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第一套勝戰計(2)

4.攻其必救。圍魏時“魏”這個突破口的選擇是非常關鍵的,它至少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它要比“趙”容易進攻,否則就無舍趙而圍魏的必要了。二是魏一定是敵人的必救之處,否則不痛不癢,就達不到救趙的目的。

對圍魏救趙之計,可采取如下防范對策:

1.瞻前顧后。有個典故叫“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意思是說,只顧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身后的禍患。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防范措施以防不測。

2.丟卒保車。在不可兩全的時候,什么都顧,就什么都顧不上,要學會丟卒保車,必要的時候,還應保帥。在這里,關鍵是要分清什么是卒,什么是車,什么是帥,準確判斷,及時選擇。

3.速戰速決。如果能迅速地攻下趙國,就不會出現首鼠兩端的情況。所以“夫兵久而利國者,未之有也。”

第三計借刀殺人

原文注譯

[原文]

敵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殺敵②,不自出力。以《損》推演③。

[注釋]

①敵已明,友未定:指打擊的敵對目標已經明確,而盟友的態度卻一時尚未確定。②引友殺敵:引,引誘。引友殺敵,即引誘盟友的力量,去消滅敵人。③以《損》推演:根據《損卦》“損下益上”、“損陽益陰”的邏輯去推演。

[譯文]

敵人已經明確,盟友的態度尚在猶豫之中,這時應(極力設法)誘使盟友去攻打敵人,而無須自己出力。這是從《損卦》卦義的邏輯推演出來的。

按語注譯

[按語]

敵象已露,而另一勢力更張①,將有所為,便應借此力以毀敵人。如:鄭桓公將俗襲鄶②,先問鄶豪杰、良臣、辯智、果敢之士,盡與舉姓名,擇鄶之良田賂之,為官爵之名而書之,因為設壇場部門之處而埋之,畔之以雞豭,若盟狀③。鄶君以為內難④也,而盡殺其良臣。桓公襲鄶,遂取之。(《韓非子·內儲說下》)諸葛亮之和吳拒魏,及關羽圍樊、襄,曹欲徙都,懿及蔣濟說曹曰:“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心不愿也。可遣人躡其后⑤,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釋。”曹從之,羽遂見擒。(《兵知經》卷九《格形》)

[注釋]

①敵象已露,而另一勢力更張:敵象,攻擊的對象。張:伸展。全句意為:打擊對象已經明確,而另一種勢力正在擴張。②鄶:周朝國名,在今河南密縣東北。③釁之以雞豭,若盟狀:釁,殺牲以血涂于器皿上祭祀。豭(jiā),公豬。盟:在血祭前發誓締約。全句意為:用公雞、公豬等犧牲品舉行血祭,好像發誓締約結盟一樣。④內難:內亂。⑤躡其后:躡,跟蹤。躡其后,在后面跟蹤。

[譯文]

打擊的目標已經顯露出來,而另一種勢力又有所擴張,且將有所行動,這時便應借此勢力,摧毀敵人。比如,鄭桓公將要攻打鄶國,先列了鄶國的豪杰、良臣、辯智、英勇果敢之士的名單,公開張貼布告,說要選擇鄶國的良田贈送給他們,封給他們各種名稱的官爵,并在城郊設起祭壇,把名單埋在地下,用公雞、公豬作祭品,裝作盟誓的樣子。鄶國國君以為國內這些豪杰、良臣要勾結鄭國作亂,便按照以上公布的名單把他們一個個殺掉了。桓公看到鄶國豪杰、良臣都已除盡,便馬上攻打鄶國,并占領了鄶國。(見《韓非子·內儲說下》)諸葛亮與吳國結盟,抗拒魏國。當關羽圍攻魏地襄陽、樊城時,曹操想遷都,司馬懿及蔣濟勸說曹操道:“劉備、孫權表面上是親戚,內心里卻隔閡很深。關羽得志,孫權內心是不甘愿的,因此,可以派人跟隨孫權身后(做說客),答應割讓江南的土地封給孫權,這樣,樊城的包圍就會自然解開。”曹操聽從此計,關羽終于兵敗麥城,束手被擒了。(見《兵知經》卷九《格形》)

