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智庫軍事戰略研究動態
- 陳瑜
- 13523字
- 2019-01-03 11:37:29
第三節 全球安全威脅與挑戰
作為全球失序的必然結果,近年來,各國智庫對傳統安全的關注熱度明顯上升。在關注議題上,地區沖突、社會動亂、恐怖主義等已然超越收入差距、經濟危機、失業和就業不足、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公共衛生事件等成為綜合性智庫關注的重中之重。在應對手段上,“硬實力”(Hard Power)顯然更受各國決策者和專家學者們的青睞;“軟實力”(Soft Power)則似乎正日漸淪為眾人有口無心的浮華說辭;至于美國獨樹一幟的“巧實力”(Smart Power),已經逐漸成為又一個塵封在故紙堆中的歷史掌故,雖然其可能偶爾回光返照、再度出現在公眾視線之內。
此外,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當前,對“體制精英”的質疑成為潮流,民粹主義泛起,
反全球化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
對全球治理提出了新的需求,
專家學者們對此高度關注。
近年來,全球智庫圍繞全球風險、環境安全、糧食安全、城市安全等議題窮盡智慧,形成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
全球風險:
世界經濟論壇的《2016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新的一年中,無論從環境、社會、經濟、地緣政治還是技術方面看,各種風險的發生概率都在上升,并必將對未來全球議程產生重要影響。該年度調查報告匯集了近750位專家的意見,就全球29項風險在未來十年內發生的影響力和發生概率兩方面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過去三年,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措施不力一直屬于影響力最大的五大風險之列,今年該風險已升至首位,并被認為是未來數年影響力最大的風險,超過排在第二位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第三位的水資源危機。大規模非自愿式的移民和嚴重的能源價格波動(上漲或下跌)也進入了影響力最大的五大風險之列。發生概率最大的風險是大規模非自愿式移民,而去年排名第一的具有區域影響的國家間沖突排在第四位,讓位于兩大環境風險——極端天氣事件、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措施的不力。重大自然災害則排在第五位。無論是從影響力還是發生概率來看,經濟風險仍然是嚴重的全球風險,比如關鍵經濟體的財政危機和嚴重的結構性失業或就業不足,此外還有網絡攻擊和嚴重的社會動蕩。報告的評估結果反映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可能會給經濟和社會帶來的深遠影響,并強調了保護未來利益的必要性。
臺灣遠景基金會(網址http://www.pf.org.tw/Pages/index.aspx)的《2016年全球十大風險評估》座談報告認為,2016年國際局勢趨于惡化、區域危機可能增加。全球面臨的十大風險主要是:(一)全球恐怖主義持續蔓延。(二)網絡間諜行動威脅全球信息安全。(三)難民危機與內部分歧使歐盟一致性立場松動。(四)油價探底增添國際政局變量。(五)中國大陸經濟增長趨緩。(六)美國領導地位衰退牽動國際政治走向。(七)俄羅斯境外干預行動造成區域紛擾。(八)中東各地持續動蕩沖突恐一觸即發。(九)中國大陸與鄰國存在海事爭議。(十)朝鮮導彈試射使東北亞穩定遭威脅。
政治風險: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美洲項目主任、高級研究員邁克爾·馬特拉(Michael A. Matera),該項目研究助理、項目經理莫伊塞斯·倫登(Moises Rendon)的《委內瑞拉轉型的教訓:對委內瑞拉后危機局勢的五個教訓》評論指出,委內瑞拉今天的危機是美洲歷史上一個民族國家緩慢崩潰的最嚴重案例之一。很難預測未來的轉型將如何實施,但這無疑將是該地區所經歷的最激烈和最具有挑戰性的轉型。盡管迄今為止現政權拒絕改變方向,但委內瑞拉未來的領導層和國際社會必須準備實施戰略性的、可持續的、長期的改革。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最近的一次圓桌討論審視了先前世界各地(包括非洲、俄羅斯、中東、拉丁美洲)的轉型經驗以及其對委內瑞拉的實用性。這次討論為委內瑞拉和國際社會得出了五個重要教訓。第一,由委內瑞拉人從國內領導。轉型必須是由委內瑞拉人所領導的努力,并且由強有力的領導和政治意愿所指導。第二,轉型正義與和解。委內瑞拉的未來將取決于其社會內部所展現的力量和團結的水平。下一屆政府將不得不高度重視和解與團結包括查韋斯主義者(Chavistas)在內的各階層人民。短期內,推動一個在國際援助和國際法支持下的尋求對過去罪行的公正、平衡的問責的過渡司法體系將是一個關鍵的步驟。第三,創新性的社會與經濟項目。全面、協調的經濟改革對于刺激增長和阻止重蹈當前危機將是至關重要的。為了應對當前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社會改革將需要包括臨時性的扶貧項目。第四,多元化經濟。委內瑞拉除了石油之外幾乎不出口別的東西,進口則除了石油以外幾乎無所不包。多元化經濟并減少進口以及對石油的依賴,將有助于重新平衡國家、限制開支并刺激增長。第五,來自國際社會的統一信息。包括美國與其他地區國家的聯盟在內的國際社會,需要與委內瑞拉過渡政府和其他的當地、外國組織緊密合作,以創造和傳遞一個統一的信息。

