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物重構:智能社會來臨前夜的思索
- 韋青
- 4595字
- 2018-11-08 18:54:41
1.一切都在發生改變
1.1 技術在換代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過:“There is nothing permanent except change”。正如先哲所言,唯有變化是永恒的。
改變一直在發生,而技術的發展與換代無疑是最具價值,也是最具影響力的改變之一。
18世紀60年代,人類社會第一次工業革命拉開序幕,蒸汽技術把人類社會從手工業時代帶入科技時代。傳說中蒸汽技術的發明者瓦特,實際上只是蒸汽技術的改良者。在瓦特的改良下,人類社會有了更為便利的動力,蒸汽紡織機、蒸汽火車、蒸汽輪船的出現“解放”了人類的雙手和雙腳,機器也開始普及與發展。
19世紀70年代,新技術與新發明不斷涌現,而隨著電力技術的不斷改進,第二次工業革命就此展開。在這次技術變革中,我們迎來了“電氣時代”,更明確的工廠分工,大批量的生產流水線,明顯提升了生產力,汽車、飛機的應用也讓人有機會去到更高、更遠的地方。
20世紀40年代,全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再次爆發,航空航天、原子能、化學、電子計算機等領域都出現了巨大的技術突破。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超乎想象的技術飛躍,推動人類社會向前跨出了一大步,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也被徹底顛覆。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發展所引發的改變,每個現代人都切身體會著。
計算機在發明之初,純粹是為軍事科技服務的。1943年,為破譯德軍密碼,英國數學家阿蘭·圖靈設計了第一臺名為“巨人”的電動機械式計算機。“巨人”雖然只是一臺用于解碼的假想計算機,但卻開創了計算機技術的先河。
1946年,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電子計算機“ENIAC”在美國誕生,這個占地150平方米,重達30噸的“大塊頭”,每秒可執行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運算。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ENIAC”已經相當“聰明”了。
之后,在馮·諾依曼教授的理論指導下,計算機技術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從第一代計算機到第四代計算機,再到如今,可以隨時隨地為我們所用的筆記本電腦和智能手機。可以說,計算機技術是人類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它的出現延伸了人類的大腦,它的運算速度與邏輯計算能力,幫助人們實現了無數技術領域的突破。從此,人類的“碳基”大腦,開始有了“硅基”大腦這個新伙伴。
現在,我們每天都會使用計算機,可是,你真的知道我們是如何與這個“聰明”的家伙互動溝通的嗎?
鍵盤?鼠標?觸摸?語音?……
無論表象如何,由于結構的限制,電子計算機能夠理解的其實只是以“0”和“1”為代表的數字開關信號,在經過一定層次的抽象簡化后,變成人類賴以與計算機溝通交流的計算機“語言”。作為普通使用者,我們能夠通過鍵盤、鼠標以人類的“語言”與計算機溝通,完全是計算機程序員的功勞。程序員通過計算機語言和算法對數據進行處理,開發出便于普通人使用的系統、軟件,之后我們才能得心應手地與計算機“對話溝通”。
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程序員”名叫阿達·洛甫雷斯(Ada Lovelace),看到她的畫像你可能會感到吃驚,沒錯,阿達不僅是位女性,而且她還是著名詩人拜倫的女兒。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技術先驅,美國國防部甚至在1980年將一種計算機語言就命名為“阿達”。就像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語言用于溝通交流一樣,在電子計算機短短幾十年的歷史中,人類也發明了很多種特征各異的計算機語言,以實現不同場景、不同目的的計算機編程任務。與人類的語言一樣,計算機語言其實也很難用好壞來評價,每種語言都有每種語言的特點,程序員一般都會根據需求的不同,采用相對最有效的程序語言來完成不同的工作。以本書后面所附的為了幫助讀者了解云計算和智能設備關系的實訓項目為例,就采用了多種計算機語言來完成最終的任務。其中包括對計算機硬件資源調度效率比較高的C語言來實現對智能硬件設備的編程,而針對云端數據的操作,又采用了適合數據庫的T-SQL語言,而為了實現微軟Azure云端的微服務程序開發,我們又使用了微軟專門為面向對象編程開發的C#語言,最后還使用了MarkDown語言完成靜態網頁的編寫。大家在本書后面會看到,我們就是希望利用這種方式,讓有興趣的讀者能夠對貌似高深的計算機編程能有全面和切實的體會,這也算是另一種啟蒙作用吧。
