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海告訴你(下篇):我愛和諧海洋
- 陸儒德編著
- 788字
- 2019-06-17 11:34:49
和平外交靠實力
15世紀初,在封建禁錮的王國里,突然駛出了一支世界上最強大、最先進、航行距離最遠、持續時間最長的艦隊,這是中國人在海洋上創造的驚世杰作。這一奇跡的出現,是明朝利用良好的和平環境和生產力高速發展的契機,積極發展造船、港口、航海事業,努力提高綜合國力的結果,是“永樂盛世”的體現。據《成祖實錄》統計:永樂年間,共改、造海船2860艘,其中計劃下西洋用的新船2228艘。孫中山先生感嘆:“鄭和竟能于14個月之中,而造成64艘之大舶,載運28000人,示威海外,為中國超前軼后之奇舉。”
鄭和奉旨“下西洋”,將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心中十分清楚,欲實現明皇“耀威海外”的宗旨,必須依靠強大的海上實力,保證遠航安全進行。所以,鄭和親自組織了一支舉世無雙的強大艦隊,以應對各種復雜局面。一路上,鄭和船隊開辟航區、掃清航路、剿滅海盜、禮行天下,與沿途各國進行友好交往、和平貿易,是鄭和海權思想的成功實踐,為大航海時代絕無僅有的歷史記錄。

“七下西洋”航跡圖
中國是“禮儀之邦”,奉行“以仁為本”的戰爭觀。盡管鄭和艦隊“所向無敵”,具有“為所欲為”的實力,但鄭和出使西洋,忠實地執行明皇“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的和平外交政策,從沒有侵略過一個國家,沒有建立一塊殖民地,純系友好的“和平之旅”,受到沿途各國的熱情歡迎。
今天回顧這段歷史,可以發現,鄭和航海的和平性質,彰顯了人類的良知與理性。對比殖民者所走過的血腥掠奪、侵略和擴張道路,鄭和的和平航海閃耀出燦爛的光芒。
中國走向海洋是歷史的必然,建設強大海軍是時代使然,但中國將會秉持鄭和航海展示的“強不執弱”、“富不侮貧”、“講信修睦”、“協和萬邦”的軍事外交精神,在處理周邊關系時,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務實外交政策,彰顯中國政府“和平崛起”的國際戰略。中國致力于“和平利用海洋”,同世界人民共享海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