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在地理中的歷史學(套裝共3冊)
- (美)林肯·佩恩 (英)杰里·布羅頓 (英)詹姆斯·費爾格里夫
- 3698字
- 2020-10-16 14:52:45
彩 插

圖 1.繪有紙莎草筏的古埃及彩陶盤。在尼羅河上,筏上一人正在撐篙前行,紙莎草被縱向捆成束。這件彩陶盤的年代為公元前 1400 年至公元前 1200 年間,發現于恩科米(位于塞浦路斯東部的法馬古斯塔灣)的一處墓葬中,證實了 3,000 年前東地中海各地之間的聯系。(Courtesy of the British Museum, London.)

圖 2.一幅克里特文明晚期壁畫的局部,發現于基克拉迪群島中的錫拉島(今圣托里尼島)上的阿克羅蒂里城遺址。船只、船上的人以及周圍歡躍的海豚都呈現出一種動態,與同時期埃及和近東地區的藝術風格大不相同。(Photograph by Erich Lessing; 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Athens, Greece/Art Resource, New York.)

圖 3.在這件基里克斯黑陶酒杯上的圖案中,一艘雙槳座海盜船正在沖向一艘已收起帆的商船。這件陶杯于公元前 6 世紀在雅典制造,不久之后,希波戰爭便將雅典人帶上了希臘各城邦的前線。(Courtesy of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London.)

圖 4.一位藝術家創作的迦太基港的概念圖,展現了外部的商港與內部的軍港。“其中有一座小島,島上和港口內有許多碼頭,按一定的間距呈環狀排列。堤岸上布滿了船塢,可以容納 220 艘船。”(Courtesy of DeA Picture Library/Art Resource, New York.)

圖 5.印度阿旃陀的內陸寺廟建筑群中描繪的三桅商船。除了 3 面高高的帆,船頭還裝有 1 面方形斜桁帆,上面飾有“鷹眼”,用于發現危險。左舷船尾處的舵槳清晰可見,甲板上還有一堆罐子,可能用于盛放飲用水。(Marine Archaeology Centre, National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Goa.)

圖 6.一幅 6 世紀時拜占庭帝國的馬賽克鑲嵌畫,描繪了一名漁民正在收網,而他的同伴則在駕船,可能對應“圣彼得與圣安得烈的召喚”的故事(《馬太福音》4:18)。這幅鑲嵌畫位于意大利拉文納的新圣阿波里奈爾教堂。這個亞得里亞海沿岸的港口在奧古斯都時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一處海軍基地,在它成為拜占庭意大利的都城之前,曾先后作為西羅馬帝國的都城(402—476)和東哥特王國的都城(554 年之前)。(Courtesy of Art Resource, New York.)

圖 7.821 年,裝備“希臘火”的拜占庭帝國德羅蒙戰艦正在攻擊托馬起義軍的戰艦。“希臘火”由一名敘利亞難民在 7 世紀時發明,用于抵御阿拉伯人。盡管泄露機密會遭到詛咒和刑罰,制作方法還是很快傳播到了地中海各地。這幅插圖來自 11 世紀時約翰·斯凱里特斯(John Skylitzes)的《史綱》(Synopsis Historion)一書在 12 世紀時的西西里抄本。(Courtesy of the Biblioteca Nacional, Madrid/Art Resource, New York.)

圖 8.公元前 1 世紀的金船,1895 年發現于北愛爾蘭的德里郡,并以此命名。這艘金船是獻給海神瑪納諾·麥克·列(Manannán Mac Lir)的祭品之一,很可能是一艘木制(而非皮制)遠洋船的模型,上面有座椅、槳、槳架、舵槳和桅桿。這件長 20 厘米的模型可能代表了一艘長 12~15 米的船。(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Ireland, Dublin.)

圖 9.貝葉掛毯上描繪的造船場景,講述了 1066 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并奪取王位的故事。在畫面左側,一名手持單面斧的工匠正在修整船板。在畫面中間,造船師正在檢查船體上部的線條,另一人則在處理已完工的船體上的船板。2 名工匠在進行船體加工的收尾工作,一人手持扁斧,另一人手持鑿子。在畫面右側,5 件已完工的船體被拖到水邊,下面的文字寫道:“他們從這里將船拖入海中。”(Courtesy of the Musée de la Tapisserie de Bayeux, France.)

