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早年歲月(1904—1927)(10)
- 鄧小平實錄1:1904—1945(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版)
- 李新芝主編
- 4843字
- 2018-09-21 15:23:28
淡氏性格和善。在家中她尊老愛幼,對婆母百般孝順,關心備至,對子女悉心照顧,嚴格要求。對村里的窮苦鄉親,她有一種樸素的同情心,總是設法予以接濟照顧。周圍的鄰里百姓都愿意和她接近。那些貧苦的“做田佬”有什么難處,都樂于向她求助。一次,一位曾在鄧家做過佃戶的農民,在別人的慫恿下,退佃到外面謀生,結果很快被迫返回,一時全家衣食無著,既沒有地耕,又沒有房住,最后他十分為難地找到淡氏說明情況。淡氏二話沒說,馬上騰出一間空房,讓他暫時搬到自己家中,并想辦法為他找了一份差事。所以,當地的農民很尊敬淡氏,都稱她為好心人。
淡氏的口才也很好,能言善辯。她每講一件事情,總是說得清清楚楚,繪聲繪色,使人聽得津津有味。夏日里晴朗的月夜,鄧小平和弟弟、妹妹們簇擁著母親,坐在三合院圍成的小平壩中,聽她擺龍門陣,生怕漏掉一個字。鄧小平后來言辭犀利,講話簡練明快,和母親的影響大有關系。
淡氏生有三男二女。出于一種偉大的母性,她對子女們倍加疼愛。民國初年,四川境內軍閥混戰,散兵游勇四處流竄,騷擾百姓。為了使孩子們不受驚嚇,一有風聲,淡氏就將家里安頓好,帶著年幼的兒女到村外土溝或竹林里躲藏,或將他們送到親戚家暫避一時。鄧紹昌出門在外,家中男丁年幼,在那兵荒馬亂的年月,淡氏盼著鄧小平快快長大成人,盡早頂門立戶。
由于鄧小平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都是三代單傳,在當地有鄧家“獨三房”之稱,所以作為長子長孫的鄧小平從小就受到全家的寵愛。淡氏不管做什么事,哪怕家務再忙,也總是把他帶在身邊,形影不離。每當鄧小平出門,總是盼他早歸。5歲以前的鄧小平是在祖母和母親身邊長大的。入私塾以后,也還是由祖母帶著睡覺。盡管受到百般的疼愛,鄧小平卻并沒有大戶人家的少爺習氣。在小伙伴們中間,他讀書之勤奮是出了名的。在協興鄉讀初小的4年里,除了一次因生病缺過幾天課之外,不管是酷暑,還是寒冬,從未曠過一天課。每天放學回家后,除了幫助母親做一些家務活,有時去和小伙伴戲耍一陣之外,他更多的時間是用來復習功課,甚至直到晚上還在桐油燈下讀書習字。據說,每當小平因毛筆字寫得好被先生表揚一次,母親就為他煮一只雞蛋作為獎勵。雨天的川東丘陵,道路十分難走,披著蓑衣前去上學的鄧小平,回到家中經常是渾身泥水。祖母戴氏和母親淡氏心疼年幼的小平,怕他摔壞了,都阻止他雨天上學,要他在家中溫習功課。但小平硬是不肯。沒法子,再逢雨天,淡氏只好用一個小布袋裝上一些米,再塞給小平兩枚銅板,讓他在學堂附近找一戶店鋪搭伙做飯。
柳條抽青的季節,是川東人家養蠶的好時光。這時,鄧小平家的堂屋和廂房都充作蠶房。母親淡氏更加忙碌了,除了繁重的家務之外,還要抽時間來照看蠶寶寶,侍弄蠶苗,很晚也不得休息。鄧小平年紀雖小,卻很懂事,母親這樣操勞,他十分心疼。于是,這個季節他不再去玩泥巴,不再去“打碰錢”,放學后直接跑回家,爭著幫助母親做些事情,不是背著竹簍去采桑葉,就是幫著捉小蠶,總是忙個不停。入夜了,母親再三催促小平先去睡覺,但小平總是要堅持到最后,和母親、姐姐把所有的活干完了才肯去睡。
對如此聰穎懂事的長子,淡氏自然視為掌上明珠。1919年,重慶留法預備學校招生。當鄧紹昌決定讓鄧小平到重慶讀書,準備赴法留學的時候,淡氏阻止不成,多次掩面而泣。最終,她還是收拾了包裹,塞足了盤纏,送小平上路。在廣安城外的渠江碼頭上,母子倆依依話別。當小船扯起白帆,載著小平沿江南下的時候,淡氏怎么也沒想到,兒子此去,就再也沒有見到過。這是母子倆的最后一次見面。
“才15歲的娃兒,就弄到那么遠,怎么忍心喔!”小平走后,淡氏不止一次地這樣埋怨鄧紹昌。
1926年,淡氏積勞成疾,患肺病去世,時年42歲。也有人說,她是想兒子想死的。的確,兒子出門留學,一去不復返,有時音信全無,使她十分掛念。毛毛(鄧榕)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中曾這樣寫道:“我猜想,對于這樣一個傳統的中國舊式婦女,既要撐持家務,又要思念子女,勞累加上心傷,是她早逝的雙重原因。”