圖1-3-1 2016年達信政治風險地圖
資料來源:保險經紀和風險管理企業達信(Marsh)的《2016年達信政治風險地圖》。備注:BMI是國際商業觀察公司的英文簡稱。

圖1-3-2 2016年脆弱國家指數(Fragile States Index,簡稱FSI)地圖
資料來源:美國和平基金會(The Fund For Peace,簡稱FFP。網址http://global.fundforpeace.org/)的《脆弱國家指數2016》報告。
環境安全:
美國史汀生中心(The Stimson Center。網址http://www.stimson.org/)高級顧問約翰·伯格納斯(Johan Bergenas)的《特朗普可以在首個100天內幫助彌合自然安全鴻溝》文章,呼吁特朗普政府重視自然安全(Natural Security),并提出了具體建議。一、挑戰。多年來,環境問題一直以氣候變化和保護為中心。主要關注的是地球變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影響。然而,環境犯罪造成的持續、系統的威脅被忽視了。在世界范圍內,環境犯罪每年產生2580億美元,并且年增長5%-7%——這是全球經濟增長率的2倍-3倍。環境犯罪緊隨毒品貿易和造假之后,是第三大黑市。環境犯罪主要包括: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捕魚,非法采礦業,野生動植物犯罪,非法采伐等。環境犯罪通常被認為威脅經濟發展和生態活力。然而,環境犯罪也日益被認為威脅全球和平與安全。二、背景。環境犯罪的作惡者經常從事從走私武器到恐怖主義的一切活動。從東非的“青年黨”(al-Shabaab)到哥倫比亞的“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FARC)等團體,都使用自然資源資助其毀壞性活動。在其他情況下,犯罪企業利用合法的自然資源開采來掩蓋其非法行為。例如,漁船經常牽涉毒品、武器和人口走私。環境犯罪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更是顯而易見的。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捕魚構成了復雜的國家、國際安全威脅。三、務實步驟。要通過全球和平與安全議程來應對環境犯罪,我們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這些問題。我們需要一個深入、詳細和基于事實的展示了對合作關系與以行動為導向的規劃的需求和機遇的敘事。為了彌合環境與安全鴻溝,當選總統特朗普應該將這些自然安全議題納入其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并任命一位“自然安全沙皇”(Natural Security Czar)以協調美國對這些挑戰的響應。未能適當地支持這些舉措是美國對國家、國際穩定的責任的一個失敗。
美國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簡稱美國威爾遜中心。英文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簡稱Wilson Center。網址https://www.wilsoncenter.org/)2016年6月22日召開的《人權與環境:我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研討會摘要指出,2015年對環境保護行動主義(environmental activism)而言是致命的一年。185名活動分子被殺,較2014年增加了60%。一、走向“綠色2.0”(Green 2.0)。在美國,環境正義(environmental justice)是一個在種族問題上最常用的術語。致力于跟蹤和鼓勵美國環境保護運動中種族多樣性的“綠色2.0”執行董事惠特尼·多美(Whitney Tome,女)指出,環境正義運動的大多數行為者都是有色人種,但主流環境保護運動的組成則是相反的。包容性不僅是一個倫理或道德問題,而且也關乎效能。在一項對私營和公共環境組織的調查中,“綠色2.0”發現平均而言有色人種不超過組織成員的16%。二、氣候挑戰。威爾遜中心公共政策研究員、夏威夷大學法律教授瑪克辛·伯克特(Maxine Burkett)指出,因氣候變化而被迫遷徙的個體的權利是一個特別困難的新的人權領域。當前,環境移民并不在諸如難民條約等更加傳統的保護制度之內。對那些被氣候變化所影響的人而言,法律框架的缺席正在加重著痛苦。為了實現氣候正義(climate justice),需要有迫使國家信守人權承諾的法律基礎。
