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僅僅是起點:項德生新聞論文集
- 項德生
- 6701字
- 2019-01-03 11:50:04
試論輿論場與信息場
一、為什么要引入“場”概念
在自然科學中,場是物理場,即相互作用場如電磁場、引力場等等。物理場具有質量、能量、動量,是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輿論場和信息場,不是物理場,還難說是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而是信息和輿論在其生成與傳播過程中,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時空范圍。它類似于心理場、審美場,屬于社會場。
把場概念引入輿論學,主要是為了以下研究的方便:
第一,適應輿論現象的綜合性特征,對輿論從部分與全局相互統一的角度加以整體把握。以往,人們看到輿論過程中的意見紛爭,把一種意見當作一種輿論來對待,忽視了不同意見之間的內在聯系;人們過分強調輿論的主體多數性,把少數派的意見,排除在輿論之外,對個別人的獨立見解更是不屑一顧,這對揭示輿論現象的本質和把握輿論活動的基本規律,是極為不利的。絕大數輿論活動中存在意見對立和分歧,如果我們把某一事態引發的多樣性評價意見,放在同一場內加以考察,看到它們之間既對峙又趨近,既一律又不一律的發展軌跡,這對于深化我們的研究,避免孤立、靜止的研究方法帶來的機械性,對于指導輿論實踐活動,都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可以為輿論的定量研究提供一種可能。對社會場不能像對物理場那樣,進行精確的統計和計算,難以得出絕對值,但仍然可以進行大略的統計和計算,得出相對值。特別是對輿論的強度高低、能量大小,是有必要加以量化的。把數學、物理學引入輿論學研究,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馬克思說過:一種科學只有在成功地運用數學的時候,才算達到了真正的完善的地步。
第三,把輿論場與信息場統一起來研究,輿論的本質就更加清晰,更加一目了然。輿論是由信息引發的,輿論本身也是一種信息,一種特殊形式的評價信息。引入場概念,可以更深刻地揭示描述信息、析義信息和評價信息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互轉化。
二、對輿論場的一般描述
1.輿論場的定義
輿論場是特定的輿論主客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強度和能量的時空范圍。住房制度改革,作為客體刺激了社會公眾,特別是城鎮居民。億萬市民對此公開議論,采取不同方式,發表各種看法。這就是輿論主客體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具有一定的地理范圍,一定的職業分布,維持一定的時間,而且輿論客體的性質和人們采取的表達方式等因素又決定了這種作用的強度。這樣,就在全國各地主要是城鎮居民區形成了一個個此高彼低,具有一定能量的輿論場。
對輿論場可能會存在一種誤解,認為輿論場只是一種空間場所,如一所學校、一個足球賽場等。空間是輿論場的要素之一,對輿論場的場強和能量的構成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只有一個場所,沒有信息傳播其中,就構不成輿論場。這如同一個電磁線圈,沒有電流通過就不會產生磁場一樣。
2.可變場和穩恒場
不隨時間變化的場叫穩恒場,隨時間變化的場叫可變場。社會公眾對價值容易判斷、彼此意見一致的問題進行評價,形成的往往是穩恒場。1976年粉碎“四人幫”所引發的全國輿論便是一例。對“四人幫”以及他們所受到的懲處,中國人民至今沒有將來也不會發生歧異。從60年代到70年代,雷鋒和焦裕祿在中國一直受到尊敬;但到了80年代,評價值沿曲線下落;90年代,又逐漸回升。這一輿論場分階段來看,是恒穩的;從整個過程看,又是可變的。總的來說,大多數輿論場是可變的,變化是絕對的,穩恒是相對的。
輿論場變化的原因不外乎三點:一是客體發生了質變或顯著的量變。一個人由壞變好,環境由優變劣,和平轉為戰爭,失敗變成勝利,矛盾激化或者緩和等,輿論場也就隨之變化。二是主體發生了變化,參與者成分和數量變了,文化水平變了,評價標準改了,表達方式換了,輿論場也跟著改變。三是環境和條件發生了變化,如信息傳播失真,政治氣候變動,等等。