傳世典故

借刀殺人。原指不用自己的刀而借用別人的刀去殺人,這樣自己既可以不被發現,又可以在危急的時候,嫁禍于人。引申為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而利用矛盾,巧妙借用第三力量擊破敵人,達到自己的目的。

《兵經百字·借字》中說:“艱于力則借敵之力,難于誅則借敵之刃。”借他人之手除掉對手,自己卻不拋頭露面,這種間接殺人的計謀,就叫“借刀殺人”。

此計是根據《周易》六十四卦中《損》卦推演而得。”彖曰:“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此卦認為,“損”、“益”,不可截然劃分,二者相輔相成,充滿辯證思想。此計謂借人之力攻擊我方之敵,我方雖不可避免有小的損失,但可穩操勝券,大大得利。

春秋末期,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興兵伐魯。魯國實力不敵齊國,形勢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貢分析形勢,認為唯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兵力挫敗齊國軍隊。于是子貢游說齊相田常。田常當時蓄謀篡位,急欲鏟除異己。子貢以“憂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內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莫讓異己在攻弱魯中輕易主動,擴大勢力,而應攻打吳國,借強國之手鏟除異己。田常心動,但因齊國已做好攻魯的部署,轉而攻吳,怕師出無名。子貢說:“這事好辦。我馬上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是就有了攻吳的理由了嗎?”田常高興地同意了。子貢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強大,必將伐吳。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聯魯攻齊,吳國不就可抗衡強晉,成就霸業了嗎?”子貢馬不停蹄,又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解決了吳王的后顧之憂。子貢游說三國,達到了預期目標,他又想到吳國戰勝齊國之后,定會要挾魯國,魯國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偷偷跑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系:吳國伐魯成功,必定轉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加緊奮戰,以防吳國進犯。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掛帥,率十萬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齊國,魯國立即派兵助戰。齊軍中吳誘敵之計,陷于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圖書及幾員大將死于亂軍之中。齊國只得請罪求和。夫差大獲全勝之后,驕狂自傲,立即移師攻打晉國。晉國因早有準備,擊退吳軍。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魯國損失微小,卻能從危難中得以解脫。

用計錦囊

在環境受到限制,自身沒有能力,或不愿直接拋頭露面的情況下,有計劃地利用自己以外的人和事來實現自己的意圖,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樣在成功時,自己不用付出任何代價;失敗時,自己不用承擔任何責任。其中的“殺人”不能僅理解為損人利己之事,而應從廣義上理解為達到某種目的。

借刀殺人有三個含義:

1.不自出力,善于假手于人,巧妙借用外力,自己不用動手不用出力,不花任何代價,同樣達到目的。

2.殺人不見血。借刀殺人,殺人不見血,也就是可以不露任何痕跡,不拋頭露面,也就可以不承擔任何責任,既實現了目標,又落得兩手干凈。

3.拉人下水。借人之刀去殺人,刀之主人,必然也就被誘迫入伙,即使不是心甘情愿地入伙,也必然逃不脫殺人的干系,自然也就拉下了水。尤其是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誰能爭取到第三力量,誰就能取得勝利。通過本計可以增加自己的力量。

對借刀殺人之計,可采取如下防范對策:

1.不要使自己成為被借之“刀”

(1)遇事不盲從。不要看別人做什么事,自己也不問青紅皂白也跟著干,那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人,如果沒有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被人利用當槍使。

(2)比較利害。某件事,如果對別人利多害少,對自己利少害多,而別人又極力誘使自己去干,那就有被當“刀”使的可能。所以不要為他人作嫁衣裳。當然“為人民服務”又當別論。

(3)“殺人”要有理由。別人“殺人”有別人的理由,比如是仇人、競爭者等。那么我們“殺人”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是否有“殺人”的理由,同樣一個人對別人來說可能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對我們來說,可能是井水不犯河水。在自己一邊若找不出“殺人”的理由,千萬不要妄開殺機。