美國威爾遜中心2016年6月29日召開的《評估證據:計劃生育作為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貢獻者》研討會摘要指出,當前存在許多真正的全球規模的環境挑戰,而人口與環境退化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是這些挑戰中的一個。但是,有關計劃生育、人口增長和環境之間的嚴肅的研究是十分稀少的。世界觀察研究所(Worldwatch Institute。網址http://www.worldwatch.org/)高級研究員、《計劃生育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科學評估》報告的第一作者鮑伯·英格曼(Bob Engelman)指出,計劃生育是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絕對關鍵的投資。
氣候安全:
美國大西洋理事會戰略遠見倡議常駐高級研究員彼得·恩戈爾克(Peter Engelke),該理事會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國際安全中心副主任、美國國防部負責戰略與部隊發展的前副助理部長丹尼爾·邱(Daniel Chiu)的《氣候變化與美國國家安全:過去、現在與未來》報告,審視了美國“氣候安全”(climate security)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報告指出,氣候安全這一術語意味著,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氣候變化都應該被視為一種對核心的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的威脅。氣候變化是一種環境壓力,將會對物理系統(地球)和(包括國際關系與地緣政治在內的)人類系統有潛在的嚴重影響。在氣候安全的框架下,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可以使用國家安全理由去為減緩與適應戰略進行辯護:減緩戰略是去減輕氣候變化的威脅,而適應戰略則是提高美國社會在面對該威脅時的恢復力(resilience)。在一個有50多年歷史的將環境變化與國家、全球安全聯系起來的領域中,氣候安全已成為一個有用的概念。未來的問題是,氣候安全是將繼續局限在學術界、民間社會以及美國政府內部一些專門地方的討論中,還是將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制定中獲得更重要的角色。具體建議:第一,創建一組情境,以闡明不尋常的未來氣候的安全后果。這些情境將描述、分析和突出未來不同氣候的國家安全后果,并為美國及其盟友、合作伙伴處理這些安全后果。美軍改變其在世界各地的許多設施以適應每種情境所描述的變化的條件是否是可能的?美國政府應該如何為每種情境下國內外的舉國性的災難做計劃?通過情境預測的氣候的影響,美國是否會被迫重新思考其對世界各地區的戰略?第二,使氣候安全概念成為將氣候不安全與美國核心的國家利益聯系起來的綜合敘事的一部分。氣候安全仍是一個只是部分地融入了美國的更大的對氣候變化的公眾辯論的敘事。有時,氣候變化與美國國家安全之間的關系闖入了主流對話,但這樣的時刻是短暫的而不是持續的。將氣候變化牢牢地置于美國國家安全的主流辯論中是很困難的。事實上,不安全的更具體、更活躍的形式會一直存在(例如,恐怖分子將會殺害無辜者,流氓國家將會威脅到他們的鄰居),它們將要求得到優先的響應。將氣候安全更牢固地納入主流的美國國家安全議程,要求將氣候變化表述為一種對美國國家安全的長期威脅,其需要持續的關注以應對一個堅定的、日益強大的敵人。“威脅倍增器”(threat multiplier)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它是指氣候提高了威脅的風險或強度)現在已經使用了多年,在表述氣候對美國全球利益的威脅時仍然是合適的(例如,干旱是導致一些對美國而言至關重要的地區不穩定的一種間接原因)。但是,一個更引人注目的呼吁,應該強調氣候變化直接威脅美國本土——美洲大陸、生態系統、海岸、農場、城市和基礎設施。雖然颶風“卡特麗娜”和“桑迪”僅對美國人如何思考和辯論氣候變化有暫時的影響,但這些颶風使人們的內心對氣候不安全產生了觸動,這是任何有關威脅倍增器的修辭所無法做到的。
美國威爾遜中心2016年6月23日召開的《處于風暴之眼:婦女與氣候變化》研討會摘要,探討了婦女在氣候變化中可以發揮的作用。美國威爾遜中心主席、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美國前眾議員簡·哈曼(Jane Harman,女)指出,婦女通常是我們家庭的支持系統,在災難發生時婦女是最后一個離開的,這也是婦女和家庭在氣候災難中不相稱地受到傷害的原因。婦女擁有最好的經驗和足夠的訓練,因此,婦女應該在氣候變化的政策辯論中擔當領導者的角色。威爾遜中心公共政策研究員雪莉·古德曼(Sherri Goodman,女)指出,氣候變化是一個威脅倍增器(threat multiplier),而恢復力(resilience)則是應對氣候挑戰的答案。一、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星球。計劃生育與氣候變化之間的聯系并不是很明顯,但國際人口行動組織(Population Action International,簡稱PAI。網址http://pai.org/)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蘇珊娜·埃勒斯(Suzanne Ehlers,女)指出,氣候變化需要包容性、全面性的社區行動,而計劃生育可以使全世界一半的人口能夠高效、有意義地參與到我們時代最緊迫的問題中。二、危機中的婦女。美國陸軍工程兵團研究科學家斯瓦提·維拉瓦麗(Swathi Veeravalli,女)指出,當正常的社會規則被打破時——有時發生在災難或暴力沖突期間,婦女面臨獨特的風險。婦女和女孩經常受到恐嚇、基于性別的暴力、性騷擾和強奸。創建對氣候變化影響的性別化響應,實際上為增強恢復力和降低脆弱性提供了最大的機遇。