在了解了計算機和計算機語言的基本理念后,我們再來看看互聯網技術是如何發展的。
互聯網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軍方實驗室,最初只是很簡單的計算機之間的網絡通訊,用于研究機構之間共享傳遞情報。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一批科學家提出了萬維網(World Wide Web)概念,而同時互聯網傳輸控制協議TCP/IP協議組也日趨成熟[業界慣用的TCP/IP名稱實際上是一個協議組,命名來自其中兩個最重要的協議,即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傳輸控制協議)和IP(Internet Protocol,因特網協議)],這為全球計算機聯網通信制定了統一標準。至此,互聯網得以向全世界擴展。雖然互聯網、萬維網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大眾詞匯,但讀者還是有必要理解下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體會技術的演變對人類生活與工作方式的影響。由于這些內容不是本書重點,讀者可以自行在網上查找有關互聯網、萬維網、TCP/IP、 HTTP、IPV4/IPV6,以及域名主根服務器的關系問題,在此就不多做展開。
在第一個大規模商用瀏覽器“網景”誕生之后,互聯網的商業化大門被徹底敲開。從此,不僅互聯網企業登上歷史舞臺,成為全球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重要推手,人類的工作與生活方式也因此而徹底改變。
在計算機的發展歷程中,中國學者、中國科學家可以說更像是一個旁觀者。但是,在互聯網的發展之初,更多中國人開始投身其中,1998年,馬化騰在深圳注冊“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1999年,李彥宏在北京創辦了百度公司。同年,馬云在杭州創辦了阿里巴巴。
如今,互聯網的發展規模與發展速度,已經超出當時大多數人的預料,新的技術日漸成熟,新的產品層出不窮,新的公司不斷崛起……在互聯網高歌猛進的當下,一切都在發生改變。在變化中,人工智能逐漸從“幕后”走向“臺前”,就像隱世的高手一樣,帶來憧憬與希望,但又散發著神秘與危險的氣息。
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驅動力,人工智能技術將帶我們去哪里?
這個問題開始讓人們產生困惑,接下來本書就希望針對這些問題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1.2 消失的行業和新興的“貴族”
改變就是一個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過程。這既是一場革新,也是一場革命。
技術的發展與改變,在帶來更實用、更先進工具的同時,必然會淘汰那些舊有的工具和過時的關系。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蒸汽技術的使用,幾乎改變了整個社會形態,而這種改變最初就體現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上。
當蒸汽機投入使用后,機器生產開始取代傳統手工業,生產力出現了突飛猛進的進步。此時,為了更好地進行生產管理,提高效率,大型工廠被建立,掌握新技術的工人開始集中生產,就這樣,一種新型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誕生了。
工業革命的影響最先作用于紡織業,在英國紡織工廠里,懂得如何使用機器的工人,大大加快了織布的速度,生產效率的顯著提升,也讓整個紡織業快速進入騰飛期。1840年左右,英國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了傳統手工業,與此同時,使用機器者和擁有機器者之間的生產關系就此形成。
高效的生產力和全新的生產關系,帶來的是煥然一新的社會形態。而在新事物推動人類向前時,必然會將舊有的事物留在身后。就拿紡織業來說,那些不愿意改變、不適應改變的手工勞作者,依然固守著陳舊的工具和生產方式,而他們所創造的價值遠不及充分利用機器的工廠,這就好像汽車與步行者比快慢,結果可想而知,輸掉的人最終只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
