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競環學術思想及腎病輯要
- 薛莎 朱宏斌
- 6117字
- 2019-11-27 11:36:40
第五章 “一味丹參功同四物”的實驗研究
世間事物五彩繽紛,千奇百怪,常使人眼花繚亂,倘若靜下來細細品味其中倒是覺得其樂無窮。因為事物間常常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人們可以從事物表面現象看到其本質,或從事物表面現象受到啟迪。本章就是抓住了可能被忽視的苗頭而展開的。
我們在分析所檢驗的中藥元素含量數據時,將105味中藥含鐵量由大到小進行了排列,見表16。我們發現,當歸的含鐵量為四物湯中四位藥之首。古人認為:當歸為四物湯之君藥,在四物湯中的治療功用上起著主要作用。同時,105味中藥中具有滋養陰血作用且含鐵量在當歸之上的中藥有丹參(1189μg/g),桑葚(5001μg/g)。《婦人明理論》中有“一味丹參功同四物”的記載,這一臨床用藥理論至今指導著臨床。中醫所說的血虛證,從其臨床表現上看,與貧血,特別是缺鐵性貧血的臨床表現相類似,用四物湯治療也受到較好的療效。我們從中藥含鐵量的多少中,覺察到丹參、四物湯之間有著某種聯系。并由此產生了將丹參、四物湯進行多方面比較的想法,同時,將具有滋養陰血作用且含鐵量更高的桑葚一并進行比較,以求“一味丹參功同四物”之真諦。于是我們從補血、化瘀、免疫等幾個方面進行了實驗觀察。
表16 105味中藥鐵元素從大到小排列

一、實驗材料選擇
用葡聚糖T500(Dextran T500):瑞典產LotND:0106905;地塞米松注射液:5mg/mL,楊州制藥廠,批號:890616;環磷酰胺:2005mg/支,上海第十二制藥廠,批號:890209;乙酰苯肼:上海制劑廠,批號:830261;可溶性淀粉(分析純):成都市麗春化學工廠,批號:850302;綿羊紅細胞(SRBC):取健康綿羊血液、阿氏液4℃保存一周;雞紅細胞:取健康蘆花公雞血液,阿氏液4℃保存一周;補體:同濟大學動物中心提供健康豚鼠若干,抽取新鮮血液、分離血清、冰箱保存;中藥:丹參(湖北隨縣)、桑葚(山東)、當歸(甘肅)、川芎(湖北利川)、熟地(河南)、白芍(安徽),分別制成30%、100%的丹參液、桑葚液及四物湯液(藥物用量以方劑學為準),冰箱保存。
昆明種小白鼠,體重22±3g,雌雄各半,同濟大學動物中心提供;大白兔,體重1.5~2kg,雌雄兼用,同濟大學動物中心提供。
二、丹參對小白鼠紅細胞和血紅蛋白、血黏度及免疫功能的影響
1.對小白鼠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的影響
實驗前將小白鼠斷尾取血,查小白鼠紅細胞、血紅蛋白的正常值(共40只,雌、雄各半),然后將小白鼠隨機分為丹參組、桑葚組、四物湯組及生理鹽水組,共4組,每組10只。實驗時每組小鼠皮下注射2%乙酰苯肼0.3mL,隔3天1次,共注射2次,以建立血虛證模型,見表17。
表17 小白鼠正常組與血虛證模型RBC, Hb比較()

與正常組比較:*p<0.001。
于實驗第6天開始給予模型組灌服藥物及生理鹽水對照,各組分別為30%丹參液,30%桑葚液,30%四物湯液及生理鹽水,每鼠每次灌服1mL,每天1次,每隔5天檢查小白鼠紅細胞數及血紅蛋白數值,直至恢復正常,結果見表18、表19。
表18 藥物組與生理鹽水組RBC, Hb比較()

*與正常組比較,p<0.01; &與模型組比較,p<0.05。
表19 藥物組與生理鹽水組RBC, Hb比較()

與模型組比較,*p>0.05。
2.對家兔血黏度的影響
將體重在1.5~2kg的大白兔隨機分為丹參組、桑葚組、四物湯組及生理鹽水組,共4組,每組4只,雌雄各半。于實驗第1天開始灌服藥物,藥物組分別灌服丹參液、四物湯液及桑葚液,生理鹽水組同時灌服生理鹽水,作為對照,每兔每天灌服10mL,每天1次,連續7天。于實驗第8天每兔耳緣靜脈快速推注10%葡聚糖T500生理鹽水溶液(3min內推完),檢測血液黏度。測試儀器:XN-3型血黏細胞電泳計時儀。
