.現代作家馮驥先生的豁達心情。有一天,馮先生家里被小偷偷走大量財物。他的老伴感到平生積蓄、節約的東西被盜竊,飯也不想吃,覺也睡不著,話也不想說,心情壞透了。馮驥先生卻勸慰老伴說:“中國古話說‘蝕財免災’。免災是件好事啊,留得青山在,不愁蝕財不回來。”馮驥先生指著家里收藏的字畫,說:“這是無價之寶,小偷不偷走。看出并非行家。”當時有人問他家里有沒有其他什么重大損失的時候,馮先生風趣地答說:“我是家里最重要的生產力,我沒有事,就談不上什么重大的損失。”這時在旁的老伴也被馮先生豁達情懷感動地笑起來了。
8.一位老科學家的豁達心懷。改革開放初期,有位張姓的老科學家沒有私車,公家也未給他配置車輛,上下班只乘公共汽車。粥少僧多,往往人被擠得沒有座位,有時步行當車。張姓老科學家自我安慰說:“平時沒有機會步行,以步行當車倒有機會鍛煉一下身體,是件好事啊。”有一次,這位老科學家與一位年輕的歌星同一飛機到達某地,他們走下飛機舷梯時,年輕歌星被人們圍得水泄不通,而這位張姓老科學家卻無人招呼問候。后來有人為這位老科學家鳴不平,而老科學家卻說:“歌星是面對面地為人們服務,我們都是背對背服務。如果我們面對熱鬧的人群,怎能思考與實驗!”豁達之情溢于言表。
9.馬寅初先生的豁達。北京大學原校長馬寅初,是個心胸豁達、創見卓識的經濟學家,當他遇到挫折,失意泰然,保持氣不泄、敗不餒的大將風度。年近八旬時,因持“新人口論”獲罪蒙冤,遭到多次的“革命大批判”。而馬寅初先生對蠻橫無理的批判滿不在乎。他的兒子把不幸革職消息告訴他時,他漫不經心地“噢”了一聲。在1979年兒子又告知他黨政機關給他平反了,他還是輕輕地“噢”了一聲。馬寅初91歲時,被醫院診斷為直腸癌,手術切除是當時的唯一療法。但醫學文獻規定,年過80歲的人不宜做手術。而馬寅初先生堅持要求手術切除,反勸身邊的人說:“不開刀是死路,開刀或許還可再活幾年。”后經周總理同意。馬寅初先后進行了兩次手術獲得成功,活到101歲。終于贏得學術明星兼抗癌明星的美譽。
古今豁達事例不勝枚舉。在人生旅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不順心、不高興事,遭到挫折、磨難、倒霉等逆境。解決之道貴在以豁達心懷對待它。兩人同處藍天白云之下,其他條件基本相同,豁達者可比不豁達人的生活過得幸福美滿,身體健康前者也比后者好許多。歌曲《陽光總在風雨后》,勸人多點豁達少點憂愁煩惱,堅信老天連續下雨100天后總有雨過天晴的時候。
有些中老年人,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和身體狀況、心理活動的變化,體力逐漸減退,視聽功能下降,行動越來越緩慢。于是出現抑郁、焦慮、自卑等情緒。豁達人徹底放下這類思想包袱,面對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