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圖書館工具書管理與服務研究
- 王文兵 覃云
- 9146字
- 2019-11-27 11:42:48
第四節 我國工具書的產生與發展史略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我國的工具書編纂活動也起源很早,周秦時就已有了。其后,各類字典、詞典、類書、韻書等林林總總,可謂汗牛充棟。盡管古工具書的編纂受各種因素的支配,如思想文化大一統的需要,教育傳播的需要,經學普及的需要,科舉考試的需要等等,但是這些工具書的編纂無不是中華文化輝煌發達的表現。而大型工具書的編纂往往又是那個時代盛世修典的表現。政治的統一強大與大規模典籍的整理、修纂相伴隨,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顯著性標志。
一、古代工具書的產生與發展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早在夏代就由文字而產生了文獻,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語言文字、文化典籍和科學知識的日益豐富,文獻典籍浩如煙海,人們要從浩瀚的書海中及時查找所需要的資料的難度越來越大,于是一種將找出的資料線索以特定的編排形式和檢索方法編制成圖書——工具書應運而生。工具書就像文獻寶庫中的瑰寶,熠熠生輝。
我國工具書的起源可追溯到夏、商、周時期。據歷史文獻記載,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時代已有了典籍,《呂氏春秋·先識覽》記載:“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之而泣之”。《尚書·多士》記錄:“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周代的《山海圖》以及后來考古發現的《九鼎圖紋》以及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圖”,都可以認為是原始的圖錄;周宣王太史編《史籀篇》是字書的初始;周代的“牒記”及《周譜》的“旁行斜上法”和“古六歷”可視為表譜淵源;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周游列國,得觀百二十國寶書: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總詩書禮樂而會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貫二帝三王而通為一家,然后能及古今之變(鄭樵《通志總序》)。這可以說是最早的“工具書”編纂活動,他所編纂的《尚書》目錄、《詩經》目錄及其序錄,被認為是目錄的濫觴之作。自春秋開始我國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勢,著述十分的豐富,產生了大量的書籍,這為工具書的產生奠定了極好的準備基礎。
周代、先秦時期——工具書的萌芽期。我國最早的工具書是周秦時代的歷書和字書。這個時期的工具書呈萌芽階段。歷書有《殷歷》、《額項歷》;字書有《史摘篇》、《蒼領篇》等。但這類書都早已失傳。
秦朝統一全國后,雖然經濟發展、國力強大,但統治時間太短,文化發展剛剛開始就結束了。這一時期,人們對識古字、古音不太認識,人們開始了對經書進行注釋,把這些注釋集中在一起,出現了類似《爾雅》的釋義方式,逐漸發展為專門的解釋詞義的工具書,這可以說是《爾雅》的雛形。因此,我們認為這一時期是工具書產生的萌芽時期。
漢代——工具書的奠基時期。漢代是我國封建經濟和封建文化鞏固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工具書正式產生并奠定基礎的時期。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在撰寫我國第一部通史《史記》時,創立了用表格形式、按時代或年月編次的十表。“十表”雖不獨立成軼,實是表譜濫觴。除此以外,字典、詞典、書目、政書、年表、地圖、歷法等多種類型的工具書也相繼產生。西漢經濟學家、目錄學家劉向、劉歆父子在《別錄》、《七略》中所體現的撰寫敘錄、總序、大序、小序的方法和編輯綜合性分類解題目錄的實踐,奠定了我國古代書目編纂的基礎。他們所倡導的40書目編制原則、體例和方法,對后世都有很大影響。秦漢時的經學家及楊雄、許慎先后編纂了《爾雅》、《方言》、《說文解字》,開創了訓詁書和字書的先河。《爾雅》是詞典的先河,它就是解釋先秦詞話古文匯編,從解釋“五經”而發展形成的,可視為我國第一部語義分類詞典。