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病入膏肓與捶背養生

原文賞析

病入膏肓,出自《西游記》第十回“二將軍宮門鎮鬼,唐太宗地府還魂”:太宗道:“病勢已入膏肓,命將危矣,如何保得”。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臟與膈膜之間叫“肓”。病入膏肓,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如《左傳·成公十年》載有:“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后人常用“病入膏肓”來指代病重難治。

中醫觀點

膏肓,即膏肓穴,為人體穴位,屬足太陽膀胱經。

名解: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臟與膈膜之間也。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類物質由此外輸膀胱經。穴外輸膀胱經的氣血物質為心臟與膈膜之間的膏脂(此膏肓由五谷精微所化),故名膏肓。

定位: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緣,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髂肋肌;有第4、第5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及頸橫動脈降支;布有第4、5胸神經后支。

主治:

(1)咳嗽、氣喘、肺癆等肺之虛損證。

(2)肩胛痛。

(3)健忘、盜汗、遺精等虛勞諸疾。

操作:斜刺0.5~0.8寸。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于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乳腺炎、各種慢性虛損性疾病等。常灸此穴有強身保健、預防疾病的作用。配肺俞主治久咳;配肩井主治肩背痛;配百勞主治虛勞。

備注:腎之背俞穴。

養生提示

研究發現,人體背部的膏肓穴,卻可對“病入膏肓”起到預防和治療的作用。“或針勞,須向膏肓及百勞”是一名膾炙人口的針灸歌賦。百勞是督脈大椎穴的別名,在背部正中第7頸椎與第一胸椎棘之間。膏肓即膏肓穴,在第四、第五胸椎間旁開三寸,約四橫指處,屬足太陽膀胱經,是主治各種虛勞及慢性疾患的要穴。當久病不愈,身體呈現衰弱消瘦狀態時,最適宜取膏肓穴施治,可以起到扶陽固衛、濟陰安營、調和全身氣血的作用,從而使身體恢復強壯。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中說“膏肓穴無所不治”,明代醫家張景岳在《類經圖翼》中說“膏肓能主治虛羸損、五勞七傷及夢遺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后等,百病無所不療”由此可見,膏肓穴在虛勞證的治療上,應用是非常廣泛的。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背部有主一身陽氣的督脈和貫穿全身的足太陽膀胱經。“背宜常暖”,歷代醫家在背部施行的擦背、垂背、刮痧、捏脊、拔火罐等多種保健養生方法,都有一定的功效。背部除膏肓穴外,還有大椎、身柱、風門、肺俞等重要穴位。每次選用其中的2~3個施行保健灸(用艾條溫和灸10~20分鐘),隔天一次,堅持進行,能防治感冒,咳喘、小兒吐乳等多種病癥,對維護心肺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及促進健康長壽,均十分有益。

日本醫學家研究發現,人體背部皮下積聚者許多免疫細胞,這些“健康衛士”躺在那兒睡大覺,若能將這些健康衛士動員起來,會大大增強人體免疫系統的實力,而進行動員的最好辦法就是每天定時搔抓背部,或請人用雙手按摩背部,每次10~15分鐘,每日2~3次。擦胸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方法是用手掌上下左右摩擦箭突(前胸下端)直至頸下區域,一直到局部發熱充血為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乳源| 嘉祥县| 遂昌县| 松潘县| 聊城市| 梧州市| 双流县| 沧源| 辽源市| 宁化县| 定南县| 双鸭山市| 遂宁市| 正蓝旗| 若羌县| 台江县| 建始县| 泽州县| 涞源县| 万全县| 名山县| 溧水县| 眉山市| 广德县| 伊通| 红原县| 宕昌县| 佛冈县| 大厂| 云和县| 丹棱县| 栾城县| 衡山县| 栾城县| 怀宁县| 安龙县| 和林格尔县| 噶尔县| 吉木乃县| 娱乐| 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