淡氏的墳墓被安置在離鄧家幾里開外的一塊坡地上,墓碑上刻有一副對聯,上聯是“陰地不如心地”,下聯是“后人須學好人”,橫批是“人杰地靈”。墓碑被注明為“孝男先圣、修、治”所立。實際上,被稱為“先圣”的鄧小平,當時正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母親的死訊,他是20世紀30年代初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時才聽弟弟鄧墾(鄧先修)講起的。
鄧小平十分敬重他的母親。后來,他深情地說道,當時那個家能夠保持生活下去,全靠母親。
后來,鄧紹昌又娶夏伯根為妻。實際上,鄧小平是在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的時候才見到這位繼母的。
夏氏出身貧寒,是一位嘉陵江船工的女兒。她有一個哥哥,但很小就病死了。她的母親因悲失嬌兒,不久也離開了人世,她從小與父親相依為命。十幾歲的時候,她嫁了一個丈夫,生了一個女兒。不幸的是,她的丈夫不久就病死了。后來,她帶著女兒再嫁給了鄧紹昌。嫁到鄧家以后,她繼承淡氏,苦苦支撐著這個家。大半生兵荒馬亂的生活,練就了她那堅強的性格。由于鄧小平、鄧墾(鄧先修)參加了革命,夏氏雖不識字,卻一心認準了共產黨好。她的女兒鄧先芙參加了川東地下黨的活動,有一次竟把華鎣山山上的幾名游擊隊員帶回了家,夏氏二話沒說,把他們連人帶槍掩藏了起來。
1949年底,鄧小平領兵回到四川。當時,他擔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區政委、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這一年,鄧小平45歲。
聽說鄧家的人回來了,夏氏非常高興。她辭掉了長工,舍棄了田產、老屋,拎著一個小小的包裹,獨自一個人跋山涉水來到重慶,找到鄧小平,并同他們住在了一起。
夏氏不是鄧小平的生母,但鄧小平夫婦倆對夏氏十分尊敬,鄧小平總是稱她“老祖”。特別是卓琳,與夏氏婆媳關系相處融洽,不分你我。鄧小平和卓琳去上班,家里和孩子就全交給夏氏照料。夏氏來到鄧小平家里的時候,鄧小平的大女兒鄧林9歲、大兒子鄧樸方6歲、二女兒鄧楠5歲、小女兒鄧榕才10個月。從那時起,他們就由祖母帶養。小兒子鄧質方1951年8月出生后,也是由夏氏帶大,所以,孩子們對夏氏的感情特別深。
就這樣,夏氏老人幾十年如一日辛勤操勞。同淡氏一樣,她沒有文化,但深明大義,明理豁達。尤其是“文革”期間,她與鄧小平全家同甘苦、共患難。
“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鄧小平就被作為“黨內第二號最大的走資派”打倒了,并常常遭到“中南海造反派”的批斗。夏氏和卓琳也無法幸免,受盡了凌辱。當時,鄧小平的幾個讀書的子女都不能回家。3個老人被關在空房子里,家里大白天也拉上窗簾,籠罩著一種凄涼的氣氛。鄧小平冷靜地對家里人說:“如果對我的處理是人民內部矛盾,家庭關系還可以保留。如果是敵我矛盾,可以斷絕家庭關系。”他不愿意連累老人和孩子。
1967年9月,鄧家得到通知:鄧小平和卓琳繼續留下來挨批斗,鄧家子女和夏氏必須馬上搬出中南海。
夏氏和孩子們只用了兩個小時收拾東西,便被趕出了家門。他們住到了宣武門外的兩間房子里。夏氏和鄧樸方、鄧質方住一間,鄧林、鄧楠、鄧榕住一間。每人每月25元的生活費,夏氏只能領20元。這錢是從鄧小平和卓琳工資中扣除的,不讓多給。每月初,孩子們就會去中南海向發生活費的人要錢。到了冬天,為了制作冬裝,她們想多要一些,常常遭到拒絕。于是三姐妹就會和發錢的大吵一架,直到勝利為止。管錢的鄧楠知道,多要一些就可以為奶奶和兄弟姐妹多積蓄一些醫療和生活的費用,因為他們沒有工作,沒有生活保障和公費醫療。當時夏氏在鄧家子女中,起到了凝聚力的作用。鄧小平的女兒毛毛(鄧榕)曾深情地寫道:“在那風風雨雨的日子里,她受盡了屈辱、歧視。但她堅強鎮定,不畏艱難,成為我們幾個孩子生活的中心。”
1969年10月,首都實行“戰備疏散”。鄧小平和卓琳、夏氏一起來到江西。由于周恩來的關照,他們被安排在南昌市郊新建縣望城崗的一座院子里。在那里,他們共同度過了3年的困難時光。
每天,鄧小平和卓琳在看守人員的看護下,到附近的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做工,接受“勞動改造”。夏氏留在家里洗衣做飯、收拾家務,竭力替鄧小平夫婦分擔辛勞和憂愁,她還喂養了幾只小雞,種上幾畦蔬菜,為小院增添了活潑的氣氛和融融的春意。鄧小平的長子、被“造反派”迫害致殘的鄧樸方1971年來到父母身邊,生活不能自理,夏氏又多了一份責任,即照顧鄧樸方。在那個特殊的歲月和環境中,夏氏與鄧小平夫婦始終同甘共苦,平和樂觀,無所畏懼,在鄧家遭受迫害的時候,仍能夠保持鎮定和團結。經過那場動亂,夏氏老人更贏得了鄧家的敬重和熱愛。
