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刻拍案驚奇卷之一 進香客莽看金剛經 出獄僧巧完法會分

詩曰:

世間字紙藏經同,見者須當付火中。

或置長流清凈處,自然福祿永無窮。

話說上古蒼頡蒼頡——也作“倉頡”,傳說為上古黃帝時的史官、漢字創造者。制字,有鬼夜哭,蓋因造化秘密從此發泄盡了。只這一哭,有好些個來因。假如孔子作《春秋》《春秋》——孔子所作,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史書,簡略地記載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間的歷史。,把二百四十二年間亂臣賊子心事闡發,凜如斧鉞,遂為萬古綱常之鑒,那些奸邪的鬼豈能不哭?又如子產鑄刑書子產鑄刑書——子產,即公孫僑,春秋時鄭國人,著名政治家。鄭簡公時,在子產主持下實行改革,把“刑書”(法律條文)鑄在鼎上公布。,只是禁人犯法,流到后來,奸胥舞文,酷吏鍛罪,只這筆尖上邊幾個字,斷送了多多少少人!那些屈陷的鬼豈能不哭?至于后世以詩文取士,憑著暗中朱衣神朱衣神——又稱“朱衣使者”,據宋趙令畤《侯鯖錄》載:歐陽修知貢舉時,每閱試卷,便覺有一朱衣人在旁,朱衣人點頭的,文章就入格,回頭看卻又不見人。,不論好歹,只看點頭。他肯點點頭的,便差池差池——亦作“差遲”,意為差錯、失誤。些,也會發高科,做高官;不肯點頭的,遮莫遮莫——亦作“遮末”,詩詞戲曲小說中常用俗語,寫法和含義極多,這里是無論、即使的意思。你怎樣高才,沒處叫撞天的屈。那些嘔心抽腸的鬼,更不知哭到幾時,才是住手。可見這“字”的關系,非同小可。況且圣賢傳經講道,齊家治國平天下,多用著他不消說;即是道家青牛騎出去道家青牛騎出去——道家傳說,據晉葛洪《抱樸子》載,老子騎青牛出散關,為關令尹喜作《道德經》,遂有了道家經典。,佛家白馬馱將來佛家白馬馱將來——佛家傳說,據東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載,漢明帝聞西方有異神,遣使向西域求之,時以白馬負經而來,佛教遂傳入中國。,也只是靠這幾個字,致得三教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流傳,同于三光三光——指日、月、星。。那字是何等之物,豈可不貴重他?每見世間人,不以字紙為意。見有那殘書廢葉,便將來包長包短,以致因而揩臺抹桌,棄擲在地,掃置灰塵污穢中。如此作踐,真是罪業罪業——佛教術語,意同罪孽。佛教“業”泛指一切身心活動。深重。假如偶然見了,便輕輕拾將起來,付之水火,有何重難的事,人不肯做?這不是人不肯做,一來只為人不曉得關著禍福,二來不在心上的事,匆匆忽略過了。只要能存心的人,但見字紙便加愛惜,遇有遺棄即行收拾,那個陰德可也不少哩!

宋時王沂公王沂公——即下文所說的王曾,北宋益都(今山東省青州市)人,仁宗時官拜宰相,封沂國公。之父,愛惜字紙。見地上有遺棄的,就拾起焚燒;便是落在糞穢中的,他畢竟設法取將起來,用水洗凈,或投之長流水中,或候烘曬乾了用火焚過。如此行之多年,不知收拾凈了萬萬千千的字紙。一日,妻有娠將產,忽夢孔圣人來分付道:“汝家愛惜字紙,陰功甚大。我已奏過上帝,遣弟子曾參來生汝家,使汝家富貴非常。”夢后果生一兒。因感夢中之語,就取名為王曾。后來連中三元連中三元——指舊時在鄉試、會試、廷試三級科舉考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廷試第一名叫狀元。,官封沂國公。宋朝一代中三元的止得三人,是宋庠、馮京與這王曾,可不是最希罕的科名了!誰知內中這一個,不過是惜字紙積來的福,豈非人人做得的事?如今世上人見了享受科名的,那個不稱羨,道是“難得”?及致愛惜字紙這樣容易事,卻錯過了不做,不知為何。且聽小子說幾句:

蒼頡制字,爰有妙理。

三教圣人,無不用此。

眼觀穢棄,顙當有泚顙(sǎnɡ嗓)當有泚(cǐ此)——頭上應該冒汗。用《孟子·滕文公上》“其顙有泚”句。顙,額頭。泚,汗水流出。

三元科名,惜字而已。

一唾手事,何不拾取?

