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一套勝戰計(1)
- 中華國學經典讀本:三十六計·孫子兵法
- 孫武
- 5794字
- 2013-09-28 10:32:33
即使自己處于優勢,亦不可有勝算在握的高枕無憂之心。因為瞬間的疏忽往往會招致失敗。所以在順境中仍應慎重謀求策略,以達到成功之目標。
第一計瞞天過海
原文注譯
[原文]
備周則意怠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②。太陽、太陰③。
[注釋]
①備周則意怠:備,防備。周,周密、周到。意,意志、思想。怠,懈怠、松懈。全句意為:防備十分周密,容易使自己有恃無恐,意志松懈。②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陰,這里指的是秘密謀略。陽,這里指公開的行動。對,對立、相反的方面。全句意為:秘密的謀略就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之中,而不與公開行動相對立。③太陽、太陰:太,這里是指的極端、特別、非常之意。全句意為:在最公開的行動后面往往隱藏著最秘密的陰謀。
[譯文]
防備周密,往往容易導致思想麻痹,意志松懈;常見的事情就不會產生疑惑(以致喪失警惕)。秘謀就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之中,并不是與公開行動相對立的。最公開的行動當中往往隱藏著最秘密的陰謀。
按語注譯
[按語]
陰謀作為,不能于背時秘處行之①。夜半行竊,僻巷殺人,愚欲之行②,非謀士③之所為。昔孔融被圍④,太史慈⑤將突圍求救,乃帶鞭彎弓,將兩騎自從,各作一的⑥持之。開門出,圍內外觀者并駭。慈竟引馬至城下塹內,植⑦所持的射之,射畢,還。明日復然,圍下之人或起或臥。如是者再,乃無復起者。慈遂嚴行蓐食,鞭馬直突其圍,比⑧敵覺,則馳去數里矣。
[注釋]
①不能于背時秘處行之:背時,趁著沒人在的時候。秘處,隱秘之處。全句意為:(機密的謀略)不能在背著人的時候或者是隱蔽之處進行。②愚俗之行:愚,愚蠢。俗,庸俗、鄙俗。全句意為:這是愚蠢、鄙俗的人的行為。③謀士:智謀之士。④孔融被圍:孔融,東漢末年曾任北海相。孔融被圍,是指孔融任北海相時,被黃巾軍首領管亥率軍包圍之事。⑤太史慈:東漢末年人,智勇兼備,曾奉母命前往救援被黃巾軍圍困的孔融。⑥的:箭靶。⑦植:樹立。⑧比:等到。
[譯文]
施行秘密的謀略,不必選擇背著人、隱蔽的地方進行。趁黑夜行竊,鉆進僻靜的巷子里殺人,(這些)都是愚蠢、鄙俗的人的行為,真正的智謀之士是不屑于這樣干的。昔日孔融被圍,太史慈要設法突圍救援,便騎著馬,執著鞭,帶上弓箭,領著兩名騎士做隨從,并讓騎士各自拿著一個箭靶,打開城門走了出去。(這時)城內的守軍和城外的圍兵見了都大吃一驚!卻只見太史慈等人牽著馬走進了城下的塹壕里,立上箭靶,在那里練習射箭,練完了箭,便又回城了。第二天又照樣如此,那些圍城的敵兵便有的躺著,有的站著觀看,神色不顯得那么驚奇了。如此這般地一連練習了好幾天,那些圍城的敵兵便(漸漸習以為常)一個個躺在地上,連看都懶得起來看了。這時,太史慈(認為時機已到),便整好裝,吃飽飯,揚鞭策馬,徑直突圍而去。等到敵兵醒悟過來時,他已經馳出數里之遠了。
傳世典故
瞞天過海:瞞:隱瞞,隱藏實情,不讓別人知道。天:天子,即皇帝。瞞天過海原意是指用各種巧妙的偽裝,遮擋住皇帝的視聽,瞞騙他上船,使其在不知不覺中跟隨大隊人馬安全順利地渡過大海。引申為用偽裝的手段作掩護,暗中活動。