可變場的變化有如下幾種情況:輿論范圍即輿論波及面的變化,或擴大,或縮小;輿論密度的變化,或由密變疏,或由疏變密,這是指參與者占人口比重的大小;輿論表達方式的變化,或由緩和趨向激烈,或由激烈轉為緩和;輿論方向的變化,或由正向變為負向,或由負向變為正向,或在正、負向之間發生不同程度的傾斜。如上方面的變化,都會引起輿論場的場強和場能量的變化。
3.子場與合場
某一事態發生后,參與評價這一事態的輿論人,可以組成隨機人群,如購買了同一種劣質商品的顧客、同車旅客等,但更多的是根據輿論主體和輿論客體的規定關系而構成的不同的穩定人群。每一個人群是一個分場,全體輿論人及其各個分場總起來叫作合場。組成輿論分場的人群,是能夠進行直接接觸的人群,最小的分場由兩個人組成。子場隨人群組合而變化多端,但合場相對穩恒。子場與合場是子系統與母系統、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各子場都因同一事態而發生,擁有共同的議論中心。然而分場與分場之間,存在多方面的差異。
4.場強
場強指的是輿論場中某一處、某一點,或某一分場在某一時間段的輿論的強烈程度。場強可以用函數式來表示:
P=f(N , Z , S , B , T)
式中,P是場強矢量,它與N、Z等場強要素相關。f是函數符號,表示P與各要素之間的函數關系。
N是某一系統中參加輿論活動的人在系統總人數中所占比重。比重越大,參與的人數越多,場強越高。
Z是輿論對象即社會事態的重要程度。一般來說,社會公眾所議論的事態越重要,輿論場強越高,反之越小。關于全面進行物價改革的輿論場強,就比上調輪船、火車、汽車的客運價格所引起的輿論的場強高得多。
S是公眾議論、評價某一事態的深度。如果觸及事物的內在本質,其場強大,如果只泛泛議論,言不及義,如拂皮毛,場強就小。當然也有例外,群眾不明真相或者上當受騙,對某一事態會產生強大的輿論波,一旦真相大白或謠言現形,輿論就會平息消餌。
B是輿論表達方式。開會討論和上街游行,強烈程度大不一樣。方式越激烈,場強越大。
T是可變場的時間段,它告訴我們,輿論場的強度因時而異。
輿論場強和輿論強度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場強的表達公式與輿論強度的表達公式X= f(F, R, Z , S, B)也略有不同。場強是某一輿論場的某一點或某一分場的強度,輿論強度則是指某一輿論場各點名分場的平均強度。關于住房制度改革的輿論場強,在城市與鄉村,上海市與青海省,是強弱不等的。但它的平均場強,又可以拿來和計劃生育的輿論強度相比較,顯示出不同輿論的強度差別。
5.均勻場和非均勻場
就合場而言,各個分場之間場強相等者為均勻場,場強不等者為非均勻場。均勻場是很少見的,各個分場的場強總會因為參與程度、評價深淺、表達方式不同而疏疏密密、強強弱弱。同一事態發生后,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職業人群,關注程度和評價熱情是不會等同的。這樣就自然產生強度不等的許多非均勻輿論分場。
6.原生場和附加場
某一事態發生后,憑借事物變動的自身能量,在信息所波及的范圍內形成一定強度和一定范圍的輿論,這是原生場。如果借助外加能量,如通過現代化的傳播工具和組織系統把信息向廣大群眾傳開去,生成比原生場大許多倍的時空范圍,這就是附加場。像非洲遭災、菲律賓火山爆發這類事,在古代是不會傳到世界各地的,但在現代社會,這些信息的傳播會迅速覆蓋全球,并會得到不小的反應——各種捐贈源源不斷。
在當代世界,凡是稍微重大一些的事態發生后,其激發的輿論場都遠遠超出事態的原生國家和地區,這是因為人類的各種事務和活動更社會化、世界化了,傳播工具更現代化了。人們不再滿足于僅僅關注近邊發生的事情,也不滿足于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僅僅在附近傳播。在社會化程度更高的時代,人們渴望了解和評價更多更廣的事物,也渴望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讓更多更廣的人們所了解、所熟悉。
7.場能量
場能量指的是某一輿論場作用力的總和。其分場能量關系式可以表達為:
Wi=f(Pi·Si)(i=1,2, …, n)
式中,Wi是某一輿論分場在特定時間段的場能量;f表示Wi與Pi和Si的函數關系;Pi是分場場強;Si是輿論分場的空間范圍;n是分場的總數。如果是均勻場,其合場總能量的函數關系式為:
W=n Wi
這也就是分場平均場能量與分場數量的乘積。如果是非均勻場,其合場總能量的函數關系式為:
W =ΣWi(i=1,2, …, n)
即W為各分場能量的代數和。
應當指出,各分場屬于一個大系統,彼此是相干的,各分場之間是相干場的關系。分場相干的結果,要么場強抵消,能量降低,要么場強疊加,能量膨脹。這就是另文需要展開論述的輿論合力律的問題。
