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形勢①第二
- 管子
- (春秋)管仲
- 3776字
- 2013-10-07 15:31:54
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矣;淵深而不涸,則沈玉極矣②。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春秋冬夏不更其節,古今一也。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載也。風雨無鄉③,而怨怒不及也。貴有以行令,賤有以忘卑,壽夭貧富,無徒歸也。銜命者君之尊也,受辭者名之運也。上無事則民自試,抱蜀④不言而廟堂既修。鴻鵠鏘鏘,唯民歌之;濟濟多士,殷民化之,紂之失世。飛蓬之問,不在所賓;燕雀之集,道行不顧。犧牲圭璧,不足以饗鬼神。主功有素,寶幣奚為?羿之道,非射也;造父之術,非馭也;奚仲之巧,非斫削也。召遠者使無為焉,親近者言無事焉,唯夜行⑤者獨有也。
平原之陘,奚有于高。大山之隈,奚有于深。訾讆⑥之人,勿與任大。⑦巨者可以遠舉,顧憂⑧者可與致道。其計也速而憂在近者,往而勿召也。舉長者可遠見也,裁大者眾之所比也。欲人之懷,定服而勿厭也。必得之事,不足賴也;必諾之言,不足信也。小謹者不大立,飺食⑨者不肥體。有無棄之言者,必參于天地也。墜岸三仞,人之所大難也,而猿猱飲焉。故曰,伐矜好專,舉事之禍也。
[注釋]
①形勢:指事物的形態及發展趨勢、變化規律。②祈羊、沈玉:古代人以殺羊和投玉到水中來求神。③鄉:通“向”。④抱蜀:蜀指祭器。⑤夜行:指內心行德。⑥訾讆:訾,誹謗好人;讆,吹捧壞人。⑦:通“謀”,指謀慮。⑧顧憂:顧慮后患。⑨飺食:挑食。
[譯文]
山很高而恒久不崩塌,就有人去殺羊求神;池水幽遠而恒久不干枯,就有人去把玉投到水中求神。天地不改變它們的自然規律和法則,四季不改變它的節令,從古至今都不變。蛟龍只有在水中才可顯示神靈,虎豹只有憑借幽深的山谷,才可以顯出威力。風雨沒有確定的方向,所以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它。居高位的人發布施令,居低位的人忘記自己的卑賤,壽命的長短財富的多少,都是有原因的。臣下能遵從命令,是因為君主地位尊貴;臣下能接受命令,是因為存在君臣之別。君主不親自管理,人民也會主動工作;只是拿著祭祀的器具,朝政也會昌明。鴻鵠的叫聲很悅耳,就像人們歡樂的歌聲;西周人材眾多,殷朝遺棄的百姓也會被感動。對于閑言碎語,沒有必要聽從;燕雀之類的小事,行路者視若無睹。用牛羊玉器祭祀鬼神,不一定能得到鬼神的庇佑,只要君主的業績有功,何必使用珍貴的祭祀用品?神射手后羿的技巧不在射箭的動作,神奇的駕車手造父的技術不在駕車的動作,神匠奚仲造車的技藝,也不在木材的砍削上。單靠使者召來遠方的人是沒有用的;光說空話來親近身邊的人也起不到任何效果。只有有修養和賢德的君主才會得到人民的愛戴。
平原上的小山坡,怎么可以稱作高?大山中的小山溝,怎么可以稱作深?愛說好人壞話、愛說壞人好話的人,不能把重要的任務委托給他。具有深思遠慮的人可以一起商量大事,思維周密的人可以一起治理國家。那種貪圖速效而鼠目寸光的人,既然走了就不要再召回來了。追求長遠利益的人,影響長遠;能決斷大事的人,群眾相信。要得到人們的贊美和懷念,就一定要堅持德行而不可懈怠。不應做而堅持去做的事是保不住的,不該答應而定要答應的話是不能相信的。小心謹慎也不能成大事,就好比挑食者身體始終胖不起來一樣。能夠堅持上面這些格言,就能與天地相比了。從三仞高的懸崖上跳下來,對人來說非常困難,對猴子來說卻很容易跳下來喝水。所以說,得意忘形,喜歡我行我素,是辦事的禍害。
不行其野,不違其馬。能予而無取者,天地之配①也。怠倦者不及,無廣②者疑神③;疑神者在內,不及者在門;在內者將假④,在門者將待⑤。曙戒⑥勿怠,后稚逢殃。朝忘其事,夕失其功。邪氣入內,正色乃衰。君不君則臣不臣,父不父則子不子。上失其位則下逾其節。上下不和,令乃不行。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且懷且威,則君道備矣。莫樂之則莫哀之,莫生之則莫死之。往者不至,來者不極。
[注釋]
①配:偉大。②廣:通“曠”。③疑神:“疑”通“擬”。④假:通“暇”,閑暇,從容緩慢。⑤待:通“怠”,疲倦、疲怠。⑥曙戒:即黎明。
[譯文]
即使不需到野外去,也不能把馬丟棄。能夠只是付出而不求索取的人,就像天地一樣偉大了。懶散的人總是做事拖沓,而勤奮的人就特別迅速;辦事快速的人待在室內,而懶散之人還在外面;在室內的人將會怡然自得,而在外面的人就會筋疲力盡。黎明時懶散放松,到了黃昏后必定倒霉。早上忘記必須辦的事,晚上便一無所成。如果邪氣內侵,那么人的正氣必定衰退。若君主沒有君主的威嚴,那么臣子就沒有臣子的忠誠了;若父親不樹立榜樣,那么兒子也必定沒有孝心。君主若不按其權力辦事,那么臣子必定不守法令。上級和下級關系不和睦,那么君主的政令就不能推展。如果君主的衣冠不整潔,那么接待客人的臣子就不會謹慎。如果君主不講究進退之禮,那么國家的政令也不會有效地被推行。恩威并濟,才是完美的為君之道。君主不能使百姓安定快樂,百姓就不會為君子排除憂慮;君主不能令百姓生活安穩息息相生,百姓絕不愿意為君主奉獻生命。君主若不能布施臣民,就不會得到臣民的回饋。