2.不要使自己成為被殺之人

(1)修好自己的籬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要時時警惕來自各方面的攻擊,當然也要自己身正,因為身正不怕影子歪。

(2)及時揭露。一旦發現自己成為被殺之人,要及時對“借刀”人進行揭露,指出他的陰險用心,使被借之刀醒悟,不再受騙上當,不再做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3)拆散敵人的聯盟。如果敵人已經結成聯盟,要千方百計把他們拆散,不使他們互相借刀對付自己,必要時要對危害自己的行為予以堅決果斷的打擊,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第四計以逸待勞

原文注譯

[原文]

困敵之勢①,不以戰。損剛益柔②。

[注釋]

①勢:情勢、趨勢。這里主要是指的軍事態勢。②損剛益柔:語出《易·損·彖》:“……損剛益柔有時……”。損卦為兌下艮上,是由泰卦乾下坤上變來的。泰卦的九三變為損卦的上九,而泰卦的上六則變為損卦的六三,說明由泰卦變為損卦是損乾益坤、損剛益柔的結果。但這種損剛益柔只要因時也會吉利。

[譯文]

迫使敵人處于困難的局面,不一定用直接進攻的手段(而可采取疲憊、消耗敵人的手段)。這是從《周易》損卦彖辭中“損剛益柔有時”一語中悟出的道理。

按語注譯

[按語]

此即致敵之法也①。兵書云:“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②,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③。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④。”(《孫子兵法·虛實篇》)兵書論敵,此為論勢,則其旨非擇地以待敵,而在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⑤也。如管仲寓軍令于內政,實而備之⑥(《史記》卷六二《管晏列傳》)孫臏于馬陵道伏擊龐涓⑦(《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李牧守雁門,久而不戰,而實備之,戰而大破匈奴⑧(《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

[注釋]

①致敵之法:致,招引,引申為調動。致敵,即調動敵人。②佚:同逸,安閑。指從容休整,養精蓄銳。③勞:疲勞。④致人不致于人: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⑤以樞應環:樞,樞紐,引申為事物的關鍵。環:圓形之物。大意指把握事物的關鍵,從容應付周圍事物的變化。所以,《莊子·齊物論》說:“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⑥實而備之:實,充實,堅實。備:準備。⑦馬陵道伏擊龐涓:馬陵,今山東范縣西南。周顯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魏國聯合趙國攻打韓國。韓國忙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直逼魏國國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西北),迫使魏軍棄韓自救。孫臏用退兵減灶的計謀,在道路狹窄,地勢險要的馬陵道設埋伏,一舉殲滅魏軍追兵。魏將龐涓知敗局已定,愧憤自殺。⑧李牧守雁門……大破匈奴:李牧為趙國良將,駐守在代地的雁門(今山西代縣),防御匈奴入侵。他一面照顧士兵,加強訓練,養精蓄銳,一面注意保持實力,不與匈奴發生正面沖突,使匈奴產生李牧怯弱的錯覺。兩軍相崎幾年,匈奴未得利,趙國士兵也以為李牧懼敵,紛紛要求與匈奴決一死戰,士氣高昂。在匈奴對李牧完全放松警惕的情況下,李牧挑選戰車1300乘,騎兵15000人,勇士50000人,善射的弓箭手10萬人,做好戰斗準備,誘敵深入,巧布奇陣,從左右包抄敵人,斬殺匈奴騎兵10余萬,重創敵人,使趙國北方邊境10余年得到安寧。

[譯文]

這是調動敵人的計策。兵書上說:“凡是先進入戰地等待敵人,就會顯得安逸;后進入戰地倉促應戰,就會處于疲勞奔命的被動局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總是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牽著鼻子走。”(見《孫子兵法·虛實篇》)兵書上是討論作戰,這里主要是討論(政治斗爭)態勢。其主旨主要不在于選擇有利地形以待機殲敵,而是(強調)以簡單馭繁雜,以不變應付萬變,以小變應付大變,以靜制動,以小的動作應付大的動作,以抓住關鍵應付周圍各種環境和事變的各個環節。像管仲將軍令寓于內政事務之中,以扎扎實實加強戰備(見《史記》卷六二《管晏列傳》);孫臏在馬陵道伏擊龐涓(見《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以及李牧堅守雁門,久不出擊,只是不斷充實、裝備自己,最終大破了匈奴(見《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等。

