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序
- 枕典集:跟著經典學為師
- 羅玉英
- 1251字
- 2018-09-18 09:31:15
好故事從來不辜負虔心閱讀它的人。
作為一名現代教師,我喜歡閱讀中國古代典籍中的故事。
“師”,在夏、商、周時就有了。甲骨文中有“文師”之稱。它的本義是指古代軍隊編制的一級,后又演變衍生出許多義項。如表示眾多,表示古代行政區劃單位,指稱首領,指稱專司一事的神道或官員,指稱擅長某種技術或在某個領域里有特殊技能的人。西漢的董仲舒用了“師”一詞,司馬遷用了“師表”一詞,他們都著重在“師”的表率作用這一點上。
“師”是普通人,“師”卻不普通。我們在教育教學、家庭社會的不同場景中,轉換著為人師、為人長、為人同僚、為人子、為人父母、為公民的不同角色,擔負起相應的符合天性人倫和社會期待的職責。
因此,即使沒有師承關系,一方出于尊敬感激,也可以稱另一方為“師”??婆e時代考取進士的人稱考官為師。參加殿試被錄取的進士,感激天子的知遇識拔,自稱為“天子門生”。讀書人稱訂正自己一字之誤讀或更換詩文中一二字者為“一字師”,它后來也泛指對自己有片言只語的指點棒喝的人。
在人們心中,“師”是業與德的統一?!皫熣?,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說出了“老師”“師德”的內涵。這里的“業”,因工種行業之不同而另有具體內涵,比如置換為“藝”“技”。這里的“德”,一方面符合全民普適公德,如仁義信誠;另一方面有行業特色道德,如寬廉勤實,就適用于常年面對下級的官員、面對學生的老師。
我喜歡閱讀中國古代典籍中的故事,有時是出于一個語文學科教師的閱讀偏好,有時是有感于現實問題的古代解決方案,有時是希望從中汲取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我驚喜地看到古人的愛國之誠、言語之信、財商之慧、志向之堅。
我羞愧地看到古人對學術、對研究的求實求真態度、認真執著程度。
我沉浸于古人的說話技巧,感受到這不是純粹的語言表達技巧問題,而是養內修外、明德新智、內外無欺情況下的自然流露,其語言中的真情合乎人性,故而特別感人,特別有力。
我贊嘆古代官員對職業廉潔勤勉,對屬下公正寬容,在有限的生命中建立彪炳史冊的事功,德化百代,言垂千秋。
他們雖不以師為業,卻踐行并實現了師表作用。
他們的言行與當下提倡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非常契合。
他們啟發了我去思考“師”與“師德”的內涵。
在人們心中,“師”意味著終身學習、終身修為。既然技高一籌的人,各行各業“教人的人”,德行高尚的人,或熟悉或陌生,或面晤或神交,都可以為“師”,那么沒有那高人一籌的技藝,沒有那教人的能力或資本,談何合格的師德、高尚的德行,又何以為師?
在人們心中,“師”還意味著精益求精,以研究的態度對待工作中的一切相關因素,勤于思考和提煉,樂于筆耕和分享,從站穩站好課堂起步,到寫隨筆、案例,做論文、課題,研發項目、課程,終成學者型教師。
好故事真的從來不辜負虔心閱讀它的人。
我把我讀出來的“好”,寫在這一本書里,頗費腦筋地命名這書為“枕典集”——典故以及典故對我的啟發——奉獻給奮戰在教育教學一線的教師同仁。
囿于個人學力和文筆,書中可能會有訛誤,持論或有偏頗,謀篇尚不規整。歡迎爭鳴,敬請指正!
羅玉英
2017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