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異。有聞道而好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鄉者,一鄉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國者,一國之人也。有聞道而好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聞道而好定萬物者,天下之配也。道往者其人莫來,道來者其人莫往。道之所設,身之化也。持滿者與①天,安危者與人。失天之度,雖滿必涸;上下不和,雖安必危。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雖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釋之。藏之無形,天之道也。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萬事之生也,異趣②而同歸,古今一也。
[注釋]
①與,順應。②異趣:不同的理趣(內容)。
[譯文]
“道”的談論內容都是一樣的,但在實際應用中卻各有差異了。懂得用“道”來管理家庭的人,他是一家之才;懂得用“道”管理村落的,他是一鄉之才;懂得用“道”來統治國家的,則他是一個國家的人才;懂得用“道”來統治天下的,他便是天下的人才;懂得“道”而能使萬物安定的,他便是天下偉大的人物了。失道的人,百姓就不會前來投靠;得道的人,百姓就不會離去。道存在的地方,自身也和它同為一體。想保持富貴的,就必須順從天道;想安穩的,就必須順從民道。違背天道,雖一時豐足但終究會窮困;君主與百姓關系不好,雖會有一時太平,但始終會變災難。想要稱統治天下但又違背天道,是不能統治天下的。懂得天道;做事自然取勝;違背天道,即使取勝也難保持。已經得道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是怎樣如愿以償的,勝利后又不理解道是怎樣喪失的。想保住它,它卻沒有形體,這就是“天道”了。不相信現在的人,可以考古;不懂未來的人也可以察看歷史。萬物的本質,雖內涵不同但道理卻一樣,從古至今都是這樣的。
生棟覆屋①,怨怒不及。弱子下②瓦,慈母操箠③。天道之極,遠者自親;人事之起,近親造怨。萬物之于人也,無私近也,無私遠也。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其功順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違之。天之所助,雖小必大;天之所違,雖成必敗。順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懷其兇,不可復振也。烏鳥之狡④,雖善不親;不重之結,雖固必解。道之用也,貴其重也。毋與不可,毋強不能,毋告不知。與不可,強不能,告不知,謂之勞而無功。見與之友,幾于不親;見哀之役,幾于不結;見施不德,幾于不報。四方所歸,心行者也。獨王⑤之國,勞而多禍;獨國之君,卑而不威;自媒之女,丑而不信。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日月不明,天不易也。山高而不見,地不易也。言而不可復者,君不言也。行而不可再者,君不行也。凡言而不可復,行而不可再者,有國者之大禁也。
[注釋]
①生棟覆屋:用新伐的木材來蓋房屋。②下:拆。③箠:竹鞭、棍棒。
④狡:通“交”,交往。⑤獨王:獨裁專橫地統治。
[譯文]
用剛砍伐的木材做房屋的正梁,即使造成了房子的坍塌,也不會責怪別人;小孩子把房瓦拆下來,慈母會拿鞭子抽打他。完全推行天道,遙遠的人會來親近;私心一旦萌發,親近的人也會產生憎恨。天下萬物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是沒有親疏遠近之分的。但聰明的人用起來有余,笨拙的人用起來卻不足。功德道業順應天道的,天就會協助他;背離天道的,天就會遠離他。天所協助的人,即使弱小也會變得強大;天所遠離的人,即使勝利也必將失敗。遵從天道的就可以獲得功業,背離天道的就會招致禍患,且無可挽回。
烏鴉聚集在一起的交誼,表面看著很友好,其實并不親近;不綁在一起的繩結,即使牢固也一定會斷開。道的應用,貴在謹慎。不要和靠不住的人交往,不要強迫能力不夠的人,不要告訴不明事理的人。和靠不住的人交往,強迫能力不夠的人,告訴不明事理的人,這就叫勞而無功。表面上顯示友善,也就接近于不親近了;表面上顯示親密,也就接近于不友愛了;表面上顯示大方,也就接近于沒有回報了。四面八方所依靠的人,是實實在在施行大道的人。一意孤行的國家,疲于奔命而禍害不斷;一意孤行的國家君主,地位低賤而沒有威信。就像自己是媒人的女兒,名聲不好而得不到信賴。還沒有見面就令人想靠近的君主,可以去投靠;長久離別而令人難忘的君主,應該去幫助。
日月有不清晰的時候,那是因為天上云多而遮蓋了日月的緣故;山勢高俊有看不見的時候,那是因為地面險峻不平的緣故。不應該重復說的錯話,君主決不應該再說;不應該重復做的錯事,君主決不做。凡是重復那些不應該說的話和那些不應該做的事情,都是一國之君最大的忌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