不忘恩師——與汪云松
1949年12月,鄧小平到重慶后不久,便派了西南軍區的幾個同志去看望他當年在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讀書時的教師汪云松。可汪云松不知吉兇,沒敢見。第二天來了輛吉普車,接他到軍區。他下車后才知道,原來是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區政委、他當年的學生鄧小平請他吃飯。汪云松回來后很是高興,逢人便說:“小平真不錯呀,我現在才曉得,共產黨也不忘故舊。”
1950年第二屆全國政協開會時,汪云松應邀前去北京列席。他回來講,在中南海懷仁堂開宴會,頭一桌的主人是毛主席,第二桌有鄧小平,他也坐在第二桌。鄧小平和陳毅分了工,鄧小平請客,陳毅宴會后用自己的車子送他回招待所。后來,每每談到這些情況,汪老先生都激動不已,幾十年前的往事仍歷歷在目。
汪云松,字德薰,曾經當過清朝的四品道臺,曾任重慶商會會長、留法勤工儉學會重慶分會會長,后任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董事長。19世紀50年代,有一次周恩來和陳毅出國訪問時途經四川,見了汪云松,問起他的這個官是實缺還是候補。汪云松答,是實缺。他做過清朝的官,但具有維新思想。
1919年6月,身為重慶商會會長的汪云松在目睹了成都留法學生途經重慶赴法的盛況后,深受啟發和鼓舞。他與當時的教育局局長溫少鶴等人,召集各界社會名流,籌集經費數萬元,準備在重慶開辦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他們先籌建了留法勤工儉學會重慶分會,汪云松任會長。
1919年9月上旬,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正式開學,汪云松任董事長,下設校長、教務及事務等負責人。校址在重慶市夫子祠內。這所學校的招生對象是中學畢業生和具有同等文化程度的青年,共招收了100余名學生。學習的目的是要粗通法語并掌握一定的工業技術知識,為去法國勤工儉學做些準備。盡管當時學校的教室簡陋,設備很差,但仍吸引了大批青年前去報考,競爭相當激烈。鄧小平便是有幸考入這所學校的第一批青年中的一個。
1920年7月,經過一年的學習,經過學校畢業考試、法國駐重慶領事館的口試及體格檢查,80多名學生取得了赴法勤工儉學的資格。鄧小平是其中的一名。7月19日,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的學生在重慶商會舉行畢業典禮。駐渝法國領事、旅渝法商、教士及各學校校長參加了畢業典禮。
1920年8月27日,汪云松先生送走了他的80余名學生赴法勤工儉學。從籌組留法勤工儉學會重慶分會,到建立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募集資金、辦理簽證,直到最后送走畢業生,汪云松無不竭盡全力。他的這份熱忱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得學生的敬重和愛戴,以致他的學生幾十年后都沒有忘記他。
汪云松先生后來說,當初他辦學,原本不是想培養共產黨,只是想培養搞實業的人,走實業救國的路子,沒想到學生中竟有那么多人參加了共產黨。
汪云松先生愛國,解放后也愛共產黨,他把自己珍藏的文物都捐獻給了國家。汪老先生有一對心愛的古瓷瓶,他把裝瓶子的楠木盒子刻上“東方紅”三個字,送給毛澤東主席作為祝壽之禮。按規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是不祝壽、不收壽禮的。鄧小平知道這件事后,就對重慶市委統戰部的同志說:“要了解汪云松。”于是,作為特例,統戰部收下了這份禮物。鄧小平還曾深情地對重慶市委統戰部的一位同志說,汪云松為我們培養了兩個副總理。這便是鄧小平和聶榮臻。
對這樣一位愛國、愛黨的民主人士,鄧小平是不會忘記的。回到故鄉四川之后,他連廣安老家都沒有回去過,卻沒有忘記他當年的老師,沒有忘記這位為黨為國家做出過貢獻的民主人士。他后來曾說過,我國各民主黨派在民主革命中有過光榮的歷史,在社會主義改造中也做了重要貢獻,“這些都是中國人民不會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