美國蘭德公司弗雷德里克·帕迪長期全球政策及未來人類處境中心主任、高級科學家、帕地蘭德研究生院教授羅伯特·蘭柏特(Robert J. Lempert)的《基礎設施的設計必須隨著氣候而改變》評論指出,在設計基礎設施時,工程師們總是要考慮氣候問題。直到最近,工程師們還可以自信地使用過去的天氣數據來預測未來的氣候。但這不再是真的。越來越多地,工程師們必須考慮氣候變化的影響。對于任何指定的基礎設施系統而言,已經無法根據過去的氣候來很好地預測未來的氣候。由于全球變暖,在面對我們開始體驗的更加極端的氣候力量時,過去的標準已經不再能夠提供適當的指導以設計和建造安全、具恢復力的結構。工程師們需要一個新的藍圖來為一個很難預知的未來做準備。考慮氣候變化可以使基礎設施設計產生巨大的差異。科學家和工程師之間的合作將有助于使國家未來的基礎設施更加安全。但是,工程師們在哪里可以得到關于未來氣候的可操作信息?他們應該如何將這些信息吸收進自己的設計?與歷史性的氣候記錄相反,科學家們對未來氣候產生了許多不同的預測。對此,工程師應該與科學家、風險分析師緊密合作,以理解在什么情況下何種類型的氣候信息是最有用的。
水安全:
美國威爾遜中心2016年10月19日召開的《一個不確定世界中的水與安全》研討會摘要指出,隨著氣候變化,水的可利用性和獲取方式正在發生變化。水對人類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多重影響。同時,圍繞水也有許多合作和建設和平的機會。一、廣泛的意義。美國陸軍退役中將杰夫瑞·塔利(Jeffrey Talley)指出,全世界最大的37處地下蓄水層中的大約21處正在被過度開采,并且取水的速度要快于補充水的速度。同時,由于人口增長和發展,需求不斷增加。國家情報委員會環境與自然資源主任羅德·斯庫諾弗(Rod Schoonover)指出,許多農業依賴不可持續的地下水開采,這對于糧食安全固然是一個短期解決方案,但對于自然資源管理而言卻是一個長期挑戰。海水淡化廠可以扮演許多社會的“生命線”的角色,但也創造了“單點故障”(single points of failure)和安全事故的誘人目標。杰夫瑞·塔利指出,如果被拖延到足夠長的時間,水問題關系和推動社會不穩定,并將最終推動政治和經濟不穩定,然后它將絕對成為一個安全問題。二、從恒河到湄公河。盡管在供給上存在著嚴峻的挑戰,但美國馬里蘭大學工程學教授、美國陸軍退役準將杰拉爾德·加洛韋(Gerald Galloway)認為,危機較少地關乎量,而更多地關乎我們如何管理它。威爾遜中心研究員、美利堅大學教授肯·康克(Ken Conca)指出,世界上有276條共享水道,但只有不到一半的水道擁有任何形式的國際協議、條約或某種法律安排。更重要的是,現有的協議往往是靜態、缺乏彈性的。1996年,孟加拉國和印度簽署的恒河協議顯然不是一種有彈性的能夠監測和適應我們將如何應對干旱年的協議。威爾遜中心公共政策研究員雪莉·古德曼(Sherri Goodman,女)指出,這樣的問題已經在國家安全機構內上升為全球性的優先事項。美國情報界對此日益關注。當被稀缺的自然資源惡化時,區域問題可以構建一個“風險熔爐”(cauldron of risks),而且我們并不知道引爆點在哪里。斯德哥爾摩國際水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Water Institute,簡稱SIWI。網址http://www.siwi.org/)負責東南亞的高級區域顧問科羅吉·錢德拉潘亞(Klomjit Chandrapanya,女)指出,由于中國打算建設更多的上游大壩,湄公河沿岸的越南、老撾、柬埔寨和泰國都在經受越界壓力。2016年3月啟動的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為更密切的合作提供了機遇。三、風險管理。千年水聯盟(Millennium Water Alliance,簡稱MWA。網址http://www.mwawater.org/)肯尼亞項目主任多麗絲·坎貝拉(Doris Kaberia,女)指出,人們認識到,水是一個連接器(connector)。從政策的角度來看,共享水文數據是建設協作性的一種方法。杰夫瑞·塔利指出,有豐富的關于水的數據、知識、案例研究和解決方案可用,但大部分信息缺乏標準化。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大數據能夠被整合、認知分析能夠被應用,這一平臺還能夠在世界范圍內提供共享的見解。肯·康克指出,在政策領域的進一步響應是建立更具彈性的協議,應該更多地考慮通過理性、合作性的管理來擴大可用于分配的水資源,并建立更加強有力的爭端解決機制。此外,還要重視對大壩和其他重大水利項目的環境影響評估,不僅要考慮其對直接環境的影響,還要考慮其對下游社會的健康與生計的影響。可以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作為推動各個國家在水管理上做出改變的起點。
