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海告訴你(下篇):我愛和諧海洋
- 陸儒德編著
- 2258字
- 2019-06-17 11:34:49
國史之光“航海日”
航海先驅 鄭和是世界大航海運動的先驅者,他率領艦隊七下西洋,致力于建立友好睦鄰關系,保障周邊和平環境;發展對外貿易,繁榮亞非經濟;開展文化交流,促進友好往來;扶正祛邪,平息匪患內亂,發展遠洋航海,促進世界交流,實現了國家間和平共處、民族間互諒團結、宗教間共尊和諧的大好局面。

鄭和寶船同哥倫布旗艦比較
鄭和航海的起航時間,要比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早87年,比首先繞過好望角的達·伽馬早92年,比進行環球航行的麥哲倫早114年。
鄭和航海的寶船,是以上三位航海家無法比擬的。哥倫布的旗艦同鄭和高聳入云的九桅十二帆的寶船并靠在一起,如同寶船上的一只舢板。
鄭和下西洋的編隊,多達208艘;哥倫布的最多17艘,達·伽馬的最多20艘。
鄭和寶船的噸位,約幾千噸;哥倫布船233噸,達·伽馬船400噸。
以上說明:備受世界推崇的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航海英雄,盡管為“世界大航海”和“地理大發現”作出了杰出貢獻,但他們的航跡只是在鄭和開辟的航道上繼續延伸。
歷史貢獻 鄭和開創的中國海上優勢一直持續了5個多世紀,在世界海洋史上,鄭和下西洋是光彩奪目的一枝奇葩,對催化人類文明的發展、世界經濟的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杰出貢獻,在中國和世界都享有很高的聲譽。中國著名學者梁啟超在百年前發表了《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感嘆鄭和“運用如此龐碩之艨艟,凌越萬里,嘆我大國民之氣魄,詢非他族所能幾也”,“及觀鄭君,則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并肩者,何其寡也”,中國歷史上“前有司馬遷,后有鄭和,皆國史之光也”。
韓國學者崔在洙寫道:“在15世紀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航海史之前,先有以東方為中心的燦爛的航海文明,歐洲的航海是在繼承了東方的航海文明之后才得以發展起來的。這些裝點古代及中世紀燦爛的東方航海文明的群星之中,鄭和將軍是最后一顆璀璨的明星。”

7月11日鄭和船隊奉旨起航情景再現
1998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選千禧海洋探險世界航海名人,鄭和是唯一列入的東方人;世紀之交,美國《生活雜志》評選全球100位世界名人,鄭和名列其中,是中國6位入選人之一。
今天,我們應該從世界文化名人的角度來評價和紀念偉大的鄭和。鄭和航海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在中國航海事業和建設海洋強國的偉大進程中將永放光芒。

“大發現碑”
西方認識誤區 在葡萄牙里斯本建造的“大發現碑”,宛如一艘駛向大西洋的古老帆船,正面寫著:“獻給亨利和發現海上之路的英雄。”站立船頭的第一人是亨利,隨后為達·伽馬和哥倫布等大航海家。但是,其中唯獨缺少鄭和為代表的東方航海先驅,只能說明這是歐洲大航海的紀念碑。在《世界航海史》等著作中,也沒有鄭和下西洋的全面介紹,很多外國航海人員心目中只有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而對鄭和七下西洋知者寥寥,甚至有人還說:“中國一直是一個非航海民族。”
設立“航海日” 2005年,全國隆重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時,國務院批準將鄭和船隊起航的7月11日設立為中國“航海日”,作為中國唯一的全國性法定海洋文化節日。由交通部牽頭、24個部委和省市領導參加,組成了航海日活動組織工作委員會(簡稱航海日組委會),作為統籌、協調和指導全國“航海日”工作的長效運行機構。
溫家寶總理題詞:“航海先驅,和平使者。”
“航海日”既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又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進一步認識航海在世界文明發展與進步中的重要作用,弘揚中國悠久的航海文明和海洋文化,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提升國民的海洋意識和建設航海強國的使命感,激勵國人熱愛航海事業,促進中國航海事業的發展,努力建設航運強國和海洋強國,同世界各國人民一起,共同推進“和平利用海洋”事業的發展。
“航海日”永久性標志,是一個藍白相間的圓形圖徽,于2006年7月11日在上海“航海日”大會上開始使用,它是從全國征集作品中評選出來的,作者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張錦華。
主題:將歷史與現代融為一體,表現當今“朝氣蓬勃、揚帆奮進”的中國航海事業。

“中國航海日”永久性標志
白帆:標志上半部分用現代手法將“帆”形和數字“7·11”結合起來,既體現鄭和下西洋船隊的“多重桅桿”特色,又突出紀念鄭和航海的起航時間,寓意傳承中國歷史悠久的航海文化。
船體:標志下半部分用傳統手法,將“如意紋”與水波紋相結合構建船體,以增添美感和動感,彰顯中華文化特色和“吉祥美好”的內涵,呈現中華民族“和”的思想精髓、“禮”的精神境界及中國奉行的“睦鄰友好”的外交主張。
色調:主色調為藍色,體現海洋與藍色國土的概念,樹立熱愛祖國、親和海洋、敬仰航海的民族意識。
圖形:采用正圓形,體現圓圓滿滿、共建“和諧海洋”的寓意,象征中國人民希望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景。
航海日會旗:將“航海日”標志置于藍色長方形旗幟中央,構成中國“航海日”會旗。每年7月11日,在中國“航海日”主會場舉行隆重交接儀式,由主辦城市的市長將會旗交給下一屆舉辦城市的市長,并將會旗存放在該市,這是一種榮譽與責任的象征,也是航海精神與航海傳統的傳承和發揚。
北京、上海、青島、太倉、大連、泉州和舟山歷屆慶祝“航海日”活動,不僅規模宏大、內容豐富,而且已經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與特點:
(1)設立了“航海日”永久性標志與“航海日”會旗;
(2)將常年的航海活動與“7·11航海日”慶祝大會相結合;
(3)每年頒發不同項目的“鄭和航海貢獻獎”,表彰航海有功人員;
(4)每年舉辦高質量的“鄭和與航海國際論壇”,以提升航海文化內涵;
(5)每年采集各地的水,在慶祝大會上舉行匯聚“和諧之水”儀式;
(6)在慶祝大會上,舉行承辦城市之間的“航海日”會旗交接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