結果如下:模型組全血高切、全血低切、血漿黏度分別為5.12,8.45,2.71(標準差分別為0.31,1.40,0.09);丹參治療組全血高切、全血低切、血漿黏度分別為4.63,6.69,2.44(標準差分別為0.19,0.88,0.08);四物湯治療組全血高切、全血低切、血漿黏度分別為4.56,6.73,2.65(標準差分別0.62,0.93,0.18);桑葚治療組全血高切、全血低切、血漿黏度分別為5.21,7.53,2.77(標準差分別0.15,0.33,0.15)。與模型組比較,丹參治療組全血高切、全血低切和血漿黏度均顯著降低(p<0.05, p<0.01, p<0.01),四物湯治療組全血高切、全血低切顯著降低(p<0.05, <0.01),血漿黏度無顯著性差異(p>0.05),桑葚治療組全血高切、全血低切、血漿黏度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3.對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
(1)對小白鼠腹腔巨噬細胞功能的影響。將純種小白鼠隨機分為丹參組、四物湯組、桑葚組及生理鹽水組,共4組,每組10只,雌雄各半,于實驗第1、6天每鼠肌肉注射地塞米松(25mg/kg體重),藥物組分別予丹參液、四物湯液、桑葚液灌胃,同時,生理鹽水組以生理鹽水灌胃,作為對照。每鼠每天按0.5mL/20g計,每天1次。于第8天在小鼠腹腔注射5%淀粉生理鹽水溶液。每鼠1.5mL,次日再注射1次。末次注射1h后,抽取腹腔液,平均分滴于兩片載玻片上,置于墊有濕紗布搪瓷盒內,37℃溫箱保留30min,生理鹽水漂洗,晾干。1:1丙酮—甲醛溶液固定,瑞氏法染色,油鏡下計數巨噬細胞數,計算吞噬細胞數,計算吞噬百分率、吞噬指數。
結果如下:模型組、丹參治療組、四物湯治療組、桑葚治療組吞噬指數分別為13.58,25.45,12.42,26.89(標準差分別為1.59,1.89,1.04,5.49);模型組、丹參治療組、四物湯治療組、桑葚治療組吞噬百分率分別為0.15,0.42,0.17,0.25(標準差分別為0.02,0.06, 0.03,0.11)。與模型組比較,丹參治療組吞噬指數、吞噬百分率均顯著增高(p<0.01),四物湯治療組吞噬指數顯著降低(p<0.05),吞噬百分率增高,但無顯著性差異(p>0.05),桑葚治療組吞噬指數、吞噬百分率均顯著增高(p<0.01)。與桑葚治療組相比較,丹參治療組吞噬指數較高(p<0.01),吞噬百分率無差別(p>0.05);與四物湯治療組比較,丹參治療組吞噬百分率較高(p<0.01),吞噬指數較高(p<0.01);與四物湯治療組相比較,桑葚治療組吞噬百分率、吞噬指數均較高(p<0.01, p<0.05)。
(2)對機體特異性免疫應答功能的影響。溶血空斑實驗(PFC)分光光度測定法。將純種小白鼠隨機分為丹參組、四物湯組、桑葚組及生理鹽水組4組,每組15只,雌雄各半,實驗第1天將每組小鼠分別給予100%丹參液、100%四物湯液、100%桑葚液及生理鹽水灌胃,劑量以0.5mL/20g計,連續9天。于實驗第7天每鼠以3:5(SRBC:NCV/L)的綿羊紅細胞(SRBC)懸液0.2mL腹腔注射致敏。實驗第9天末次給藥1h后,將小白鼠斷頭處死、取脾、稱重、放入裝有15mL磷酸緩沖液(PBS)的平皿內,洗凈、剔除脂肪和結締組織,將脾組織移入另一個盛有PBS溶液的平皿中,剪成2~3mm長的小塊,經紗布過濾至試管中,將濾液離心(1000r/min)10min,吸棄上清液,用PBS溶液洗滌3次,以除去血漿成分,細胞碎片及部分紅細胞。最后加入PBS 2mL懸浮脾細胞。調整細胞濃度為1000000/mL(以上過程均在水浴中進行)。
取試管若干支,每支依次加入脾細胞懸液、0.2% SRBC和1:50豚鼠血清各1mL混勻,另設不加補體的空白管,置37℃水浴中溫育1h,用2000r/min離心10min,取上清液1mL,加都氏液,在722分光光度計540mm波長處記錄吸收度。
結果如下:模型組、丹參治療組、四物湯治療組、桑葚治療組PFC/106脾細胞/OD540值分別為0.33、0.60、0.25、0.06(標準差分別為0.03、0.08、0.03、0.01)。與模型組比較,丹參治療組溶血空斑細胞明顯增多(p<0.01),四物湯治療組、桑葚治療組溶血空斑細胞明顯減少(p<0.01)。
三、機理探討
“一味丹參功同四物”是古代醫家的寶貴臨床用藥經驗,在古典醫籍中已有明確記載。《本草綱目》載有“丹參功兼四物,大類當歸、地黃、川芎、芍藥故也”。《本草從新》亦記載有“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之說。這些理論一直指導著臨床,但其機理何在?本實驗觀察了均具補血作用,且含鐵量都較高的桑葚、丹參、四物湯,比較它們對血虛證動物模型,對瘀血證動物模型的影響,以及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1.丹參、四物湯均能改善血虛模型動物貧血狀態
