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天文訓(5)
- 中國國學經典讀本:淮南子
- 劉安
- 4644字
- 2013-09-27 11:34:57
太陰、小歲、星、日、辰五神皆合,其日有云氣風雨②,國君當之。天神之貴者,莫貴于青龍,或曰天一,或曰太陰。太陰所居,不可背而可鄉;北斗所擊,不可與敵。
天地以設,分而為陰陽。陽生于陰,陰生于陽,陰陽相錯,四維乃通?;蛩阑蛏?,萬物乃成。蚑行喙息,莫貴于人。孔竅肢體,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竅。天有四時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節。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節。故舉事而不順天者,逆其生者也。
以日冬至數來歲正月朔日,五十日者,民食足;不滿五十日,日減一斗;有馀日,日益一升。有其歲司也。
攝提格之歲,歲早水,晚旱,稻疾,蠶不登③,菽麥昌,民食四升。寅在甲曰閼蓬。
單閼之歲,歲和,稻、菽、麥、蠶昌,民食五升。卯在乙曰旃蒙。
執徐之歲,歲早旱,晚水,小饑,蠶閉,麥熟,民食三升。辰在丙曰柔兆。
大荒落之歲,歲有小兵,蠶小登,麥昌菽疾,民食二升。巳在丁曰強圉。
敦牂之歲,歲大旱,蠶登稻疾,菽麥昌,禾不為,民食二升午在戊曰著雍。
協洽之歲,歲有小兵,蠶登稻昌,菽麥不為,民食三升。未在巳曰屠維。
涒灘之歲,歲和,小雨行,蠶登,菽麥昌,民食三升。申在庚曰上章。
作鄂之歲,歲有大兵,民疾,蠶不登,菽麥不為,禾蟲,民食五升。酉在辛曰重光。
掩茂之歲,歲小饑,有兵,蠶不登,麥不為,菽昌,民食七升。戌在壬曰元。
大淵獻之歲,歲有大兵,大饑,蠶開,菽麥不為,禾蟲,民食三升。
困敦之歲,歲大霧起,大水出,蠶稻麥昌,民食三斗。子在癸曰昭陽。
赤奮若之歲,歲有小兵,早水,蠶不出,稻疾,菽不為,麥昌,民食一升。
[注釋]
①相得:相稱。②云氣:云瑞,祥兆。風雨:喻兇兆。③登:成,成熟。
[譯文]
甲為齊,乙為東夷,丙為楚,丁為南夷,戊為魏,己為韓,庚為秦,辛為西夷,壬為衛,癸為越。子為周,丑為翟,寅為楚,卯為鄭,辰為晉,巳為衛,午為秦,未為宋,申為齊,酉為魯,戌為趙,亥為燕。
甲、乙、寅、卯屬木。丙、丁、巳、午屬火。戊、己及四個季月屬土。厭、辛、申、酉屬金。壬、癸、亥、子屬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子生母的日子稱為義日,母生子的日子稱為保日,子和母相適合的日子稱為專日,母克子的日子稱為制日,子克母的日子稱為困日。在制日去搏擊廝殺,就算勝利了也得不到報答。在專日去從事各種事情都會獲得成功。在義日去實行主張,將會獲得聲名而不會毀滅。在保日去養畜種植,萬物都會繁榮昌盛。在困日去做事,便會失敗身死。
北斗神分成雌神和雄神。每年的十一月從子辰開始運轉,每個月遷移一辰,雄神從左向右運轉,雌神從右向左運轉。五月的時節,它們在午辰會合,謀劃施行陰刑;十一月的時節,它們在子辰會合,謀劃實行陽德。雌神所居辰位一直在太陽所居星次的前一辰,故而把雌神所居之辰代表的月份稱為“厭”,在“厭”月的日子時什么事情都不適合去做。雌雄二神在天地之間緩緩而行,雄神憑聲音能夠曉得雌神的行蹤,故而稱雄神為奇辰。計數從甲子開始,干支相配,雌神所相對的日干和雄神所相對的辰位兩兩相配稱為“合”。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配,六十天為一個周期,一年之中雌雄二神共有“八合”。相合在太歲所處辰位之前時,就會有死亡現象出現,相合在太歲所處辰位之后時,不會有災難。
