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味中醫叢書:西游記與中醫
- 胡獻國
- 1353字
- 2019-01-10 18:38:06
脈氣不正與脈
原文賞析
《西游記》第十回“二將軍宮門鎮鬼,唐太宗地府還魂”中寫道:唐太宗朦朧醒來,醫官連忙來問疾,眾人問是什么疾病,醫官回答說:“皇上脈氣不正,虛而又數,狂言見鬼,又診得十動一代,五臟無氣,恐不諱只在七日之內矣”。眾官聞言大驚失色。這里虛而又數、十動一代等均為病理性脈象表現。
中醫觀點
每次診脈,必滿五十動。即每次按脈時間,每側脈搏跳動不應少于五十次。其意義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為了解五十動中無促脈、結脈、代脈,防止漏診。二為說明診脈不能草率從事,必須以辨清脈象為目的。如果第一個五十動仍辨不清楚,可延至第二個或第三個五十動。總之,每次診脈時間以2~3分鐘為宜。
“虛而又數”是指虛脈和數脈,意即在五十動中出現虛脈和數脈。“十動一代”是指在脈搏搏動10次時便出現一次代脈。唐太宗地府游玩,心驚膽戰,氣機逆亂,心氣不足,脈氣不正。故醫官判斷“不諱只在七日之內”。故通過脈診,可判斷疾病的病位、性質、邪正盛衰與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后。
養生提示
脈診,是醫者以指腹按一定部位的脈搏診察脈象。通過診脈,體察患者不同的脈象,以了解病情,診斷疾病。它是中醫學一種獨特的診斷疾病的方法。通過診察脈象的變化,可以判斷疾病的病位、性質、邪正盛衰與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后。
正常脈象古稱平脈,是健康無病之人的脈象。正常脈象的形態是三部有脈,一息四至(相當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從容和緩,柔和有力,節律一致,尺脈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隨生理活動和氣候環境的不同而有相應的正常變化。
疾病反映于脈象的變化,叫作病脈。一般來說,除了正常生理變化范圍以及個體生理特異之外的脈象,均系病脈。不同的病理脈象,反映了不同的病癥,我國最早的脈學專書《脈經》提出二十四種脈象,《景岳全書》提出十六種,《瀕湖脈學》提出二十七種,李士材的《診家正眼》又增加疾脈,故近代多從二十八脈論述。常見的病脈分類為:
浮脈類:浮脈類的脈象,有浮、洪、濡、散、芤、革六脈。因其脈位淺,浮取即得,故歸于一類。
沉脈類:沉脈類的脈象,有沉、伏、弱、牢四脈。脈位較深,重按乃得,故同歸于一類。
遲脈類:遲脈類的脈象,有遲、緩、澀、結四脈。脈動較慢,一息不足四到五至,故同歸于一類。
數脈類:數脈類的脈象,有數、疾、促、動四脈。脈動較快,一息超過五至,故同歸一類。
虛脈類:虛脈類脈象,有虛、細、微、代、短五脈,脈動應指無力,故歸于一類。
實脈類:實脈類脈象,有實、滑、弦、緊、長等五脈,脈動應指有力,故歸于一類。
各種病理性脈象常相兼出現,稱相兼脈,是指數種脈象并見的脈象,又稱為合脈,臨床有二合脈,三合脈、四合脈之分。如唐太宗“虛而又數”為氣血虧虛之癥。相兼脈象的主病,往往等于各個脈所主病的總和,如浮為表,數為熱,浮數主表熱,以此類推。現將常見的相兼脈及主病列于下:
浮緊。主病:表寒,風痹。
浮緩。主病:傷寒表虛證。
浮數。主病:表熱。
浮滑。主病:風痰,表證挾痰。
沉遲。主病:里寒。
弦數。主病:肝熱,肝火。
滑數。主病:痰熱,內熱食積。
洪數。主病:氣分熱盛。
沉弦。主病:肝郁氣滯,水飲內停。
沉澀。主病:血淤。
弦細。主病:肝腎陰虛,肝郁脾虛。
沉緩。主病:脾虛,水濕停留。
沉細。主病:陰虛,血虛。
弦滑數。主病:肝火挾痰,痰火內蘊。
沉細數。主病:陰虛,血虛有熱。
弦緊。主病:寒痛,寒滯肝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