它“通詁訓之指歸,敘詩人之興詠,總絕代之離詞,辨同實而殊號,“誠九流之津涉,六藝之鈐鍵,學覽者之潭奧,擒翰者之華苑”,“可以博物不惑,多記于鳥禽草木之名”。(郭璞《爾雅·序》)。楊雄的《方言》是第一部專門解釋方言的詞典;許慎的《說文解字》是我國字典的先河,首創了用部首編排漢字的方法,它其實也是一部講解文字形、音、義的字典,對后世影響極大。后班固在我國第一部全國性分類解題目錄——《七略》的基礎的編制成了我國第一部史志目錄——《漢書.藝文志》。地圖一類的工具書在漢代由于戰爭的需要,尤其是軍事地圖已經廣泛使用,可惜存世的很少。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繪在帛上的“駐軍圖”、“地形圖”、“城邑圖”是我國西漢文帝初20年(前168年)以前的作品,是古地圖的實存物,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地圖。漢代的這些工具書為后來工具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工具書初步發展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幾百年間,社會動蕩不安,諸侯爭霸稱雄,三國鼎立,南北對峙,戰事十分頻繁,國家也長期分裂,人民大眾飽受戰亂影響,但是這個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仍在緩慢地發展。這個時期由于各民族交往頻繁,促進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封建士族制度形成,民族之間的交往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內容內涵,中外文化交流,思想領域異常活躍,道教官方化,玄學一度盛行,儒道釋三教合流,推動了文學、音韻學、譜牒學的極大發展,再加上紙的應用日益廣泛,圖書數量大增,書目有較快發展,除《玉篇》、《小爾雅》、《釋名》和《廣推》等是在漢代基礎上增補而成的字書外,出現了我國最早的四部圖書分類目錄晉荀勖的《中經新簿》和李充的《晉元帝四部書目》,最早的佛經目錄即釋道安的《綜理眾經目錄》及現存最早的佛經目錄即釋僧佑的《出三藏記集》。類書、韻書開始出現,魏文帝(曹丕)下令組織編纂《皇覽》,由魏王象、劉劭等編纂的《皇覽》成為我國匯錄群書,比類相從的第一部類書,被認為是中國類書之祖。南北朝時期以梁徐勉等所撰的《華林遍略》和北齊祖王廷等所撰的《修文殿御覽》為著名。專科類書有我國最早的類書(西晉)張華的《博物志》及對后世影響較大、現存最古的類書——《梁武帝物志》及對后世影響較大,在北魏末或東魏初(相當于公元6世紀30年代),還出現了中國現存的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業專科辭典——《齊民要術》。韻書在三國時期也已出現,曹魏時代李登編的《聲類》和晉代呂靜編的《韻集》是中國最早的韻書,《聲類》首創了四部分類法;對后世影響較大的韻書數隋而陸法言的《切韻》。詩文集也有了發展,晉杜預和摯虞分別選輯有《善文》和《文章流別集》,梁蕭統編的《文選》為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南朝陳徐陵編的《玉臺新詠》是《詩經》、《楚辭》以后的詩歌總集。此外,西晉的裴秀繪制的《禹貢地域圖》和《方丈圖》開創了中國歷史地圖的先河,他總結前人經驗,提出了繪制地圖的注項原則,即“制圖六體”,他可謂是制圖學的一位奠基者,自此至明末一直為歷代制圖者所遵循,在世界制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北齊信都芳的《器準圖》是我國第一部科技圖譜。梁蕭繹的《古今同姓名錄》是第一部人名辭典和人名錄,也是我國最古老的人名詞典。而晉杜預的《春秋長歷》則是我國歷表的開山之作。《玉篇》是中國現存的一部楷書字典,《廣雅》則中國第一部值得重視的《爾雅》式詞典。《古今字詁》、《字林》和《古今文字》則是42祖述《說文》而兼收篆隸的字書。周代的記載帝王年代的“牒記”是我國最早的年表,西漢司馬遷著《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是一部較為完整的歷史年表。
