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早年歲月(1904—1927)(9)
- 鄧小平實錄1:1904—1945(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版)
- 李新芝主編
- 4828字
- 2018-09-21 15:23:28
在我國三年經濟困難和國民經濟調整時期,鄧小平和周恩來為減少“大躍進”造成的損失、縮小這一災難的影響、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共同做出了努力。他們于1961年提出了“調整、充實、鞏固、提高”的方針,為實現國民經濟好轉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文化大革命”的艱難歲月里,他們懷著共同的信念,為了國家的強盛和人民的幸福,齊心協力,盡一切所能,挽回“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巨大損失。他們之間的偉大友誼也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不久,鄧小平便被打成“黨內第二號走資派”,遭到批判。1969年林彪發布“一號命令”后,鄧小平被疏散到江西。
周恩來對鄧小平被疏散非常關心,動了不少腦筋。他親自給江西省革委會打電話,告訴他們鄧小平夫婦要去江西,并特意交代:毛主席在黨的九大會議期間不是說過嗎,鄧小平的問題和別人不同,他下去是到農村鍛煉。當然,這些中央領導同志年紀都大了,六十幾歲的人了,身體也不好,不能當勞動力,要照顧一下。他特意叮囑省革委會:現在地方上情況也很復雜。他們在某一個地方,安定下來之后,當地群眾肯定會認出他們來。也許有人會找他們的麻煩。遇上這種情況,他們自己不好解釋。你們省革委會要出面做做工作,一句話,就是要保護他們的安全。你們要多關心,多幫助他們!
在將鄧小平安排到什么地方的問題上周恩來也是煞費苦心。當時江西省革委會主任程世清接到周恩來的指示后,提出了這樣的安排方案:讓鄧小平夫婦去贛州,房子裝暖氣,配一部小車,絕對保證安全,不準造反派和紅衛兵沖擊他們,等等。
周恩來在電話里聽了匯報后,還是否定了去贛州的方案。他指出,贛州離南昌較遠,交通不便,而且是山區,生活條件很差,將鄧一家安排在這里不妥,他提出應該安排在南昌附近。這位一國總理甚至連鄧小平住什么樣的房子也做了具體交代。他說:房子應當是一棟兩層的樓房,樓上為鄧夫婦居住,樓下為工作人員住。最好是獨門獨院,這樣既能在院里活動,又能保證安全。
根據周恩來的指示,江西省革委會將鄧小平一家安置在南昌市郊新建縣望城崗的原南昌步兵學校校長的住所(人稱“將軍樓”)。并安排鄧小平夫婦到離此處不遠的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勞動。
周恩來直接、周密的安排,使鄧小平得到了妥善保護。
林彪事件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周恩來又抓住一切時機,千方百計為鄧小平重新出來工作創造條件。
1972年1月6日,陳毅元帥在北京病逝。1月10日,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隆重舉行追悼大會,病中的毛澤東親自參加了追悼會。在同陳毅親屬談話時,毛澤東提到了鄧小平,并把鄧和當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的劉伯承并列在一起,說鄧是人民內部矛盾。在場的周恩來聽到了毛澤東對鄧小平的“定性”,這正是他期待已久的。他當即示意陳毅的子女,把毛主席對鄧小平的評價傳出去,為鄧小平的早日復出廣造輿論。
1972年8月3日,在江西南昌市郊區被“下放”達3年之久的鄧小平,親筆致信毛澤東,表示了愿意為黨和人民做一點工作的要求。8月14日,毛澤東將該信批示給周恩來。
周恩來按照毛澤東的批示,極力促成鄧小平的復出。1973年2月,年近七旬的鄧小平接到中央的通知,要他近期返回北京。幾天后,鄧小平一家離開了將軍樓,踏上了返京的行程。
與此同時,在北京的周恩來正式告知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要他安排好鄧小平回來后的住所,并抱病連續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鄧小平重新工作的問題。
3月10日,中共中央發出了《關于恢復鄧小平同志的黨的組織生活和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的決定》。當天,辦完這件大事后心力交瘁的周恩來才正式向中央請病假兩周。
3月下旬,周恩來身體稍有恢復,便與李先念等會見鄧小平。4月初,周恩來、鄧穎超夫婦在玉泉山與鄧小平、卓琳夫婦促膝長談,并共進晚餐。
4月12日,在周恩來的安排下,鄧小平首次亮相在人民大會堂歡迎西哈努克親王一行的宴會上,成為世界輿論轟動一時的新聞。
黨的十大后,鄧小平又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和中央軍委委員,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
12月22日,病重的周恩來逐字逐句地寫下了中共中央關于鄧小平任職的通知全文:
各省、市、自治區黨委,各大軍區、省軍區、各野戰軍黨委,軍委各總部、各軍兵種黨委,中央、國家機關各部委領導小組或黨的核心小組:
遵照毛澤東同志的提議,中央決定,鄧小平同志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參加中央領導工作,待十屆二中全會開會時追認,鄧小平同志為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參加軍委領導工作。
特此通知
中共中央
1973年12月22日
1973年12月底,由周恩來親筆起草的中共中央關于鄧小平的任職通知,迅速發至全黨、全軍、全國。這時的鄧小平集黨政軍三要職于一身,開始全面參與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至此,邁出了鄧小平正式接替周恩來工作的第一步。病魔纏身的周恩來終于如釋重負地松了一口氣。
1974年3月底,周恩來又致信毛澤東,由鄧小平率代表團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4月6日代表團離京時,周恩來驅車親往首都機場為鄧小平一行送行。4月10日,鄧小平不負戰友之重托,在聯大第六屆特別會議上代表中國政府發言,全面闡述了毛澤東關于“三個世界”的理論及中國政府的對外政策,受到世界輿論的普遍關注。一些有識之士評價說,鄧小平不僅代表著新中國的形象,且無疑也是周恩來總理的一位“最好的代理人”。
同時,身在異國的鄧小平也時時牽掛著病中的老戰友周恩來。據當年陪同鄧小平出訪的工作人員回憶:回國途中在法國停留,鄧小平在一次散步時,詢問附近有沒有法式面包鋪子,工作人員便將他帶到一家標準的法式面包店。鄧小平高興地把他十幾美元的零花錢全部買了剛出爐的法式棍子面包,并說,總理愛吃這種面包,帶回去請他嘗嘗。在場的陪同人員聞聽此言,無不為之感動。
4月19日,鄧小平載譽而歸,周恩來再度抱病赴機場迎接并舉行盛大歡迎儀式,為老戰友“接風洗塵”。
1974年10月,毛澤東又鄭重提出建議:鄧小平任黨中央副主席、第一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
歷史的腳步邁進1975年的時候,鄧小平開始肩負起主持中央黨、政、軍全面工作的重任,在毛澤東深居簡出、周恩來因病住院的情況下,成為中國政治舞臺的主角:
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1號文件,任命鄧小平為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
1月8日至10日,中共十屆二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追認鄧小平為中央政治局委員,選舉鄧小平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
1月13日至17日,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由鄧小平主持起草、周恩來修改審定的《政府工作報告》,重新提出了“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的宏偉目標,會議選舉朱德連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任命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鄧小平為排名第一的副總理。
為了全面支持鄧小平的工作,2月1日,周恩來親自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一開始,他便開門見山地說:“我身體不行了,今后國務院的工作,由小平同志主持?!彪S后,他鄭重宣布了各位副總理的分工,明確提出:鄧小平,主管外事,在周恩來治病療養期間,代總理主持會議和呈批主要文件。常務會議結束后,周恩來接著召集由國務院各部、委負責人參加的國務院全體會議。周恩來說:
根據毛主席指示和黨中央決定,我們從今天開始來完成全國人大四屆會議以后的工作。今天是開始。對于我來說,恐怕也只能夠完成這個“開始”的任務了。以后的事情,主要是由各位副總理來做……毛澤東主席講,小平同志“人才難得”“政治思想強”?,F國務院新班子以小平同志為首,一共12位。將來這樣的會,請小平同志主持。我希望,新的國務院能出現新的氣象,領導全國人民努力完成和超額完成今年的國民經濟計劃和第四個五年計劃……
鄧小平沒有辜負戰友的重托和全國人民的殷切期望,面對“文化大革命”以來的嚴重混亂局面,他以叱咤風云的大無畏氣概,堅定地提出:要敢字當頭,橫下一條心,實現安定團結,把國民經濟搞上去。他憑著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高度責任感,大刀闊斧地對軍隊、工業、農業、科技等各方面的工作進行全面整頓。在短短一年的時間里,各個方面的工作大有起色,各個領域都出現了明顯的好轉。全面整頓在短時間內就收到顯著的成效,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
鄧小平的出色工作,減輕了周恩來的壓力,使他感到欣慰。遺憾的是,這期間,周恩來的病情迅速惡化,1975年9月下旬,醫生準備為他做第四次大手術。然而手術中卻發現周恩來體內的癌細胞已向全身擴散,無法醫治了。心情沉重的鄧小平果斷地指示醫療組,盡一切努力,“減少痛苦,延長生命!”
此時此刻,既要領導主持全面整頓,又要針鋒相對地同“四人幫”進行斗爭的鄧小平,多么希望周恩來能走出病房,助他一臂之力??!