美國威爾遜中心亞洲項目負責南亞和東南亞的高級項目顧問邁克爾·庫格爾曼(Michael Kugelman)的《為什么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水“戰爭”是如此危險》文章指出,2016年9月22日,印度外交部發言人暗示,印度可能廢除《印度河用水條約》(Indus Waters Treaty,簡稱IWT)。《印度河用水條約》是一個已經有著56年歷史的條約。然而,該條約當前正承受著嚴峻的壓力。9月26日,印度政府開會審查該條約,并決定目前還不會廢除該條約。但印度政府圍繞該條約也做出了一些令巴基斯坦驚恐的舉動。巴基斯坦總理的一位外交事務顧問表示,廢除《印度河用水條約》可以被視為一種“戰爭行為”,他還暗示巴基斯坦可能向聯合國或國際法院尋求幫助。如果印度廢除《印度河用水條約》,其后果很可能是遠比有限戰爭有害和影響深遠的人道主義災難。廢除《印度河用水條約》能夠對普通巴基斯坦人產生直接、巨大和有害的影響。《印度河用水條約》對于巴基斯坦而言是一筆很好的交易,在該條約下,巴基斯坦被賦予了印度河盆地最大的三條西部河流——印度河、杰赫勒姆河、杰納布河——的控制權,而這三條河流占到了整個盆地中80%的水。巴基斯坦深深地依賴這三條河流特別是印度河。如果巴基斯坦從印度河盆地獲得水的途徑被切斷或減少,對該國水安全的影響可能是災難性的。由于這個原因,使用水作為武器要比發動某些形式的戰爭對巴基斯坦造成的傷害多得多。巴基斯坦經濟的水密集程度是世界上最高的,但其擁有的水卻達到了危險的低水平。此外,巴基斯坦的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對于印度而言,還有一些不能廢除《印度河用水條約》的令人信服的理由。第一,廢除該條約將招致強烈的國際反對。第二,如果印度決定通過切斷或減少注入其下游鄰國的水來最大化向巴基斯坦施加的壓力,這可能會將大量的水強留在印度北部——這是一個可能導致克什米爾和旁遮普的大城市發生嚴重洪災的危險舉動。第三,如果印度拋棄《印度河用水條約》以懲罰其下游鄰國,它可能設置了一個危險的先例,并給巴基斯坦的盟友中國提供了主意。北京從未簽署任何跨界水資源管理協議,而新德里一直擔心其上游競爭對手修建大壩的行為。第四,印度退出《印度河用水條約》可能會觸怒曾于2008年實施了孟買襲擊的巴基斯坦恐怖組織“虔誠軍”(Lashkar-e-Taiba)。這一切都意味著印度廢除《印度河用水條約》并不會產生新德里所希望的結果。可以肯定的是,印度有很好的理由來對《印度河用水條約》感到不滿。印度擁有一個要求重新談判該條約的強有力的理由,這將是一個比單方面廢除條約更為謹慎的戰略。
美國蘭德公司高級研究分析師貝絲·拉奇曼(Beth E. Lachman,女),兼職研究分析師蘇珊·雷塞塔(Susan A. Resetar,女),蘭德不確定型決策中心副主任、高級信息學家、帕地蘭德研究生院教授尼迪·卡爾拉(Nidhi Kalra,女)等的《水管理,合作關系,權利,市場趨勢》報告,評估了陸軍基地可能用來改善基地水項目以及在水、廢水系統上的投資的現有的水市場機制和合作機遇。一、水管理挑戰。第一,今天,水管理面臨許多挑戰,包括基礎設施老化、水質問題、正在枯竭的地下水蓄水層、氣候變化對水的可用性的影響、不確定的水供應、對低成本水的公共需求。第二,解決水問題的傳統方法——通過增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供應途徑——通常不再可行。二、水管理、合作關系和市場趨勢。第一,今天,社區和水管理機構尋求更有效地保護和管理現有的水資源。第二,水管理者正使用更加非傳統的來源,包括再生水、雨水徑流和海水淡化水。廢水正成為寶貴的資產。第三,水的規劃和共享上的合作與伙伴關系在區域、國家和地方的水規劃和管理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并且可能越來越重要。第四,許多水市場實驗被用來重新分配現有的供應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但它們都處于起步階段。三、對陸軍基地的影響和機遇。第一,水市場將為陸軍基地提供未來的機遇。第二,水權正變得日益重要。一些基地正處于失去某些水權的危險之中;水權需要被積極管理并考慮到所有的水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污水和雨水徑流。第三,國家和地方政府在規劃和管理水資源、水權上發揮著關鍵作用,它們對陸軍基地而言是一個合作機遇。第四,傳統的基地水合作關系,例如“節能成效擔保契約”(Energy Savings PerformanceContracts,簡稱ESPCs)和“事業能源服務合同”(Utility Energy Service Contracts,簡稱UESCs),可以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糧食安全:
美國史汀生中心高級顧問、糧食安全項目主任約翰娜·門德爾松·福爾曼(Johanna Mendelson Forman,女),該中心研究分析師樂芙莉·烏馬雅姆(Lovely Umayam,女)的《將糧食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一個優先事項》文章,呼吁特朗普政府重視糧食安全,并提出了具體建議。一、挑戰。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今天的沖突,無論它們是在敘利亞、南蘇丹、也門或尼日利亞,都被糧食不安全和當前的戰斗所導致的日益嚴重的饑餓所激化。預防沖突要求向脆弱國家或需要重建的國家提供足夠的人道主義援助。除了提供援助,專注于作為長期目標的糧食安全,將幫助確保饑餓不會引發新的戰斗。更緊迫的是,實施一項政府、公民社會團體和私營部門參與的廣泛的戰略以對抗饑餓。在上任后的頭100天之內,特朗普總統及其團隊必須通過成立一個由糧食安全協調員(Food Security Coordinator)領導的專責小組以展示對糧食安全的新的承諾。該專責小組的目標將是,通過專注于對糧食不安全高度脆弱的需優先關注的國家,并與美國政府機構在不同國家實地共同工作以確定那些能夠幫助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具有恢復力的、對當地需求迅即反應的糧食基礎設施的合作伙伴,從而領導《全球糧食安全法案》(Global Food Security Act)的執行。鑒于國家情報委員會得出結論稱糧食與沖突的聯系將會影響我們自己在國內的安全,該專責小組應該提供一個利用《全球糧食安全法案》中所展望的整體政府(whole of government)方法以應對一些缺乏糧食、人類受苦的直接的危機的戰略,此外對人道主義援助的依賴性必須在我們總體的全球糧食援助計劃中考慮到。二、務實步驟。第一,打造一個類似于“總統防治艾滋病緊急救援計劃”(President's Emergency Plan for Aids Relief,簡稱PEPFAR)的“白宮糧食安全計劃”(White House Food Security Program)。第二,聚焦科技界。促進在糧食創新上的更大投資。第三,將我們的國家安全機構納入到有關糧食安全的對話中來。全球糧食安全戰略(Global Food Security Strategy)列舉出了11個對法律的實施有直接責任的政府機構,但卻遺漏了國防部。軍隊應在確保糧食安全中發揮重要作用。第四,彌合人道主義發展鴻溝。

圖1-3-3 2016年全球糧食安全指數(Global Food Security Index,簡稱GFSI)地圖
資料來源:經濟學人智庫(又譯經濟學人信息部、經濟學家情報社。英文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簡稱EIU。網址http://www.eiu.com/home.aspx)的《全球糧食安全指數2016》報告。
城市安全:
隨著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之中,并且據預測這一數字在2050年前還將上升至75%,創建安全的城市變得至關重要。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瑞典議會和斯德哥爾摩市共同主辦的第一屆“斯德哥爾摩安全會議”(Stockholm Security Conference)于2016年9月15-16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市舉行。會議的主題是“安全城市”(Secure Cities),旨在識別和管理最迫切的城市安全議題,包括幫派暴力、激進化和食品安全。超過200名專家和從業者與會。瑞典議會議長烏爾班·阿林(Urban Ahlin)指出,當前高度的城市化對社會組織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斯德哥爾摩市市長卡琳·芬克萊爾(Karin Wanng?rd)認為,許多城市具有國際化特征,每一個主要城市都是國際舞臺的映射,“安全城市”議題也是全球安全的議題之一。芝加哥市市長拉姆·伊曼紐爾(Rahm Emanual)強調,城市正面臨不斷變化的安全方面的挑戰圖景,諸如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等全球威脅首先襲擊城市,打擊也最重。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所長、聯合國建設和平基金咨詢小組前主席丹·史密斯(Dan Smith)斷言,盡管有其弱點,城市也有著解決安全問題的巨大潛力;人們需要在安全威脅與城市所擁有的巨大活力、創造力之間保持平衡;尤其是在構建恢復力(resilience)上,城市作為安全議題的一方行為者的重要性只會增加。美國駐瑞典大使館高級官員馬克·埃文斯(Mark Evans)主張,雖然暴力極端主義是一種超越邊界的挑戰,但最務實的解決辦法卻是那些立足于城市實施的辦法;當我們考慮打擊暴力極端主義時,戰場并不是在某個遙遠的地方,而是在我們的民眾之中,校園之中,社區組織之中,以及家庭之中。
世界經濟論壇全球議程理事會未來城市議題組的《十大城市創新》報告認為,隨著世界各國城鎮化節奏的加快,預計到2050年,全球將有20億新增人口涌入城市。面臨這一趨勢,全球各大城市亟須尋求解決城市發展問題的科技創新措施,以改善城市環境,推動經濟增長,增強社會包容性與凝聚力。最有影響力與創新性的十大城市治理案例是:1.(用數字化手段)重新設計空間。2.水聯網:管道組成的互聯網。3.在社交網絡上領養一棵樹。4.人類增強技術。5.熱電冷三聯產。6.共享式城市。7.個性化的按需交通模式。8.(哥倫比亞的)麥德林煥發新生。9.智能燈柱成為城市感知平臺。10.可垂直種菜的城市農場。