唐宋時期——工具書的繁榮時期。在唐宋時期是我國封建經濟、政治和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科舉制度的推行,印刷術的發明,文學、史學的發達和宗教文化的空前盛行,各類型工具書都得到較大發展和完善,大大促進了書目、類書、政書、韻書、字書、表譜、圖錄等各類工具書的繁榮和發展。在唐代初期就出現了諸如武太后的《字海》100卷,《韻海鏡源》360卷等大部頭的字書。唐宋時期官府藏書、私人藏書發展極為迅速,書目編制貢獻十分突出,出現了李延壽的《隋書·經籍志》及《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等史志目錄的四部法創史之作;特別是唐魏征等撰《隋書》中的《經籍志》是我國第二部史志目錄,為后世一千多年所沿用。還出現了《群書四部錄》、《古今書錄》、《崇文總目》等著名官修書目。宋朝王堯臣等人的《崇文總目》,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尤袤的《遂初堂書目》等知名私人藏書目錄,這些書目在我國目錄學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唐宋時期類書、政書方面也有較大發展。類書如唐朝虞世南的《兆堂書鈔》和《白氏六帖》、歐陽詢等的《藝文類聚》、徐堅等的《初學記》和宋朝李昉、扈蒙等的《太平御覽》、王欽若、楊億等的《冊府元龜》、王應麟的《玉海》、陳景沂的《全芳備祖》以及《太平廣記》等都是比較有代表性的類書。《藝文類聚》文事兼備、先事后文的體例對后世影響很大。唐代出現了我國第一部完備的政書,即杜估的《通典》。宋代學人鄭樵所著的《通志》是政書的又一部杰出之作。此外還有專記一代典章制度的“會要”也有了較在發展,如王溥的《唐會要》、《五代會要》及官修《唐六典》也都有各自的突出貢獻。韻書和字書此間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唐代孫面的《唐韻》,宋代陳彭年的《廣韻》、丁度等重編的《集韻》,使韻書體例漸趨完善。字書中出現了唐代陳德明的《經典釋文》,對經書文字進行了注釋分解,是一部知名的古書文字訓話的總匯。釋玄應和慧林的《一切經音義》都是專門的字書。唐代封演的《古今年號錄》、宋代晁公邁的《歷代紀年》、呂祖謙的《大事記》、王應麟的《歷代年號》、劉羲叟的《長歷》是表譜的代表作。地圖在唐宋時期也有發展,如唐代賈耽的《海內華夷圖》是裴秀之后劃時代的作品,宋代沈括的《天下郡縣圖》等,是歷史上著名的圖錄著作,對后代影響比較大。
遼、金、元時期,由于連年戰爭禍亂,加上統治集團崇尚武功,對文化事業無暇管治,更談不上發展,工具書編纂很少。但在韻書編纂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金代王文郁編的《平水新刊禮部韻略》,歸并《廣韻》206韻為160韻,成為后代用韻的標準。160韻還被廣泛地運用于編制其他工具書、如類書索引(韻編)等。元代陰時夫父子所編的《韻府群玉》在韻書中較為著名、其他如元代周德清編輯的《中原音韻》、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在唐宋政書的基礎上有了發展。朱思本的《輿地圖》在我國地圖學史上是一部重要著作。元代還出現了類似于手冊的工具書——《居家必備》、《居家必用事類全集》等都有一定的影響。
明清時期——中國工具書的進化時期。這一時期封建經濟、政治和文化繼續發展,資本主義開始萌芽,中央集權加劇,文化思想統治加強,西方科學開始傳入,這一時期無論從工具書種類、規模、內容和編纂上看,還是從工具書的發行數量、影響范圍來看,都使工具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種類多、部頭大、體例新穎,是古代工具書集大成的時期。出現了歷史上最大的類書謝縉、姚廣孝的《永樂大典》和現存最大類書陳夢雷、蔣廷44錫的《古今圖書集成》,以及后來的《佩文韻府》、《格致鏡原》、《廣博物志》等都是集大成的專門類書之作。在政書方面,在《通典》、《通志》和《文獻通考》這“三通”的基礎上續成“九通”——《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等。在書目方面出現了規模最大、體例最完備的官修書目永瑢、紀昀等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一時期國家藏書目錄、私家藏書目錄、史志目錄、善本目錄、專科目錄等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字典在明梅膺祚《字匯》、明末張自烈《正字通》的基礎上,出現了清代張玉書、陳延敬等編纂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至今還在廣泛使用,也是個人藏書者普遍收藏的工具書,遇有生僻字馬上想到查查《康熙字典》。