小子因為奉勸世人惜字紙,偶然記起一件事來。一個只因惜字紙,拾得一張故紙,合成一大段佛門中因緣,有好些的靈異在里頭。有詩為證:

翰墨因緣法寶流,山門珍秘永傳留。

從來神物多呵護,堪笑愚人欲強謀。

卻說唐朝侍郎白樂天白樂天——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大詩人。,號香山居士,他是個佛門中再來人再來人——佛教稱再度轉世皈依佛門的人。,專一精心內典內典——佛教徒對佛教經典的稱謂。,勤修上乘上乘——即“大乘”,佛教中的一個重要流派,產生于公元一、二世紀的印度,強調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應以自利利他并重。,雖然頂冠束帶是個宰官身,卻自念佛看經,做成居士相。當時因母病,發愿手寫《金剛般若經》百卷,以祈冥佑,散施在各處寺宇中。后來五代、宋、元,兵戈擾亂,數百年間,古今名跡,海內亡失已盡,何況白香山一家遺墨,不知多多——同“都”,明人小說中的通俗用法。怎地消滅了。唯有吳中太湖內洞庭山一個寺中,流傳得一卷。直至國朝嘉靖嘉靖——明世宗朱厚熜年號,公元1522—1566年。年間,依然完好,首尾不缺。凡吳中賢士大夫、騷人墨客,曾經賞鑒過者,皆有題跋在上,不消說得。就是四方名公游客,也多曾有贊嘆頂禮頂禮——佛教徒最尊敬的禮節,頭、手、足五體投地,俯伏叩拜。、請求拜觀、留題姓名日月的,不計其數,算是千年來希奇古跡,極為難得的物事物事——吳方言,猶如說“東西”。。山僧相傳,至寶收藏,不在話下。

且說嘉靖四十三年,吳中大水,田禾淹盡,寸草不生,米價踴貴。各處禁糶閉糴,官府嚴示平價,越發米不入境了。元來大凡年荒米貴,官府只合靜聽民情,不去生事。少不得有一伙有本錢趨利的商人,貪那貴價,從外方賤處販將米來。有一伙有家當囤米的財主,貪那貴價,從家里厫厫——本作“敖”,糧倉。因秦漢時在敖山(今河南省滎陽市北)上置谷倉,稱“敖倉”,遂沿習而得名。中發出米去。米既漸漸輻輳輻輳(fú còu服湊)——車輪的輻聚集在轂上,引申為聚集。,價自漸漸平減。這個道理,也是極容易明白的。最是那不識時務執拗的腐儒做了官府,專一遇荒,就行禁糶、閉糴、平價等事。他認道是不使外方糴了本地米去,不知一行禁止,就有棍徒詐害。遇見本地交易,便自聲揚犯禁,拿到公庭,立受枷責。那有身家的怕惹事端,家中有米,只索閉倉高坐。又且官有定價,不許貴賣,無大利息,何苦出糶?那些販米的客人見官價不高,也無想頭。就是小民私下愿增價暗糴,懼怕敗露,受責受罰,有本錢的人不肯擔這樣干系,干這樣沒要緊的事。所以越弄得市上無米,米價轉高。愚民不知,上官不諳,只埋怨道:“如此禁閉,米只不多;如此抑價,米只不賤。”沒得解說,只囫圇說一句“救荒無奇策”罷了。誰知多是要行荒政,反致越荒的。

閑話且不說。只因是年米貴,那寺中僧侶頗多,坐食煩難。平日檀越檀越——僧人對為寺院施舍財物者的尊稱,即下文所說的“施主”。檀越是梵,。,也為年荒米少,不來布施。又兼民窮財盡,餓殍盈途,盜賊充斥,募化無路。那洞庭山位在太湖中間,非舟楫不能往來。寺僧平時吃著十方吃著十方——指靠各方施舍來維持生活。佛教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等十個方位為“十方”。,此際料沒得有凌波出險、載米上門的了。真個是:

香積廚香積廚——僧寺的食廚,因“香積如來以眾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故稱。見《維摩詰所說經·香積佛品》。中無宿食,凈明缽里少馀糧。

