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骨頭壞死康復指南
- 董曉俊 李冬
- 1357字
- 2019-11-27 11:51:09
六、股骨頭壞死的鑒別診斷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誤診為股骨頭壞死概率很高,兩者的癥狀和體征相似,影像學上的檢查又難以辨別,故應該多從幾個方面進行鑒別診斷。
示例1: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并髖關節骨性關節炎
如圖7所示。

圖7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X線表現
1.病因不同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由髖關節外傷、應用激素、過量飲酒、風濕病、血液系統病、潛水病、燒傷等疾患,使股骨頭及其附近血管遭到堵塞破壞,造成骨細胞血液供應不斷減少,骨組織不斷壞死,無新骨生長。而先天性髖關節發育異常并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則是由于關節退變,軟骨被破壞后才生的慢性炎癥,軟骨下及關節周圍有新骨形成,繼發于髖臼、股骨頭先天性發育不良,臨床十分常見,多發生在青春期、產后、更年期的女性,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具體誘發原因不明。
2.臨床表現不同
兩者癥狀和體征極為相似,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前期無癥狀或癥狀較輕,一旦出現癥狀,則進展較為迅速,幾個月可見病情變化。而髖關節骨性關節炎一般病史較長,年齡較大,動態觀察股骨頭變形進展緩慢,繼發于髖關節先天性發育不良的髖關節炎,常常累積十幾年才出現癥狀,某些刺激因素會加速的髖部關節炎病變進程。
3.影像表現不同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最典型的表現是 MRI上的雙線征, X線、CT上的新月征,不規則不均勻低密度影,出現硬化、空洞等囊性變,或碎裂等破壞形態,關節間隙變窄,股骨頭球面部不光滑、不連續、塌陷。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并髖關節骨性關節炎X線、CT則表現為髖關節軟骨破壞、關節間隙狹窄,股骨頭變扁、肥大,出現硬化、空洞等囊性變形態,股骨頸變粗變短,頭頸交界處有骨贅形成,而使股骨頭呈蕈狀,股骨頭球面較清晰、連續、不塌陷。髖臼頂部可見骨密度增高,外上緣亦有骨贅形成,有時可發現關節內游離體。組織病理學顯示股骨頭并無缺血,無廣泛的骨髓壞死,顯微鏡下可見血流淤滯,髓內纖維化,骨小粱增厚現象,這與血循環異常有關,這是與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重要區別點。兩者X線、CT在股骨頭均可見大小不等的囊性變,囊性變周圍有骨質硬化現象。

圖8 強直性脊柱炎X線
示例2: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常見于男性,20~40歲多見(X線如圖8所示)。最多見于骶髂關節和腰椎,其次為髖、膝、胸椎、頸椎。髖關節受累者大都伴有骶髂關節、腰椎的病變。本病起病緩慢,多表現為不明原因的腰痛及腰部僵硬感,晨起重,活動后減輕,由于骶髂關節炎的反射,部分病人出現坐骨神經痛癥狀,以后腰腿痛逐漸向上發展,胸椎及胸肋關節出現僵硬,出現呼吸不暢。頸椎活動受累時,頭部活動受限,整個脊柱嚴重僵硬。由于椎旁肌痙攣,病人站立或臥位時,為了減輕疼痛,脊柱漸呈屈曲位,病人表現為駝背畸形。早期骶髂關節可有局部壓痛,骨盆分離試驗、擠壓試驗陽性。一般于起病后3~6個月才出現X線表現。骶骼關節最早出現改變,顯示髂骨軟骨下有磨砂樣增生帶。病變進一步向上蔓延,侵犯整個關節,關節邊緣呈鋸齒樣,軟骨下硬化帶增寬,骨線模糊,關節間隙消失,骨性強直。脊椎的改變發生在骶髂關節病變之后,髖關節受累常為雙側,早期可見骨質疏松,關節囊膨隆和閉孔縮小。中期關節間隙狹窄,關節邊緣囊性改變或髖臼外緣和股骨頭邊緣骨質增生(韌帶贅)。晚期可見髖臼內陷或關節呈骨性強直。化驗檢查可有輕度貧血,血沉加快,血清堿性磷酸酶增高。研究表明,90%以上的病人組織相容抗原HLA-B27為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