圖 10.一艘橫渡波斯灣的船,來自巴士拉的哈里里(al-Hariri of Basra,1054—1122)的《瑪卡梅故事集》(Maqamat)在 13 世紀時由瓦西提(Yahya Ben Mahmoud al-Wasiti)制作的抄本。盡管高度程式化的船桅裝置難以為據,這艘船顯然有 3 層甲板,并在船首裝有爪錨。這幅圖最著名之處在于瓦西提對中舵的描繪,這是印度洋地區已知最早的中舵,與歐洲最早的船舵圖像大約同時。(Photograph by Gerard Le Gall; courtesy of the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Paris/Art Resource, New York.)

圖 11.中國開封的客運平底帆船,是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約 1125 年)中描繪的約 28 艘船之一。這艘船由 5 名纖夫(位于左側畫面之外)拖行,船上的雙腳桅由多條繩索固定,巨大的中舵清晰可見。(Courtesy of the Palace Museum, Beijing.)

圖 12.羅德的米迦勒(Michael of Rhodes)的一份造船契約上的威尼斯大帆船,這種大帆船開啟了熱那亞、威尼斯與西北歐的佛蘭德斯之間的定期海上貿易。盡管它們一開始是裝配槳的戰船,但其主要動力是一面巨大的斜掛大三角帆,槳則作為輔助動力。(Courtesy of David McGee, ed., The Book of Michael of Rhodes. Vol. 1, Facsimile: A Fifteenth-Century Maritime Manuscript, image from page 236. ? 2009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y permission of MIT Press.)

圖 13.安東尼奧·卡納萊托(Antonio Canaletto,1697—1768)的《威尼斯總督在升天節乘游艇前往利多島》。從 1000 年開始,總督每年都要登上裝飾華麗的大型游艇,穿過威尼斯潟湖,完成“婚禮”儀式,以此象征威尼斯對亞得里亞海及其貿易的壟斷,并強化其與大海之間的排他性關系。(Courtesy of the British Museum, London.)

圖 14.竹崎季長《蒙古襲來繪詞》局部,描繪了 1281 年元朝遠征日本的場景。在畫面右側,小谷野三兄弟正冒著箭雨登上敵船。在畫面左側,竹崎季長殺死了一名蒙古士兵,另有一人躺在甲板上。甲板下的蒙古士兵被描繪為獸面人。盡管船上沒有足以掛帆的桅桿,但很可能是為了便于戰斗而將帆收起。當時中國戰船的主要特征是裝有錨絞車和沉重的中舵。(Courtesy of the Imperial Museum, Tokyo.)

圖 15.由非爾多西(Firdawsi)創作于 11 世紀初的伊朗民族史詩《列王紀》(Shahnamah)1341 年抄本中的插圖。傳奇國王凱·庫思老(Kay Khusraw)正在渡海追擊他的外祖父刺昔牙卜(Afrasiyab),以報殺父之仇。這片海其實是一個鹽湖,位于阿富汗與伊朗邊界附近,赫爾曼德河匯入其中,橫渡所需的時間并不像作者所說的那樣長達 7 個月。(Courtesy of the Freer Gallery of Art,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Purchase, F1942.12.)

圖 16.一艘攜帶測深錘的船,來自一本 15 世紀中葉為約翰·阿斯特利爵士(Sir John Astley)而作的軍事技術手冊。這是一艘卡瑞克帆船或蓋倫船,是裝有方形帆、主桅和縱向大三角帆的全桅帆船的先驅。船首有一座艏樓,由護甲保護,2 名船員站在桅桿頂部的瞭望臺上。插圖上方的文字說明了在進入一定深度的水域后如何駕船。(Courtesy of the Pierpont Morgan Library/Art Resource, New York.)

圖 17.豪爾赫·阿吉亞爾(Jorge Aguiar)的地中海航海圖,是葡萄牙最古老的航海圖,繪于 1492 年,即哥倫布完成歷史性發現的那一年。這幅圖繪制在一張羊皮上,頸部即西方,圖中標出了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加那利群島、佛得角群島以及從佛得角到埃及和紅海的非洲海岸。在伊比利亞半島上,剛剛從摩爾人手中奪回的里斯本和格拉納達清晰可見,熱那亞和威尼斯則主宰著亞平寧半島。萊茵河與多瑙河被繪成了一條河,從黑海流向北海。盡管不列顛群島和黑海沿岸的各個港口都標示清晰,丹麥與波羅的海卻是一片空白。(Courtesy of the 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 Yale University, New Haven, Connecticut.)