血虛證是臨床上常見的病癥,主要癥狀有面色蒼白,唇舌色淡,爪甲眼瞼色淡,脈細。常伴心慌、頭暈、手足麻木等癥。實驗檢查見紅細胞、血紅蛋白數顯著降低(低于正常)。本實驗采用皮下注射乙酰苯肼的方法復制血虛證的動物模型,小鼠注射乙酰苯肼后,促成小鼠紅細胞破壞增多而致紅細胞數量急驟減少;同時乙酰苯肼造成急性溶血時,因網狀內皮細胞處理血紅蛋白過度或溶血發生于脾臟以外的循環血管內,可致血中游離紅細胞增多,而后分解成結合膽紅素,使實際血紅蛋白降低,因而出現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急劇下降。在制模過程中,小鼠糞便隱血檢查,從實驗開始前的陰性,到模型制成后的強陽性。說明乙酰苯肼致血虛證動物模型,除有明顯溶血癥外,還導致腸黏膜出血。血虛證模型小鼠其癥狀表現為呼吸、心跳加快,眼瞼及口唇色澤淡白無華,耳、尾及四肢蒼白而涼,小鼠神疲乏力,行動遲緩,困縮弓腰,進食明顯減少,毛蓬豎而少光澤。這與臨床血虛證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指標具有一致性。因此,本實驗采用此模型進行關于補血的動物實驗。
實驗結果顯示丹參、四物湯、桑葚有明顯促進造血機能的作用。小鼠經注射乙酰苯肼后,紅細胞、血紅蛋白一周內急劇下降,第6天到最低點。經給藥后,藥物組5天均恢復正常水平(p<0.05),而模型對照組仍呈貧血狀態,與正常值有顯著性差異(p<0.01),第10天才恢復正常。以上藥物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結果顯示:丹參、四物湯、桑葚在改善貧血癥狀。促進造血機能方面有著相同的作用。
從丹參、四物湯、桑葚的含鐵量及血虛證模型血中鐵的動態變化看,丹參、四物湯及桑葚在補充元素方面,有共同的藥理作用。桑葚含鐵量為5001μg/g,丹參的含鐵量為1189μg/g,四物湯中四味藥物含鐵總量為1720.49μg/g。其中含鐵量都較豐富,而血虛證動物模型由于出血及進食減少,呈貧血狀態。缺鐵不僅引起血色素合成減少,而且由于紅細胞內含鐵酶(如細胞色素氧化酶等)活性降低,影像電子傳遞系統,引起脂類、蛋白及糖類合成障礙,導致紅細胞異常,易于在脾內破壞而縮短其生命期。
經丹參、四物湯及桑葚治療后,短期內恢復正常。鐵為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體內鐵的缺乏會影像血紅素的合成而導致貧血發生。正常成人的含鐵總量:男性為50mg/kg,女性為35mg/kg體重,體內鐵的67%組成血紅蛋白,約27%以鐵蛋白(Ferritin)和含鐵血黃素(Hemosiderin)的形式存積于肝、脾、骨髓等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內,余下的分布于肌紅蛋白、細胞色素及細胞內與氧化還原過程有關酶中。
2.丹參具有較好地降低血黏度的作用
本實驗用葡聚糖T500(又稱高分子右旋糖酐)復制兔急性微循環障礙的模型,實驗模型出現的急性微循環障礙是以微血管內血液流速減慢,紅細胞聚集和血黏度升高為主要特征。資料表明,中醫辨證為“瘀證”的病人,體內微循環有明顯的血流減慢,紅細胞聚集等變化。因此,將此模型用于本實驗,以觀察丹參、四物湯及桑葚對血液黏度的影響。中醫“證”的血液黏度變化研究報道較多,其中血瘀正的血液流變學特點是濃(血液濃度升高或成分改變)、黏(血液黏滯度升高)、凝(血液凝固性增高)。現代醫學把血液黏度低一類病稱之為低黏血癥,并將其分為生理性低黏血癥如婦女經產期;出血性低黏血癥如失血,非出血性低黏血癥如貧血、尿毒癥、腫瘤等。而非出血性低黏血癥的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常有血瘀癥狀的臨床表現,與中醫血瘀證有密切聯系。
血液黏度是反映血液流變學的重要指標,血液流變學認為:血黏度受血細胞,主要是受紅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即處于分散狀態還是聚集狀態的影響,紅細胞間的相互作用與血漿等組成成分密切相關。所以,在實驗中,以血黏度作為觀察指標,觀察丹參、四物湯及桑葚對血黏度的影響。
丹參對模型組有非常顯著的降黏作用,對血液黏度、血漿黏度的降黏作用均顯著。四物湯亦有較好的降黏作用,但其降黏作用主要偏于降低血液全血黏度,而對血漿黏度則無明顯降黏作用。比較兩者,丹參和四物湯在對全血黏度的降黏作用上表現出一致性;兩者均對全血高切黏度有顯著影響(p<0.05),對全血低切黏度有非常顯著的影響(p<0.01),同時,兩者也有不同,丹參對血漿黏度有非常顯著的降黏作用(p<0.01),而四物湯對血漿黏度則無明顯的降黏作用(p>0.05)。