清代是研究《說文》的“黃金時代”,出現了段玉裁的《汲古閣說文訂》和《說文釋例》30卷,王筠的《說文釋例》20卷和《說文句讀》30卷,桂馥的《說文義證》50卷,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18卷等有影響的著作。義類詞典進車步發展,收錄范圍擴大,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專科辭典的編纂也非常興旺,明時李時珍《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清李兆洛的《歷史地理志韻編今釋》等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明代張士佩的《洪武正韻玉鍵》、傅山的《兩漢書姓名韻》是我國較早的索引作品,各級各類圖書館普遍都有收藏。清代萬斯同的《歷代史表》、《歷代紀元匯考》、齊召南的《歷代帝王年表》,李兆洛的《歷代紀元編》,汪曰楨的《歷代長術輯要》等都是史表的杰出作品,至今還作為參考資料匯集,經常為讀者所使用。此時還出現了實測地圖,康熙《皇輿全覽圖》和乾隆《內府輿圖》都著稱于世,并成為中國近代地圖的主要依據。另官修的《全唐詩》、《全唐文》、《歷代賦匯》及嚴可均編的《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等成為了詩文集的總結性作品。明清時期還出現了專為少數民族編纂的工具書,如明代的《高昌館雜字》、清代拉錫、丹金等人編的《滿蒙文鑒》和作者不詳的《五體清文鑒》等。
總之,古代許多工具書編纂者提出的有關工具書編纂的理論見解,反映了古代工具書研究的偉大成就,并為現代工具書研究編纂打下堅實基礎。
二、近現當代工具書的繁榮與昌盛
工具書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它的編纂和利用不斷進行研究探討。清末民初以來,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發生了急劇變化。封建時代的工具書,對古代典籍集中整理和詮釋,而對當代新事物記述很少,鴉片戰爭掀開了中國近代史的新篇章,西方政治思想、科學文化的引入,給中國科學文化帶來了新的氣息,尤其是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提倡的科學和民主思想,對中國人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中國近現代工具書的內容、類型和編排方式都產生了新的改變。
1.近現代工具書發展
近現代工具書的編纂是中國工具書發展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為近代階段;二是從1919年到1949新中國成立前,為現代階段。
在近代階段,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這一時期突出了語文工具書編纂的革新和發展,《中華大字典》突破了《康熙字典》的框架而編纂成書,它增收的多字大部分是科學用字和近代方言,它的使用性更強。還編纂出版了《辭源》這類收錄了大量新名詞術語、科技用語的極具現代意義的大型百科辭書,滿足了社會尤其是知識界的需求,是至今千家46萬戶案頭必備的大型工具書。同時也編纂出版了一些其他詞典,如《新字典》、《實用大字典》等。由于西方科學文化向中國傳入,外漢辭典編纂有了新的進展,出現了一批反映西方科學技術內容的外漢辭典,諸如《汽機中西名目表》、《袖珍英華成語辭典》、《德華字典》等雙語專業辭典,還編纂出版了諸如杜亞泉等的《植物學大辭典》、《動物學大辭典》等新的專科辭典。反映新情況、新材料的年鑒、名錄、手冊一類的工具書也紛紛問世,如1864年連續出版了《海關中外貿易年刊》、1909年奉天學務公所圖書科出版了《新譯世界統計年鑒》、1913年上海神州編譯社出版了《世界年鑒》等。還出現了梁啟超的《西學書目表》等。
在現代階段,從1919年到1949新中國成立前,這一時期綜合性辭典和專科性辭典有了新的進展,出現了首次收錄詞語兼百科詞條的綜合性辭典《辭海》,還出現了《佛學大辭典》、謝觀的《中國醫學大辭典》、臧勵和等人編纂的《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地質礦物學大辭典》、《中國文藝辭典》彭作楨的《古今同姓名大辭典》,鄭貞文的《自然科學辭典》,鄭競毅、彭時的《法律大辭書》,譚正壁的《中國文學家大辭典》等專科性辭典。雙語專業辭典大量出現,如《新中俄大字典》、《現代中文世界語辭典》、《俄華大字典》、《綜合中華日華大辭典》、《俄華新字典》、黃士復等的《綜合英漢大辭典》、《英漢大詞典》等。這一時期書目、索引、年鑒等的編纂出版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如梁啟超的《全國出版物總目錄》、孫殿起的《販書偶記》、朱仕嘉的《中國地方志綜錄》、楊家駱的《民國以來出版新書總目提要》等,索引有葉紹鈞的《十三經索引》、鄧元鼎、王默君編的《宋元學案人名索引》、《十通索引》等。年鑒有阮湘主編的《中國年鑒》、劉思和主編的《世界年鑒》等等。同時,也加強了詞典理論研究,逐漸產生了較為系統的詞典學理論,工具書編纂擺脫了經學的附庸地位,走向了獨立發展的現代科學道路。