典故出自《永樂大典·薛仁貴征遼事略》。北路太宗御駕親征,統兵三十萬,欲取高麗。路過遼帆,見到距長安五千余里的遼河水,皇帝即產生了后悔之心。不數日,來到海邊,那波浪滔天的汪洋大海,又使皇帝產生恐懼,后悔當初沒有聽從謀士們的勸告。東望高麗,隔海千里,皇帝找來前部總管張士貴問計。張士貴無奈,只好請薛仁貴于帳下。薛仁貴獻計說:現在天子只是擔憂大海難渡,無法征付高麗,我有一計,可以讓千里海水,到明天就不見了半點,無論是太宗皇帝,還是士兵,都如同在平地上一樣,平平安安地渡過大海。接著他們見了皇帝稟告說:在附近的海上,居住著一位豪富老人,愿為您的三十萬兵馬提供糧草,太宗皇帝非常高興,宣豪富老人覲見,豪富老人讓太宗皇帝前去海邊親驗。當文武百官隨太宗皇帝來至海邊時,只見眼前上萬間房屋都用彩幕遮圍著。老人將皇帝請進一間四壁掛著彩繡地上鋪著地毯的屋子。皇帝入座,百官進酒,說說笑笑,好不熱鬧。過了一會兒只覺得四面的帷幕被風吹得呼呼作響,嘩嘩的濤聲如雷震響,桌子上的杯子盤子翻落在地,身體也坐不穩。這時皇帝心生疑惑,命人揭開圍幕觀看,只見一望無際的濤濤海水,分不清東西南北,太宗皇帝驚恐問道:“這是什么地方?”張士貴起身回答說:“這就是我們過海的計謀,借著風勢,已快到東岸了。”就這樣,太宗皇帝在不知不覺中被人渡過大海。
用計錦囊
“瞞天過海”是使用偽裝的手段,引誘對方;利用機會、乘人之危來坐享成功的策略。也就是在外表上裝作就要采取行動,對對方保持警戒之心;但實際上卻不采取任何行動。如此反復偽裝,使對方誤以為這僅僅是虛張聲勢,而慢慢怠于警戒。這時即刻抓住對方的疏忽,乘虛而入,給予致命的一擊。總之,采取各種隱蔽措施,克服敵方的偵察、監視和封鎖,順利地實施己方兵力的動機。這就是“瞞天過海”。
瞞天過海的關鍵在于一個“瞞”字。瞞得過則大功告成,瞞不過則弄巧成拙。但是,“瞞”不是最終目的,而是“過海”的必要手段。此計中的“天”指對自己構成威脅的對象。要善于抓住“天”的弱點施謀設計,使“天”變成聾子和瞎子。用“瞞”解除“天”的威脅,“過海”也就不難了。
瞞天過海的情形很多,大而言之,可分為以下幾種:
1.隱跡潛蹤。即把自己的蹤跡隱藏起來。一般情況下,對方要根據我們的蹤跡來判斷我們的意圖,要根據我們的行蹤來對我們施以干擾或攻擊。如果我們把行蹤隱藏起來,那么對方就無法判斷我們的行動方向和位置,甚至不知我們是否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對方處在明處,我們處在暗處,我們就可自由靈活地行動了。這就屬于《孫子兵法》中的“無形論”。無形論認為:謀劃一定要機密,行動一定要無形,使敵人捉摸不定或產生錯覺,進而掩蓋自己的行動。
2.轉移視聽。即把對方的注意力轉移到公開的行動上來,而使其忽略在這種公開行動中隱藏的不公開行動。在對抗行動中,如果能做到“無形”,當然是最好的,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很難做到的,稍有不慎,露出蛛絲馬跡,反倒使對方更加警覺。如果以一種行動來掩蓋另一種行動,那么對方就會被迷惑,進而產生一定的盲區,我們便可在他們的盲區內行動而不被發現。
3.示假隱真。就是向敵人出示一定的假象,而把真的行動或意圖掩護或隱蔽起來。虛假的東西很容易制造,所付的代價或所冒的風險都較小,而對對方的蒙騙作用又相當大,所以這種策略常常被先采用。
4.陽奉陰違。即表面上遵從,暗地里卻不執行。表面上的服從可以騙得信任,并削弱對方的警惕,有時甚至可以獲得對方主動提供的有利條件,暗中另行其事的時候,則不會被發現。而暗中另行其事則可以實現自己的真正的目的。“陽奉陰違”與“陰在陽內”不同,前者是以臣屬朋友等身份出現,以假的隱蔽真的,后者一般公開身份與實際身份是一致的。
對瞞天過海之計,可采取如下防范對策:
1.發現疑點。俗話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無論事情做得怎樣隱蔽,神秘,總要露出一定的蛛絲馬跡來。我們便可抓住這些可疑之點,順藤摸瓜,見微知著,發現敵人的真正意圖。絕不可被一些表面的現象所迷惑,因為對方為了隱蔽自己,有時要施放一些煙幕彈,讓我們辨不清目標,但越是這時我們越要提高警惕,因為“煙幕彈下,必有勾當”,越是遮遮掩掩,就越是可能有見不得人的東西。
2.寧有虛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特別是對那些與我們有直接的利益沖突的人,更要認真提防。要常備不懈,以防不測。做到“寧使我有虛防,無使彼得災害”,只有把對方時時置于我們嚴密的監視和控制下,才能不被他所蒙蔽和欺騙。
