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說史料(1)

  • 中國歷史研究法
  • 梁啟超
  • 3990字
  • 2015-04-16 17:13:57

治玄學者與治神學者或無須資料,因其所致力者在瞑想,在直覺,在信仰,不必以客觀公認之事實為重也。治科學者——無論其為自然科學,為社會科學,罔不恃客觀所能得之資料以為其研究對象。而其資料愈簡單固定者,則其科學之成立也愈易,愈反是則愈難。天文學所研究之對象,其與吾儕距離可謂最遠;然而斯學之成為科學最早,且已決定之問題最多者。何也?其對象之為物較簡單,且以吾儕渺小短促之生命與彼相衡,則彼殆可指為恒存而不壞。治此學者,第一無資料罣漏之患,第二無資料散失之患,故成功最易焉。次如地質學,地文學等,其資料雖趨復雜;然比較的含固定性質,研究亦較易。次如生物學等,蕃變之態益甚,資料之選擇與保存漸難矣。又如心理學等,其資料雖俯拾即是,無所謂散失與不散失;然而無具體的物象可指,且其態稍縱即逝,非有極強敏之觀察力不能捉取,故學者以為難焉。史學所以至今未能完成一科學者,蓋其得資料之道,視他學為獨難。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之可言。史料者何?過去人類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跡,有證據傳留至今日者也。思想行事留痕者本已不多,所留之痕,又未必皆有史料的價值。有價值而留痕者,其喪失之也又極易。因必有證據,然后史料之資格備;證據一失,則史料即隨而湮沈。而證據散失之途徑甚多:或由有意隱匿,例如清廷之自改實錄。(詳第五章)或由有意蹂躪,例如秦之燒列國史記。或由一新著作出,而所據之舊資料遂為所淹沒,例如唐修《晉書》成,而舊史十八家俱廢。或經一次喪亂,而大部分史籍悉淪沒,如牛弘所論書有五厄也。或孤本孤證散在人間,偶不注意,即便散亡,斯則為例甚多,不可確舉矣。要而言之,往古來今之史料,殆如江浪淘沙,滔滔代逝。蓋幸存至今者,殆不逮吾儕所需求之百一也。其幸而存者,又散在各種遺器遺籍中,東鱗西爪,不易尋覓;即偶尋得一二,而孤證不足以成說,非薈萃而比觀不可,則或費莫大之勤勞而無所獲。其普通公認之史料,又或誤或偽,非經別裁審定,不堪引用。又斯學所函范圍太廣,各人觀察點不同;雖有極佳良現存之史料,茍求之不以其道,或竟熟視無睹也。合以上諸種原因,故史學較諸他種科學,其搜集資料與選擇資料,實最勞而最難。史學成就獨晚,職此之由。

時代愈遠,則史料遺失愈多,而可征信者愈少,此常識所同認也。雖然,不能謂近代便多史料,不能謂愈近代之史料即愈近真。例如中日甲午戰役,去今三十年也然,吾儕欲求一滿意之史料,求諸記載而不可得,求諸耆獻而不可得。作史者欲為一翔實透辟之敘述,如《通鑒》中赤壁、淝水兩役之比,抑已非易易。例如二十年前,“制錢”為國家唯一之法幣。“山西票號”管握全國之金融,今則此兩名辭久已逸出吾儕記憶線以外;舉國人能道其陳跡者,殆不多覯也。一二事如此,他事則亦皆然;現代且然,而遠古更無論矣。

孔子有言:“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不治史學,不知文獻之可貴,與夫文獻散佚之可為痛惜也。距今約七十年前,美國人有彭加羅夫(H.H.Bancroft)者,欲著一《加里佛尼省志》。竭畢生之力,傾其極富之家資,誓將一切有關系之史料搜輯完備,然后從事。凡一切文件,自官府公牘,下至各公司各家庭之案卷帳簿,愿售者不惜重價購之,不愿售者展轉借鈔之。復分隊派員諏詢故老,搜其口碑傳說。其書中人物有尚生存者,彼用種種方法巧取其談話及其經歷。如是者若干年,所叢集之資料盈十室。彼乃隨時將其所得者為科學分類,先制成“長編式”之史稿,最后乃進而從事于真著述。若以嚴格的史學論,則采集史料之法,必如此方為合理。雖然,欲作一舊邦之史,安能以新造之加里佛尼省為比例?且此種“美國風”的搜集法,原亦非他方人所能學步。故吾儕今日之于史料,只能以抱殘守缺自甘。惟既矢志忠實于史,則在此殘缺范圍內,當竭吾力所能逮,以求備求確,斯今日史學之出發點也。吾故于此章探索史料之所在,且言其求得之之途徑,資省覽焉。

