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商業模式的發展與進化

第一節 古代商業模式的起源

關于商人的起源,有說源于距今3000多年前商湯(商朝的開國國君)的先祖相土,在其統治部落期間,人民安居樂業,生產的東西有了過剩,便拿來跟別的部落進行交換。為了節省人力,相土馴服了馬,又發明了馬車。相土和鄰近部落商定在固定的地點和時間開展物品交換,這類似于今天的集市或市場。這時候,對從事物品交易的人開始有“商人”的稱號。到了商湯七世祖王亥時期,王亥馴服了牛,又發明了牛車,讓牛不僅可以用來耕地,也可以用來馱運貨物。當時牛的價格比馬便宜,牛的數量也比馬多,因為馬主要依靠從西北的部落進口,稀有而昂貴。因此,王亥時期的牛和牛車促使商業開始逐步發展,物品交易更加發達。商部落日益興盛,最終到商湯時期推翻了夏朝統治,建立了商朝。

相土和王亥所從事的商業活動可用今天時髦的語言進行歸納,即他們開創了兩個商業模式:“集市貨物貿易”和“異地販運貨物進行貿易”。

第一個模式:古代眾多發達的城市和村鎮都是依靠出售貨物獲利,即眾多的商家組成了商業一條街,成為更發達的集市。我們當今社會中看到的商品交易市場、超市和百貨商店與此商業模式類似。

第二個模式:也成為農耕時代商人獲利的主要模式之一。撫今追昔,我們似乎又聽到了茶馬古道上那一串串駝鈴聲響,仿佛又看到了馬背上的茶葉,馬匹和茶溝通了中國西南和西藏地區的貿易渠道。而有名的商幫“徽商”則從兩淮運鹽入湖廣,回程時則載湖廣米運到長江下游售賣。

商人的另一個起源傳說則來自于中國民間財神范蠡。春秋時期,范蠡輔佐勾踐成就霸業,為了避免“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他隱姓埋名來到齊國,改名為鴟夷子皮,帶領家人墾荒種地并兼營商業。范蠡經商不僅注重品種,還注重時機。

范蠡看到漕湖一代馬匹的需求量很大但卻苦于沒有馬,也就是沒有貨源。而北方有大量的良馬,但由于路途遙遠,路上強盜出沒,馬又運不過來。當時有一個大商人姜子盾,他從事北方貿易,多年花錢鋪路,跟沿途的豪強都能搞好關系。范蠡隨即寫一告示貼在姜子盾家門口附近,大意是:商人范蠡新組建了一支馬隊,開業圖吉利,可以免費幫忙從北方馱運貨物。果然,姜子盾主動找上門來跟范蠡合作。于是范蠡從北方買馬,幫姜子盾運了貨,馬也平安到達漕湖。

范蠡在齊國出名后,被齊王拜為宰相。三年后,他掛印而去,散盡家財,重歸一介布衣。他第三次遷居到陶(今山東肥城陶山或山東定陶),不幾年,又成為巨富。他自號陶朱公,老百姓都稱陶朱公為財神。

范蠡采用的商業模式也可以用“異地販運貨物進行貿易”來概括,但他“逐什一之利”,講求薄利多銷,加快貨物周轉,加快獲利流通周期,利用價值規律致富;同時“富好行其德”,仗義疏財,施善鄉鄰,成為中國古代商人的典范。

著名的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商業貿易的交通干道,這條道路上的駱駝和馬車帶來的不僅有異域風情的貨物,還有不同的科學文化——波斯文明和華夏文明的商品和文化通過這條道路交融升級。

除了陸路,阿拉伯人發明了領先世界的航海技術,使得商品交易的半徑大大拓展。在中國宋代,杭州、廣州、福州、泉州就是有名的商埠,來往西方的貨船在此進行交易。到了元代,泉州、廣州等地有大量波斯人長期居住,從事海上貿易。想想那個時候的泉州一定是國際大都市,操著中外口音、有著不同相貌的人士和平相處,共同貿易致富。而到了明代,中國的造船術登峰造極,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拓展海上貿易,中國的瓷器成為西方上層社會喜愛的商品,而西方的香料和黃金則被運回國內。再后來大航海時代開啟,各大洲之間互相連通,海上貿易渠道就此暢通。

我們來看看這種“異地販運貨物進行貿易”的模式,有幾點是比較關鍵的。第一是要有貨源,并且最好是兩地之間相互彌補的產品。第二是要有強大的運輸組織能力,無論是陸地運輸還是海上運輸,其艱苦與風險遠不是今天能夠想象的。在沒有高速公路、飛機、火車的年代,陸路僅靠牲畜馱運,還要防范強盜出沒。海上更是兇險,在沒有導航工具、船的噸位還較小的年代,海盜卻已經開始出沒。因此異地運輸距離的遠近與貨物的利潤直接關聯,距離越遠,要求貨物的利潤越高。第三是要有捕捉商品信息的能力,要清楚哪些商品緊缺,哪些商品可以獲得較高利潤。

在生產方式和通信方式、交易模式都沒有改變的年代,商業模式一直沒有發生大的變化,直到近代工業革命開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门县| 松潘县| 古田县| 金昌市| 通州市| 台北县| 连城县| 桃园县| 和龙市| 彰武县| 北海市| 眉山市| 灵武市| 长汀县| 剑川县| 山丹县| 张掖市| 珠海市| 都匀市| 文登市| 定陶县| 宜州市| 平舆县| 齐河县| 嘉善县| 文水县| 高雄市| 华池县| 西林县| 徐州市| 阿克陶县| 香河县| 米林县| 南召县| 宜川县| 德兴市| 安平县| 临朐县| 都兰县| 淮阳县| 当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