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信息觀念與新聞優化

新聞采訪與寫作中的信息觀念,有兩個基本點:一是承認我們捕捉和表述的是一種信息;二是要努力提高新聞作品的信息含量。

隨著信息觀念的強化,中國的新聞在改革中趨向優化。大量的新聞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新起來、活起來了。名副其實的新聞越來越多。

新聞優化,是多種因素促成的綜合效應和指標。但有沒有信息,以及信息量的大小,都是新聞優化最主要的衡量尺度。如果新聞作品包含信息,它就攀上了進化的階梯;如果信息匱乏,新聞就有其名而無其實,發生退化了。

現代信息科學認為,新聞這種信息,與傳播過程中其他信息一樣,也是對接受者認識上不定性的消除。一件事情發生了,新聞這種信息的接受者即新聞受眾,對事態還一無所知、不明真相,或者一知半解、若明若暗,這就叫“認識上的不定性”。通過傳遞有關消息,使新聞受眾了解實情,解除疑惑,變不知為知,這就叫“消除不定性”。這一消息對受眾認識上原有的不定性,消除到何等程度,取決于這一消息所含信息量的大小。

既然消除不定性的過程,是受眾對事態從不知到知的過程,那么,信息對于接受者來說,就是原先不知道的新事理,就意味著新情況、新知識。包括新聞在內的所有信息,都具有這種“知新性”。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沒有把知新性看作新聞的本質規定,認為凡是最近發生的事態,加以報道便可成為新聞。最近發生的,正在發生的,或將要發生的,就一定是新的,一定給受眾提供新知識,一定能成為新聞嗎?這是很沒有準頭的。冬去春來,夏鋤秋收,前后比較,都是新近發生的變動。我們如實報道了,卻被群眾譏為年年演唱“四季歌”。在好多年里,每當春節剛過,某些大報便在頭版登張照片,加段文字說明:我國北方還是冰天雪地,海南島已是春光明媚。圖為某地農民在插秧……這是連小學生早已知道的地理常識,我們卻當作新聞一再鄭重其事地向國內外報道。

不錯,絕大多數新聞的報道內容,應當是事物發展變化的現態和趨態,而不是事物的史態即以往的狀態。這叫時間上的新,可以稱為“時新性”。要讓它們筆下的新聞真正新起來,成為名副其實的新聞,只有時新性還是遠遠不夠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新近發生的事態,可能會是舊態復發,是舊事物的重復出現,即便是事物的趨態,也可能是現狀的維系,史態的重演。四季交替,日出日落,便是如此。事物處在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相同或近似的,對于接受者來說就習以為常,司空見慣,毫無新意可言。一條新聞新與不新,最終應當以受眾原有的知識作為參照系,看它是否給受眾增添前所未知的新情況、新知識。新聞之新應當是時新性與知新性的統一,它既是新近發生的,又一定是受眾原先未知的。一個省、一個市、一個地區的黨政機關最近正在開會或者將要開會,這無疑是新近事態。但報道不報道,還要看會議內容有哪些是受眾尚且未知的新事理。不能“今天一開會,明天必見報”,也不能寫得“整本大套,面面俱到”,而應當瞄準那些別開生面的會,把筆墨集中在受眾未知的那一點或那幾點上。堅持時新性和知新性的統一,會議新聞就不至于多得成了災,叫人見了就頭疼。

在現代化新聞傳媒激烈競爭的當今時代,我們一再強調新聞的時效性、傳播的及時性,目的正是保證我們傳到受眾耳目的消息,仍然具有知新性,是它們尚且未知的事理。如果我們的采寫和傳發晚他人一步,受眾認識上原有的不定性已被他人的新聞作品消除,我們傳給受眾的東西就成了它們已知的事理,原有的信息量也就喪失了。誰都有這樣的經驗,早晨在廣播中聽到的新聞,中午讀報時便一掃而過,不會細看。強調新聞不要放馬后炮,盡力少說別人已經說過的話,正是為了防止新聞“報殘”和“報廢”,成為一點不定性也不能消除的“多余”品。

