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海告訴你(下篇):我愛和諧海洋
- 陸儒德編著
- 1214字
- 2019-06-17 11:34:52
文化差異兩境地
東亞兩雄相爭,實際上是一場文化博弈。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幾乎同時遭到西方資本主義大潮的沖擊,在國家命運的十字路口面臨著艱難的戰略選擇。
中國當局的實權人物、北洋大臣李鴻章,是一個兼有革新與保守雙重色彩的歷史人物,他主張“自強”、“新政”,推行“洋務運動”,發展民族制造業、造船業和交通運輸業,親手創建了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艦隊,把目光開始投向那片藍色的海洋。但他的雙腳依然牢牢地站在黃土地上,死抱沒落的封建制度,千方百計將一個新生的近代海軍納入封建主義的陳腐軌道。
清朝花大氣力培養了不少杰出的海軍人才,但李鴻章把他們困死在封建制度的“界河”內,充當不過河的小卒子。他選調一個不知海洋、不懂海軍的淮系親信丁汝昌擔任北洋海軍提督來統帥艦隊,而處心積慮貶抑非淮系的兩個總兵林泰曾和劉步蟾,始終將他們限制在艦長崗位上。才藝超眾的鄧世昌,一直當了20多年的艦長。北洋水師一大批杰出人才無人進入決策層,清朝政府用人制度的弊端是導致“甲午海戰”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1889年嚴復出任天津水師學堂會辦(副校長),翌年,當上了總辦(校長)。盡管天津水師學堂培養了不少“棟梁之才”,但嚴復的改革、維新能量始終未能釋放。即使當上了校長,也被告知:“不預機要,奉職而已。”他感到十分失意和無奈。看到同學劉步蟾、林泰曾、林永升、黃建勛和鄧世昌等同樣未被當局重用,最后犧牲在戰場,嚴復深感悲痛。這位“東方才子”悄然離開了海軍,決心“致力于譯著而警世”。
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效法中國的封建制度,中國奉行“閉關鎖國”,日本比中國閉得更緊、鎖得更牢。然而,島國人民張望四周大海,心存憂患意識,一直睜眼看著世界。鴉片戰爭中,西方打敗中國的事實,教訓了日本人,不少日本人受到“英夷寇清國”的強烈刺激,認為鴉片戰爭“雖為外國之事,但為我國之戒”,要以中國為“前車之鑒”。
留學英國學習海軍的伊藤博文回到日本,天皇親自前往碼頭迎接。伊藤博文帶回的西方思想符合國家改革需要,日本政府高度重視與推崇。伊藤博文利用天皇的信任和賦予的權力,領導日本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改革運動,成了日本維新派的“領頭羊”。自1885年就任第一任內閣首相起,他歷任4屆首相,主持日本內閣12年。就是這個伊藤博文,為實現天皇“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的夢想,把侵略矛頭直指中國。
伊藤博文親自發動了黃海海戰,向日本聯合艦隊下達了“聚殲清國艦隊于黃海”的作戰命令,以小小四島之國打敗了泱泱“天朝上國”。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的春帆樓簽訂了《馬關條約》,正式宣告甲午戰爭以中華帝國的慘敗而告終。

李鴻章(左)與伊藤博文(右)
嚴復才智出眾,素嫻韜略,但只是被封建王朝限制在“界河”內的“小卒”,淺水難掀蕩滌污泥的狂濤巨瀾。他只能伏案譯著、筆墨耕耘,以心潮犁翻陳土,推動中華航船駛向前方,走向世界。而伊藤博文是棋局上的“車”,可以縱橫馳騁,主導局勢,終于取得了改革的成功。