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僅僅是起點:項德生新聞論文集
- 項德生
- 2883字
- 2019-01-03 11:50:03
系統觀——新聞思維的新范式
新聞作品的優化程度,當然首先取決于客觀外在的新聞事實。如果沒有劉胡蘭那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就產生不了《劉胡蘭英勇就義》那樣的不朽之作。但在同時,也不能絲毫小瞧新聞工作者的心理素質和思維方式的重大作用。如果讓別人去寫焦裕祿,很可能沒有穆青和周原寫得那么棒。觀念一新,思維方式一變,雖然還是那般事實,作品卻能別開生面,更勝一籌。
進入80年代以來,新聞思維有了一種新范式(即新方式、新樣式),新聞寫作有了一種新思路,那就是系統觀念、系統方法、系統思維。人們越來越自覺地按照這一范式觀察問題、分析問題,不僅增強了新聞作品內容上的豐厚度,表現形式也因此更加多樣化了。
系統思維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多向性”。
現代系統理論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系統,系統由兩個以上的要素組成。觀察問題時,不能把事物看成一個點兒、一條線兒、一面板兒,而必須把它視為多要素、多層面、多功能的系統整體。比如,報紙的要素不是單一的,其功能也是多樣的。它由新聞、評論、副刊、廣告等部件來構成,發揮著傳遞信息、反映輿論、傳播知識提供服務、推銷商品等多種功能。客規事物是多樣性的統一,我們的思維方式也需是多與一的統一。我們應當選取多種角度、沿著多種方向,去觀察和評價新聞事實,以便活躍新聞思維,開闊新聞視野。這些年,我國新聞宣傳中的深度報道,如一支新聞勁旅,屢建奇功,備受稱贊,深度報道之所以“深”,就是得益于多側面的觀察,多層次的開掘,多樣性的綜合。它的基本類型,一是通過系列報道、連續報道,把新聞事件的多種性質、多種因果,分別加以揭示;二是把多向視角獲取的信息集中于一篇新聞作品中。前者如《中國青年報》1985年關于大學畢業生成才之路的八篇追蹤報道,后者如1988年新華社播發的《關于物價的通信》。這類報道層面豐厚,給人以立體之感,又稱為“立體化新聞”。它們的信息量很大,說服力很強,往往產生轟動效應。
客觀事物的多樣性,系統思維的多向性,并不要求我們的新聞作品篇篇寫得面面俱到,成為宏篇巨制。濫用系列報道和連續報道這種形式,或連篇累牘,或長篇大論,不符合新聞傳播的規律。雖然不能說“短”是新聞的本質屬性,但卻是新聞體裁的常見樣式。即便是深度報道,篇幅未必長,字數未必多。系統思維對新聞采寫提出的要求,首先是承認現實生活的多樣性,承認事物要素和功能的多樣性,進而使我們的新聞豐富多彩,滿足受眾的多種需要。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時期,在商品經濟大發展的年代,許多措施都是系統工程,許多現象都是綜合癥候,必須變單向思維為多向思維,才能反映復雜多變的現實生活。至于報道形式,可以知識貶值、技術廉價、知識分子待遇低,教育投資少、學校忙于“創收”、教學質量下降、教學內容不合社會需要,以及用人制度沒有徹底改革、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等等。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報道這一重大問題,很少運用系列報道、連續報道和長篇通信等形式,多是抓取其中一個側面、深入剖析一個問題的短文短論,但在總體上,卻給人以全面深刻的印象和認識。
系統思維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相關性”。