傳世典故

以逸待勞:逸:安閑;勞:疲勞;待:等待、等候。指養精蓄銳,痛擊遠來進犯的疲憊之敵。

以逸待勞,語出于《孫子兵法·軍爭篇》:“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同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又,《孫子兵法·虛實篇》:“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同逸),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說,凡是先到戰場而等待敵人的,就從容、主動,后到達戰場的只能倉促應戰,一定會疲勞、被動。所以,善于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調動敵人,而決不會被敵人調動。

戰國末期,秦國少年將軍李信率二十萬軍隊攻打楚國,開始時,秦軍連克數城,銳不可當。不久,李信中了楚將項燕伏兵之計,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秦軍損失數萬。后來,秦王又起用已告老還鄉的王翦。王翦率領六十萬軍隊,陳兵于楚國邊境。楚軍立即發重兵抗敵。老將王翦毫無進攻之意,只是專心修筑城池,擺出一派堅壁固守的姿態。兩軍對壘,戰爭一觸即發。楚軍急于擊退秦軍,相持年余。王翦在軍中鼓勵將士養精蓄銳,吃飽喝足,休養生息。秦軍將士人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平時操練,技藝精進,王翦心中十分高興。一年后,楚軍繃緊的弦早已松懈,將士已無斗志,認為秦軍的確防守自保,于是決定東撤。王翦見時機已到,下令追擊正在撤退的楚軍。秦軍將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殺得楚軍潰不成軍。秦軍乘勝追擊,勢不可當。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用計錦囊

在敵人氣勢正盛,或自己已經占據十分有利地形的情況下,為了避開敵人的鋒芒,增強自己的力量,為了審時度勢,尋找戰機,首先主動采取守勢,一邊積極防御,一邊養精蓄銳,并因勢利導地控制敵人,調動其在預設的戰場上四處奔命,待敵人疲憊不堪、銳氣削減、敵我態勢發生變化時,再后發制人,一舉破敵。

本計的特點是,強調把握戰場的主動權,以引誘敵人,“調動”敵人,疲勞敵人,然后捉住戰機,克敵制勝。按“損”卦的說法,就是:以靜制動,“損剛益柔”。

以逸待勞之計有四個含義:

1.養精蓄銳:凡要攻擊敵人,自己首先要有足夠的力量,在自己的力量尚不足以擊敗敵人時,避免過早地同敵人直接交戰,而應主動退守,抓緊時機,擴充力量,使我由弱變強。

2.疲勞敵人。在敵人力量比較強大,氣勢比較兇猛之時,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犧牲,而采取調動敵人四處奔命的方法,使其體力疲憊,士氣低落,進而削弱其力量。

3.以守為攻。有時防守是為了準備更大的進攻,有時防守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進攻方式,這時的“不戰”便是戰,戰便是不戰。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在特殊情況下,積極主動自守的不戰策略,對敵人力量的消耗,斗志的消磨,甚至比刀槍相拼的效果更好。

4.等待時機。時機不成熟時要善于等待時機,可以采取退避三舍、虛于應付、慢火煎魚、故意拖延等辦法與敵人巧妙周旋,時機一到,轉守為攻,一鼓作氣消滅敵人。時機不成熟不動如山岳,時機一到動如脫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承德市| 奉新县| 七台河市| 武宁县| 沙湾县| 什邡市| 凤台县| 贵港市| 车险| 沅陵县| 怀仁县| 安化县| 房山区| 浦东新区| 西峡县| 东城区| 汉寿县| 冀州市| 莒南县| 瓮安县| 左贡县| 鸡东县| 边坝县| 溆浦县| 尉犁县| 新河县| 红安县| 津南区| 保康县| 府谷县| 福鼎市| 翁源县| 阿勒泰市| 香港 | 新沂市| 绩溪县| 阳泉市| 元江| 义马市| 嘉黎县| 会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