雌雄北斗二神三月甲戌之合對應燕地;乙酉二月之合對應齊地;丙午十一月之合對應越地;丁巳十月之合對應楚地;庚辰九月之合對應秦地;辛卯八月之合對應西戎;壬子五月之合對應代地;癸亥四月之合對應胡地。以上是八大會所對應的地上四面八方區域。戊辰之會對應某地;戊戌之會對應某地;己巳之會對應某地;己亥之會對應韓地;己酉之會對應某地;己卯之會對應魏地;戊午之會對應某地;戊子之會對應某地。以上是八小會所對應的地上中原地區。這就是“八合”同天下各地域的對應關系。
太陰、斗杓、星辰、太陽、北極星,五神要是聚合,那一天將會產生云氣和風雨,國君要能承當它。天神中最尊貴的,沒有超越太歲的。有的稱天一,有的稱太陰。太陰所居住的時節,不能夠背著它,而能夠向著它。北斗所要打擊的,不能夠和它相攻擊。
有了天地之后,才分開出陰陽。陰孕育了陽,陽孕育了陰,陰陽互相交錯,出現了四維。有死亡的,有新生的,萬物才能形成。在靠腳走路,靠嘴呼吸的生物中,人是最高貴的。人類的眼、耳、鼻、口還有四肢都和“天道”有著微妙的關系。天有九重,人有九竅。一年有四季,十二個月,人也有四肢,十二經脈。一年有十二個月分別轄制三百六十天,人也有十二個重要肢干來掌管全身三百六十塊骨頭。所以說不遵從自然法則行事,就違背了生存準則。
從冬至那天數到下一年的正月初一,要是正好是五十天,這一年民眾口糧就充足;要是不足五十天,糧食一天要減少一升;要是多于五十天,糧食一天加上一升。這些全是歲星在掌管著。
歲名叫做攝提格的年份,雨季來得早,秋季干旱,稻子生病,蠶不能長大,豆類和麥類茂盛,民眾有口糧四升。該年也便是歲陰的寅年。按歲陽說,太歲在甲,歲名稱為閼蓬。
歲名稱為單閼的年份,氣候平和,稻子、豆類、麥子和蠶都茂盛,民眾有口糧五升。該年也便是歲陰的卯年。按歲陽說,太歲在乙,歲名稱為旃蒙。
歲名稱為執徐的年份,春季干旱,秋季多雨水,有小的饑荒,蠶孵化不出,麥子能成熟,民眾有口糧三升。該年也便是辰年。按歲陽講,太歲在丙,歲名稱為柔兆。歲名稱為大荒落的年份,會出現小規模戰爭,蠶小有收成,麥子茂盛,豆類生病,民眾有口糧兩升。該年也便是巳年。按歲陽講,太歲在丁,歲名稱為強圉。
歲名稱為敦牂的年份,有大旱,蠶能成熟,稻子生病,豆類、麥子茂盛,水稻禾苗不能長大,民眾有口糧二升。該年也便是午年。按歲陽講,太歲在戊,歲名稱為著雍。
歲名稱為協洽的年份,有小戰亂,蠶能成熟,稻子茂盛,豆類、麥子不能成熟,民眾有口糧三升。該年也便是未年。按歲陽講,太歲在己,歲名稱為屠維。
歲名稱為沼灘的年份,氣候平和,常有小雨降落,蠶能成熟,豆類、麥子茂盛,民眾有口糧三升。該年也便是申年。按歲陽講,太歲在庚,歲名稱為上章。
歲名叫做作鄂的年份,有大規模戰爭,鬧疾疫,蠶不能成熟,豆類、麥子不能成熟,稻禾生蟲,民眾有口糧五升。該年也便是酉年。按歲陽講,太歲在辛,歲名稱為重光。
歲名叫做掩茂的年份,有小饑荒,有戰亂,蠶不能成熟,麥子不能長成,豆類茂盛,民眾有口糧七升。該年也便是戌年。按歲陽講,太歲在壬,歲名稱為玄。
歲名稱為大淵獻的年份,有大的戰爭,發生大饑荒,蠶能夠孵化出來,豆類、麥子不能長成,稻禾生蟲,民眾有口糧三升。
歲名稱為困敦的年份,有大霧,發洪水,蠶能長大,稻子生病,麥子茂盛,民眾有口糧三升。該年也便是子年。按歲陽講,太歲在癸,歲名稱為昭陽。
歲名叫做赤奮若的年份,有小戰亂,雨季早到,蠶孵不成,稻子生病,豆類長不成,麥子茂盛,民眾有口糧一升。
[原文]
正①朝夕,先樹一表東方,操一表卻去前表十步,以參望,日始出北廉,日直入。又樹一表于東方,因西方之表,以參望。日方入北廉,則定東方。兩表之中,與西方之表,則東西之正也。日冬至,日出東南維,入西南維。至春、秋分,日出東中,入西中。夏至出東北維,入西北維。至則正南。
欲知東西、南北廣袤之數者,立四表,以為方一里距。先春分、若②秋分十余日,從距北表參望日始出及旦,以候相應。相應,則此與日直也。輒以南表參望之,以入前表數為法。除舉廣,除立表袤,以知從此東西之數也。假使視日出,入前表中一寸,是寸得一里也。一里積萬八千寸,得從此東萬八千里。視日方入;入前表半寸,則半寸得一里。半寸而除一里,積寸得三萬六千里除,則從此西里數也。并之東西里數也,則極徑也。