一個月后,處于病危狀態的周恩來不得不再次施行第五次大手術。
這天,進入手術室之前,周恩來示意讓擔架停下來。他以微弱的聲音問:“小平同志來了嗎?”
鄧小平立即奔到擔架車前,俯身問候周總理。
周恩來凝視著這位幾十年風雨同舟、生死與共的老戰友,吃力地握住他的手說:“你這一年干得很好,比我強得多!”
這是對鄧小平領導全面整頓的肯定、支持和鼓勵。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鄧小平永遠地失去了這位共同走過了風風雨雨半個世紀、情同手足的同志加好友。在1月15日舉行的追悼大會上,他強忍巨大悲痛,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全國人民為周恩來致悼詞,高度評價了周恩來偉大、光輝的一生和他為中國人民所建樹的豐功偉績……
鄧小平對周恩來的高度評價代表的是黨中央,當然也代表了他個人,這源于他對周恩來一生的深刻了解,包括周恩來堅定的信仰、高尚的品質、高超的才智,等等。所以,他也非常能夠體諒和理解周恩來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艱難處境。1980年8月,鄧小平在會見意大利記者法拉奇時,當對方發問:“在中國有這么一個人,他在任何時候都沒有被碰到過,這就是周恩來總理。這個情況如何解釋?”鄧小平做了令人折服的回答:“‘文化大革命’時,我們這些人都下去了,幸好保住了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所處的地位十分困難,也說了好多違心的話,做了好多違心的事。但人民原諒他。因為他不做這些事,不說這些話,他自己也保不住,也不能在其中起中和作用,起減少損失的作用,他保護了相當一批人?!?
1976年,是中國人民的多災之年,也是中國人民迎來曙光的一年。當“文化大革命”走向窮途末路的時候,中國人民相繼失去了三位領袖,鄧小平失去了三位親密戰友——周恩來、朱德、毛澤東。當烏云驅散,“四人幫”被粉碎之后,鄧小平義無反顧、責無旁貸地擔起了開辟新的道路的重任,去完成戰友們未竟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終于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他可以告慰他的兄長,可以告慰他的戰友們!
母子情深——與他的兩位母親
鄧小平有兩位母親,一位是生母,姓淡;一位是繼母,姓夏。
1904年8月22日,鄧小平出生于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鄉牌坊村。按照族譜的輩序,父親給他起名叫“鄧先圣”。5歲入私塾的時候,私塾先生認為:孔夫子尚且為“圣”,你怎么能為“先圣”呢?于是,先生做主,起學名為“鄧希賢”。這個名字,一直用到1927年他在武漢做地下工作的時候,才改為“鄧小平”。
廣安,地處川東丘陵,有嘉陵江支流渠江穿越而過。這里雖不如成都平原富庶,但因其物產豐饒,被稱為“金廣安”。由于幾代人的辛勤勞作,到了鄧小平祖父鄧克遠這一輩,家里積攢下40畝地、十幾間房,還兼營繅絲、制粉,在廣安算得上是一戶殷實人家。
鄧小平的父親鄧紹昌是一個英俊豪邁、仗義行俠的人。他長年在外,不理家務。所以,家里的事情不論大小都由鄧小平的祖母戴氏和母親淡氏主持。
淡氏出生于廣安縣望溪鄉。她16歲嫁給鄧紹昌,當時淡家的產業要比鄧家大得多。她沒讀過書,也不識字,但端良賢淑,明達事理。嫁到鄧家以后,她毅然挑起了沉重的生活擔子。她身材瘦削,但身體比較健壯。在家中,她算是最忙碌的人。每天黎明開始,淡氏就起床操持,上照顧年邁的婆母,下哺育幼小的子女。鄧小平出生以后,鄧家的家境已經開始窘迫。因此,除了將田地佃給農民耕種之外,其他勞動和家務如喂豬、養蠶、織布以及洗衣、煮飯等等,都由淡氏親手來做。由于她的勤勞和細心,家中的一切被安排得有條不紊。
-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應用對策研究順義區基地研究成果匯編(2013)
- 敬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詞)
- 以人為本與科學發展觀
- 清代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的省情認知與國家治理研究
- 邁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化都市: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發展戰略研究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第四卷·1992年以來
- 新形勢下高素質國防生教育培養的理論與實踐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00例
- “三社”聯動機制建設與協同治理
- 創新理論 服務決策:貴州省領導指示圈示課題2014年研究成果匯編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實踐教程
- 追謚杜甫與元明時代政治文化研究
- 政策研究與決策咨詢(2006)
- 清代中葉澳門華人社會研究
-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文件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