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味中醫叢書:名人用藥與中醫
- 胡獻國
- 1084字
- 2019-01-10 18:39:32
四、孫思邈與蒲公英
歷史溯源
孫思邈在貞觀五年七月十五日夜晚,因翻弄藥草,左手中指觸碰了木刺,出現手指紅腫,到天亮時已腫脹變劇,疼痛難忍。十幾天過去后,傷處仍痛得厲害,瘡面也一天天擴大。孫思邈經常用蒲公英治療癰腫,于是采來蒲公英內服、外敷,用藥后很快感到舒適,疼痛減輕,沒到十日,手指便恢復了原狀。
蒲公英有“中藥抗生素”之稱,故可治療惡刺。
中醫觀點
蒲公英,又名黃花地丁,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及其多種同屬植物的帶花全草,夏秋兩季采收,入食則鮮用,入藥鮮用、曬干應用均可。蒲公英全國各地均有分布,生長于山坡草地,田頭路邊,別看它是路邊野草,經濟價值不大,卻是藥食俱佳的天然綠色植物。

明李時珍言“蒲公英幼苗可食、可啖”;清王士雄言其“嫩可為蔬,老則入藥,洵為上品”。在春夏之交末開花之前摘取蒲公英嫩莖、葉洗凈后用沸水焯二分鐘控干,可炒、可湯,也可取汁煮粥,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據分析,每百克蒲公英鮮品含蛋白質4.8克,碳水化合物5克,脂肪1.1克,鈣216毫克,磷39毫克,鐵10.2毫克,抗壞血酸4.7毫克,胡蘿卜素7.35毫克,核黃素0.39毫克,此外,還含有多種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可與花粉食品比美。以蒲公英為主要原料制成的蒲公英咖啡,是國際上流行的新保健食品,其具有保護肝臟,防止膽石形成的作用,可治療肝炎和黃疸。近年來,國內外對天然綠色植物類藥品與食品的研究與開發中,蒲公英也是對象之一。
蒲公英也是植物類良藥,有“天然抗生素”之美稱。中醫認為,蒲公英性味苦、甘、寒,入肝、胃經,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利濕退黃,通淋止痛之功,為中醫傳統清熱解毒藥物,歷代醫家將其用于治療乳癰、癤腫等,療效十分滿意。《新修本草》言其“和婦人乳癰腫,水煮飲之”。《本草衍義補遺》言其“解食毒,散食滯,化熱毒,消熱腫結核疔腫”?!侗静輦湟费云洹皩V稳榘b,疔毒,亦為通淋妙品”?,F代藥理研究表明,蒲公英含蒲公英甾醇,蒲公英素,蒲公英苦素,果膠,膽堿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有較強的殺滅作用;對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也有一定的殺滅作用。由于制藥工業的發展,蒲公英已被制成多種劑型,如針劑、片劑、糖漿劑、沖劑等,廣泛用于臨床各科多種感染性疾患,除外科的淋巴結炎、癤腫、乳腺炎、丹毒外,還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傳染性肝炎,膽系感染,五官科感染,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甚至手術后預防感染敗血癥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蒲公英藥源廣泛,療效確實,在農村更具有現實意義,一些有經驗的民間醫生碰見感染發炎者,特別是乳癰、疔瘡癤腫患者,常囑患者用蒲公英煮粥服食,同時用本品搗爛外敷,療效十分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