現代系統理論認為,事物的多種要素、多種層面、多種功能,彼此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事物的真相和本質就存在于這些聯系和作用之中。這就要求我們不能脫離整體去孤立地看待局部,而應當把一事一物放在全局中加以考察。觀察和認識事物要少用“切割法”,多用“透視法”,也就是在保持要素間的原樣聯系、事物間的原樣聯系的前提下,去考察局部,認識微觀,把握側面。否則,我們就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對事物得出片面的認識或錯誤的判斷。比如,對個體經濟的性質,就要在系統聯系和經濟格局中去揭示。有封建社會的個體經濟,有資本主義社會的個體經濟,也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個體經濟。因為個體經濟存在于不同性質的社會系統中,其性質也就差別很大,并不是所有的資本經濟都姓“資”,都會自發地產生資本主義。對我國正在試行的租賃制、股份制,也應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形勢的大系統中去考察、去反映。
事物的相關性,還表現在系統與系統的相互關系上,也就是事物的交叉滲透上。經濟中有文化,教育中有經濟,物價中有政治,管理中有藝術,等等。比如市場的臟、亂、差不僅是經營問題、衛生問題,而且有管理水平和文化素質低的問題。報道這類題材時,不能孤立地看何題,要從多方關聯、綜合滲透中去分析。抓交叉點,也叫抓結合部,這類報道信息量大,讀者面寬。比如通訊《花錢多了,人變懶了》(1989年4月6日《人民日報》),說的是北京市每年新增30萬待業人員,而許多單位卻大量花錢雇用外地民工,來干那些待業人員不愿干的苦活兒、累活兒和臟活兒。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結合部和交叉點。這一現象反映了:國營企事業單位仍然存在“鐵飯碗”“大鍋飯”的弊端;一些行業和工種工資和福利待遇偏低;農村因商品經濟發展而勞力過剩,對涌進城市的民工缺乏管理細則;城鄉居民的就業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陳舊意識仍然禁錮著許多人的頭腦;等等。這就比單純報道民工涌向城市或城市用工不合理,要豐滿得多,深刻得多,新穎得多。
系統思維還有一個特點,是它的“整體性”。
系統理論認為,整體不等于部分之和。我們的追求目標,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比如一個班集體的戰斗力,就大于十個人的力量之和。在新聞寫作中運用這一規律,經濟日報首創了新聞新品種——組合新聞。這種新聞大多是選取同時間里,不同地點發生的同類事態,組合成一篇新聞。它們空間跨度往往很大,而問題卻相當集中,在相互比較中獲取很大信息量。比如組合新聞《四記者逛市場實錄》(1989年2月5日《人民日報》),把東西南北四大城市——濟南、西安、廣州和北京的記者,觀察春節前各地市場的狀況,組合為一篇通訊。一個廣闊的實際生活的橫斷面,活靈活現地呈現在受眾眼前,實景實情,有喜有憂,可信性很強。有的組合新聞,時間較長一些,描述某一時期發生的同類事件。如《扔下書包的小商人》(1989年2月25日《人民日報》)這篇通訊,記述了浙江、蘇北、哈爾濱、晉西北、北京市的青少年,棄學經商的典型事例。時間不集中,只說是最近發生的。這類似文學創作中的形象塑造,把天南海北的同類事件集中在一篇作品里,只不過不允許有絲毫的虛構。這樣寫,特別能夠開闊人的眼界,給人留下對某一問題特別強烈的整體印象。若分別報道四個城市的那點情況,絕沒有這樣好的效果。
組合新聞不是故事集納,也不同于一個專欄里“裝”了幾篇相近的文章。組合新聞不是松散的拼湊,而是具有內在聯系、內在結構的整體。幾個事件變成了一篇組合新聞,這篇作品的價值要大于幾個事件的單獨價值的總和。天南海北的事態,怎樣組合成一個新聞整體呢?這主要靠同一個問題來統攝,靠選材方面的大體一致來歸攏。比如組合新聞《差異在哪里?》(1988年9月11日《人民日報》),就是圍繞借助“錢力”比濫用“權力”進步這一問題,對北京與廣州、北方與南方的航運服務態度加以比較,使人讀了眼界大開,深受啟發。其實,除了組合新聞,一般新聞作品也要處理好主題與選材、觀點與材料、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使新聞有一個好的結構,達到更高的優化程度。
(載《新聞愛好者》198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