3.及時反饋。無論發現對方有什么新的動向,特別是在策略行為方面的變化,都要及時發現,并進行全面的信息反饋,做出準確的判斷。絕不能熟視無睹,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在這里“及時”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發現過晚或是反應遲緩,都會給對方以可乘之機,最后失去戰機,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4.窮追不舍。如果發現對方正在渡海或者已經渡過大海,并爬上了岸邊,我們也絕不要輕易放他們逃走,哪怕只有一點可能,也要堅決窮追不舍,以挽回損失。要想追上已經逃走的敵人,要有比敵人更快的速度,或者選擇比敵人更近的捷徑。另外,還要預先防范敵人過海之后的企圖,使之過海之后也難以實現最終的目的。
第二計圍魏救趙
原文注譯
[原文]
共敵①不如分敵②,敵陽不如敵陰③。
[注釋]
①共敵:集中的敵人。②分敵:分散的敵人。③敵陽不如敵陰:敵,攻打。陽,這里是指公開、正面、先發制人;陰,這里是指隱蔽、側面、后發制人。敵陽不如敵陰,指正面攻敵,不如從側面攻敵。
[譯文]
攻打集中之敵,不如攻打分散之敵。從正面攻敵,不如從側面攻打防守相對薄弱之敵。
按語注譯
[按語]
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流;弱者塞其虛,如筑堰。故當齊救趙時,孫子謂田忌說:“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①;救斗者,不搏擊②;批亢搗虛③,形格勢禁④,則自為解耳。”(《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
[注釋]
①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控,抓緊。全句意為:要解開雜亂紛繁的紐結,不能握緊拳頭。②救斗者,不搏擊:搏,打。全句意為:要解救打架的人,自己不能參與打斗。③批亢搗虛:批,用手打擊,攻擊。亢,咽喉,比喻要害之處。全句意為:攻擊要害之處,攻打薄弱環節。④形格勢禁:格,受阻礙。全句意為:受阻礙的困難局面。
[譯文]
治兵就像治理洪水一樣:對于來勢兇猛的敵人,要避開它的鋒芒,就好比治理洪水要導流一樣。對于弱的敵人,要堵住宅,殲滅它,就好比治理洪水要修筑河堤一樣。所以,當齊國派兵去解趙都邯鄲之圍時,孫臏對田忌說:“要解開雜亂紛繁的紐結,不能握緊拳頭;要解救打架的人,不能自己參與打斗。只要抓住敵方要害,攻其虛弱之點,使敵方處于受阻的困難局面,趙都之圍便自然而然解除了。”(見《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
傳世典故
圍魏救趙。魏、趙:戰國時期中原地區的兩個國家。其中魏都大梁在今河南開封,趙都邯鄲在今河北邯鄲。原意是指在魏國包圍了趙國的時候,不直接去趙國解圍,而是通過反過來包圍魏國國都的辦法,迫使其回救而自己解趙之圍。引申為通過圍攻來犯之敵的后方據點,迫使其撤回兵力的作戰方法。
典故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的齊魏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魏國派將軍龐涓帶領八萬軍隊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的國都邯鄲。趙國派人到齊國求救,齊威王任命田忌為統帥,孫臏為軍師,帶兵八萬去救援趙國。
田忌接受了齊威王的命令后,立即集中軍隊,準備糧草,軍械。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后,便召集全軍將領商議進軍。
將領們到齊以后,田忌說道:“大王命令我們去援救趙國,我們準備工作已經就緒,明天大軍兵發邯鄲,與魏軍決戰,救援趙國。”
“是!”眾將一齊應道。
這時,軍師孫臏卻急忙說道:“田將軍!我們的大軍不應去到邯鄲。”
田忌聽后,吃了一驚,忙問:“大軍不去邯鄲,去哪里?軍師快說。”
“大軍應當到大梁(魏國國都,今開封)去。”孫臏說道。
田忌驚訝地說:“軍師!這就奇怪了。魏國八萬大軍正在邯鄲城下攻城,我們軍隊不去邯鄲城下找魏軍作戰,卻跑到大梁干什么?”