得史料之途徑,不外兩種:一曰在文字記錄以外者;二曰在文字記錄者。

(一)在文字記錄以外者 此項史料之性質,可略分為三類:曰現存之實跡;曰傳述之口碑;曰遺下之古物。

(甲)現存之實跡及口碑 此所謂實跡,指其全部現存者。質言之,則現代史跡——現在日日所發生之事實,其中有構成史料價值者之一部分也。吾儕居常慨嘆于過去史料之散亡。當知后之視今,猶今之視昔;吾儕今日不能將其耳聞目見之史實,搜輯保存,得毋反欲以現代之信史,責望諸吾子孫耶?所謂現在日日發生之事實,有構成史料之價值者何耶?例如本年之事,若粵桂川湘鄂之戰爭,若山東問題日本之提出交涉與我之拒絕,若各省議會選舉之丑態,若京津間中交銀行擠兌風潮,若上海商教聯合會之活動,……等。凡此等事,皆有其來因去果,將來在史上確能占有相當之篇幅,其資料皆瑯瑯在吾目前,吾輩不速為收拾以貽諸方來,而徒日日欷歔,望古遙集,奚為也?其漸漸已成陳跡者,例如三年前學界之五四運動,如四年前之張勛復辟,如六年前之洪憲盜國,如十年前之辛亥革命,如二十年前之戊戌政變,拳匪構難,如二十五年前之甲午戰役,……等等,躬親其役或目睹其事之人,猶有存者。采訪而得其口說,此即口碑性質之史料也。司馬遷作史,多用此法。如云:“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淮陰侯列傳贊》)。如云:“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無足采者。”(《游俠列傳贊》)凡此皆用現存之實跡或口碑為史料之例也。

(乙)實跡之部分的存留者前項所論,為實跡之全部,蓋并其能活動之人與所活動之相皆具焉。本條所謂實跡者,其人與相皆不可得見矣;所留者,僅活動制成品之一種委蛻而已。求諸西洋,例如埃及之金字塔及塔中所藏物,得此而五六千年前之情狀,略可見焉;如意大利之三四名都,文藝復興時代遺物,觸目皆是。此普遍實跡之傳留者也。例如入埃汾河之索士比亞遺宅,則此詩圣之環境及其性行,宛然在望。登費城之議事堂,則美十三州制憲情狀湊會心目。此局部實跡之傳留者也。凡此者茍有一焉,皆為史家鴻寶。我國人保存古物之念甚薄,故此類實跡能全者日稀,然亦非絕無。試略舉其例:如萬里長城一部分為秦時遺物,眾所共見也。如始皇所開馳道,參合諸書,尚能察其路線;而二千年來官驛之一部分,多因其舊。如漢通西域之南北兩道,雖中間一段淪于沙漠,而其沿襲至今者十尚六七。凡此之類,殆皆非人力所能湮廢,而史家永世之寶也。又如今之北京城,其大部分為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西一四○五至一四二○)間所造,諸城堞宮殿乃至天壇社稷壇等,皆其遺構;十五世紀之都會,其規模如此其宏壯,而又大段完整以傳至今者,全世界實無此比。此外各地方之城市,年代更古者尚多焉。又如北京彰儀門外之天寧寺塔,實隋開皇時物,觀此可以知六世紀末吾國之建筑術為何如。如山西大同云岡石窟之佛像,為北魏太安迄太和間所造(西四五五至四九九),種類繁多,雕鐫精絕。觀此可以知五世紀時中國雕刻美術之成績,及其與印度希臘藝術之關系:以之與龍門諸造像對照,當時佛教信仰之狀況,亦略可概見。(龍門佛像,雖多而小。云岡諸像,高至六七丈者甚多,其雕成全幅圖畫者亦不少,實吾國佛教美術精華所聚也。日本松本文三郎之《支那佛教遺物》記載甚詳,且能言其與印度、捷陀羅美術之異同。近人蔣希召之《游記第一集》,所記翔實。)如北京舊欽天監之元代觀象儀器及地圖等,觀之可以見十六世紀中國科學之一斑也。(諸器大抵皆元郭守敬所造,拳禍時為德人所掠,前年遵《威賽條約》還我者,即此物也。)昔司馬遷作《孔子世家》,自言,“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低徊留之不能去焉。”作史者能多求根據于此等目睹之事物,史之最上乘也。其實此等史料俯拾即是。吾不必侈語遠者大者,請舉吾鄉一小事為例,吾鄉一古屋,明中葉吾祖初遷時所建,累蠔殼為墻,厚二尺馀,結構致密,乃勝磚甓,至今族之宗嫡居焉。即此亦可見十五六世紀時南部瀕海鄉村之建筑,與其聚族襲產之規則。此寧非一絕好史料耶?夫國中實跡存留若此類者何限。惜舊史家除朝廷典章制度及圣賢豪杰言論行事外不認為史,則此等史料,棄置不顧,宜也。今之治史者,能一改其眼光,知此類遺跡之可貴,而分類調查搜積之;然后用比較統計的方法,編成抽象的史料,則史之面目一新矣。