技術的進步是強大而又殘酷的,我們無力抵抗,更沒有必要抵抗,而應善加利用。在機器面前,手工業者不堪一擊,在技術面前,注定有行業會消失。總而言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某些行業的消失,是社會進步的需要。從哲學上講,舊的事物必定將被新的事物所取代,所有跟不上技術發展的必將被淘汰。
在時代發展的歷程中,技術的更新換代,給商業領域帶來的影響也越來越顯著。我們都知道,商業競爭的關鍵,無非是在時間、成本、質量和用戶體驗之間取得一個有機的平衡。技術恰好可以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更神奇的是,技術發展帶來的突破,又賦予了產品更好的使用體驗。所以,因為技術的更新換代,這一刻還具有價值的產品,下一刻,也許就會被同等甚至更低成本下更新穎、更便利、體驗更優秀的產品所代替。
當你想聽音樂的時候,你會怎么做?拿出手機,插上耳機,你馬上就能沉浸在音樂的世界里。
可你知道嗎?從黑膠唱盤到錄音帶,從CD播放器到MP3播放器,雖然音樂始終伴隨著人類,但音樂的呈現形式一直隨著技術的發展而改變。如今,數字音樂的出現,幾乎已經讓CD唱片退出了歷史舞臺。
與CD唱片一起消失的,還有膠片相機與膠卷。1991年,消費數碼相機出現在大眾的視野,在與傳統膠片相機競爭糾纏了一二十年之后,目前已將對手牢牢地鎖定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但更令人警醒的是,隨著智能手機攝影技術的進步,數碼相機又有可能步膠片相機的后塵,很快被更加方便的手機攝影所取代。
技術的發展,讓我們周圍的一切都在發生劇烈的變化,我們看到舊的事物消失,我們見證新興事物的崛起,我們還目睹了曾經的新生事物又迅速地淪落為明日黃花。這就是這個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的特征。
微軟和英特爾,是計算機時代的王者,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先生的“讓每個人的桌面都有一臺計算機”的愿景,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但是,如果二十年前有人告訴你,有一天手機將成為你形影不離的“伙伴”,你大概會不置可否。時至今日,如果讓你一整天不碰手機,你很有可能會不知所措。沒錯,智能手機行業的迅速崛起,就像若干年前計算機的崛起一樣,正在又一次地改變我們的生活。
隨著通信技術與移動網絡的發展,我們的衣、食、住、行,統統可以依靠智能手機來完成,出門打車,外賣叫餐,日常購物,生活繳費……智能手機已經成為每個人最為依賴的“伙伴”,與此同時,蘋果、三星、華為等手機制造廠商,也成為商業領域的“貴族”。但是,隨著以“萬物互聯”作為愿景的物聯網技術的崛起,這些曾經的技術“革命者”,還能再輝煌幾年呢?常言道:“太陽底下,無新鮮事”。當我們見證了從電傳機、傳真機、尋呼機、手機、計算機、智能手機的迭代變化,當我們了解了過去幾百年人類所經歷的數次工業革命的歷程,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工作與生活場景也會很快因科技的發展而再次改變,一個巨變的時代已經來臨。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社會隨時在進步,改變隨時在發生,要想順應時代的潮流,避免成為新時代的棄兒,每個人都需要開始去了解改變將從哪里開始,又正在向何處演變。我想強調的是,在這個以“科技”為特色的時代,這里說的每個人,不只是學習研究技術的專業人士,真正是“每個人”,因為這個時代的科技發展,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大眾化”,英文也稱作“democratization of technology”。在英文中democritization這個單詞有民主化的意思,但在這里其本意更接近于平民化和大眾化,《世界是平的:“凌志汽車”和“橄欖樹”的視角》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認為在目前這個全球一體化時代,有三大“大眾化”特征,即技術、金融與信息的“大眾化”,其中尤以技術的大眾化影響最為深遠,是另外兩個領域大眾化的基礎。技術的大眾化,會極大地推動普及原來僅由專業人士獨享的專業知識與工具,也因此改變普通民眾積極獲取與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信心與能力。試想一下,在家中就可以通過搭建IT環境建成“大戶室”炒股,個人在家中建立Maker Lab(創客實驗室)開發智能產品,這些從前不可想象的情景,今天已成為現實。如果作為讀者的你尚未察覺這一點,最好不要相信這是不可能的,只可能說明你已經落伍了。那么我們到底應該怎么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