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競環學術思想及腎病輯要
- 薛莎 朱宏斌
- 14字
- 2019-11-27 11:36:41
第六章 中醫腎氣與元素關系研究
第一節 腎氣的研究現狀
腎氣對人體的重要性,從古至今沒有異議,但在給腎氣以明確的概念時,卻眾說紛紜。有的從其來源角度,有的從其遺傳方面,有的從其臟器功能方面,有的從生理病理方面,有的從陰陽屬性方面等等,這一方面說明腎氣實質研究的重要,同時也給腎氣的深入研究帶來了一定困難。據初步統計,目前一般文獻中對腎氣的概念就有六類三十種之多,說明對腎氣的研究還有待系統深入。
一、腎氣的概念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精化為氣”,認為“精”是“氣”化生的物質基礎;而“精”的化生又要依賴“氣”的氣化活動,故又稱:“精歸化”。可見,“精”與“氣”之間有著陰陽互根關系。
腎所藏之精,謂腎精。腎精是由稟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與部分輸于腎的水谷之精相合而生成。先天之精在后天之精的資助下合化為生殖之精,藏于腎而為胚胎生成之本,生命產生之源,故稱腎為“先天之本”。
腎精的盛衰決定著人體的生長發育與生殖功能。腎氣,即腎精所化之氣,是腎精的功能體現,亦即腎的功能活動的動力來源。由于腎精的主要成分是先天之精,而先天之精所化之氣為元氣,故腎氣與元氣的內涵大致相同,兩者皆賴水谷之精的培養才能旺盛。腎氣推動人體的生長發育,使人具備生殖能力。
二、腎氣的實質
腎氣乃腎中之真元,為生命之根。《素問·上古天真論》對腎氣有如下的描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八八則齒發去。”隨年齡的增長,腎氣由“至”→“盛”→“平均”→“衰”→“竭”,人亦由“齒更發長”→“天癸至”→“筋骨隆盛”,最后“面焦發墮”以至“天癸竭”,這個過程概括了人從“出生”到“青年”到“壯年”到“老年”而自然死亡的全部內容,說明腎氣的盛衰是機體生、長、壯、老、已的根本。經文中“……發長……長極……發去”的描述,說明人發的生長狀態可以作為觀察腎中精氣的外候,是判斷機體發育狀況和衰老程度的客觀指標。對腎氣實質進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人們的生存質量,防止早衰,“卻老而全形”有著重要的作用。
人體的生長、發育及生殖,是腎氣的作用。腎氣充實,人方有正常的生長發育,腎氣盛才能成精而天癸至;而腎又主藏精,水谷之精滋養于腎,五臟六腑之精皆歸于腎,先天、后天之精互滋助于腎精,腎精充足則腎氣化生,腎氣通于周身,則機體功能旺盛,激發機體抵御外邪,顯現出蓬勃生機。故腎氣在生長發育中起著主導作用,是生命之根本。
自《內經》始,歷代醫家均反復強調人之壽命長短,全賴腎氣之有余不足。《素問·上古天真論》云:“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余也。”文中關于女子七七,男子八八的論述,將腎氣的盛衰,腎精的盈虧,天癸的至竭與衰老的發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中藏經·論腎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說:“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腎氣絕,則不盡其天命而死也。”《醫學正傳》言:“人之壽夭不齊,何歟?曰:元氣盛衰不同耳……是故腎元盛則壽延,腎元衰則壽夭”。張景岳稱:“先天強厚者多壽,先天薄弱者多夭。”王清任于《醫林改錯》中曰:“人行坐轉動,全仗元氣,若元氣足則有力,元氣衰則無力,元氣絕則死矣。”元氣者,腎氣也。可見,腎氣盛衰乃人之壽夭的關鍵。腎氣虛是人衰老的主因。
三、人發元素描述腎氣的盛衰
《素問·六節臟象論》曰:“腎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發的生長,全賴于精和血。發的生長與脫落、潤澤與枯槁,不僅依賴于腎中精氣之充養,而且有賴于血液的濡養,“發為血之余”。青壯年時,由于精血充盈,則發長而光澤;老年人的精血多虛衰,毛發變白而脫落,一般來說,這是自然規律。但臨床所見未老先衰,頭發枯槁,早脫早白者,與腎中精氣不足和血虛有關。人頭發的狀態是腎氣的外在表現,也是人體健康的標志。
迄今在人體內能夠找到的元素大約有70余種,而其中有16種為人體必需微量元素,這些元素在人體內主要通過形成結合蛋白(如血紅蛋白、銅藍蛋白等)、酶、激素和維生素等而發揮生物作用。
趙金等通過研究人體內的元素變化,認為元素錳、鋅、鍶與腎氣的盛衰變化一致,是腎氣客觀量化指標之一。武文斌通過研究133例8~64歲男性T淋巴細胞亞群分布,發現總T細胞、輔助/誘導T細胞隨腎氣的盛衰而升降,抑制/殺傷T細胞隨腎氣的盛衰而降升,認為可以將CD3、CD4、CD8作為腎氣盛衰的辨證指標之一;鄭清蓮在分析不同年齡性別人血清堿性磷酸酶(ALP)活性后,認為ALP活性變化規律與中醫腎氣對人體生、長、壯、老、已之變化規律基本一致;趙英杰根據中西醫結合的理論,對45~69歲健康老人,分不同等級進行綜合測試,包括中醫衰老指標、西醫神經學指標和實驗室生物化學指標等,并用逐步回歸分析方法,推測其衰老程度;傅湘琦從22歲、33歲、50歲、70歲、81歲、105歲等6個年齡個人的頭發電鏡掃描發現,隨年齡增大,毛小皮游離緣間距由小增大,毛小皮的魚鱗狀排列的游離緣間距也由短變長最后出現銳尖狀,而高齡者毛小皮有破壞脫落現象,認為毛發的形態學改變與年齡有密切的關系。
人發相對于其他生物樣本而言,對元素的檢測有不少優點:其一,頭發取樣容易,便于貯存;其二,頭發中元素的含量因累積的原因較人體其他部位如血、唾液、尿中高,并且比較穩定,分析容易;其三、發可以反映過去幾周、幾月內的元素營養狀況。發為皮膚的附屬器官,發根部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淋巴管,是人體元素和其他物質的代謝途徑,能真實地反應元素的貯存情況。20世紀60年代發現了拿破侖的真正死因,肯定了頭發礦物元素分析的價值。國際原子能機構(LAEA)和美國環保組織選定人發作為環境污染的可靠指示器。
頭發中的元素含量不僅能反映人體生理的變化(人體處于不同的發育階段,人發中元素的含量也有所不同),還能反映人體的病理改變,各種疾病均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人發元素含量發生改變,如癌癥、冠心病、白癜風、肺結核、肝炎、糖尿病、腦梗死、佝僂病、帕金森病、有害物質的職業性接觸等等。
總之,我們認為人發元素在金屬代謝、污染控制、營養狀況、臨床診斷等方面的優越地位。因此,作為聯系中醫腎氣與現代科學研究的橋梁,人發元素將是一種理想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