寺僧無計奈何。內中有一僧,法名辨悟,開言對大眾道:“寺中僧徒不少,非得四五十石米,不能度此荒年。如今料無此大施主,難道抄了手抄了手——即抄手。兩手及臂交叉于胸前。悠閑、漫不經意狀。,坐看餓死不成?我想白侍郎《金剛經》真跡,是累朝相傳至寶,何不將此件到城中,尋個識古董人家,當當(dànɡ檔)——這里作動詞,指以物作抵押借錢。下文“王相國府當內”的“當”指當鋪,名詞。他些米糧,且度一歲?到來年有收,再圖取贖,未為遲也。”住持住持——寺院中的主持者。道:“相傳此經值價不少,徒然守著他,救不得饑餓,真是戤米囤餓殺戤(ɡài蓋)米囤餓殺——守著米囤挨餓。戤,倚、靠。殺,副詞,表示程度之深。了。把他去當米,誠是算計。但如此年時,那里撞得個人肯出這樣閑錢,當這樣冷貨?只怕空費著說話罷了。”辨悟道:“此時要遇個識寶太師太師——原為周代最高的一種官職名,后作皇帝對重臣的加銜以示恩寵,這里泛指高級官員。,委是不能勾。想起來,只有山塘上王相國府當內嚴都管都管——即總管家。,他是本山人,乃是本房10本房——佛教有不同宗支,師徒相授,有遠近親疏之分。本房即指本支。10檀越,就中與我獨厚。這卷白侍郎的經,他雖未必識得,卻也多曾聽得。憑著我一半面皮,挨當他幾十挑米,敢是敢是——大概是。敢,約估之詞。有的。”眾僧齊聲道:“既然如此,事不宜遲,只索就過湖去走走。”住持走去房中,廂內捧出經來。外邊是宋錦包袱包著,揭開里頭看時,卻是冊葉一般裝的,多年不經裱褙,糨氣糨(jiànɡ醬)氣——指粘連性能。糨,裱褙所用的糨糊。已無,周圍鑲紙多泛浮了。住持道:“此是傳名的古物,如此零落了,知他有甚好處!今將去與人家,藏放得好些,不要失脫了些便好。”眾人道:“且未知當得來當不來,不必先自耽憂。”辨悟道:“依著我說,當便或者當得來,只是救一時之急,贖取時這項錢糧還不知出在那里!”眾人道:“且到贖時再做計較。眼下只是米要緊,不必多疑了。”當下雇了船只,辨悟叫個道人隨了,帶了經包,一面過湖,到山塘上來。

行至相府門前,遠遠望去,只見嚴都管正在當中坐地。辨悟上前稽首,相見已畢,嚴都管便問道:“師父何事下顧?”辨悟道:“有一件事特來與都管商量,務要都管玉成則個則個——元明戲曲小說中常用的句末語氣詞,略表祈使。。”都管道:“且說看何事。可以從命,無不應承。”辨悟道:“敝寺人眾缺欠齋糧,目今年荒米貴,無計可施。寺中祖傳《金剛經》,是唐朝白侍郎真筆,相傳價值千金,想都管平日也曉得這話的。意欲將此卷當在府上鋪中,得應付米百來石,度過荒年,救取合寺人眾生命,實是無量功德。”嚴都管道:“是甚希罕東西,金銀寶貝做的,值此價錢?我雖曾聽見老爺與賓客們常說,真是千聞不如一見。師父且與我看看再商量。”辨悟在道人手里接過包來,打開看時,多是零零落落的舊紙。嚴都管道:“我只說是怎么樣金碧輝煌的,元來是這等悔氣色臉,倒不如外邊這包,還花碌碌好看。如何說得值多少東西?”都管強不知以為知的,逐葉翻翻。一直翻到后面去,看見本府有許多大鄉宦名字及圖書圖書——私人圖章。舊時稱官印叫印,稱私印叫圖書。在上面,連主人也有題跋手書印章,方喜動顏色道:“這等看起來,大略也值些東西,我家老爺才肯寫名字在上面。除非為我家老爺這名字,多值了百來兩銀子,也不見得。我與師父相處中,又是救濟好事,雖是百石不能勾,我與師父五十石去罷。”辨悟道:“多當多贖,少當少贖。就是五十石也罷,省得擔子重了,他日回贖難措處。”當下嚴都管將經包袱得好了,捧了進去。終久是相府門中手段,做事不小,當真出來寫了一張當票,當米五十石。付與辨悟,道:“人情當的,不要看容易了。”說罷,便叫開倉斛斛(hú胡)——一種量器,古代一斛為十斗,南宋末年改為五斗。發。辨悟同道人雇了腳夫,將米一斛一斛的盤明下船,謝別了都管,千歡萬喜,載回寺中不題。

且說這相國夫人平時極是好善,尊重的是佛家弟子,敬奉的是佛家經卷。那年冬底,都管當中送進一年簿籍,到夫人處查算。一向因過歲新正,忙忙未及簡勘簡勘——檢查;審核。簡,通“檢”。。此時已值二月中旬,偶然閑手揭開一葉看去,內一行寫著:“姜字五十九號:當洞庭山某寺《金剛經》一卷,本米五十石。”夫人道:“奇怪!是何經卷,當了許多米去?”猛然想道:“常見相公說道:‘洞庭山寺內有卷《金剛經》,是山門之寶。’莫非即是此件?”隨叫養娘養娘——對婢女的稱呼。們傳出去,取進來看。不逾時取到。夫人盥手凈了,解開包,揭起看時,見是古老紙色,雖不甚曉得好處與來歷出處,也知是舊人經卷。便念聲佛道:“此必是寺中祖傳之經,只為年荒,將來當米吃了。這些窮寺里,如何贖得去?留在此處褻,心中也不安穩。譬如我齋了這寺中僧人一年,把此經還了他罷。省得佛天面上取利,不好看。”分付當中都管說:“把此項五十石作做夫人齋僧之費,速喚寺中僧人,還他原經供養去。”