(丙)已湮之史跡,其全部意外發現者此為可遇而不可求之事,茍獲其一,則裨益于史乃無量。其最顯著之例,如六十年前意大利拿波里附近所發見之邦渒古城,蓋羅馬共和時代為火山流焰所蓋者,距今垂二千年矣。自此城發現后,意人發掘熱驟盛,羅馬城中續得之遺跡,相繼不絕,而羅馬古史乃起一革命,舊史謬誤,匡正什九。此種意外史料,他國罕聞。惟我國當民國八年,曾在直隸鉅鹿縣發見一古城,實宋大觀二年(西一一零八)被黃河淹沒者,距今垂九百年矣。惜乎國無政而民無學,一任遺跡散佚破壞以盡,所留以資益吾儕者甚希。茍其能全部保存,而加以科學的整理,則吾儕最少可以對于宋代生活狀況得一明確印象,寧非快事?(鉅鹿古城,即在今城原址,入地二丈許。知為大觀二年故墟者,有碑可證也。前年夏秋間,居民掘地,忽睹破屋,且有陶瓷等物,持以適市,竟易得錢。漸掘其旁屋乃櫛比。事聞于骨董商乃麇集而掘遺物,以善價沽諸外國人者什而八九。今一小部分為教育部所收得,陳諸午門之歷史博物館;然其細已甚矣。且原有房屋,破壞無馀。若政府稍有紀綱,社會稍有智識者,能于初發見時即封存之,古屋之構造,悉勿許毀傷,而盡收其遺物設一博物館于鉅鹿,斯亦一“小邦渒”矣。惟聞故城大于今城,今已掘兩年,猶未及垣,或者更有所獲。又聞其地掘井,須二十丈乃得水源;而入地十丈許,往往遇甃瓦之屬。則安知非大觀二年以前,已經一兩度之淹沒耶?果爾,則商周間社會生活狀態,竟從此得意外之發明,未可知也。姑懸此說,以俟后之治科學者。)然吾因此忽涉遐想,以為數千年來河患如彼其劇,沿舊河道兩岸城邑,如鉅鹿之罹厄者或不止一次,不止一處,頗冀他日再有發現焉。若果爾者,望國人稍加注意,毋任其如今度之狼藉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山县| 历史| 鄂托克前旗| 静海县| 济南市| 青川县| 色达县| 内江市| 湖北省| 海宁市| 鹿泉市| 峨山| 铜山县| 延庆县| 海林市| 家居| 灵丘县| 习水县| 淅川县| SHOW| 社旗县| 沙田区| 胶州市| 乌什县| 耒阳市| 南丹县| 泗水县| 杂多县| 黔西县| 上思县| 新巴尔虎右旗| 乐清市| 郴州市| 沧源| 乡宁县| 大渡口区| 二手房| 阿拉善右旗| 册亨县| 砚山县| 巴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