孫臏笑道:“請問將軍,大王命我們帶兵八萬去完成什么任務?”
田忌道:“解邯鄲之圍。”
孫臏道:“要想解開一團亂絲,不能用拳頭去亂打;要想替別人拉架,不能去參加搏斗。現在要去解救趙國的危難,直接去死打硬拼也是不合算的。眼下魏國精兵都在攻打趙國,國內防御必定空虛,我們如發大軍直搗大梁,大梁是魏國國都,龐涓必然要回軍自救。龐涓一撤軍。邯鄲的圍不就解開了嗎?等到龐涓急忙趕回本國時,我們再在半路上打他個突擊,不正好以逸待勞嗎?”
田忌一聽,恍然大悟,連叫:“好計!好計!”眾將也都高興地贊成。于是,齊國軍隊不去邯鄲,而直接去魏國國都大梁。
魏國軍隊雖在攻打邯鄲,但與國內聯系卻十分密切。龐涓突然接到探馬報告,說齊國大隊人馬浩浩蕩蕩襲擊魏國國都大梁去了。這一驚非同小可。他慌慌張張地帶領部隊撤離邯鄲,日夜行軍,回師自救。當魏軍趕到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時,中了齊軍的埋伏。魏軍長期在外奔波作戰,現在又是急行軍,十分勞累;齊國軍隊卻以逸待勞,銳氣正盛。魏軍抵擋不住,被齊軍打得落花流水。齊國軍隊沒有花大力氣。就打了大勝仗,解了趙國之圍,凱旋而歸。
用計錦囊
古人云:“治兵如治水。”面對來勢兇猛的強敵,一味硬碰,無異于以卵擊石。所以應當避其鋒芒,采用分導引流的辦法:或者攻擊敵人的薄弱之處牽制它,或者襲擊敵人的要害部位威脅它,或者繞到敵人背后打擊它。如此一來,敵人就不得不放棄原來的目標。這是一種轉化敵我雙方地位的迂回策略。
在此計中,“圍魏”是“救趙”的前提條件,不論是真圍還是假圍,不論是明圍還是暗圍,“圍魏”必須能夠引出“救趙”這個后果。也就是說,“圍魏”與“救趙”之間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否則,“圍魏救趙”只能是一廂情愿的美好打算。
“圍魏救趙”有四種含義:
1.以迂為直。就是通過看似迂遠曲折的途徑來達到近直的目的。某些事情,如果直接去辦,會遇到很多困難,如果繞一繞彎或增加一些中間環節,就可以把困難避開或者把困難化解掉。這就好比開車上山,從山下直奔山頂,路雖然是最直最近的,但卻是最陡最險的,即使能爬得上去,也會費時費力的。如果盤旋而上,雖然多走許多路,但卻可因此降低了坡度,繞過一些懸崖和溝壑。這樣不但使一些不可解的事情成為可能,而且可以相對迅速和安全。
2.避實擊虛。就是主動避開敵人的實處,攻擊其虛處。在古代兵書戰策中,實和虛是兩個具有相對意義的哲學概念,其所指也比較廣泛。一般無者為虛,有者為實;空者為虛,堅者為實;弱者為虛,強者為實;無備為虛,有備為實等等。這就是如果解牛,要專門尋找骨與骨之間的縫隙處下刀,因為“骨有隙而刀無厚”,才能游刃而有余。這就是所謂的批亢搗虛。如果舉起刀來亂剁亂砍,再鋒利的刀也會受不了。所以《孫子兵法》中提出:“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告訴我們不要同比自己強大的敵人正面硬拼,要避其鋒芒,擊其弱處。
3.從易者始。就是要從相對容易的地方下手,從相對容易的地方做起,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搶在對方之前,首先取得勝利,對自己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對敵人則是一個嚴重的震懾。另外,從“易者始”也可以創造出一種破竹之勢,使原來的難者也逐漸自行轉化為“易者”。如果難易程度相差不多時,則應選擇對全局影響較大的地方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