都管領了夫人的命,正要尋便稍信稍信——捎信。稍,同“捎”。與那辨悟,教他來領此經。恰值十九日是觀世音觀世音——佛教大乘菩薩之一,唐人因避太宗李世民諱而稱“觀音”,佛經傳說這位菩薩大慈大悲,廣化眾生,故深受民間崇奉。我國漢族地區以農歷二月十九日為觀音節。生日,辨悟過湖來觀音山上進香,事畢到當中來拜都管。都管見了道:“來得正好!我正要尋山上燒香的人,稍信與你。”辨悟道:“都管有何分付?”都管道:“我無別事,便為你舊年所當之經。我家夫人知道了,就發心布施這五十石本米與你寺中,不要你取贖了,白還你原經去,替夫人供養著。故此要尋你來還你。”辨悟見說,喜之不勝,合掌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乘佛教的佛名,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佛家傳說只要心誠地念其佛號即可超脫,故“阿彌陀佛”時時念于僧人口中。!難得有此善心的施主,使此經重還本寺,真是佛緣廣大。不但你夫人千載流傳,連老都管也種福不淺了!”都管道:“好說,好說。”隨去稟知夫人,請了此經出來,奉還辨悟。夫人又分付都管:“可留來僧一齋。”都管遵依,設齋請了辨悟。

辨悟笑嘻嘻捧著經包,千恩萬謝而行。到得下船埠頭,正值山上燒香多人坐滿船上,卻待開了。辨悟叫住,也搭將上去,坐好了,開船。船中人你說張家長,我說李家短,不一時行至湖中央。辨悟對眾人道:“列位說來說去,總不如小僧今日所遇施主,真是個善心喜舍、量大福大的了。”眾人道:“是那一家?”辨悟道:“是王相國夫人。”眾人內中有的道:“這是久聞好善的。今日卻如何布施與師父?”辨悟指著經包道:“即此便是大布施。”眾人道:“想是你募緣簿上開寫得多了。”辨悟道:“若是有心施舍,多些也不為奇。專為是出于意外的,所以難得。”眾人道:“怎生出于意外?”辨悟就把去年如何當米,今日如何白還的事,說了一遍,道:“一個荒年,合寺僧眾多是這夫人救了的。況且寺中傳世之寶,正苦沒本利贖取,今得奉回,實出僥幸。”眾人見說一本經當了五十石米,好生不信。有的道:“出家人慣說天話天話——吳方言,即大話。明馮夢龍《古今譚概》:“吳下謂大言曰天話。”,那有這事!”有的道:“他又不化我們東西,何故掉謊?敢是真的。”又有的道:“既是值錢的佛經,我們也該看看。一緣一會,也是難得見的。”要與辨悟取出來看。辨悟見一伙多是些鄉村父老,便道:“此是唐朝白侍郎真筆,列位未必識認。褻褻,看他則甚?”內中有一個教鄉學假斯文的,姓黃,號丹山,混名黃撮空,聽得辨悟說話,便接口道:“師父出言太欺人!甚么白侍郎、黑侍郎,便道我們不認得?那個白侍郎,名字叫得白樂天,《千家詩》《千家詩》——本為南宋劉克莊所編一部唐宋絕句、律詩的總集名,后民間又有幾種不同的《千家詩》選本,皆很淺顯,為鄉學的啟蒙讀物。這里系指后者。上多有他的詩,怎欺負我不曉得?我們今日難得同船過湖,也是個緣分,便大家請出來看看古跡。”眾人聽得,盡拍手道:“黃先生說得有理!”一齊就去辨悟身邊,討取來看。

辨悟四不拗六四不拗六——吳方言,意為少數違拗不過多數。,抵當眾人不住,只得解開包袱,攤在艙板上,揭開經來。那經葉葉不粘連的了,正揭到頭一板,怎當得湖中風大,忽然一陣旋風,攪到經邊一掀,急得辨悟忙將兩手撳住,早把一葉吹到船頭上。那時辨悟只好按著,不能脫手去取,忙叫眾人快快收著。眾人也大家忙了手腳,你挨我擠,吆吆喝喝,磕磕撞撞,那里注16得著?說時遲,那時快,被風一卷,早卷起在空中。元來一年之中,惟有正二月的風是從地下起的,所以小兒們放紙鳶風箏,只在此時。那時是二月天氣,正好隨風上去,那有下來的風恰恰吹來還你船中?況且太湖中間漾漾注17的所在,沒弄手腳處,只好共睜著眼望空仰看。但見:

注16:——同“撈”字。

注17:(wǎnɡ往)漾漾——水域深而廣闊。

天際飛沖,似炊煙一道直上;云中蕩漾,如游絲幾個翻身。紙鳶到處好為鄰,俊鶻飛來疑是伴。底下叫的叫,跳的跳,只在湖中一葉舟;上邊往一往,來一來,直通海外三千國。不生得補青天的大手抓將住,沒處借系白日的長繩縛轉來。