綜觀近現代時期工具書的發展,由于西方科學文化的東漸,人們對國外的政治思想、科學文化有了解,對國外科學文化的學習需要,促進了各種外漢雙語字典、詞典的編纂出版,工具書的編纂呈現出了新的景象,開辟了新的領域,工具書的品種數量等都大大增加,工具書的編纂從傳統訓詁到現代科學解釋,形成中國工具書發展原轉折,使工具書的編纂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為當代工具書的編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這一時期對詞典學的研究明顯進步,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了相關的理論系統,為工具書理論建立打下基礎。
近現代,以“工具書”為名進行全面、深入研究的著作或教材開始出現,其中有汪辟疆的《工具書的類別及其解題》、鄧衍林的《中文參考書舉要》、鄧嗣禹的《中文參考書目解題》、何多源的《中文參考書指南》。新中國成立后,先后有200多種工具書教材和專著。比較著名的有朱天俊等的先后有《中文工具書》、《文史工具書手冊》,南京大學圖書館編的《文史哲工具書簡介》,王明根等編的《文史工具書的源流和使用》,朱一清編的《文史工具書及其使用法》,吳小如、吳同賓合編的《中國文史工具資料書舉要》,張旭光編著的《文史工具書評價》,戚志芬編著的《參考工作與參考工具書》,倪波主編的《科技工具書及其檢索簡介》,林申清、胡卓澄合著的《中外工具書使用指南》,王秀蘭編著的《英文工具書》,陳炳迢著的《辭書概要》、《辭書編纂學概論》等。還有如劉葉秋的《中國字典史略》、錢劍夫的《中國古代字典辭典概論》、趙振鋒的《古代辭書史話》、趙誠的《中國古代的韻書》、胡道靜的《中國古代的類書》、金常政的《百科全書編纂概論》、程磊的《年鑒學》、潘樹廣的《古籍索引概論》等都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工具書專著。
2.當代工具書的繁榮昌盛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文化教育和科學事業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工具書的需求越來越大。工具書事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工具書編纂欣欣向榮,方興未艾。工具書不僅在數量上增大,而且在質量上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內容不斷更新,編排方式和編纂方法實現了全新的變革。
建國后的60多年來,工具書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1)1950年至1966年為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出版各類工具書近8000種。工具書編纂為了適應當時形勢的發展與民眾的迫切需要,一大批小型語文類工具書、翻譯的字書、專科性工具書相繼出版。如新華辭書社1950年出版的《新華字典》、中華書局1954年出版的楊樹達著的《詞詮》,商務印書館1963年出版的張其、蔡文縈編的《簡明英漢詞典》、商務印書館1959年出版的陳濤主編的《日漢詞典》等,在專科性詞典方面如《圖書館學辭典》(盧震京編,商務印書館,1958)、《應用化學辭典》(朱積宣,商務印書館,1954)、《科學技術辭典》(商務印書館編印,1959)等。
(2)1967年至1976年為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文革”開始,十年浩劫,由于極左思潮干擾,使工具書的發展遭到空前摧殘,好多種正在編纂的工具書都被迫下馬,這十年期間,工具書的出版是歷史最低,總共才出了100種。直到1975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批準了我國第一個工具書編印的長期規劃,工具書的編纂才開始復蘇。