還應當指出,很少有單一輿論場獨自存在的時候。隨著人類相互聯系的加強,不同種的輿論場混合出現的情況會越來越多。輿論合場之間的關系也是彼此相干的。一般來說,輿論的性質相同,各輿論場之間相互助長;輿論的性質不同,各輿論場之間則相互抑制和抵消。我在另文所說的“轉移注意,輿論分流”便是不同輿論之間的相互抑制,而輿論過熱,就是同類輿論之間的相互激蕩了。一個人干了一件壞事,人們冷眼相待,后來他又做了好事,人們的評價就會被中和。
三、輿論場與信息場的相互作用
信息場是特定傳播主客體通過信息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一定信息密度和傳量的時空范圍。
信息場中的信息,指的是相對于一定輿論主體來說,從外界輸入的信息,主要是描述信息,也有析義信息和評價信息。
信息場也可以分為可變場與穩恒場、分場與合場、均勻場與非均勻場、原生場與附加場,其特性與輿論場一樣。下面著重談一談信息密度和信息傳量等概念。
① 信息密度
信息密度是指在一定時空范圍內,某一信息的接受者的密集程度。在有信息傳播的情況下,人口密度越高,接受信息的人越多,信息密度就越高。人口密度是自變量,信息密度是因變量。同一信息,傳向人口稠密的上海和傳向人口稀少的西藏,其密度相差懸殊。當然,一定時間內,人口密度是相對穩定的,在這種情況下,信息接受者占人口比重的多少,就成為信息密度的決定因素。從全國范圍看,關于雷鋒的信息的接受者就遠比關于蔣筑英、羅健夫的信息的接受者要多,前者的信息場的信息密度遠比后者高。信息密度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M=N/S·n/N=n/S
式中,M代表信息密度;N是人口總數;S是總人口的分布面積,N/S是人口密度;n 代表總人口中接受某一信息的人數,n/N是接受者占人口總數的比重。N/S、n/N兩個關系式,都是有意義的,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對信息密度都能夠起到相當的決定作用。信息密度最后可以簡化為接受信息的總人數和總人口分布面積之比。
② 信息傳量
信息傳量指的是一定時限內,傳向特定接受范圍的信息總量,可以用下面的公式來表示:
H=±∑ Mi Ti,(i=1~k)
式中,H表示信息傳量;∑是1~ k 的求和符號;Mi是某一時刻的信息密度;Ti是某個時間段。公式表示的實際是k個時間段內信息密度和傳播時間的乘積的代數和。代數和H,可能為正也可能為負。傳播了虛假信息便為負值,傳播了真實信息便為正值。
輿論場與信息場是什么關系呢?簡言之,就是相感相生、互為因果的關系。在物理學中,變化的電場必然產生磁場;而變化的磁場,也可以產生電流,形成電場。輿論場與信息場的關系,如同電場與磁場一樣,彼此間是相感相生的。信息場一旦形成,在一定條件下就會引發輿論場;而輿論場生成后,也必然生發信息流和信息場。所謂一定條件,就是特定的信息觸動了人們的評價標準體系。如果人們對某一信息無動于衷、毫無反應,或者只是接受它,并無議論出現,那就不是我們要研究的信息了。信息量有大小,信息質量有高低,引起的反響便有強弱。美國發射了那么多次航天飛機,只有兩次引起了世界性的輿論反響。一次是1969年6月21日,兩位美國宇航員乘“阿波羅11號”首次登上月球,被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稱為“人類歷史上最珍貴的一刻”。另一次是1987年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載著七名宇航員在升空時爆炸,人類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宇航員也成了殉難者,此事件嚴重影響了美國乃至人類的航天事業。
既然輿論場和信息場是相感相生的,自然也就是互為因果的。輿論場形成,需要多種條件,如一定的人、人的一定素質、社會的需要、社會的民主與開放程度,等等,但最主要的是社會事件發生后,有必要的信息傳向人群。信息是輿論形成的直接條件。“二戰”后,一部分納粹分子隱姓埋名潛逃到南美洲,關于他們的信息場消失了,仇恨的輿論只在歐洲大地空自燃燒,而他們卻逍遙于“世外桃源”;一旦他們身份暴露,產生出信息場,感應了歐洲的輿論場,輿論場就迅速指向和包圍了他們,他們的舒心日子也就結束了。“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就是因為老鼠將它的信息場帶到了人群中間,從而感生出了輿論場。我們再回到“挑戰者號”失事這件事上。到事件發生為止,輿論場中一直充溢著美國人的自豪和別國人的羨慕,然而信息場在瞬間換質,輿論場急轉直下而涌起悲傷、痛惜、畏懼和審慎的輿論。