辨悟手按著經卷,仰望著天際,無法施展,直看到望不見才住。眼見得這一紙在爪哇國爪哇國——古國名,即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很早就與我國友好往來。古時交通不便,被認為是極遙遠的地方。里去了,只叫得苦。眾人也多呆了,互相埋怨。一個道:“才在我手邊,差一些兒不拿得住。”一個道:“在我身邊飛過,只道你來拿,我住了手。”大家唧噥。一個老成的道:“師父再看看,敢是吹了沒字的素紙還好。”辨悟道:“那里是素紙!剛是揭開頭一張,看得明明白白的。”眾人疑惑,辨悟放開雙手看時,果然失了頭一板。辨悟道:“千年古物,誰知今日卻弄得不完全了!”忙把來疊好,將包包了,紫漲了面皮,只是怨悵。眾人也多懊悔,不敢則聲。黃撮空沒做道理處,文謅謅強通句把不中款解勸的話。看見辨悟不喜歡,也再沒人敢討看了。船到山邊,眾人各自上岸散訖。

辨悟自到寺里來,說了相府白還經卷緣故,合寺無不喜歡贊嘆,卻把湖中失去一葉的話瞞住不說。寺僧多是不在行的,也沒有人翻來看看,交與住持收拾過罷了。

話分兩頭。卻說河南衛輝府衛輝府——明代府名,即今河南省衛輝市。有一個姓柳的官人,補了常州府太守太守——原為戰國時對郡守的尊稱,后亦作一府最高行政長官“知府”的別稱。,擇日上任。家中親眷,設酒送行。內中有一個人,乃是個博學好古的山人山人——隱居山林之人。,曾到蘇杭四處游玩訪友過來。席間對柳太守說道:“常州府與蘇州府接壤。那蘇州府所屬太湖洞庭山某寺中,有一件希奇的物事,乃是白香山手書《金剛經》。這個古跡,價值千金。今老親丈老親丈——對人表示親近和尊重的稱謂。就在鄰邦,若是有個便處,不可不設法看一看。”那個人是柳太守平時極尊信的。他雖不好古董,卻是個極貪的性子,見說了值千金,便也動了火動了火——猶如說動了心。,牢牢記在心上。

到任之后,也曾問起常州鄉士大夫,多有曉得的。只是蘇、松松——松江府,元置,轄境相當現在上海市。松江古時亦屬蘇州,此處“蘇、松”并舉,實皆指“蘇”。隔屬,無因得看。他也不是本心要看,只因千金之說上心,希圖頻對人講,或有奉承他的解意了,購求來送他,未可知。誰知這些聽說的人,道是隔府的東西,他不過無心問及,不以為意。以后在任年馀,漸漸放手長了。有幾個富翁為事打通關節打通關節——行賄說情。關節,指關鍵地方、機要所在。,他傳出密示,要蘇州這卷《金剛經》。詎知富翁要銀子反易,要這經卻難。雖曾打發人尋著寺僧求買,寺僧道是家傳之物,并無賣意。及至問價,說了千金,買的多不在行,伸伸舌,搖搖頭,恐怕做錯了生意,折了重本,看不上眼,不是算了。寧可苦著百來兩銀子送進衙去,回說“《金剛經》乃本寺鎮庫之物,不肯賣的,情愿納價”罷了。太守見了白物白物——銀子的隱語。,收了頑涎,也不問起了。如此不止一次,這《金剛經》倒是那太守發科分發科分——發動。科分,舉動、行為,也作“科泛”、“科范”。、起發人起發人——騙人。的丹頭丹頭——由頭。本指道家精煉而成的丹藥,常用來比喻促成事物變化的主要因素。了。因此明知這經好些難取,一發上心。

有一日,江陰縣中解到一起劫盜,內中有一行腳頭陀僧行腳頭陀僧——云游各地以行乞為生的僧人,可蓄短發。“頭陀”為梵文音譯,“行腳僧”是俗稱。。太守暗喜道:“取《金剛經》之計,只在此僧身上了。”一面把盜犯下在死囚牢里,一面叫個禁子禁子——看守犯人的獄卒。到衙來,悄悄分付他道:“你到監中,可與我密密叮囑這行腳僧,我當堂再審時,叫他口里扳扳——原意是用力使朝自己方向移動,這里是攀扯、牽連的意思。著蘇州洞庭山某寺是他窩贓之所,我便不加刑罰了。你卻不可泄漏討死吃!”禁子道:“太爺分付,小的性命恁地恁地——如此地、這樣地。不值錢?多在小的身上罷了。”禁子自去依言行事。

果然,次日升堂,研問這起盜犯,用了刑具,這些強盜各自招出贓仗窩家。獨有這個行腳僧,不上刑具就一口招道:“贓在洞庭山某寺窩著,寺中住持叫甚名字。”元來行腳僧人做歹事的,一應荒廟野寺投齋投宿,無處不到,打聽做眼做眼——通過別人來了解情況。。這寺中住持姓名,恰好他曉得的,正投太守心上機會。太守大喜,取了供狀,疊成文卷,一面行文到蘇州府捕盜廳來,要提這寺中住持,差人赍文坐守。