(3)1977年至1999年為第三階段。1976年“文革”結束后,工具書發展開始了轉機,從1977年開始,工具書出版量逐年大幅上升,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工具書事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已經出版和正在出版的大型工具書就有100多部,專科性詞典的門類更加齊全,外國工具書譯本數量日益增多,規模不斷從小到大,小型工具書百花齊放,少數民族工具書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工具書隊伍也不斷壯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工具書理論研究也有了長足進步,工具書理論刊物《辭書研究》于1979年創刊,大量的工具書學專著陸續出版,一些工具書研究學術團體不斷建立健全。新中國成立后,文獻檢索教材大量涌現,形成工具書學研究的一大亮點。文科高校開設中文工具書課程,圖書館學專業的設置也促使有關教材更加豐富和完備,到目前為止文獻檢索教材多達400多種。其中社科文獻檢索教材有劉裕昆編寫的《社會科學文獻檢索與利用——怎樣查社會科學圖書資料》(遼寧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賀修銘等編的《社會科學文獻檢索教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來新夏等編著的《社會科學文獻檢索與利用》(南開大學出版社1986年出版)、趙國章主編的《社會科學文獻檢索與利用》(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年出版)、武漢大學圖書館等編的《社會科學文獻檢索與利用教程》(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等。科技文獻檢索教材主要有陳光祚編著的(武漢大學出版社,1984年出版),賴茂生、徐克敏合編的《科技文獻文獻檢索》(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出版),王振東等編的《科技文獻檢索方法——信息的鑰匙》(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出版),董若暻編著的《科技文獻檢索》(冶金工業出版社1986年出版),杜桑海主編的《科技情報檢索基礎》(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出版)等。
(4)2000年至今為第四階段。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是信息時代,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逐漸深入到現代社會人們生活中,信息爆炸性增長,它所帶來的重大變革嚴重影響到圖書出版行業,加之用戶的E -Science的教科研環境和科研需求,電子50版工具書和網絡版工具書大量發展。目前,網絡版工具書發展勢頭迅猛,且逐漸趨于規范成熟,典型的例證是國內外涌現出來的受到普遍歡迎的各種綜合性或專業性數據庫。百科全書等參考工具書的網絡化發展速度雖說稍慢一些,但也很令人吃驚,如不列顛百科全書網絡版在其免費供應使用的第一周內,查閱人數超過了1000萬人次,這在使用傳統紙質工具書的年代里是不可想象的。與傳統百科全書開發在線版相比更具革命意義的是維基百科的誕生與發展。維基百科的意義或許已經不僅僅是一部網上百科全書,而是已經成為以維基百科為代表的新的工具書的時代。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也使工具書的發展具有全新的視角和發展方向,總之,在現代網絡環境下,工具書應朝著以下幾個方向發展:一是檢索更加智能化、人性化。二是加強權威性,強化網絡工具書的權威性是其發展方向,這一點對于非搜索引擎類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網絡工具書尤為重要,因為網絡工具書應通過值得信賴的內容和服務來吸引和保持網絡用戶的訪問。三是完善電子閱讀器,發展無線上網技術,完善電子閱讀器的網絡功能,使網絡工具書也可以隨身攜帶,同時注意提高電子閱讀器的分辨率,使讀者閱讀更加舒適,以便在最大限度上方便網絡版工具書的使用。四是加強著作權保護工作,傳統紙質工具書維權的環境近年來有所改善,但網絡環境下的侵權行為屢屢發生,且更難界定,因此必須加強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保護。這也是加強網絡工具書權威性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