對于接受者來說,信息不僅是未知的,具有知新性,而且它還是受眾需知又未知的事理,是需知與未知的統一。在采訪寫作過程中,我們獲取和表述的正是這樣的有效信息,新聞作品所含的信息量也是這樣的有效信息量。有些事理雖然是受眾未知的,但因為不符合它們當前的和下一步的需要,就會產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能入耳入腦等現象。傳播這樣的事理,被受眾拒之“門外”,起不到任何消除不定性的作用。

在某一特定的時期內,受眾的信息需求是客觀的和既定的。群眾出于社會實踐和自身生活的需要,產生了相應的社會期待,并對急需而未知的事理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可惜的是,我們的新聞觀念長期受著“官本位”意識的左右,是不是新聞常由“長官意志”來判定,忽視或淡忘了“受眾需知”這一根基標準。許多會議新聞為什么讓人望而生厭?許多報道為什么外表像新聞,骨子里卻如同工作匯報?原因就是遠離了受眾需知。遠離了受眾的需知和未知,就是遠離了信息,這還能不產生新聞退化嗎?吸取教訓之后,近些年里新聞界開始重視受眾研究,做了多次大規模的受眾調查,在新聞寫作方面也提出了離讀者“近些,再近些”的口號。在新聞改革中,針對受眾正在思索又亟待回答的社會問題,采寫出大量新聞佳作,產出了少見的社會共鳴和宣傳效果。比如《賣一項成果不如唱一支歌》(見1988年8月30日人民日報),這篇不到兩千字的通訊,通過對比生活中常見的兩件事,集中反映了當前人們議論紛紛的技術貶值、知識廉價、分配不公等問題,不僅提供了廣大群眾渴望知道的社會實情,還說出了許多人想說而沒能說出的話。在過去,這叫“抓問題”,“撥動社會上繃得最緊的那根弦兒”;用現在的話來說,則是“抓熱點”,“抓熱門話題”。這樣的新聞不僅包含信息,而且可讀性強,入耳入腦,震撼人心。

為了提高新聞作品的信息含量,促成新聞的優化,在采寫和傳發新聞的時候,必須對受眾的需知和未知心中有數,有針對性地、最大限度地去消除受眾認識上亟待消除的不定性。早在1961年,范長江同志總結三年“大躍進”新聞報道嚴重脫離群眾的經驗教訓時,就提出:“新聞,就是廣大群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實。”這一定義未必十分精當,比如沒有把新聞的時新性概括進去。但這一定義涵容了對于接受者來說的知新性和需知性,與傳播過程中信息之定義——“接受者需知而未知的事理”,是相當接近的。現在,這一深刻思想已隨同信息概念的引入和普及,融進了當今更為科學的新聞觀念,為新聞改革中的新聞優化起著積極作用。

在提高新聞作品的信息含量,促成新聞優化的過程中,既要避免因為新聞事實毫無新意或受眾已知,使作品的信息含量等于零,更要防止新聞作品的信息含量產生負值。信息量的負值,歸因于新聞失實。失實的新聞,特別是假報道,不但不能通過消除不定性,使受眾的認識走向有序,它反而便受眾的認識發生混亂,背離客觀實際,從原有的不定性走向更為嚴重的不定性。它提供的不是信息,而是負信息了。這就不僅是新聞的退化,而是新聞的劣化了。我們的追求目標,是在嚴守信息量不能等于零更不能是負值的前提下,堅持時新性與知新性的統一,堅持受眾需知與未知的統一,盡力使每篇新聞作品的信息含量更大一些。我們的許多新聞,不正是這樣新起來、活起來、光彩起來的嗎?!

(載《新聞愛好者》1989年第5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港市| 凤山县| 桑植县| 夏津县| 柳州市| 延长县| 鄯善县| 吉林市| 宁河县| 壶关县| 芷江| 积石山| 天水市| 波密县| 汕尾市| 北海市| 阿城市| 山阳县| 会宁县| 将乐县| 滦平县| 芦溪县| 凉城县| 昭觉县| 南昌市| 永吉县| 浦北县| 青龙| 阳东县| 山丹县| 浦东新区| 大关县| 长兴县| 邵阳县| 镇安县| 子长县| 廉江市| 荔波县| 房产| 商都县| 沁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