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經典文化與當代社會
- 張學成
- 2495字
- 2019-01-10 18:19:29
附錄:
《墨子》名句名段
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于眾賢而已。(《尚賢上》)
天欲義而惡不義……天下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有義則治,無義則亂。(《天志上》)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多力而伐功,雖勞必不圖。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言無務為多而務為智,無務為文而務為察。故彼智無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修身》)
食者,圣人之所寶也。(《七患》)
謅諛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桀紂不以其無天下之士邪?殺其身而喪天下。故曰:“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親士》)
故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是故不勝其任而處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勝其爵而處其祿,非此祿之主也。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親士》)
義人在上,天下必治。(《非命》)
君子戰雖有陳,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近者不親,無務來遠;親戚不附,無務外交;事無終始,無務多業;舉物而暗,無務博聞。(《修身》)
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兼愛中》)
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法儀》)
故當若天降寒熱不節,雪霜雨露不時,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災戾疫,飄風苦雨,薦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罰也,將以罰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尚同中》)
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濟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無他故異物焉,曰:唯能以尚同為政者也。(《尚同中》)
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國之具也。(《七患》)
葬埋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獨無節于此乎?(《節葬下》)
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法儀》)
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法儀》)
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兼愛下》)
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己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所染》)
仁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將以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非樂上》)
釣者之恭,非為魚賜也;餌鼠以蟲,非愛之也。(《魯問》)
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兼愛下》)
治于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于明者,眾人知之。(《公輸》)
故古圣王以審以尚賢使能為政,而取法于天。雖天亦不辯貧富貴賤、遠邇親疏,賢者舉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廢之。(《尚賢中》)
吏不治則亂,農事緩則貧。(《非儒下》)
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義,淳謹畏令,則家日益,身日安,名日榮,處官得其理矣,則段干木、禽子、傅說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奮,創作比周,則家日損,身日危,名日辱,處官失其理矣,則子西、易牙、豎刀之徒是也。《詩》曰“必擇所堪,必謹所堪”者,此之謂也。(《所染》)
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賢而任使能,不黨父兄,不偏貴富,不嬖顏色。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是以民皆勸其賞,畏其罰,相率而為賢。是以賢者眾而不肖者寡,此謂進賢。(《尚賢中》)
言則稱于湯文,行則譬于狗豨。(《耕柱》)
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辟私怨,此若言之謂也。(《尚賢上》)
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大取》)
古者有語:謀而不得,則以往知來,以見知隱。(《非攻中》)
圣人聽其言,跡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謂事能。(《尚賢中》)
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修身》)
茍有上說之者,勸之以賞譽,威之以刑罰,我以為人之于就兼相愛、交相利也,譬之猶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兼愛下》)
子不能治子之身,惡能治國政。(《公孟》)
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富,其所貴,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也。(《尚賢下》)
且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實將欲為仁義,求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尚賢之為說,而不可不察此者也。尚賢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尚賢下》)
甘井近竭,招木近伐,靈龜近灼,神蛇近暴。(《親士》)
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天志》)
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治,不得下之情則亂。何以知其然也?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是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茍明于民之善非也,則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也。善人賞而暴人罰,則國必治。上之為政也,不得下之情,則是不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茍不明于民之善非,則是不得善人而賞之,不得暴人而罰之。善人不賞而暴人不罰,為政若此,國眾必亂。(《尚同下》)
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兼愛上》)
儉節則昌,淫佚則亡,此五者不可不節。夫婦節而天地和,風雨節而五谷孰,衣服節而肌膚和。(《辭過》)
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修身》)
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兼愛中》)
法不仁,不可以為法。(《法儀》)
故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征無義;城郭不備全,不可以自守;心無備慮,不可以應卒。(《七患》)
民有三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非樂上》)
子墨子曰:“言足以復行者,常之;不足以舉行者,勿常。不足以舉行而常之,是蕩口也。”(《耕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