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轉金字塔
- (英)喬納森·威爾遜 迪生
- 2280字
- 2019-01-10 18:42:12
查魯阿之爪
只要看過1924年奧運會烏拉圭隊的比賽,就不會有這種誤解。阿根廷未派隊參賽,而烏拉圭隊趕赴巴黎并書寫了早期足球的一段佳話。加萊亞諾的筆調常過于浪漫,但他對祖國奪金的狂喜很難讓人感到不快。首先,烏拉圭隊是一支工人球隊,也有隊員是來自其他行業,包括一個肉販、一個大理石切割工、一個雜貨商和一個冰激凌販。他們搭乘輪船統艙漂洋過海來到歐洲,靠打比賽掙得船上的食宿費用。抵達法國之前,他們在西班牙贏下九場友誼賽。作為第一支造訪歐洲的拉美球隊,他們沒有獲得多少關注——至少起初如此,只有兩千人目睹了他們在奧運會首秀中7-0痛擊南斯拉夫。
翁迪諾·維耶拉日后將執教烏拉圭國家隊,他的文采只略遜于加萊亞諾:“我們開創了烏拉圭流派。一無教練,二無體能準備,三無運動醫療,四無專家。我們就是在烏拉圭的球場上,從早到晚,孤獨地追逐皮球,直到月夜降臨。我們歷練二十年,終于成為球員,終于達到球員的標準:對球的絕對掌控……緊緊控制住,決不丟球……我們踢的是一種原生態足球。它立足經驗,依靠自學,風范與生俱來。它不局限于舊大陸的足球規范,一點都不……這就是我們的足球,我們的流派就是這么形成的,整個新大陸的足球流派就是這么產生的?!?/p>
烏拉圭隊的故事在巴黎不脛而走。加萊亞諾寫道:“每場比賽,觀眾都推搡著爭相一睹球員英姿——他們如松鼠般靈活,踢球好似下棋。英國球隊的長傳和高球已是駕輕就熟,但來自遙遠美洲的子孫與遺產無緣,沒有遵循父輩的足跡。他們創造了地面短傳踢法,工于節奏的快速變換和盤帶的風馳電掣?!?/p>
踢球似下棋?阿爾科克恐怕很難認同。不過,他可能會欣賞中鋒彼得羅內的進球本領,即便后者因為擔心弄亂抹滿發油的發型而不愿意用頭頂球?,F場觀眾卻是心花怒放——烏拉圭在賽事中一直保持了出色狀態,前4場進17球丟2球,然后在決賽中3-0擊敗瑞士。法國散文家和小說家德蒙泰朗的反應堪稱典型。他寫道:“天啟!這才是真正的足球。與之相比,我們從前所知所踢的足球,不過是學童的業余愛好罷了?!?/p>
后來擔任《隊報》編輯的阿諾還在踢球,輝煌的職業生涯正臨近尾聲,他的回應沒有那么慷慨激昂。他寫道,烏拉圭隊展示出令人驚嘆的“接球、控球和處理球的精湛技藝。他們創造出的美麗足球,不僅優雅,而且多變、快速、有力、有效”。至于覺得英國足球仍然高人一籌的想法,阿諾不屑一顧:“就像拿阿拉伯良種馬與農場里的馬相比?!?/p>
烏拉圭隊回國后,阿根廷方面立即下了戰書。兩隊的次回合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進行,觀眾騷亂導致比賽在主隊2-1領先時結束,從而將總比分定格在3-2。阿根廷人堅持認為,這場比賽表明了,只要他們派隊參加奧運會就能奪冠。也許是,也許不是,畢竟已經沒有了假設的可能。不過,布宜諾斯艾利斯球隊博卡青年的確在1925年的歐洲巡回比賽中讓人眼前一亮,19場比賽僅負3場。
四年后阿根廷派隊參加阿姆斯特丹奧運會,決賽“巧遇”烏拉圭,重賽中1-2告負。兩年后,雙方相遇在首屆世界杯決賽,烏拉圭以4-2再奏凱歌。從當時的報道中似乎能看出烏拉圭的優勢所在:盡管他們講究藝術,盡管維耶拉聲稱他們的踢法天然、不加雕琢,但他們能夠保持防守陣型,而阿根廷的個人主義讓球員們不時陷入混亂。意大利記者布雷拉在《意大利足球批判史》中寫道,1930年世界杯決賽表明:“阿根廷隊優雅而富于想象力,但技術優勢無法彌補戰術缺失。它們是拉普拉塔河兩岸的兩支國家隊,烏拉圭人是螞蟻,阿根廷人是知了。”這道出了本質:整個足球戰術的歷史就是在講述如何努力從堅固防守和流暢進攻之間取得最佳平衡。于是誕生了“查魯阿之爪”(la garra charrúa)理論,“charrúa”指的是烏拉圭的查魯阿族印第安土著,“garra”的字面意思是“爪”,更地道的意思是“膽量”或“戰斗精神”。據稱是“查魯阿之爪”為一個區區三百萬人口的小國賦予意志,助其折桂兩屆世界杯;也正是“查魯阿之爪”,為日后烏拉圭球隊的粗野賦以了微不足道的合法性。
這一理論或許浪漫化了,畢竟查魯阿族幾乎沒人參與足球,但對所有人——除了英國人——都顯而易見的是,拉普拉塔河口踢出了世界上最好的足球,而且這種足球遠比英國人按部就班的235陣型先進。阿根廷報紙《圖報》1928年的一篇文章斷言:“盎格魯-撒克遜的影響力在不斷消失,讓位于更加熱情不息的拉丁精神……人們很快開始改進這項運動的技巧,并形成自己的技巧……它有別于英國人的踢法,不那么單調、嚴謹和條理,因為它不會為了集體價值觀的榮譽而犧牲個人主義……拉普拉塔河足球更喜歡運用盤帶和個人發揮,而且更活潑也更有魅力?!?/p>
對想象力推崇之至,使得某些球員被尊為某種技術或花式動作的發明者:胡安·埃瓦里斯托被奉為腳后跟凌空踢球動作“marianela”的發明者;巴爾托盧奇開啟了魚躍沖頂;卡洛米諾創造了倒勾,但存在爭議。有人說倒勾球起源于19世紀末的秘魯,但大多數人認為阿斯拉才是真正的倒勾球宗師,此人是移民到智利的畢爾巴鄂人,1914年首次使用這種動作(因此南美西班牙語地區廣泛使用意思是智利人的“chilena”一詞代指倒勾球;另一種版本說,智利人阿雷利亞諾在1920年西班牙巡回比賽上推廣了這種技術),還有人沿襲1930年代巴西前鋒萊昂尼達斯的觀點,將倒勾球的發明歸功于彼得羅尼略·德·布里托。古怪的是,前阿斯頓維拉主席道格·埃利斯自稱發明了倒勾,只是他從未踢過任何級別的比賽,并且他的生日比翁薩加首次上演倒勾絕活還要晚上十年。但這種背景下,發明者身份的真正歸屬已經不重要;上述爭論表明了1920年代拉普拉塔河口一帶對想象力的珍視,這才是要點所在。英國足球的可恥之處是,足球鼻祖面對創新竟然如此敵視,以至于埃利斯確實有可能是在英國本土上演倒勾的第一人。

1930年7月30日
蒙得維的亞百年球場
世界杯決賽
烏拉圭 4-2 阿根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