血液流變學認為:紅細胞在血管內是運動的,它與血液方向可成平行,也可保持一定角度。這與流速及切變速率有關,切變速率大則角度小,切變速率小則角度大。血液中微粒占45%(細胞),在水泥漿中微粒占50%時即失去流動性。而人的血流則不然,當血細胞在血液里占90%時,仍可流動,這就是靠紅細胞的變形能力所致。紅細胞的變形能力可以減少血流的阻力。血黏度反映了血液紅細胞對切變應力的依賴關系。切變應力低時,變形能力降低;反之,當切變能力增大時,變形能力增強。
紅細胞的變形能力還是淘汰老細胞的尺度。衰老的紅細胞變形能力差,在脾臟時,脾竇的孔只有2.5μm能通過的紅細胞回到大循環;通過不了的是變形能力差的紅細胞,被網狀巨噬細胞所吞噬。因而起到保持血流通暢,調節大血管內血流速度的作用。
血液流變學認為:全血高切黏度反映了血液紅細胞的變形能力;全血低切黏度反映了紅細胞的聚集性。高切黏度升高表示紅細胞變形能力差,反之表示其變形能力強。低切黏度升高表示紅細胞聚集性強,反之表示聚集性弱。
從本實驗看,丹參與四物湯對血液全血黏度,即對紅細胞的變形能力及聚集性都有顯著影響。其中在降低紅細胞聚集性方面的作用更強。同時,丹參還對血漿黏度也有顯著的降黏作用,說明丹參對血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有顯著影響外,還對血漿成分,如血漿蛋白、纖維蛋白原及黏滯系數較大的細微顆粒有顯著的降黏作用。而四物湯對血漿黏度則無影響,也就是說,四物湯只對血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有影響。桑葚對血液黏度無顯著影響(p>0.05)。
3.丹參、四物湯對機體特異性免疫應答的調節作用不同
本實驗比較了丹參、四物湯及桑葚對小白鼠免疫功能的影響。丹參在調節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方面,能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與對照組比較,其吞噬百分率、吞噬指數均顯著提高(p<0.01),而四物湯則沒有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作用,相反呈抑制作用。其吞噬百分率與對照組比較顯著降低(p <0.05),吞噬指數與對照組比較顯著降低(p<0.05),吞噬指數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果顯示,丹參、四物湯具有不同的免疫調節作用。丹參對化學藥物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非特異性免疫性功能有增強作用;四物湯沒有增強作用,相反呈抑制作用。
桑葚也表現出對化學藥物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增強作用。溶血空斑實驗(PFC)是檢驗B細胞功能的經典方法,B細胞功能主要是分泌抗體,執行體液免疫。丹參組溶血空斑細胞明顯增多(p<0.01),反映了丹參可增強細胞產生溶血性空斑細胞的能力,對機體特異性免疫應答具有良好的調節作用。四物湯、桑葚組的溶血空斑形成細胞明顯減少(p<0.01),抗體生成受到明顯抑制。此結果與有關四物湯能抑制小鼠脾臟溶血空斑形成細胞的報道相一致。
綜上所述,丹參、四物湯在促進造血機能,降低紅細胞聚集性,增強紅細胞變形能力方面有著共同的藥理作用,具有補血、化瘀功能。桑葚雖然與丹參、四物湯一樣含有豐富的鐵元素,其含量比丹參、四物湯還高,但它除了具有與丹參、四物湯相同的促進造血機能外,它對血液黏度沒有影響。由此可見,古代醫家在長期醫療實踐中提出的“一味丹參功同四物”理論有較高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通過以上研究,我們得出結論:
(1)“一味丹參功同四物”理論是成立的,是具有科學性的。它們在補血、祛瘀功能上表現出較高一致性。
(2)在降低血漿黏度及增強免疫功能方面,丹參的作用明顯優于四物湯。
(3)含鐵量豐富的桑葚,雖然在補血功能上與丹參、四物湯相同,但它不具有降低血液黏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