未春分而直,已秋分而不直,此處南也。未秋分而直,已春分而不直,此處北也。分至而直,此處南北中也。從中處欲知中南也,未秋分而不直,此處南北中也。從中處欲知南北極遠近,從西南表參望日,日夏至始出,與北表參,則是東與東北表等也。正東萬八千里,則從中北亦萬八千里也。倍之,南北之里數也。其不從中之數也,以出入前表之數益損之。表入一寸,寸減日近一里。表出一寸,寸益遠一里。
欲知天之高,樹表高一丈,正南北相去千里,同日度其陰。北表一尺,南表尺九寸,是南千里陰短寸,南二萬里則無景③是直日下也。陰二尺而得高一丈者,南一而高五也。則置從此南至日下里數,因而五之,為十萬里,則天高也。若使景與表等,則高與遠等也。
[注釋]
①正:校定。②若:或者。③無景:景,通“影”。
[譯文]
為了獲得東、西的具體方位,能夠先在東方樹起一個圭表,并且在距這個表十步遠的地方再立一個圭表,用來做參考。太陽在圭表北出現,陽光徑直射到西南表的邊上。此外再立一塊圭表在先前圭表的東南方向上,用在西方立的那塊表參考它。這時,光線從西邊圭表的北面直射到東南方圭表的南邊,如此就可精確地確定東方的準確處所。把東方圭表同東南方圭表連線的中點處與西方的圭表連接,就得出了東西的準確位置。冬至時,太陽從東南維升起,落到西南維。春、秋分的時節,太陽從天空東部的中點升起,又在西部的中點處降落。夏至之時,太陽出于東北維,在西北維下山,日在正午所在的處所便是正南。
希望了解大地東西、南北的距離,能夠樹立四根圭表組成每邊一里的正方形。在春分或者秋分之前十多天,從正方形北邊兩表配合著觀察太陽,從開始出現到升臨地平線,等著它和北二表相互對應,相互對應了便是兩表同太陽處在同一條直線上,此后馬上用南邊的表來參考觀測,用太陽照射南后表的連線切入南北前表的交點所形成的有關數據為標準,除南邊前后兩表的距離,用后南北兩表的距離除南后表到日下的距離,以此獲得從南后表到日下的東西里數。要是測定日出時進入前表的數據是一寸,一寸折合為一里,一里折合為一萬八千寸,這樣就能夠獲得從此表往東是一萬八千里。要是測定落日時,日光進入入前表為半寸,設定半寸便是一里。用半寸除一里所得寸數,折合為三萬六千里,減去一半便是從此表往西的里數。合并此表往東、往西各一萬八千里,那么便是大地整個東西的里數,共三萬六千里,這便是大地東西兩極的直徑長度。
還沒有到春分時表與日成直線,已經秋分了而表與日不成直線,這是觀察地在南方的情況;還沒到秋分表與日成直線,已經春分了表與日不成直線,這是觀察地在北方的情況;在春分、秋分時表與日成直線的地方,就正位于南北的中點上。在中點處要測南北極的距離,能夠從西南方表朝東北方向觀望日。夏至那天日初升時,從西南表與東北表配合觀看日,當三者成一條直線時,觀察的結果和從西北表經東北表向東觀測日成直線時測得的結果一般;已經測得離東極的距離是18000里,那么從南北中點至北極的距離也便是18000里。這個數加一倍,就是南北極距離里數,即36000里。這不過是在南北中點夏至日測得的結果。要是不是在中點,而是在中點以南或以北測量,那就用增減在中點觀測時太陽出入前表的數據此種辦法來推算。入表數原先要是減少一寸,那么至北極的距離比至東極的距離減少一里;出表數要是增加一寸,那么距離增加一里。如此,北南觀測地至北極的距離便能夠曉得了。
希望曉得天的高度,樹立兩根長一丈的表,兩表在正南北方向上,相距一千里,在同一天獲得它們的日影,北表是二尺,南表是一尺九寸,這樣便能夠曉得向南一千里日影短一寸,向南二萬里日影短去二尺,即那兒沒有日影,也便是正處在太陽的正下方。已曉得北表表影是二尺,表高是一丈,其比例是1:5,那么北表至日下距離與日高之比也是1:5,則北表至日下距離二萬里乘五,是十萬里,便是天的高度。要是表高與日影相等,那么天高與北表至南邊日下的距離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