沒有信息場,就沒有輿論場的感生。輿論場形成后,若信息傳播突然中斷,原質輿論場也就難以為繼;信息場換質,輿論場就會亦步亦趨。
在其他條件既定的前提下,信息密度決定輿論強度,信息傳量決定輿論能量,即M →P , H → W(“→”為“決定”符號),二者之間呈正比關系:信息密度越高,輿論場強越高;信息傳量越大,輿論能量越大。同樣,信息質量決定輿論的質量。一般來說,真實、充分的信息促成健康向上的輿論,虛假片面的信息導致偏激消極的輿論,可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人類的發展史,是民主程度逐步提高的歷史,也是信息傳遞技術不斷進步、效率不斷提高的歷史,相應地也是輿論地位不斷上升、輿論作用不斷增強的歷史。隨著社會民主程度的提高和信息傳播技術的進步,輿論活動的參與者越來越廣泛,輿論場遠遠大于原生場的時空范圍。某項輿論場一旦形成,場內的輿論主體必然產生更加強烈的信息追求,迫切地希望從外界獲取更多的信息,要求進一步公開事態的真相,從而刺激產生一個傳量穩定或增大的信息場來保證供應。這樣,輿論的活躍反過來又推動信息傳播事業的發展。
信息場生成輿論場,反過來,輿論場又生成信息場。在外界信息作用于一定的主體,生發出輿論行為的同時,輿論主體不僅向外界反饋和輸出評價信息,而且輿論主體的輿論行為本身以及伴隨的實踐活動,也作為一種狀態信息而存在和傳播。在我國,工人、知識分子、干部和一部分農民,對計劃生育已達成共識,認識到人口下不來、經濟上不去的道理。這是評價信息。為此,全國上下對農村的計劃生育死角展開了強大宣傳活動,并逐步使計劃生育工作法制化,落實到每家每戶每對夫婦。這種由輿論評價信息轉化的狀態信息又使全世界都注意到中國在努力控制人口。一般來講,輿論場強高,場能量大,產生的反饋信息流越強,輻射得越遠,引起的反響也越大。1919年的“五四”運動和1976年的“四五”運動,就是由很強的輿論場和信息場反復激蕩而爆發的革命群眾運動。信息場和輿論場具有對應性或者說對稱性,但二者又絕非等量對稱的。也就是說,某一信息場形成后,輿論場未必因之同時興起,具有與信息傳量相當的輿論能量。
同樣的信息,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場合,也會引起不同的反響,形成不同的輿論場。60年代對焦裕祿的評價很高、很熱烈,但80年代曾一度低落、微弱,90年代初再起高潮,一部電影《焦裕祿》引起無數人淚流滿面、感慨萬端。這種現象也可稱為“輿論回潮”。社會條件的變化,會導致同一信息場所感生的輿論場發生盈虧、圓缺的變異。
當然,在社會生活中,也會發生另一種信息場和輿論場對應關系中斷的情況:議論中心已經形成,社會評價正在進行,但信息突然中斷,人們得不到可靠、充分的信息。這時輿論場的強度可能會增加,人們急切地要求了解后繼情況,以做出自己的判斷,表明自己的態度。這就為信息和輿論的畸變提供了機會。如果黨和國家領導人好長時間不在新聞傳播中出現,社會上就會流傳許多猜測、推斷乃至謠言。對一個國家來說,三至五天信息傳播渠道不暢通,就會出現極大的危險:謠言四起,人心惶惑,群眾可能被陰謀家利用,發生大面積的社會動蕩。此時的輿論場,其方向和性質都發生了惡變。
信息中斷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是自然災害,有的是人為的戰亂,有的是技術過失,有的是宣傳決策的改變。作為一個開明的領導者,應當經常進行形勢教育,向全體成員通報本單位的情況和外部環境的重大變化,防止惡性輿論場的出現,排除工作干擾。
輿論場與信息場的不平衡也非百害無益,人們完全可以利用它來收取好的效果。有時為了協調信息場與輿論場的關系,特意少發一些關于某事態的信息,至少不作渲染和鼓動,有意降低輿論場強,使人們的注意力不至因偏移而影響中心工作或現有的順向輿論。對1991年初海灣局勢的報道,我們的宣傳機構把握得很適度,既讓人民群眾了解戰局的變化,又沒過分報道其中的細節。我們的目的,是讓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國內建設上來。而關于經濟建設的信息傳播,近十余年間一直是我國新聞宣傳的重心。這就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輿論場,保證億萬人民群眾聚精會神地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載《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