其他重要的研究成果有:
美國威爾遜中心2016年4月12日召開的《“寨卡”是如何塑造性、生殖健康和權利議程的》研討會摘要指出,鑒于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寨卡”(Zika)病毒與出生缺陷有聯系,解決向所有婦女——無論其懷孕與否——提供其所需的衛生保健的不平等勢在必行。“寨卡”病毒已經導致了一個無法忽視的公共健康危機。各國政府和全球衛生界應在“寨卡”病毒傳播到更遠的地方之前,通過支持病毒媒介控制努力、普遍的性與生殖健康保健、有針對性地將服務范圍擴大至被邊緣化的群體和青年來對抗該疾病。

圖1-3-4 全球進程——30個人口最密集的城市群(截至2014年)
轉引自:世界經濟論壇的《中國的城市在膨脹,但真實數據著實令人震驚》文章。
世界經濟論壇的《2015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指出,女性目前薪酬水平僅相當于十年前的男性收入。過去十年,世界各國在健康、教育、經濟機會和政治四方面的總體性別差距僅縮小了4%,經濟差距僅縮小了3%,這意味著要全面消除性別差距,還需118年。自2006年以來,男女教育差距擴大的國家占被調查國家的22%。受教育女性人數的增長并未明顯提升女性工作職位與收入。在全球145個經濟體性別差距指數排名中,北歐國家持續領先。
世界經濟論壇的《未來就業報告》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將會引發勞動力市場的巨大變革。在未來十五年內,傳統職業的消失與新興職業的產生將會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將要應對的真正挑戰。第四次工業革命與其他社會經濟以及人口變革的結合,將會在未來五年內促成各國勞動力市場的轉變;15個主要發達和新興經濟體(包括澳大利亞、巴西、中國、法國、德國、印度、意大利、日本、墨西哥、南非、土耳其、英國和美國,以及東盟和海灣合作委員會)總計將凈減少500萬個就業崗位。技能與工作流失將會影響到各個行業和地區,但關鍵領域的工作增長將會彌補就業機會的損失。絕大多數工商企業都認為,應對未來勞動力市場長期震蕩的關鍵行動,不應是增加短期雇員或虛擬雇員的數量,而應是在技能培訓上增加投資。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繁榮與發展項目主任丹尼爾·若迪(Daniel F. Runde),該項目研究助理查爾斯·賴斯(Charles Rice)的《將影響力投資用于全球發展?》評論指出,“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一詞于2007年在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網址https://www.rockefellerfoundation.org/)主辦的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它是指向公司、組織或基金注入的除了考慮財務回報還意圖產生社會或環境影響力的投資。該“領域”只是在最近才得到了正式的承認。在影響力投資成為全球發展的主流工具之前,必須克服許多挑戰,但影響力投資具有改變世界的潛力。一、一個正在成長的領域。影響力投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至21世紀早期開始成名的“社會責任投資”(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簡稱SRI)運動。通常,社會責任投資基金通過避免或剔除那些被認為是危害社會的企業或行業(例如酒精、煙草、軍事和武器生產、化石燃料)的投資以實現社會公益。在這方面,社會責任投資的實踐代表了較早的和不太積極的形式的影響力投資。現代形式的影響力投資作為傳統的社會責任投資運動的一種雄心勃勃的產物出現,其不僅僅尋求避免傷害,投資者們還希望通過他們的投資提供積極的社會成果。在許多方面,這種擴大的社會雄心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出現的雙重焦慮的產物。金融功能失調削弱了公眾對資本主義的信心,同時人們開始置疑政府應對社會挑戰的功效。驅動對影響力投資的興趣的其中一個趨勢是世代性的——30%的千禧一代認為企業的第一要務應該是改善社會。傳統上,有關利潤與社會公益的想法是各行其道的,但這一代人對社會和企業利益有著不同的看法。針對這些趨勢,最近許多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機構投資者收購或建立了專門的影響力投資團隊。二、更廣泛的影響力投資的挑戰。也許影響力投資面臨的最重大挑戰是建立清晰、一致的同時衡量財務績效和社會影響的指標的困難。影響力投資面臨的第二個挑戰在于市場流動性。最后,有必要在公共行為者、慈善事業和私人投資者之間建立更大的合作以為擴張影響力投資創造更具流動性的市場。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經合組織。英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的《國際移民展望2015》專著,分析了經合組織國家和一些非成員國經濟體的移民運動與政策的最新發展,以及經合組織國家的移民勞動力市場的成果的演變。