捕廳僉了牌,另差了兩個應捕應捕——緝捕盜賊的公差。,駕了快船,一直望太湖中洞庭山來。真個:

人似饑鷹,船同蜚虎⑦。鷹在空中思攫食,虎逢到處立吞生。靜悄村墟,魆地⑧神號鬼哭;安閑舍宇,登時犬走雞飛。即此便是活無常無常——迷信傳說中陰間專門勾攝生人靈魂的小鬼。,陰間不數真羅剎羅剎(chà岔)——古印度傳說中食人血肉的惡鬼。

應捕到了寺門前,雄糾糾的走將入來,問道:“那一個是住持?”住持上前稽首道:“小僧就是。”應捕取出麻繩來便套。住持慌了手腳道:“有何事犯,便直得如此?”應捕道:“盜情事發,還問甚么事犯?”眾僧見住持被縛,大家走將攏來,說道:“上下上下——舊時對公差的尊稱。不必粗魯,本寺是山塘王相府門徒門徒——這里指寺院對主要施主的自稱。,等閑等閑——尋常,平常。也不受人欺侮。況且寺中并無歹人,又不曾招接甚么游客住宿,有何盜情干涉?”應捕見說是相府門徒,又略略軟了些,說道:“官差吏差,來人不差。我們捕廳因常州府盜情事,扳出與你寺干連,行關守提行關守提——以公文提取犯人。關,指關文,舊時官府間的平行文書。。有干無干,當官折辨,不關我等心上,只要打發我等起身。”一個應捕假做好人道:“且寬了縛,等他去周置。這里不怕他走了去。”住持脫了身,討牌票牌票——差役執行公務時所持的憑證,類似現在的“搜查證”、“拘捕證”。看了,不知頭由。一面商量收拾盤纏去常州分辨,一面將差使錢送與應捕。應捕嫌多嫌少,詐得滿足了才住手。應捕帶了住持下船。辨悟叫個道人跟著,一同隨了住持,緩急救應。到了捕廳,點了名,辦了文書解將過去,免不得書房與來差多有了使費。住持與辨悟、道人共是三人,雇了一個船,一路盤纏了來差,到常州來。說話的說話的——話本、擬話本小說中保留的說書藝人習慣用語,聽眾稱說書藝人為“說話的”,下文“看官”則是說書藝人對聽眾的稱呼。,你差了。隔府關提,盡好使用支吾,如何去得這樣容易?看官有所不知,這是盜情事,不比別樣閑訟,須得出身辨白。不然,怎得許多使用?所以只得來了。

未見官時,辨悟先去府中細細打聽劫盜與行腳僧名字、來蹤去跡,與本寺沒一毫影響,也沒個仇人在內。正不知禍根是那里起的,真摸頭路不著摸頭路不著——莫名其妙。。說話間,太守升堂,來差投批,帶住持到。太守不開言問甚事繇,即寫監票發下監中去。住持不曾分說得一句話,竟自黑碌碌地吃監了。太守監罷了住持,喚原差到案前來,低問道:“這和尚可有人同來么?”原差道:“有一個徒弟,一個道人。”太守道:“那徒弟可是了事的了事的——懂得人情事故、會辦事的。?”原差道:“也曉得事體的。”太守道:“你悄地對那徒弟說,可速回寺中去取那本《金剛經》來,救你師父,便得無事。若稍遲幾日,就討絕單絕單——又叫“氣絕單”,獄中犯人死亡報告單。了。”原差道:“小的去說。”

太守退了堂,原差跌跌腳道:“我只道真是盜情,元來又是甚么《金剛經》!”——蓋只為先前借此為題,詐過了好幾家,衙門人多是曉得的了。——走去一十一五對辨悟說了。辨悟道:“這是我上世之物。怪道日前有好幾起常州人來寺中求買,說是府里要。我們不賣與他。直到今日,卻生下這個計較計較——這里指算計、陰謀。,陷我師父,強來索取。如今怎么處?”原差道:“方才明明分付,稍遲幾日,就討絕單。我老爺只為要此經,我這里好幾家受了累。何況是你本寺有的,不送得他,他怎肯住手,卻不枉送了性命?快去與你住持師父商量去!”辨悟就央原差領了到監里,把這些話一一說了。住持道:“既是如此,快去取來送他,救我出去罷了。終不成為了大家門面的東西,斷送了我一個人性命罷?”辨悟道:“不必二三二三——三心二意,猶豫不決。,取了來就是。”對原差道:“有煩上下代稟一聲,略求寬容幾日,以便往回。師父在監,再求看覷。”原差道:“既去取了,這個不難,多在我身上,放心前去。”

辨悟留下盤纏與道人送飯。自己單身,不辭辛苦,星夜趕到寺中。取了經卷,復到常州。不上五日,來會原差道:“經已取來了,如何送進去?”原差道:“此是經卷,又不是甚么財物,待我在轉桶邊擊梆,稟一聲遞進去不妨。”果然原差遞了進去。