圖 18.莫臥兒帝國畫家米斯金(Miskin)繪制的細密畫中的諾亞方舟(約 1590 年)。諾亞(在阿拉伯語中寫作 Nuh)在《古蘭經》和希伯來圣經中都是著名的人物,他跪在第三層甲板上,面朝船尾,他的頭上環繞著光環,而僅穿一條束腰帶的船員們則在駕船。其他人正在努力維持獸群的秩序,包括象、虎、豹、單峰駱駝、猴、鵜鶘和鴿子,其中一人掉到了船外。盡管動物都是成對出現的,船上卻顯然并沒有女性。(Courtesy of the Freer Gallery of Art,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Purchase, F1948.8.)

圖 19.約翰·布魯恩(Johan Bruun)的《從厄勒海峽眺望克隆堡宮》(1739 年)。厄勒海峽是丹麥與瑞典之間一條狹窄的海峽,所有過往船只都必須支付通行費,這里處于丹麥國王(身居畫面中央的王宮中)的監管之下。(Courtesy of the Handels-og S?fartsmuseet p? Kronborg, Helsing?r, Denmark.)

圖 20.詹姆斯·吉爾雷(James Gillray)的漫畫《約翰牛在吃午餐》,繪于阿布基爾灣海戰結束后不久,表現了納爾遜勛爵和英國的海軍將領(包括沃倫、豪威、布里德波特、鄧肯和圣文森特)向暴食的約翰牛送上一盤盤戰艦。約翰牛抱怨道:“什么!還有?你們這群臭小子,讓我去哪里找地方塞?”(Published October 24, 1798, by H. Humphrey. 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Greenwich, England.)

圖 21.《巨人惡魔襲擊船只》,來自 17 世紀的《斯里帕爾紀》(Sripal Ras)。這部史詩講述了耆那教教徒斯里帕爾·拉伽(Sripal Raja)和他的王后瑪亞娜(Mayana)的故事。為了獲得聲譽,斯里帕爾·拉伽廣泛開展陸上和海上貿易。這幅插圖將他的船描繪為一艘英國商船,這是 18 世紀 70 年代古吉拉特商人所知的最強大的遠洋船只。(Courtesy of the Freer Gallery of Art,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Purchase, F1999.22.)

圖 22.尚·杜帕(Jean Dupas)的壁畫《航海通史》,高度超過 6 米,長 9 米,是為法國跨大西洋航運公司的客輪“諾曼底號”(Normandie,1935—1941)上一流的大廳設計的。這艘船體現了 1925 年于巴黎舉辦的國際裝飾藝術與現代工業展上的審美觀念。這種“遠洋客輪風格”風行了數十年,直到遠洋客輪的消亡帶來了更通用的術語——“裝飾藝術”。(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Art Resource, New York.)

圖 23.史蒂芬·博恩(Stephen Bone)的《登上 S 級潛艇的指揮塔》。作為一名英國皇家海軍中的畫家,博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登上了各類戰艦,體驗孤獨而幽閉的海上生活。(Courtesy ofthe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Greenwich, England.)

圖 24.新加坡在過去 20 年中一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集裝化運輸的采用。這種運輸方式十分高效,在貨輪和碼頭上看不到任何工人的身影,所有集裝箱的運輸工作都是由碼頭上高達 50 米的起重機完成的。(Courtesy of the Maritime and Port Authority of Singapore.)

圖 25.阿拉斯加灣中一艘拖網漁船上的大豐收。根據船首處的 2 名船員判斷,鼓鼓的拖網至少寬 10 英尺。這幅照片展現了現代捕魚業通過復雜的電子跟蹤裝置、高效的機械及尼龍漁網等強大的工具,對全球漁業資源構成了巨大的壓力。(Photograph by the Alaska Fisheries Science Center, Marine Observer Program; 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Washington, D.C.)

圖 26.美軍尼米茲級航空母艦“艾森豪威爾號”(USS Dwight D. Eisenhower)與補給船“大角號”(USNS Big Horn)。“艾森豪威爾號”是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大角號”伸出的軟管向其傳輸艦載戰機的燃料,日用品和信件則由直升機運輸。美國海軍一直是海上補給的先驅,這對遠距離海外作戰(如在阿拉伯海)而言是十分重要的。(Photograph by Darien G. Kennedy; courtesy of the U.S. Nav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