該系列包括了勞動力移民政策的國別研究。每一卷分析了一個國家是否能夠在不對本國勞動力市場造成不利影響的前提下有效地使用移民政策幫助滿足自身的勞動力需求。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人權倡議主任、高級研究員香農·格林(Shannon N. Green,女)等的《在世界難民日的盤點》評論指出,今天,全球有6500萬人流離失所——這是史無前例的數字,其中有2130萬人是難民。這場危機的規模和緊迫性前所未有,但現有的國際基礎設施遠遠不能應對這種規模的流離失所者。除了向難民提供拯救生命的援助和保護,現有的范式是建立在三個持久的解決方案基礎上的:自愿遣返,融入所在國,重新安置到第三國。敘利亞危機以及在阿富汗和非洲許多地方的不斷惡化的局勢,暴露了這種方法的局限性。首先,盡管難民往往要流離失所很長時間,但對難民危機的回應仍是反應性的,并專注于提供臨時性的緊急援助。其次,該系統嚴重依賴前線國家,而這些國家往往無力應對大規模的、持續的流離失所人口的洪流。最后,重新安置進程十分緩慢,并陷入了政治困境,此外與現有需求相比范圍也過于狹窄。世界需要一個應對難民的新的范式。必須呼吁各國增加難民配額;加快他們的篩選進程;投入更多的時間、人力和資源來幫助那些別無選擇而只能把一切拋在身后逃跑的人們。在這一新范式之下,難民必須擁有包括就業、教育等的機會,以支持自己并為其新社會作出貢獻。新的任務還必須建立基于預先約定的配額的責任分擔的公平制度,以緩解前線國家的壓力。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研究部非常駐高級研究員、美國喬治城大學高級研究助理伊麗莎白·費里斯(Elizabeth Ferris,女),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美國與歐洲中心土耳其項目主任凱末爾·基里什(Kemal Kiri?ci)的《混亂的后果:敘利亞的人道主義危機和保護行動的失敗》專著,分析了敘利亞大規模的人民遷徙的長期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影響。專著指出,容留了數千甚至數百萬計的難民的周邊國家,呼吁向難民提供財政援助甚至新的家園的西方政府,努力應對食物和住所需求的區域和國際組織,都發現敘利亞危機的挑戰是十分巨大的。同時,為這些沖突導致的流離失所者尋求解決方案所面臨的挑戰可能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敘利亞難民危機提出了有關解決沖突的行動與援助受害者的人道主義援助之間的關系的根本性問題,也展示了人道主義響應的局限。危機日益持久的性質也表明了國際社會需要考慮超越救災援助并采取開發政策以幫助難民成為其東道國的生產性成員的必要性。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亞太保護責任中心(Asia-Pacific Centre for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簡稱APR2P。網址https://r2pasiapacific.org/)主任、該大學和平與沖突研究教授亞歷克斯·貝拉米(Alex Bellamy),昆士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執行院長、國際關系教授蒂姆·鄧恩(Tim Dunne)主編的《牛津保護責任手冊》,包含了重要理論家和從業者(包括前外交部部長和特別顧問們)在“保護責任”(又譯國家保護責任。英文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簡稱R2P)領域的貢獻,審視了過去10年間取得的進展,并展望了未來10年的可能發展。
對全球安全威脅與挑戰的相關議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世界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網址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和總部位于英國的咨詢公司維里斯科楓園(Verisk Maplecroft。網址https://maplecroft.com/)。世界報業辛迪加致力于匯聚、提供世界頂尖的思想,經常有知名專家在其網站發表文章,部分文章有中文版本。咨詢公司維里斯科楓園自2001年創立以來,在國家風險分析、全球風險、政治風險、人權、氣候變化、自然災害、沖突與安全、恐怖主義、風險量化等專業領域一直享有盛譽,其推出的恐怖主義指數(Terrorism Index)、政治風險指數(Political Risk Index)、治理指數(Governance Index)、法治指數(Rule of Law Index)、腐敗指數(Corruption Index)、政府穩定指數(Government Stability Index)、水安全指數(Water Security Index)、糧食安全指數(Food Security Index)、資源安全指數(Resource Security Index)等經常被智庫和媒體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