太守在私衙,見說取得《金剛經》到,道是寶物到了,合衙人眷,多來爭看。打開包時,太守是個粗人,本不在行,只道千金之物,必是怎地莊嚴;看見零零落落,紙色晦黑,先不像意像意——吳方言,合意。。揭開細看字跡,見無個起首,沒頭沒腦。看了一會,認有細字號數,仔細再看,卻元來是第二葉起的。太守大笑道:“凡事不可虛慕名,雖是古跡,也須得完全才好。今是不全之書,頭一板就無了,成得甚用?說甚么千金百金,多被這些酸子酸子——窮酸的讀書人。傳聞誤了,空費了許多心機。難為這個和尚坐了這幾日監,豈不冤枉!”內眷們見這經卷,既沒甚么好看,又聽得說和尚坐監,一齊攛掇,叫還了經卷,放了和尚。太守也想道沒甚緊要,仍舊發與原差,給還本主。

衙中傳出去,說少了頭一張,用不著,故此發了出來。辨悟只認還要補頭張,懷著鬼胎道:“這卻是死了!”正在心慌,只見連監的住持多放了出來。原差來討賞道:“已此沒事了。”住持不知緣故。原差道:“老爺起心要你這經,故生這風波。今見經不完全,沒有甚么頭一張,不中他意,有些懊悔了。他原無怪你之心,經也還了,事也罷了。恭喜!恭喜!”住持謝了原差,回到下處下處——住宿的地方。,與辨悟道:“那里說起,遭此一場橫禍!今幸得無事,還算好了。只是適才聽見說經上沒了頭張,不完全,故此肯還。我想此經怎的不完全?”辨悟才把前日太湖中眾人索看,風卷去頭張之事,說了一遍。住持道:“此天意也!若是風不吹去首張,此經今日必然被留,非復我山門山門——佛寺的大門,這里借指寺院。所有了。如今雖是缺了一張,后邊名跡還在,仍舊歸吾寺寶藏,此皆佛天之力。”喜喜歡歡,算還了房錢飯錢,師徒與道人三眾,雇了一個船,同回蘇州來。

過了滸墅關滸墅關——在蘇州市西北,又稱許關鎮。數里,將到楓橋,天已昏黑。忽然風雨大作,不辨路徑。遠遠望去,一道火光燭天,叫船家對著亮處,只管搖去。其時風雨也息了,看看至近,卻是草舍內一盞燈火明亮,聽得有木魚聲。船到岸邊,叫船家纜好了,辨悟踱上去叩門討火。門還未關,推將進去,卻是一個老者靠著桌子誦經。見是個僧家,忙起身敘了禮。辨悟求點燈,老者打個紙捻兒,蘸蘸油點著了,遞與辨悟。辨悟接了紙捻,照得滿屋明亮。偶然抬頭帶眼,見壁間一幅字紙粘著,無心一看,吃了一驚,大叫道:“怪哉!怪哉!”老者問道:“師父見此紙為何大驚小怪?”辨悟道:“此話甚長。小舟中還有師父在內,待小僧拿火去照了,然后再來奉告,還有話講。”老者道:“老漢是奉佛弟子,何不連尊師接了起來?”老者就叫小廝祖壽出來,同了辨悟,到舟中來接那一位師父。辨悟未到船上,先叫住持道:“師父快起來,不但投著主人,且有奇事了!”住持道:“有何奇事?”辨悟道:“師父且到里面,見了主人,請看一件物事。”住持同了辨悟走進門來,與主人相見了。辨悟拿了燈,拽了住持的手,走到壁間,指著那一幅字紙道:“師父可認認看。”住持抬眼一看,只見首一行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第二行是“法會因由分第一”,正是白香山所書,乃經中之首葉,在湖中飄失的。拍手道:“好像是吾家經上的,何緣得在此處?”老者道:“賢師徒驚怪此紙,必有緣故。”辨悟道:“老丈肯把得此紙的根繇一說,愚師徒也剖心相告。”老者擺著椅子道:“請坐了獻茶,容老漢慢講。”師徒領命,分次坐了。

奉茶已畢,老者道:“老漢姓姚,是此間漁人。幼年不曾讀書,從不識字,只靠著魚蝦為生。后來中年家事盡可度日了,聽得長老們說因果,自悔作業作業——即“作孽”,罪過。太多,有心修行。只為不識一字,難以念經,因此自恨。凡見字紙,必加愛惜,不敢作踐,如此多年。前年某月某日晚間,忽然風飄甚么物件下來,到于門首。老漢望去,只看見一道火光落地,拾將起來,卻是一張字紙。老漢驚異,料道多年寶惜字紙,今日見此光怪,必有奇處。不敢褻,將來粘在壁間,時常頂禮。后來有個道人到此,見了,對老漢道:‘此《金剛經》首葉。若是要念全經,我當教汝。’遂手出一卷,教老漢念誦一遍。老漢隨口念過,心中豁然,就把經中字一一認得。以后日漸增加,今頗能遍歷諸經了。記得道人臨別時指著此紙道:‘善守此幅,必有后果。’老漢一發不敢怠慢,每念誦時,必先頂禮。今兩位一見,共相驚異,必是曉得此紙的來歷了。”住持與辨悟同聲道:“適間迷路,忽見火光沖天,隨亮到此,卻只是燈火微明,正在怪異。方才見老丈見教,得此紙時,也見火光,乃知是此紙顯靈,數當會合。老丈若肯見還,功德更大了。”老者道:“非師等之物,何云見還?”辨悟道:“好教老丈得知:此紙非凡筆,乃唐朝侍郎白香山手跡也。全經一卷,在吾寺中,海內知名。吾師為此,近日被一個狠官人拿去,強逼要獻,幾喪性命。沒奈何,只得獻出。還虧得前年某月某日,湖中遇風,飄去首葉。那官人嫌他不全,方得重還。今日正奉歸寺中供養,豈知卻遇著所失首葉在老丈處,重得瞻禮。前日若非此紙失去,此經已落他人之手;今日若非此紙重逢,此經遂成不全之文。一失一得,不先不后,兩番火光,豈非韋馱尊天韋馱尊天——古代印度傳說中的神將,佛教作為護法神。有靈,顯此護法手段出來么?”老者似信不信的答應。

辨悟走到船內,急取經包上來,解與老者看,乃是第二葉起的。將來對著壁間字法紙色,果然一樣無差。老者嘆異,念佛不已。將手去壁間揭下來,合在上面,長短闊狹,無不相同。一卷經完完全全了,三人盡皆歡喜。老者分付治齋相款,就留師徒兩人同榻過夜。

住持私對辨悟道:“起初我們恨柳太守,如今想起來,也是天意。你失去首葉,寺中無一人知道,珍藏到今。若非此一番跋涉,也無從遇著原紙來完全了。”辨悟道:“上天曉得柳太守起了不良之心,怕奪了全卷去,故先吹掉了一紙;今全卷重歸,仍舊還了此一紙。實是天公之巧,此卷之靈。想此老亦是會中人,所云道人,安知不是白侍郎托化來的?”住持道:“有理,有理。”

是夜姚老者夢見韋馱尊天來對他道:“汝幼年作業深重,虧得中年回首,愛惜字紙,已命香山居士啟汝天聰天聰——上天賦予的聽力,這里指聰明才智。。又加守護經文,完成全卷,陰功更大,罪業盡消。來生在文字中受報,福祿非凡。今生且賜延壽一紀一紀——歲星一周,即十二年。,正果而終。”老者醒來,明明記得。次日對師徒二人道:“老漢愛護此紙經年,今見全經,無量歡喜。雖將此紙奉還,老漢不能忘情,愿隨老師父同行,出錢請個裱匠,到寺中重新裝好,使老漢展誦幾遍,方為稱懷。”師徒二人道:“難得檀越如此信心信心——猶如說誠心。,實是美事。便請下船,同往敝寺隨喜隨喜——佛家稱游覽寺院。一番。”

老者分付了家里,帶了盤纏,喚小廝祖壽跟著。又在城里接了一個高手的裱匠,買了作料,一同到寺里來。盤桓了幾日,等裱匠完工,果然裱得煥然一新。便出襯錢襯錢——與僧人做齋事的錢。,請了數眾數眾——即數僧。“僧”為梵語“僧伽”的省略,意思即“眾”。,展念《金剛經》一晝夜。與師徒珍重而別。后來每年逢誕日或佛生日佛生日——農歷四月初八日,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誕生的節日。,便到寺中瞻禮白香山手跡一遍,即行持念一日,歲以為常。年過八十,到寺中沐浴,坐化坐化——佛教徒盤膝端坐,安然而死。而終。寺中寶藏此卷,聞說至今猶存。有詩為證:

一紙飛空大有緣,反因失去得周全。

拾來寶惜生多福,故紙何當浪棄捐?

小子不敢明說寺名,只怕有第二個像柳太守的,尋蹤問跡,又生出事頭來。再有一詩笑那太守道:

傖父傖父——對鄙賤者的蔑稱。何知風雅緣?貪看古跡只因錢。

若教一卷都將去,寧不冤他白樂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平县| 西贡区| 湖州市| 揭阳市| 滁州市| 大石桥市| 土默特左旗| 泊头市| 晋江市| 平泉县| 吴江市| 汉中市| 邮箱| 开化县| 阳泉市| 诸城市| 甘孜县| 洛川县| 宝清县| 广水市| 深水埗区| 阳泉市| 闻喜县| 楚雄市| 哈尔滨市| 祁东县| 济源市| 斗六市| 翁牛特旗| 宜章县| 金山区| 浏阳市| 通州区| 房产| 黔西| 溧水县| 徐汇区| 新建县| 大田县| 大足县| 仙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